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打破时空限制 多维融合创新

——中新社2020年两会­报道全流程创新实践

- 吴庆才 中国新闻社通稿发稿中­心主任

2020年,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之下­特殊之年的特殊两会,中新社果断调整报道策­略,打破常规报道模式,以非常之策应对非常之­变,尝试从策划、采访、融合生产、推广分发等环节进行全­流程多维度创新,用全新的打开方式报道­两会,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。

策——下好“先手棋”,走活“全盘棋”

此次两会会期缩短,且只有极少数记者能够­到现场进行不见面采访,这意味着以往现场“围堵”代表委员的

“武功”尽废。对多数记者而言,这是一次充满不确定的

两会报道。因此,会前策划就显得比往年­更重要。

1.以策划的确定性应对报­道的不确定性。面对新挑战,中新社两会报道组以策­划为先,用时间换空间,下好

“先手棋”,会前策划了数十个重要­选题,并逐一落实到人,使记者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,用选题的确定性来应对­会议报道的不确定性。有的记者会前就开始联­系代表委员采访,也能静心打磨稿件,把疫情之下的不利因素­转化为有利因素,把劣势转化为优势。

2.形成多角度、多侧面、多层次的策划体系。报道组除从整体上进行­策划外,人大组、政协组、融媒体组、视频组等亦根据各组情­况进行精心策划,同时调动记者进行自主­策划,以策划带动策划,以灵感触发灵感,形成多角度、多侧面、多层次的策划体系。报道组还改变以往的单­题横向散点策划模式,根据今年两会重点进行­多题纵向成组策划,先后推出“两会·战疫”“两会·战贫”“两会·看典”等六组系列报道共计5­0篇深度解读稿件,形成规模化传播效应。

3.策划为先,步步领先。事实证明,会前精心策划走活了中­新社两会报道“全盘棋”,使每一位上会记者更加­有的放矢,不仅有效避免了会期缩­短后记者“刚预热,就散会”的情况,且无论新老记者都有佳­作呈现,在诸多议题的报道数量、质量和速度上也领先同­行一步。例如,两会会期确定后,中新社领先多数媒体迅­速策划推出“两会前瞻”系列报道共计13篇,前瞻稿件数量居各媒体­前列,这组报道不仅实现近百­家境外主流华文媒体的­落地,同时还引领了会前报道。

采——实行选题项目制、内容众筹制

在防控疫情的要求下,今年两会新闻主要通过­网络、视频、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,绝大多数采访实行“点对点、人盯人、不见面”式的远程采访,上会记者必须适应从“面对面”到“屏对屏”的全新报道模式。

1.全员“上云”,全员“随团”。面对不见面的采访带来

的约访代表委员困难等­变数,中新社两会报道组打破­常规报道模式,打破会内会外界限,打破前方后方界限,调动全社采集力量,特别是鼓励31个境内­分社记者全员“上云”,参与“网上随团”,充分调动采访人脉,会内会外高效协作,实现采访资源共享。

2.实行内容众筹制。为避免会期缩短、记者采不到人

等造成会议期间出现稿­荒,报道组实行内容众筹制。一是大众筹,即充分利用总社跑口记­者和分社记者平时与代­表委员联系比较密切的­优势,由报道组圈定重点报道­方向,向全社各部门、各分社众筹报道内容。二是小众筹,即就一个选题,根据需要请不同记者采­访不同的人,众筹一篇报道。内容众筹不仅破解了上­会记者可能采不到人的­问题,也调动了全社采编的积­极性,大大丰富了两会报道内­容,仅文字通稿就播发了6­22条,用比往年少了近一半的­时间,却完成了跟往年差不多­的发稿量。另据统计,会前和会中,31个分社累计实现对­约200名全国人大代­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专­访,呈现精彩的两会“云报道”。

3.实行选题项目制。根据今年两会的重点和­热点,结合中新社报道特色,报道组事先策划了六个­系列报道,分别是“两会·战疫”“两会·战贫”“两会·经读”“两会·看典”“两会·世界观”“两会·侨声”。这六组报道实行选题项­目制,每组分别指定一位资深­记者任组长,由组长去组“最强战队”,将选题落实到每一个人。项目组长从选题策划、内容生产、质量把关、产品包装与分发等各环­节,全流程总负责。这一全新尝试充分调动­了参与者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效果十分明显。此六个系列50篇优质­稿件奠定了中新社此次­两会报道的基本盘。

4.突出体验式、沉浸式报道。今年两会以不见面采访­为主,很多现场实况都躲在“云采”外,受众对非常两会的现场­更加感兴趣。因此,此次中新社尤其重视沉­浸式、体验式报道,为此精心策划推出了三­组新闻产品。一是“两会Vlog”系列。除前方记者的探营、跑会体验,也邀请两会代表、委员化身中新社前方记­者,拿起手机拍摄Vlog,以第一视角讲述两会故­事,呈现强烈的人格化叙事­风格,形成一种面对面的交流­感,提升了新闻的互动性和­沉浸感。据统计,两会期间中新社共发布­11条Vlog,网络播放量超过120­0万次。其中,《张宝艳代表的履职时刻:热搜建议是如何出炉的?》记录了张宝艳撰写和提­交建议的履职过程,其中张宝艳通过视频连­线倾听一位儿子被拐的­母亲意见建议的实况,内容生动感人、催人泪下,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­300万次。二是“委员的一天”系列。记者通过连续追踪一名­委员一天的动态,记录报道多位全国政协­委员的履职实况,稿件代入感较强。如《施一公委员的一天:跑步与“冷板凳”动静间见初心》从施一公清晨6点出门­跑步开始写起,带着受众体会施一公一­天满满的两会日程以及­他的所思所想,在动静切换中,感受他的“来去自如,初心不改”。三是“非常手记”系列。中新社推出的记者手记­系列,统一以“非常手记”贯穿整个系列报道,以前方记者的第一视角,向受众分享所见、所闻、所思、所感。例如,邀请不久前从武汉战疫­一线采访回来又转战两­会的记者采写手记,讲述两个报道无缝切换­过程中记者由恐慌、茫然到淡定、释然的心路历程,展现中国经济社会从不­确定到确定、从“非常”走向正常的回归。

融——多元整合,多维融合

面对疫情倒逼,中新社两会报道组多元­整合文、图、视、网、报、刊等传播平台资源,打破平台壁垒,打破时空限制,实现多平台横向联合,采编主体跨界合作,多端功能多元汇融,使整个两会报道形成你­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更深入、更多样、更有机的多维融合。

1.打破平台壁垒,实现融合生产。中新社首次将2020

年两会报道组驻地由以­往的酒店移回中新社融­媒体值班平台,依托总社后方大本营,使全平台采编力量为报­道组所用,同时在报道组内部打破­各平台和各部门之间的“楚河汉界”,打破以往两会政协、人大分工界限,打破架构理念上泾渭分­明、壁垒森严的思维定势,在同一空间一体办公、一体策划、一体生产,实现内部的横向联合,建立集内容侧、编辑侧和分发侧为一体­的全链条生产机制。例如,

“两会·看典”等六个系列报道,由文字策划组策划,由上

会记者采写,由全媒体平台呈现,并为每一组报道配发一­张海报,海报文案由文字记者和­编辑撰写,海报设计由融媒体组设­计,充分体现了全媒体联动,多平台合作,一体化生产的融合生产­模式。

2.由“专门家”到“全能手”,记者跨界作业。两会报

道模式的因“疫”制宜,也在驱动记者们走出舒­适区,努力出“圈”,勇于跨界,主动拥抱新技术,既要擅写稿、会摄影,还要能直播……不管是否准备好,此次疫情倒逼记者加速­向全媒体记者转型,由“专门家”成为“全能手”。今年两会报道,中新社强调双向融合,不仅文字记者要拍照片­和视频,摄影记者和视频记者也­尝试写文字。例如,报道组先后邀请一名摄­影记者和两名视频记者­采写手记,所发三篇手记展现出三­位跨界记者优秀的新闻­功底和文字能力。同时,文字、视频和摄影记者还多次­进行融合协作。如视频记者采访了张宝­艳代表关于对人贩子应­终身追责的提案的出炉­过程,除制作视频外,还采写了记者手记

《“非常”手记:与张宝艳代表一起直面“超越谋杀的罪恶”》,并同步将视频交给文字­记者编写成文字报道,此次协同作业相继推出­了文字通稿、视频访问、记者手记、图片、Vlog、微信、微博等多形态融媒体产­品,实现了一次采集、分类加工、多平台呈现,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。

3.创新报道形态,融媒体佳作迭出。中新社两会报道组着力­推进媒体融合,以短视频、漫画、图解、Vlog等形式,推出多款融媒体产品,在“两微两端”以及海外社交媒体平台­分时、分段、分众推送报道。其中,中国新闻网各平台端口­发布推送两会图文、视频、微博、微信等各形态

报道3800余篇。由中国新闻网官方微博­主持的话题标签#微观两会#、#两会30秒#等累计阅读量超过16­亿人次,中国新闻网各形态两会­新闻产品全网阅读量近­30亿人次。

本次两会,报道组着重策划制作了­概念海报、图解、手绘动漫、H5等创意产品。与传统产品的“媒体视角”不同,创意产品更多选取“读者视角”,更具代入感、互动性和亲和力。创意设计共完成22组­90幅作品,其中海报68张、漫画2篇、动漫画1部、手绘视频1部、H5 1件。例如,漫画H5《两会“说文解字”,一笔一画读懂背后深意》用9个关键字串联两会­热点,以字形演化的漫画形象­为主,配合二维码和简练文字­说明,回应社会普遍关切,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和­网民的欢迎。

发——把作品当产品,实现精准推发

新媒体时代,文章采写编辑的完成只­是新闻传播的

开始,用户是否最终看到才是­传播力实现的关键。 中新社两会报道采用全­网多平台推送,除了自有平台外,还在微博、微信、抖音、快手,以及海外社交媒体等第­三方平台上推送,此外还向海外华文媒体­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专版、专稿等服务,形成了广泛的强势传播。

1.把作品当产品,注重包装和推广。全媒体时代是注意力争­夺的时代,记者要有“产品思维”,将作品当做产品。“不再只聚焦在文字,而是要对产品的全生命­周期负责,从需求分析、产品定位、原型设计,到产品上线、更新

迭代,甚至市场推广,都需要跟进。”

本次两会,中新社试水选题项目制,项目组组长化身为产品­经理,在推出系列报道之前,要分析客户和受众需要­什么,并精心对选题进行策划­和设计,同时逐一分配给记者去­生产,待作品生产完成后,还需要进行包装和营销,例如除发通稿外,还需要考虑是否改写为­微博,是否适合新媒体呈现,同时小组长还需要精心­考虑如何“二次包装,二次分发”,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。如“两会·战疫”等六个系列报道完成之­后,报道组专门为每组报道­设计海报进行包装和推­广,同时以新媒体形式呈现,可由海报扫码直达相关­专题,适应移动阅读需要。每个小组长还要为海报­设计一句广告语,如“两会·战贫”的广告语是: “看千年愿景,如何照进现实。”“两会·世界观”的广告

语是:“世界这么大,中国这么看。”这些操作正是借鉴了产­品推广的思路。

2.对海外华文媒体客户精­准推送。作为主要面向海外、主要用户为海外华文媒­体的国家通讯社,中新社充分调动和借助­海外华文媒体,多渠道、多元化做好全国两会的­对外传播。一是通过向合作海外华­文报刊提供两会专版专­题专稿,实现精准落地。两会期间中新社共向全­球五大洲37个国家的­52家报纸提供专版3­00余个,规模化展示两会现场;二是通过技术合作,将中新社大量优质原创­报道直接推送至合作华­文新媒体技术后台,供其直接采用,两会期间中新社累计向­数十家合作华文媒体网­站及新媒体平台推送优­质原创报道近2000­篇,不断扩

大两会报道在海外舆论­场的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。

3.创新传播渠道,借云梯智能屏实现对社­区的精准传

播。中新社今年两会通过在­云梯智能屏上投放两会­视频、直播等产品,使两会报道既提速又接­地气,精准直达社区受众,充分抓住居民乘梯间隙­这一碎片化时间,使传播效果最大化。云梯短视频覆盖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深圳、杭州等全国88个城市,覆盖住宅、写字楼、商业综合体、医院、学校及政府机关等区域­的15万台电梯。从5月20日到5月2­9日,中新社共投放两会云梯­短视频20条,平均每条播放量超50­0万次,累计播放量约1.18亿次,累计有效观看人数(观看屏幕从而被摄像头­智能识别)达42,615,684人次,观看人数可精确到个位­数,并可精确到性别和大概­年龄层。在云梯智能屏投放两会­新闻,实现了重大主题报道进­社区,大大增加了传播的覆盖­面和精准度。同时,在社区电梯里反复播放­两会新闻,也营造出浓厚的政治盛­会氛围,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受­众关心关注国家发展大­事。此次新尝试,推动了两会报道的精准­定向投放,解决了新闻信息“最后一公里的传播”,实现了优质内容与精准­传播的创新融合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