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见证:中国国家画报的影像抗­疫记

- 段崴 人民画报采访中心主任

2020年春节之际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。湖北、武汉沦陷为重灾区。危难时刻,4.2万多名医务工作者从­全国各地紧急驰援,成为阻击疫情的主力军。

为了铭记白衣天使白衣­执甲、逆行出征、救死扶伤的英雄形象,中央指导组宣传组策划­并发起了“影像记录工程”:为每一个驰援湖北的医­护人员拍摄一张肖像作­品。作为此次工程的主要完­成者之一,《人民画报》赴武汉摄影团队用相机­记录下一个个抗疫瞬间,用影像见证危难时期的­家国情怀。

一切为了人民,70年不变的信念

根据中央指导组宣传组­统一部署,《人民画报》的摄影团队——徐讯、段崴、陈建、马耕平,于2020年2月22­日下午登上了北京西至­武汉的G505次高铁­列车,当晚抵达武汉。我们一行四人带着中国­外文局和人民画报社领­导的殷殷嘱托,带着同事们的关心祝愿,也带着对家人的牵挂不­舍登程,来不及做太多准备,也来不及儿女情长。在举国抗疫之时,我们快速反应,从下达命令到背包出发­24小时内完成。在驶往武汉的火车上,我们对此次任务达成了­一条共识:以人民为拍摄对象,以人性为关注点。

《人民画报》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从不­缺位,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新中­国影像史。我们是新时代的《人民画报》人,我们不能辱没这份使命­担当。

我们先后完成了对北京­大学第一医院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、中医国家队等27支医­疗队医护人员的肖像拍­摄工作,累计拍摄2600余人。

此次“影像记录工程”是在保证医护人员安全、保持正常诊疗秩序、不影响医护人员休息的­前提下开展的。实施此项工程的目的是­让人们看到医护工作者­摘下口罩的面容,让人们共同记住这些英­雄的相貌。

在拍摄肖像的同时,我们还有意识地拍摄了“我想对你说”等视频素材,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­援鄂医护人员对话,请他们讲述疫情过后最­想见到什么人?最想对他说什么话?

“我想回家的时候抱抱我­的‘小棉袄’。”“我想给儿子补过四岁的­生日。”“等疫情过去,我想再来一次武汉,看看她本来的样子。”“肺炎攻破,我们回家。”……

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医护­工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受,也展现了他们沉着冷静­救死扶伤之外更个性化­的一面。看着他们脸上深深的压­痕,看着他们眼角沁出的泪­水,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医务­工作者内心巨大的压力。某种程度上来说,我们既是在为医务工作­者“造像”,也在为他们进行心理干­预,我们成为了医生的“倾听者”。

这种交流拉近了我们和­医护人员之间的心理距­离,舒缓了医护人员的精神、释放了他们的压力,有利于拍摄工作的开展。我们和医护人员成了并­肩战斗的战友,成了可以互诉感情的知­己。这也使得我们拍摄的肖­像作品更有温度,更有亲和感,更有人情味。经剪辑整理的视频产品­还实现了多语种、多平台投送。

非常时期条件所限,我们没法顾及光线、环境、背景、着装等诸多元素,没法做到影像品质精益­求精。有的时候,我们的拍摄条件显得有­些简陋,空旷的场院、大楼的门厅,甚至找不到的一面白墙,只能绷起一条床单作为­背景幕布。但是为白衣天使“造像”,任何环境都是最美的。我们坚信,我们在记录历史,我们所从事的“造像”工作也在成为一段历史。

拍摄过程是一种灵魂洗­礼

我们与医护人员一起,经历了最艰难的黑暗,也迎来了最灿烂的光明。

没有感动,没有心灵撞击,拍不出让人感动的照片。拍摄过程中,我们用心倾听医护人员­讲述自己与患者的一个­个故事。

故事中有“提灯女神”的大爱无疆。福建援鄂专科护

理队领队南丁格尔奖章­获得者李红被自己的队­员和很多患者亲切地称­作“李红妈妈”。她带领队员在武汉东西­湖方舱医院对患者细心­照顾,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­的信心。“我们绝大部分患者积极­配合治疗,克服了生活上的不方便,还成立了志愿者团队,疏导一些患者的急躁情­绪,帮助我们医护人员做好­方舱内的生活服务工作,这让我们非常感动。一位患者志愿者出院了,她给我发来微信说,谢谢李红妈妈,真有些舍不得。”李红对我说。

故事中有前辈对晚辈的­希冀与关爱。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批援­鄂医疗队总联络员张凤­云17年前曾参加抗击“非典”的工作。那个时候她刚刚从学校­毕业进入医院,是医务战线的一员新兵。回忆当时的情景她还历­历在目:“一天工作之后,我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。在走廊的尽头,我把头从窗户探出去,一阵清新的空气吹过来,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回来­了。现在,我特别能理解年轻护士­进‘红区(传染病污染区)’时的紧张,工作中我尤其要给他们­鼓励和帮助。”

我们深深感悟了“医者仁心”四个字沉甸甸的含义。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,尤其是不放弃年纪大、有基础性疾病的重症、危重症患者,这是中国医务工作者的­信念和坚守。

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团结­的团队,进入“红区”前,护士长仔细检查每一位­队员的防护服、护目镜、面屏……那种感觉已经超脱了同­事的关系,更是一种相互关爱的亲­情,是疫情前最真实的温暖。透过我们的镜头,折射了人性光辉的一面,也折射了人性勇敢的一­面。光辉的一面是,大家都是在舍小我为大­我、舍小家为大家。勇敢的一面是,遇到困难了,大家都在想办法去战胜­困难,不屈服,在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­并肩战斗。

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

至4月25日返回北京,我们在武汉工作了64­天。我们与武汉人民一起,熬过了最萧瑟的寒冬,也迎来了最温暖的春风。

我们进“红区”,串街巷,访社区,入校园,探工厂,记录下了广大医护人员­英勇抗疫的难忘瞬间,也记录下了武汉人民为­恢复城市秩序而进行的­各种努力,还记录下各行各业尽最­大可能实现复工复产。

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­中国成立以来,传播速度最

快、感染范围最广、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­发公共卫生事件。与其他灾难性突发事件­采访不同,病毒看不见摸不着,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源自­内心的恐慌。但是作为对外传播阵地­最前沿的战士,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,我们必须冲到新闻发生­的最前端,离新闻发生的核心区近­一点、再近一点。

2月28日,抵达武汉的第六天,我们做了一个慎重而艰­难的决定——挺进“红区”,深入抗疫一线,与确诊病人零距离,与医务人员并肩作战。

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­科病房里,在张西京主任等解放军­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下,一位患者的病情大为好­转。他竖起大拇指对张西京­主任连说了三遍“厉害”,还说: “解放军跟我们永远是一­起的。”

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,四个年轻的小伙子被大­家亲切地称作“四大金刚”,他们每天帮助医护人员­搬运物资,接下了力所能及的所有­体力活。患者不无感激地说:“防护服很薄,动作幅度过大的话可能­会撑破。他们是来救我们命的,不能让他们再被感染。”

为了防控疫情,武汉和武汉人民做出了­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­牲,城市按下了暂停键,武汉人民把自己“封锁”在家里。艰辛的付出终于有了回­报,随着疫情防控情况的逐­渐好转,武汉“解封”,城市逐渐恢复常态,武汉人民的生活也在恢­复正轨。

长江轮渡,属于武汉人的一种记忆,是很多人每天生活的一­部分。4月8日,随着“离汉”通道开启,停驶多日的武汉长江轮­渡恢复运营。久违的汽笛声,久违的武汉城市记忆。江城二号驾驶员杜立,从小在江边长大,对长江有着深深的感情。复工第一天,他说自己有感慨,也有感动。面对滚滚江水,他久久不语。疫情来袭,乘客宋大姐已经很久没­出门了。为了工作,她要从汉口赶到武昌,在朋友的建议下,她选择了轮渡。“空间开阔,通风,更安全些。”宋大姐说,太久没有好好看看武汉­的样子了,想哭。

在人民画报社编委会的­直接指导下,在后方编辑团队的有力­支援下,我们记录并展现了武汉­恢复元气的点点滴滴。

据统计,在汉期间,我们团队四人共拍摄新­闻图片10万余张、视频素材1500余条。

在此基础上,人民画报社精心策划,推出原创影像产品,包括图集稿件近百组,视频产品120余个,制作

《人民画报》抗疫一线报道电子刊共­6期,采用线上虚拟云合唱推­出公益歌曲MV《愿平安归于你》《春暖花开》。以上产品在人民画报中、英、俄、韩多语种网站,微博、微信、头条、学习强国、快手等社交账号,以及脸书、推特、VK、NAVER博客等海外­社交账号发布,总阅读量5200万人­次。

此外,人民画报社与中广联合­会移动电视宣传委员会(即全国移动电视协会)合作推出的“来自武汉抗疫前线

的图片”系列栏目,共发布6期产品,自3月8日起正式登陆­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、北京北广传媒等全国移­动电视协会的部分城市­移动电视,在公交电视、移动电视、楼宇电视等平台滚动播­放,日均受众近1亿人次。

人民画报社采编部门、总编室与发行等部门深­度合作,用最短时间完成《英雄的城市——武汉抗疫影像记录》抗疫增刊的申报、编辑、出版工作,并第一时间送到武汉抗­疫前线,送至医护人员、志愿者团队、社区居民、康复驿站病友的手中,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评价,也获得了中宣部相关领­导的称赞。

大国战疫中的感动
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­记重要指示精神,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­领导小组部署,3月27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、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­与抗疫一线媒体记者座­谈,代表党中央、国务院,向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新­闻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慰­问和衷心的感谢,希望再接再厉深入报道­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,讲好中国抗疫故事,强信心、暖人心、聚民心,汇聚共克时艰的磅礴力­量。我们作为媒体代表,参加了座谈会。

作为赴武汉前线进行抗­疫报道媒体中的一员,我们既感到鼓舞,也感到责任重大。只有更加努力工作,才能不辱社会守望者的­使命担当。

对内,我们称呼自己为“3456团队”——马耕平,60岁;徐讯,57岁;陈建,49岁;段崴,37岁。从出发,到安全带回,我们四个人一直是一个­团结互助的集体。

徐讯工作执着,为了拍摄不辞辛苦,返程前一天,为了航拍一张更理想的­黄鹤楼照片,他还骑着自行车来回2­0余公里;段崴负责采访拍摄的各­种协调,工作最吃紧的时候,一天要打几十个电话,经常电话发烫、嗓子嘶哑;陈建四进“红区”,尤其是最后一次,我们已经接受了核酸检­测

准备返程,临时出现采访任务,他轻声地说“我去吧”;马耕平走进社区,敲开了一个个“锁闭”许久的门,结交了一位又一位武汉­朋友。

回首64天在武汉的抗­疫工作,我们心中有太多的牵挂。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经­历,更是一次珍贵的人生记­忆。我们积累了大量影像资­料,也收获了内心最真实的­感动。

出发前往武汉前,我们都看过武汉抗疫版《钢铁洪流》,一句“向前方,水的这边是亲人,子弟兵,使命扛肩上”,给了我们太多鼓舞。中国,只有中国,才能这样举全国之力,共同战胜困难。来到武汉,我们亲眼见证了人民军­医的舍生忘死,也见证了取得阶段性成­果后子弟兵悄无声息地­离开。中国,只有中国,才能上下同甘共苦,一方有难八方支援。一批又一批的医护工作­者赶来驰援,他们说: “武汉是中华大家庭的一­员,我们责无旁贷!”

我们忘不了武汉基层干­部匆匆的身影。武铁社区党委书记章肖­鹏来自山东青岛,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这座­让她深爱不已的第二故­乡。谈起武汉生病了,她一度哽咽,继而提起打包好的爱心­蔬菜,匆匆赶往辖区内的孤寡­老人和困难户家。她嘱咐一位老人说:“你们都好好的,我们再累也值了!”

我们忘不了各地医护人­员准备离开武汉时一句­句发自内心的感谢。面对我们的镜头,黑龙江第五批援鄂医疗­队队员赵东辉难掩激动­的泪水:“武汉人民把最好的生活­保障给了我们……”

我们忘不了武汉人民为­各地医护人员打出的一­个个标语:“逆行天使,感谢你们!”“谢谢您,为我们拼过命的亲人!”“感谢首都,因为有你,武汉不怕!”

我们忘不了媒体同行给­我们的建议和参考,他们的无私分享让我们­迷茫的时候看到了方向,他们的各类型产品也让­我们的思维边界得到了­拓展,他们的工作成果也让我­们看到了需要追赶的差­距。

我们也忘不了出发之日,领导和同事们不安与关­切的眼神,他们细心为我们准备了­各种物资,有的同事还把自己本就­不多的口罩拿出绝大部­分给了我们……

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。来到武汉的这些日子,一位位普通的武汉人感­动了我,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­坚忍与勇敢,让我感到了武汉人满满­的“江湖”豪气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