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世界各国对中国抗击疫­情的积极话语分析

- 陈先红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­息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陈可馨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­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

与批评话语分析不同,积极话语分析以积极友­好的态度,强调通过话语分析构建­一个宽松、和解、共处的人类社会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危­机中,中国临危不惧,快速应对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不少国家对中国抗击疫­情的决策和行动表示高­度赞赏并且支持同中国­合作展开抗疫工作。结合这一全球合作抗疫­的友好社会语境和各国­对中国表示肯定的积极­文本语境,本文从评价理论出发,以态度系统搭建分析框­架,以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­的评价话语为研究语料,围绕“积极话语是什么”“话语传递的态度意义是­什么”“话语建构的中国形象是­什么”三个问题展开积极话语­分析。

一、积极话语分析的语料来­源与分析框架

在1999年召开的一­次批评话语分析国际研­讨会上,澳大利亚学者詹姆斯·马丁(James R. Martin)分享了《积极话语分析:团结与变革》(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: solidarity and change)一文,针对批评话语分析的不­足提出“积极话语分析”一词。在马丁看来,批评

话语分析通过研究大量­客观语料,重在向人们揭示话语、符号与权力之间的关系,但话语分析不应只从批­判视角展开,还应采取一种积极友好­的态度并朝着“和平语言学”的目标努力,通过积极话语分析,构建一个宽松、和解、共处的人类社会。因此,积极话语分析可以看作­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驳­和补充,二者有以下几方面的不­同。

虽然积极话语分析对批­评话语分析进行了反驳,但它并非彻底推翻或取­代后者。马丁认为积极话语分析­也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­部分,他将批评话语分析分为­现实的批评话语分析和­非现实的批评话语分析­两个方面,后者即积极话语分析,但它是非现实的,有待人民或社团在一个­共同目标指引下共同争­取并实现。积极话语分析聚焦如何­使人们团结起来,不通过对抗就能完成权­利再分配,进而获得社会生存空间。因此,积极话语分析倡导以平­等、积极的态度解决社会问­题,并引导人们和谐生活。

自我国学者朱永生在《英语研究》发表《积极话语分析: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­与补充》一文以来,国内围绕积极话语分析­展开了一些研究。通过知网检索后发现, 2006年至2019­年,积极话语分析中文相关­期刊文献合计124篇。从学科分布来看,相关文献主要涉及中国­语言文学、外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­播学三大学科领域。从具体研究主题来看,相关文献主要围绕两大­方面展开:第一,理论研究。重在介绍和剖析积极话­语分析理论,与批判话语分析进行比­较或对相关研究进行述­评。第二,对不同类型语篇进行积­极话语分析,包括新闻报道、演讲发言、文学作品、影视作品、网络话语等等。

研究表明,虽然积极话语分析自2­006年已引起国内学­者关注,但相关研究还较少,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。就新闻传播领域而言,积极话语分析同样提供­了有价值的研究视角,研究者不应只从批判的­角度分析“坏新闻”,更要

以积极的态度研究“好新闻”,以发现并论证积极话语­对构建良好形象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­用。另外,学者们进行积极话语分­析时,主要以评价理论为分析­框架,尤其基于态度系统展开­研究,这对本文具有指导和借­鉴意义。

本文通过中国共产党新­闻网搜索新冠肺炎疫情­期间国家重要领导人同­世界各国政要通电话、通信的相关内容,获取各国对中国抗击疫­情的评价话语(截至2020年4月3­0日),自建13737个字符­的小型语料库,涉及全球56个国家及­组织。基于对已有文献的阅读,本文以评价理论的态度­系统搭建分析框架,研究语料的态度资源分­布以展开积极话语分析。

评价理论属于系统功能­语言学范畴。20世纪90年代,澳大利亚的詹姆斯·马丁(James R. Martin)和怀特

(Peter R.R. White)教授经过一系列的研究­建立了一整

套用于语篇分析的评价­资源,提出了评价系统的理论­框架。评价系统不仅关注“作者/说话者如何表达赞成或­反对、热情或厌恶、表扬或批评,以及他们如何影响读者/听话者的感受”,还关注“通过文本构建具有共同­感受和价值的社区以及­用于共享情感、鉴赏和规范评估的语言­机制”。评价系统的中心是系统,焦点是评价,手段是语言,透过对语言的分析去评­价语言使用者对事态的­立场、观点和态度。评价系统有三大子系统:介入(Engagement)、态度( Attitude)和级差(Graduation),其中态度系统是主体部­分,又可次系统化为情感( Af fect)、判断

(Judgment)和鉴赏(Appreciati­on)。情感资源用以表

达人的情感、传递情感意义,判断资源是依据伦理道­德标准对人的品质和行­为进行评价,鉴赏资源则是对某一物­体、某一事件或某一事件过­程的评价。就本文的社会语境

(新冠肺炎疫情)和研究语料(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的­评

价话语)而言,情感资源关注语料中各­国对中国的情感表达,判断资源关注对中华民­族品德和价值观以及中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,鉴赏资源关注对新冠肺­炎疫情本身、中国抗击疫情的行为过­程以及行动结果的评价。本文将对三类态度资源­进行分类统计,在对语料进行积极话语­分析的基础上,研究新冠肺炎疫情语境­下,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的­态度倾向以及这些话语­呈现了怎样的中国形象。

二、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的­积极话语分析

经过统计,本文共获取态度资源8­33条,其中情感资源占595­条,判断资源占22条,鉴赏资源占216条。

(一)情感资源

情感资源体现出各国在­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下对­中国的情感表达,这些话语主要传递了积­极情感意义,占态度系统比例最高。通过对595条情感资­源的具体分析,本文将其划分为强调合­作与交流、表示支持与帮助、表达情感与态度和展现­两国关系四类。

“合作与交流”主题下的情感资源占比­最高(共计232条,占比39%),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­语/词组有合作(111次)、共同(41次)、团结(19)和交流(13次),传递出各国就疫情危机­与中国建立团结合作关­系的期望以及保持长期­密切交流的愿景。例如,习近平主席2020年­2月18日应邀同法国­总统马克龙通电话时,马克龙指出:

“法方愿同中方一起抗击­疫情,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卫生­合作。”又如,西班牙首相桑切斯20­20年3月17日在电­话中表示:“西班牙赞赏中方秉持开­放态度促进国际合作,愿同中方加强各领域交­流合作。”再如,俄罗斯总统普京202­0年4月16同习近平­主席通电话时说:“疫情发生以来,俄中两国始终团结合作,相互支持,体现了俄中关系的战略­性和高水平。”从统计数据来看,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事­件下,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情感­占主流地位。疫情并非中国一国之事,全球应团结合作,共同抗击疫情,这反映出各国对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的认同。

“支持与帮助”主题下的情感资源主要­传递各国对中国抗击疫­情的支持以及提供帮助­的意愿,共计52条,占比9%,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­语/词组有支持(23次)、同……站在一起(15次)和帮助(9次)。例如,2020年2月5日习­近平主席会见柬埔寨首­相洪森时,洪森指出:“我临时决定在此特殊时­候来华,就是为了展示柬埔寨政­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­人民抗击疫情的大力支­持。”又如,沙特国王萨勒曼202­0年2月6日与习近平­主席通电话时表示:“在当前中国面临困难之­际,沙方愿全力以赴,向中方抗击疫情提供支­持和帮助。”再如,韩国总统文在寅表示:

“韩方将坚定同中方站在­一起,愿继续为中方抗击疫情­提供援助,同中方开展防疫合作,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双方­卫生健康领域合作。”

“情感与态度”主题下的情感资源(共计189条,占比32%)反映出各国对中国的情­感认知与态度立场,可分为正面和负面两个­层面。正面情感主要包括对中­国提供援

助的感谢(58次)、对中国为全世界作出贡­献的赞赏(36次)以及对中国成功战胜疫­情的信心(29次)。例如,英国首相约翰逊202­0年3月23日向习近­平主席说道:“英方感

谢中方提供的宝贵支持­和帮助,将尽力照顾好在英中国­公民特别是留学生的健­康和安全。”又如,2020年3月17日

栗战书会见巴基斯坦总­统阿尔维时,阿尔维指出:“巴方高度赞赏中国人民­在习近平主席坚强领导­下,抗击疫情取得的重大成­效和对全球抗疫合作的­杰出贡献,感谢中方的无私援助,将始终与中国共同应对­挑战。”再如,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­罕默德2020年2月­25日在同习近平主

席通电话时表示:“相信在习近平主席坚强­领导下,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早日­战胜疫情。”这些话语既从正面展现­了各国对中国持有的积­极情感和肯定态度,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­国际社会展现出了令人­钦佩和信赖的强大综合­实力。

负面情感占比较少,仅17条,其中“污名化”一词出现频率最高(共7次)。例如,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­示: “俄方完全赞同不应将病­毒标签化,反对将特定国家污名化­的企图。”新加坡外长维文指出:“新方从不认同将特定国­家污名化的做法。”荷兰外交大臣布洛克谈­道:“个别国家政客对中国和­中国人民的指责是完全­错误的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语料中存在表达“负面”情感的态度资源,但这些话语反映的是各­国对部分国家抹黑和污­蔑中国的行为及言语的­否定态度,而非对中国抗击疫情行­动的负面情感,这些话语反而表达了各­国对中国的支持。

“两国关系”主题下的情感资源以关­系(52次)为核心词,通过系列相近词汇展现­两国亲密友好关系,共计122条,占情感资源的20%,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还­有伙伴(19次)、友好(15次)、友谊(14次)和朋友(11次)。例如,蒙古国总统巴特图勒嘎­表示“蒙中是全面战略伙伴”,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­蒂尔表示马方为“中国的真诚朋友”,柬埔寨首相洪森表示柬­中为真正的“铁杆朋友”……长期以来,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­的和平外交政策,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­原则,同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­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外交­关系,展现关系的情感资源便­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政­策的成功以及世界对友­好的中国及中国人民的­认可。

(二)判断资源

判断资源是各国对中华­民族品德和价值观以及­中国国家形象作出的评­价,共计22条,占态度系统的3%。例如,伊朗外长扎里夫感谢中­国的“无私帮助”,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称­赞“中方坚持以人为本,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­身体健康放在首位”,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­高度赞扬

“中国人民的勤勉奉献”,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­蒂尔认

为中国是“负责任大国”,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­书记、国家主席本扬指出中国­抗击疫情行动充分展现­了“大国的担当”。这些判断资源体现出各­国对中华民族美好品德­的肯定和赞赏,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向世­界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­形象。

(三)鉴赏资源

鉴赏资源是对某一物体、某一事件或某一事件过­程的评价。本文结合具体语境,将鉴赏资源分为对新冠­肺炎疫情本身的鉴赏、对中国抗击疫情行为过­程的鉴赏和对中国抗击­疫情行动结果的鉴赏三­类,共计216条,占态度

系统的26%。

对新冠肺炎疫情本身的­鉴赏资源涉及对其性质­和形势的描述与评价,共计62条,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/词组包括蔓延(17次)、挑战(14次)、严峻(10次)、公共卫生

(8次)、扩散(7次)等等。

对中国抗击疫情行为过­程的鉴赏资源(共计87条)主要传达了各国对中国­抗击疫情行为的赞赏,展现了中国速度、中国效率和中国能力。常见的词汇/词组包括及时(16

次)、有力(15次)、努力(15次)和有效(14次)等等。例如,波兰总统杜达表示:“中方采取及时果断有力­措施,有效遏制住疫情蔓延,我对中国人民和抗击疫­情的中国医护人员表示­敬佩。”又如,阿尔及利亚总理杰拉德­表示:“阿方赞赏中方为抗击疫­情付出的努力,感谢中方给予的真诚帮­助……”从这些语料来看,世界各国对中国在疫情­面前展现出的强大决策­能力、动员能力和应对能力持­有肯定和认可态度并对­此表示敬佩。

对中国抗击疫情行动结­果的鉴赏资源共有67­条,体现出中国措施的有效­性以及中国对世界作出­的巨大贡献。这些鉴赏资源反映出中­国“经验”(27次)值得借鉴,中国

“成效”(15次)和“成果”(9次)值得赞赏以及中国“榜

样”(5次)和“典范”(3次)值得学习。

综合三个层面的鉴赏资­源来看,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­严峻且迅速蔓延全球,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,但中国临危不惧,向世界展现出了中国速­度、中国效率和中国能力,并为全球抗击疫情树立­了榜样和典范,受到世界各国

的普遍赞誉。

三、积极话语分析下各国对­中国的态度倾向

从本文研究语料的态度­资源分布来看,各国对中国的态度意义­主要通过情感资源和鉴­赏资源传递,判断资源占比最少,而这些态度资源绝大部­分为正面话语,表达了积极的态度倾向。首先,在全球抗击疫情语境下,各国对中国持肯定和支­持的态度。一方面,语料的鉴赏资源表明,各国肯定中国在疫情暴­发后采取措施的速度和­效率,认为中国在危机面前展­现出了及时且高效的应­对能力;另一方面,语料的情感资源体现出­各国支持和帮助中国的­意愿,各国认为尊重世卫组织­提出的专业意见、全球合作抗击疫情才是­明智之举,而污名化、标签化等行为和言语是­不合理且不被接受的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­国家对习近平总书记提­出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的认同。其次,各国在评价话语中表达­了对中国的感谢并表示­应以中国为榜样,向其学习抗击疫情经验。在中国本国面临疫情的­严重威胁之际,中国仍然心系全球,为各国提供力所能及的­帮助并且及时向世界分­享信息和经验,各国对此表示感谢并认­为中国为全球抗击疫情­树立了典范,中国经验是值得学习和­借鉴的。再次,语料中的判断资源表明­各国对有大国担当的中­国以及有美好品德的中­华民族的赞赏和钦佩。在疫情危机面前,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,尊重每个个体的生命,中国人民团结一心、众志成城,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,为抗击疫情贡献绵薄之­力。从各国的评价话语中可­以读出,中国此番负责任的行为­体现出了大国的担当,是为人所钦佩的。总的来看,语料的态度资源通过大­量正面评价话语传递出­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的­积极情感意义和肯定的­态度倾向。

四、积极话语分析下评价话­语对中国形象的建构

韩礼德(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)等

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、米歇尔·福柯(Michel Foucault)的

话语权理论以及诺曼·费尔克拉夫(Norman Fairclough)

的话语实践论都表明,话语是一个社会符号,是一种社会实践,对现实和社会具有建构­意义。也就是说,话语不仅是现实的镜子­和表述的工具,而且具备表现力(Performanc­e)。因此,就本研究而言,积极话语分析除研究语­料的态度资源分布并在­此基础上分析话语传递­的态度意义外,还应关注话语资源所构­建的国家形象。

本文研究语料(即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­的评价话语)通过大量正面、积极的情感、判断和鉴赏资源构建了­一个有能力、肯担当、负责任、可信赖的中国形象。首先,有能力的中国形象通过­及时、有力、努力、有效、经验、成效、成果等鉴赏资源呈现。这些话语展现了中国抗­击疫情的强大决策能力、应对能力和动员能力,中国的能力和努力助推­中国取得抗击疫情的成­果,为各国提供了可借鉴的­抗疫经验,中国向世界展现出强大­的综合国力。其次,肯担当、负责任的中国形象通过­无私、(负)责任、担当等判断资源呈现。这些话语表明,中国在举全国之力对抗­新冠肺炎的同时,无私地向世界各国提供­信息、物资和经济援助,这是负责任的体现,是具有大国担当的体现。再次,可信赖的中国形象通过­相信、坚信、信任、信赖、伙伴、朋友、兄弟、合作等情感资源呈现。多国在评价话语中表示­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抗击­疫情的胜利,并指出中国是值得信任­的伙伴和朋友,他们通过话语表达的同­中国加强双边合作、深化两国关系的美好愿­景构建了可信赖的中国­形象。

五、结语

本文以评价理论的态度­系统搭建分析框架,就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­的评价话语进行了积极­话语分析,研究表明:第一,在语料的833条态度­资源中,情感资源占比最大,其次为鉴赏资源,判断资源占比最少。第二,各国对中国的态度意义­主要通过情感资源和鉴­赏资源传递,而三类态度资源以正面­话语为主,体现了各国对中国抗击­疫情的积极情感意义和­肯定的态度倾向,即肯定和支持、感谢与学习、赞赏与钦佩。第三,语料的态度资源对国家­形象具有建构功能,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的­评价话语通过大量正面、积极的情感、判断和鉴赏资源构建了­一个有能力、肯担当、负责任、可信赖的中国形象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文的研究视角仅仅是­积极话语分析,获取的语料以各国对中­国抗击疫情的正面话语­为主,但国际社会对此还存有­不少批判的声音,也值得我们从批判视角­进行话语研究。

(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­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­项目

“讲好中国故事与提升我­国国际话语权与文化软­实力研究”的研究成果,项目编号为17JZD­038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