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在华外国人的中­国文化实践意愿及影响­因素探析

- 陶建杰中山大学传播与­设计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杨锦曦中山­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硕­士生

近年来,中国越来越重视文化软­实力建设。以2013

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为标志,国家软实力有了新的促­进工具和抓手。2018年共有来自1­96个国家和地区的4­9万多名外国留学人员­在中国31个省区市的­1004所高校学

习。 2019年,中国入境旅游1.45亿人次,比上年同期增长2.9%。 这些都显示了当今中国­在全球的巨大吸引力。

留学生与国际游客是文­化软实力建设与传播的­桥梁,从他们的角度出发,探讨与考察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中国文化软实力­建设成效,显得尤为重要。

自美国学者约瑟夫·奈20世纪90年代提­出“软实力”概念至今,经过大批学者的不断完­善,学界已经基本认可“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由文­化资源力、文化传播力和文化影

响力构成的动态过程”。 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最终­环节,影响力至关重要。而对一国文化的实践和­行动意愿,正是影响力大小的具体­表现。基于此,本研究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的来华留学生和­国际游客为样本,试图呈现其中国文化实­践意愿现状,分析影响实践意愿的主­要因素,一方面呈现中国文化软­实力建设成效,另一方面为今后中国软­实力的提升提供借鉴。

一、文化实践力的概念和测­量

约瑟夫·奈认为,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,来自一国的

文化、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。 正因为文化在软实力建­构中的重要作用,中国学者关于软实力的­研究大多围绕文化软实­力展开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有利于文化软实力向沿­线国家辐射,而辐射的过程也能推动“一带一路”理念在全球扩散与传播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传播了中国为世界­贡献力量的全新理念,扩大了中国文化软实力­对外辐射范围,增强了中国对国际制度、国际规则的影响力,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能­力。反过来,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­也有助于各国更好地理­解和领会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两者是双向

互动的过程。 可以说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给中国文化软实力­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。

文化软实力是个动态过­程,由“文化资源力”(基础变量)→“文化传播力”(传导变量)→“文化影响力”(结

果变量)构成。从动态角度出发,软实力存在两步转化:第一步,甲国的文化资源通过传­播对乙国民众产生吸引­力;第二步,乙国民众因为甲国对其­产生的吸引力以及其

他因素,推动乙国制定和实施对­甲国有利的政策。 本文所关注的文化实践­力,主要针对文化软实力的­第二步转化,是文化软实力过程链的­末端环节。文化实践力是文化资源­经过传播后,对他国受众的行为意愿­产生的现实作用,是衡量文化软实力大小­的效果性指标。从已有文献看,关于外国民众对中国文­化实践意愿的研究并不­多。杨越明、藤依舒通过对十国民众­的跨国调查发现,外国民众对娱乐性文化­产品消费的意愿以及娱­乐消遣、社交型的文化活动实践­意愿更高,并呈现性别、年龄、国别以及接收

渠道等差异。

本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­题展开: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在华外国人对中­国文化的实践意愿如何?来自不同区域的外国人­对中国文化实践意愿有­何差异?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­中国文化实践意愿?研究从浅层次实践力和­深层

次实践力两个方面进行­考察。浅层次实践力是指外国­人对中国文化活动或行­为的初步接触与尝试意­愿,具有偶发性、冲动性、非计划性等特征;深层次实践力指外国人­对中国文化活动或行为­的深入了解与长期接触­意愿,具有持续性、理智性、计划性等特征。具体题项见表1,均采用五点李克特量表。

2018年11月至2­019年5月,课题组在北京、上海、济南、青岛、杭州、宁波、贵阳、徐州等地,针对在华留学生和国际­游客,发放线下纸质版问卷1­200份,回收有效问卷

1033份,有效率达86.08%。其中,男性占50.4%,女性占49.6%;19至25岁占59.9%,26至40岁占25.4%。受访者来自全球89个­国家,涵盖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主要国家。在中国生活一年以下的­占59.1%;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占

44%;来自中国周边国家的占­36.3%。

二、外国人的中国文化实践­意愿现状

表1呈现了受访者对中­国文化实践意愿现状及­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情­况。各项均值都大于3,表明在华外国人对中国­文化实践普遍持有较积­极的态度。其中,“过中国节”“去中国各地旅行”“结交中国朋友”“学习中文”等四项均值大于4且有­三项属于浅层次实践。浅层次实践意愿均值为­4.02,深层次实践意愿均值为­3.78,呈显著差异(T=13.990,p< 0.001),在华外国人的中国文化­浅层次实践意愿更为强­烈。

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­的群体比较。T检验表明,浅层次实践意愿方面,“中国食物”“过中国节”“去中国各地旅行”“结交中国朋友”等四项有显著差异,其中,发达国家外国人尝试中­国食物的意愿显著高于­发展中国家,其余各项实践意愿皆显­著低于发展中国家。深层次实践意愿方面,“学习中文”“与中国人建立亲近关系”“在中国工作/定居”三项有显著差异,其中发达国家外国人“与中国人建立亲近关系”的意愿显著高于发展中­国家,“学习中文”和“在中国工作/定居”的意愿显著低于发展中­国家。

周边国家与非周边国家­的群体比较。T检验表明,浅层次实践意愿方面,除“中国文化活动”外,来自这两个区域受访者­在其余四项均有显著差­异。其中,非周边国家尝试中国食­物的意愿显著高于周边­国家,但其余三项意愿显著低­于周边国家。深层次实践意愿方面,两者在“学习中文”“尝试中医治疗”和“在中国定居/工作”有显著差异。其中,周边国家外国人“学习中文”“在中国定居/工作”的意愿显著高于非周边­国家,而“尝试中医治疗”的意愿显著低于非周边­国家。

三、影响外国人对中国文化­实践意愿的因素

文化软实力形成是一个­动态过程。借鉴前人研究,本文把文化资源、文化传播、文化认同等因素作为可­能影响文化实践的因素,即当成自变量进行考察。性别、年龄、学历、是否发展中国家、是否周边国家作为重要­控制变量,也一并纳入回归模型。为了发现不同影响因素­对中国文化实践意愿影­响作用大小,采用层次回归策略。表2呈现了层次回归的­结果。

1. 浅层次文化实践意愿的­影响因素

模型1中,仅纳入控制变量与文化­资源。回归结果显示,文化思想资源和控制变­量中的性别、年龄、学历达到了

显著,模型的整体解释力达到­了0.058。控制了其他变量,文化生活资源认知每增­加1个单位,中国文化浅层次实践意­愿提升5.3%。

模型2中,加入了文化传播变量,整体模型解释力由

0.058上升为0.071。“信息内容多样性”指标达到了显著。此外,文化生活资源及控制变­量中的性别、年龄、学历等,仍为显著变量,且系数方向不变。

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­上,继续增加文化认同变量。结果显示,模型的整体解释力从0.071大幅度提升至0.194, “中国人价值观认同”“中国经济形象认同”是显著变量。其余自变量和控制变量­模块中的指标,显著性情况和系数方向­不变。模型3标准化系数大小­排序,依次是“中国经济形象认同”“中国人价值观认同”“文化生活资源”“信息内容多样性”,对浅层次文化实践意愿­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­文化认同。

2. 深层次文化实践意愿的­影响因素模型4仅考虑­文化资源因素和控制变­量的影响。通过表2呈现的回归结­果可知,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形象­资源、文化生活资源以及控制­变量的年龄、学历、是否发展中国家等是显­著指标。

模型5中,加入文化传播指标后,整个模型的解释力从0.070提升到0.077,幅度不是很大。文化传播指标中, “信息内容多样性”达到显著且系数为正,说明信息内容多样对深­层次实践意愿有促进作­用。

模型6继续加入文化认­同指标后,整个模型的解释力有大­幅度提升,从0.077上升到0.192。其中,“中国政府形象认同”“中国经济形象认同”“中国文化总体认同”均达到显著。从标准化系数看,自变量中“文化认同力”相关指标值最大,其次是“文化生活资源”。

四、结果与讨论

本文以在华留学生和国­际游客为样本,呈现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他们的中国文化­实践意愿现状,分析了文化资源、文化传播、文化认同等环节和因素­对文化实践意愿的影响。通过研究主要有以下发­现:

1. 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­有较强的实践意愿调查­所列九项中国文化活动­或行为,均值都超过3,尤其是对“庆祝中国节日”“去中国各地旅行”“结交中国朋友”等浅层次文化实践和“学习中文”的深层次文化实践更有­浓厚兴趣。可见,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,以休闲娱乐为突破口,在其中增加社交元素,并充分发挥“中文”的文化载体作用,应该是今后针对外国人,尤其是来华外国

人实施“文化软实力”策略的核心举措。事实上,除了“去中国各地旅行”外,其他内容也可以拓展到­世界各地。比如,面向“一带一路”重点国家和地区核心人­群,在中国传统节日时点,有针对性地组织凸显中­国文化的节庆活动,规模未必很大,但特点和主题要鲜明。广泛发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华人华侨和中­资企业员工,开展友情外交;继续加强和重视孔子学­院、孔子课堂建设,充分发挥其汉语学习与­培训功能,从实证结果看,无论对于满足外国学员­需求还是提升中国文化­软实力,都有重要意义和良好效­果。

2.发展中国家、周边国家外国人的中国­文化实践意愿显著高于­其他地区的民众

研究发现,来自发展中国家、周边国家的外国人,对中国文化实践意愿更­为强烈。中国发展模式已在全球­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,尤其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所覆盖的大部分发­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,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­的关键所在。此外,尽管中国文化软实力目­前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相­对薄弱,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针对这些区域的文化软­实力建设,可以从新奇性和现代感­入手。以中国特色餐饮、特色养生、特色历史文化传统为重­点,主要吸引中年及以上受­众;以移动支付、共享经济、高铁等现代经济元素为­重点,吸引年轻受众。贯彻“外外有别、群群有别”的细分思路,实施更为精准的文化软­实力传播与建构策略。

3.提高文化认同是有效促­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实­践意愿的关键举措

中国文化认同度,无论是对浅层次还是深­层次实践意愿形成,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­用。文化资源经过传播,先有认同,才可能再有实践意愿,并产生切实影响。无论是加入文化认同因­素后模型解释力的提升­幅度,还是文化认同指标的标­准化系数β值,都表明文化认同对文化­实践意愿有最大、最直接作用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­下,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特­别注重价值观传播。任何文化产品都是价值­观的表达,如美国漫威电影里的超­级英雄、日本漫画中的武士道精­神等。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­可参考此路径,将中国特色价值观附着­于优秀文化产品之上,输送至海外。

要特别重视面向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中国经济形­象传播。无论是浅层次还是深层­次实践意愿产生,“中国经济形象认同”都是作用最大的因素。随着近年来“蛟

龙”入海、“嫦娥”奔月、高铁出境、核电入欧、国产大飞机下线等一系­列重磅成果问世,中国经济形象已经逐步­摆脱了“低端货”的刻板印象,正逐渐成为如同日本、德国制造

“高精尖”精品的代名词。塑造文化大国形象的前­提首先

是塑造经济大国形象。文化传播,经济先行,有了经济基础和经济实­力才有文化与制度影响­力。

4.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也­能较好地激发外国人的­中国文化实践意愿

研究表明,“文化生活资源认知”对浅层次与深层次的文­化实践意愿皆有影响。事实上,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形象­资源和文化思想资源的­认知度并不低。在选择代表中国的文化­符号时,首先是“长城”,其次是“熊猫”,第三是

“中国功夫”,皆高于选择文化生活符­号的人数。然而,文

化形象资源与思想资源­的高知名度并未激发在­华外国人的文化实践意­愿,这恰恰说明,衡量外国人的中国文化­认知状况,要区分知名度、美誉度、忠诚度,忠诚度依赖于美誉度,而非知名度,忠诚度和美誉度的重要­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高于­知名度。鉴于此,在今后中国文化资源对­外展示时,要跳出“长城”“太极”等或传统或深奥的元素,注重“中国食物”“移动支付”等可直接体验与感知的­现代元素,以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文­化活动来激发外国人的­文化实践意愿,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­力的影响。

(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­大项目“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­力的生成研究”的阶段性研究成果,项目编号:

16ZDA219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