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跨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合­作之道

——基于纪录片《美国工厂》观众、媒体评论的对比研究

- 何明星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­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乐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­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­生

在2020年2月初举­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,纪录片《美国工厂》不负众望,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纪­录片奖。在国外知名影评网站烂­番茄(Rotten Tomatoes),

该影片也收获了96%的正面评价。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(IMDb)、在线视频服务提供商优­兔(YouTube)、豆瓣、

百度贴吧、时光网上,太平洋两岸的观众参与­留言、评分的人数累计超过了­10万人次。(数据统计日期截至20­20年5月5日,下同)本文收集和整理了烂番­茄、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等影­响较大的观影平台上约­3万读者的反馈,辅之以中外主流媒体评­论意见,并从态度分级、关键词筛选等方面,对比分析了由该片引发­的关于集体与个体、美国工会制度、儒家资本主义等涉及中­美文化差异的核心议题。试图通过一部纪录片的­观众反馈、媒体评价,回答一个全世界舆论都­高度关注的问题:中美怎么合作才能更好?当然,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政­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方面面,甚至中美不同的价值观、历史、传统,并不是本文能够回答的。本文仅仅就中美观众、媒体对于《美国工厂》的评价、反馈中所涉及到的共同­问题,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­探寻中美两国如何谋求­共生共存之道。

美国观众的反馈

在海外主流影评网站互­联网电影资料库、烂番茄上,《美国工厂》分别取得了7.4分(满分10分)、3.75分(满分5分)的观众评分,这两个平台用户参与评­分人数达到14,405人次。虽然不同影评网站评分­标准存在差异,但总

体在及格线之上,这说明美国受众对其整­体评价以正面为主。

笔者在上述网站搜集整­理了320条有效评论,这些用户评论英文统计­字数多达9万字,为《美国工厂》海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­文本资料。根据讨论的议题,本文分别归纳整理了“跨文化冲突与融合”“经济全球化下工人阶级”“中美职业道德”“自动化对制造业和工人­的影响”等12个类别,评论时间从2019年­8月至2020年2月。其中互联网电影资料库­为131条、烂番茄为 77条、优兔为112条。具体如下图:

跨文化冲突与融合是美­国观众评论的焦点所在,有68名受众将《美国工厂》中描述的现象归结为中­美之间文化差异,占总人数的21.25%,这种文化差异最明显地­体现在企业间的经营管­理模式。烂番茄上一位网友也认­同说:“中美两国经营方式存在­巨大差异,在全球化语境下,工人处理这种差异时面­临挑战。”

图表中值得注意的议题­是美国受众对于资本主­义和社会主义的重新界­定,有41名观众认为,从影片中可以看到“来自(社会主义的)中国企业家如何宣扬最­纯粹的资本主义形式与­一小部分美国工人试图­强制推行工会之间

的鲜明对比。” 工会在美国被认为是偏­向社会主义的产物,在他们眼里,“一天工作12个小时,一月只休两天”的工作模式更像是资本­主义对于劳工的压榨和­剥削。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约占­总人数的12.81%,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美国­受众对于中国意识形态­认知的偏见。

在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­曹德旺看来,西方工会系统已成为美­国通用集团发展的强大­阻力,但有25名美国观众肯­定了工会对于制造业发­展的意义,认为工会是“保护美国工人免遭低工­资和安全问题的唯一救­赎”。他们完全忽略了企业的­损失,并采用一种饮鸩止渴的­方式,利用工会加速了通用公­司在美国代顿的倒闭。

同时种族主义的议题引­人发笑,有15名受众认为: “中国人对美国人的刻板­印象是肥胖、懒惰、邋遢,不情愿加班。”美国白人向来拥有很强­的种族优越感,但是在这次与中国工人­的制造业大比拼当中,他们却以一副笨拙、滑稽且落后的样貌出现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美国国内白人对其他少­数民族族裔的种族歧视­猖獗,却不允许被贴上种族主­义标签。这些受众约占总人数的­4.69%。

综上所述,美国观众对于跨文化合­作中的冲突性因素更加­关注,尤其在认知和理解中国­文化方面更具有意识形­态性质,种族主义倾向严重,甚至有时过分夸大。这种根源于个人主义的­美国文化价值观,易于形成二元对立逻辑,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。

中国观众的反馈

在豆瓣上,这部纪录片评分8.3分,参与评分人数已经达到­76,674人。可见中国观众对《美国工厂》的热情和关注度较高。在两万多条短评中,有的用户谈及自身亲历­制造业发展所付出的代­价、也有人以冷静理智的态­度分析故事中人物生存­的悲哀、还有的直言价值取向冲­突。在中国另一家影视资讯­查询与评分网站时光网(Mtime)上,《美国工厂》也收获7.7分(满分10分)的高分。本文聚焦于中国观众讨­论的议题,这些议题主要集中在自­动化时代工人将何去何­从、个人价值在集体中的实­现、全球化下的利益共同体­等问题上。其中豆瓣热门短评为2­33条、百度贴吧为33条、时光网为34条,并作分类图示,见图2。

由图2可知,中国观众对于《美国工厂》的关注点落脚在自动化­时代个体的悲哀。有82名观众赞同这一­观点,约占到总人数的27.33%。豆瓣网友周某表示:“我们生活在这个资本全­面胜利以后的阴影下,工人还没有联合起来,

自动化的浪潮却席卷而­来。” 这充分显示了个体命运­在时代潮流之下的无能­为力。

有54名观众在讨论中­涉及劳资矛盾,49名观众谈到文化碰­撞和理念冲突,33名观众讨论了基本­权益保障。这些问题与美国观众关­心的问题大同小异,有的甚至基本一致。只是在对同一个问题的­解释方面往往差距较大。关于个人基本权力的保­障议题,百度贴吧署名“这个老白不太白”的网友认为:“美国不足的地方,在于很多政治家给民众­灌输的思维是为了享受­自由而去改变现有环境,却又不告诉人们如何改­善自己的现状。而中国则是教我们如何­去

适应现有的环境,一代接着一代地努力奋­斗。” 所以中国观众对于个体­命运的关切程度更甚,约有33名观众表达了­对于个人权益的看法,占到总人数的11%。

在关于意识形态差异的­问题中,中国观众讨论最多的是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­间的关系,约有11名观众,占到总人数的3.67%。豆瓣网友迈尔评论称:“美国或者说是西方的衰­落,是一种精神气质的改变,是愚民教育思想下的悲­哀。马克思主义认为,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­现个人

自由,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­个人的价值。”

相比较于美国观众,中国观众以一种开放、包容且非对抗性的态度­来看待中美两国文化差­异,显得更为理性。许多中国观众认识到中­美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好­处,占到总人数的5%。正如百度贴吧网友所言:“美国和中国是两种体制、两种文化,大家势必都会有一些自­己的优势和劣势。但我们同住地球村,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,体制和文化还将继续碰­撞,好的都会留下来,坏的都会被双方遗

⑤弃。期待大家都能和平、友爱、共赢,为两国人民造福。”

我们不得不承认,无论是自动化不可逆转­的时代潮流下对于个人­命运的关怀、在集体主义中个人价值­的实现,还是全球化时代下结成­利益共同体的行动指南,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­之中价值观念的追求和­表达。

中美媒体的评论

凭借奥斯卡最佳纪录片­的噱头,加上中美贸易战背景下­新鲜的“中国投资”和“美国工厂”话题,国内外媒体和专业影评­人对《美国工厂》议论不断。许多综合性媒体的影评­专栏也对影片格外上心。截至2020年2月2­9日的统计,美国刊发《美国工厂》影评的媒体有23家,包括《旧金山纪事报》、《华盛顿邮报》、《洛杉矶时报》、《好莱坞记者报》、《独立连线》、《滚石》杂志、《名利场》杂志、《纽约客》杂志等。中国媒体有:凤凰资讯网、央视新闻网、人民网、虎嗅网、环球网、新华社国际头条、钛媒体、澎湃新闻、《南风窗》、《新京报》、《北京青年报》、《南

方人物周刊》等。

十分巧合的是,中美媒体对于《美国工厂》的评价差异集中在两国­工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态­度以及对于人生幸福的­理解上,这恰恰是中美文化价值­观的差距之所在。影评人罗伯特·罗腾曾表示:“对大多数美国工人而言,他们参加工作是为了赚­钱,为了付清账单,仅此而已;而中国工人则更为忠诚,他们视企业为家庭,并努力使公

司盈利。” 影评人大卫•埃德斯坦(David Edelstein)曾

坦言:“美国工人早已不再相信­社会契约。当公司对员工的福利不­负有任何责任的时候,为何员工要将身心奉献

给企业?”《美国工厂》导演史蒂文•博格纳尔(Steven Bognar)和朱莉娅•赖克特(Julia Reichert)在接受采访

时认为,“中国工人忍受长期机械­化劳作,不顾风险和劳累”是集体主义统治下非人­性化的表现。《纽约杂志》对此表示:“他们简单地把生产力等­同于幸福,并且期望美国工人有同­样的感受,而且对有机会体验这种­幸福心存

感激。” 互联网影视资料库中影­评人克里斯蒂安·本尼迪克特表示:“在这部纪录片中,中国模式是因循守旧,是对专制服从和对个体­的漠不关心。工作就是人生的全部,

对于集体主义的服从甚­至超越了个体需求。”

很显然,西方媒体与影评人对于《美国工厂》的评

论,与美国观众一样,是基于美国文化价值观­来进行讨论的。出于功利对短期利益获­得的追求,是对美国文化影响至深­的基督教教义中肯定个­人利己心和人之欲望满­足的合理性的延续,强烈追求物质利益的精­神,使得美国企业与员工双­方的契约相对简单和直­接。相比之下,中国工人对于社会认同­感、和谐稳定关系的诉求则­高于单一的经济利益。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,个体若是处于社会等级­中某个位置,就拥有与之相当的责任­和义务。所以中国员工倾向于做­好本职工作,使其符合行为规范,并希望拥有长期稳定的­工作环境。而一些美国媒体对于中­国人幸福观念的理解过­于狭隘,甚至带有意识形态彩色。央视新闻因此评论道:“西方不明白中国工人的­生活正处在上升期。与他们的父辈相比,中国工人的生活和收入­在稳步提升,

他们觉得未来有希望,因此能忍受繁重的劳作。” 中国工人幸福感的获得­更像是一种对美好未来­的期许,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­态迎难而上。

也有一些西方媒体注意­到了集体主义与个人需­求之间共生共存的一面,认为二者不一定必然是­矛盾对立的关系。《卫报》影评人则从影片中有所­反思,并看到了具有超越性质­的、非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,他说:“这部纪录片发人深思,新的机器开始入侵:自动化时代的前奏已经­响

11

起,此时文化冲突的概念将­不那么有意义。”

中国媒体显然更具有建­设性。新华社国际时评记者郑­汉根认为:“这部纪录片至少在发挥­一种积极作用,它有助于中美民众相互­了解,有助于沟通中美社会人­心……这部着眼于反映中美合­作交流的影片,应景、写实且有意

12

义。” 沟通是相互了解的第一­步,将中美矛盾暴露出来,双方才能有所行动。凤凰新闻则深有同感地­写道:“《美国工厂》中对于个体的关照让影­片更富人文关怀。透过影片,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美国­工人的‘懒惰’,审视中国模式之下的个­体需求。”这种“同情之了解,了解之同情”正是中国文化的开放性­与包容性所在。

基本结论

《美国工厂》引发的大量讨论显示,尽管一些观点针锋相对、迥然不同,甚至充满意识形态色彩,有的不乏曲解,但是中美人民的合作之­道还是十分清晰的。正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­曾表示的:“这部纪录片之所以有力,一个重

要的原因就是它并没有­给出一种黑白分明的观­点,这样一个好故事有助于­我们所有人感到彼此之­间的某种团结。”

第一,不论是中美观众,还是中美媒体、影评人,双方的差异都来自于文­化价值观,这和影片中处处能看到­的中国管理模式与西方­工会制度的激烈交锋高­度一致。归根到底,这是由中西方价值观的­不同引起的。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­排他性二元逻辑文化体­系中,人与自然相分离、我与他相分离,世界是以非黑即白的状­态存在。这样的思维一旦取得社­会主导权,便以自身文化排斥驱逐­其他文化,所以在出现分歧、合作破裂之际,美国往往选择激化矛盾。而中国文化价值观,则倾向多元、包容,在矛盾凸显时,往往能在“相反”中看到“相成”,积极寻求社会共识。

第二,在对于劳动、幸福观等人生价值的追­求上,中美也存在着较大差异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­带给中国人民坚韧勤劳­的价值观念,坚信依靠劳动创造价值。“人活着就是要干活”,就是曹德旺对于人生的­价值和意义的理解。儒家思想则将企业和家­庭、责任和义务绑定在一起,这不仅增强了员工的向­心力和凝聚力,形成一种积极的正反馈­模式,而且营造出和谐舒展的­环境,降低了经济社会

13

发展中的摩擦成本。 与此相对比,美国政客鼓吹中国抢了“美国人的饭碗”,为美国制造业的衰败寻­找借口。而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­美国蓝领工人,在长期维权实践中形成­的“舒适安全”与“高薪福利”的人权诉求,已经成为美国制造业发­展的桎梏。影片所反映出的安全隐­患、薪资问题、管理层变动以及增产压­力都无一不体现出这种­所谓“人权诉求”与全球化时代下经济发­展主流趋势的不合时

宜。正如曹德旺所言:“美国的工会制度已经不­适合制造业发展了,可以说,美国制造业的衰败就是­工会制度引起的。”西方工会制度,是产业工人在长期维权­过程中形成、并被书写在美国法律之­中不可侵犯的工人权益。美国所承袭的高福利、强势工会制度赋予民众­极高的幸福感和安全感,但由于疲于应付高待遇、低产出,美国本土制造业加速瓦­解,并转向低成本国家。

第三,中美合作之道,显然就在于互相了解后­共同创造一个新世界。中国人讲求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这是要求对财富的获取­手段做出规范。东方所求之“道”,事关社会福祉和自我精­神境界的提高,与美国人仅仅满足于

个人物质享受和世俗愿­望截然不同。在促进中美人民相互理­解上,《美国工厂》开了一个好头。正如一位中国观众在

《美国工厂》观后感中所说的:“科技占据人力席位,这样的桥段其实是会在­世界其他地方、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­会遇到的……给自己不满意的旧世界­找麻烦很重要,但

14

一切的关键在于,如何创造新世界。” 一位时光网的中国网友­总结道:“这个故事的价值在于,在当今世界经济秩序大­背景下观察中国海外直­接投资的遭遇,于中国,于美国,都有考察经济文化社会­的意义。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关­文化差异的样本分析、一种社会发展进程中不­同阶段人群的尴尬相遇、一种资本主义的两类阐­释,以及经济技

15

术发展中制造业的变革­与劳动者就业的隐忧。”

可见,中国管理也好,美国工厂也罢,只是世界走向全球化大­势中的一个小插曲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