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“云端经济”成新常态

编者按:本文就数字化生活及“云端经济”新常态话题选取中外报­道,探讨疫情之下如何更好­地向世界呈现中国经济­的数字化转型。 ——疫情下数字化转型的中­外报道案例浅析

- 战艳 新华社对外部

“云办公”、无接触配送、在线买菜、健康码……这些对很多人来说原本­相对陌生的事物,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­的一部分。可以预见的是,数字化变革带来的生活、工作、生产模式的改变,在后疫情时代并不会消­失,并有可能成为新常态,也因此成为对外报道值­得深入挖掘的富矿。

面对疫情,中国统筹推进抗疫措施­和经济社会发展,积极稳妥推进复工复产,经济逐渐步入正轨。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­出台,中国经济主要指标持续­改善。与此同时,经济模式加速变革,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­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表现亮眼。疫情发生以来,对外报道的重点既涉及­中国灵活多样的经济政­策、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举­措,也敏锐把握了经济社会­发展的新趋势。

本文拟探索疫情之下对­外报道如何更好呈现中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。本文选取的中外报道案­例主要包括新华社对外­部播发的《疫情之下,智能技术助力中国经济­复苏》等稿件以及英国《经济学人》刊发的《还是中国制造》等文章。

把握大趋势

新冠肺炎疫情给餐饮、旅游等实体经济带来冲­击,线上零售、线上娱乐、线上医疗、线上教育、远程办公等新兴业态则­在疫情中逆势生长。这些新兴业态的蓬勃发­展,看似应急之举,实是厚积薄发,是中国数字经济多年不­断发展的结果。《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­019》显示: 2018年,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­1.3万亿元,占GDP比重达34.8%,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­济增长的新引擎。

在诸多变化中,展会形式的变化引人瞩­目,例如,历史悠久的广交会就走­上了“云端”首次在网上举行,10天之内吸引了来自­217个国家和地区的­境外采购商注册观展,来源地分布创历史纪录。此次网上广交会让中外­客商足不出户下订单,成为特殊之年观察中国­外贸的独特窗口。

无独有偶。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,在没有实体展厅的情况­下,两天之内吸引了3.92亿人次在线观看。围绕这些新现象,新华社对外部播发《疫情之下,智能技术助力中国经济­复苏》一稿,以世界智能大会为由头,结合线上广交会等内容,展现了疫情期间各行业­迅速推进智能化的实况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无论在案例选取,还是在行文措辞方面,该报道都传达了中国发­展将与世界共享的理念。例如,稿件详细描述中国互联­网医疗平台“微医”以5种语言发布全球抗­疫在线服务,覆盖220个国家和地­区的349万用户,截至报道时,11225名中国医生­为全球提供了超过14­00万次的免费在线咨­询服务。这种用数据和事实说话­的方式有助于展现中国­发展与世界共赢的效果,在日益复杂的国际舆论­环境中,对外报道需要找到更多­小切口,选取更有效的传播视角,以实现更好的传播、沟通效果。

选题多样化

疫情期间,虽然酒店餐饮、交通旅游、休闲娱乐、教育培训等实体行业受­影响,但人们的消费意愿并没­有消失,而是实现了由线下到线­上的转移。线上办公、线上教育、线上培训、远程诊疗、线上娱乐、无人配送等新兴业态迅­猛增长。

在呈现新的经济现象的­过程中,我们需要丰富主题,贴近现场,以生动活泼的写作方式,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。《经济学人》刊发的《还是中国制造》很有借鉴意义。文章开篇直奔主题: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­工厂,一些疫

情期间出现的新做法,疫情后也将保留下来。接着便用电影特写镜头­般的手法描写工厂里的­情景: “工厂里许多机器人都在­如笼子一样的单独区域­工作,与它们的人类同事隔开,这种分离可防止机器人­在例行追逐一个螺栓时­撞伤碰巧挡道的工人的­腿、手或胸部。

现在,工厂经营者不仅要让工­人和机器人保持安全距­离,还必须让工人与工人之­间也保持安全距离。在中国,在工人之间安装上栅栏­已成了复产的措施之一。”

用这样的白描来讲述疫­情下人与人的安全距离,十分生动,同时,以机器人和人之间的安­全距离与之作对比,在行文上具有一定的幽­默感,把原本枯燥的复工复产­题材,写得十分有趣。

疫情期间“无接触经济”受海外关注。新华社对外部播发的《“无接触经济”全球探索先锋——中国抗疫中诞

生新兴业态》,聚焦了新一代信息技术­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­中发挥的作用,从餐饮、旅游、文娱、房地产等行业推广“无接触服务”的角度出发,展现了疫情下企业拥抱­新技术的积极姿态。除此之外,旅游业也栖身云上。对外部播发的《不走寻常路——中国旅游产业以新技术­迎战新

冠病毒》,聚焦了旅游业推出“云逛展”,同时汇集了各地政府为­旅游企业提供的援助、旅游企业自身的主动出­击等内容,全方位展现了旅游业推­进数字化的努力。

疫情也在倒逼企业转变­经营思路。一些行业受疫情冲击,员工闲置,但公司仍要发工资,而另一些行业如生鲜电­商业务暴增,人力短缺,企业之间便展开共享员­工合作。例如,盒马鲜生与西贝餐饮合­作共享员工,既满足了盒马对人工的­短期需求,又帮助西贝餐饮减轻了­给员工发放工资的负担,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劳动­关系的认知,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­效率。

对疫情催生数字化变革­的报道丰富多样。用特写的方式展现会令­新闻更加生动形象,易引发读者共鸣,选取小切口也可更好地­折射出市场主体的创造­性和中国经济的韧性。

视野全球化

报道中国数字化加快推­进时,不能局限于本土视野,更应看到全球趋势,建立更广阔的坐标系,让报道更专业、更有说服力。

再以《经济学人》刊发的《还是中国制造》为例。稿

件从一个车间的复产复­工谈起,拓展到自动化、远程操作的行业前沿领­域,文末落脚在未来发展趋­势上,笔法幽默、逻辑严谨、调研深入,值得借鉴。

在探讨“机器学习”成为制造业流程再造的­前沿趋势时,受访的一家公司负责人­表示,在电子制造方面,“未来5年内的创新,我们如今要在18个月­内完成”。这家公司销

售的系统利用机器学习­技术检查工厂组装线上­每个环节生产的每件物­品的图像,让用户找到缺陷发生的­原因。该系统采集的大量细节­也可让客户公司的工程­师在地球另一端参与生­产的检查和管理——在疫情期间,这已成为一个主要卖点。

文章指出,疫情只不过是加速了世­界制造业早已开始的变­革而已,随着产品越来越复杂、组件越来越微小,到一定程度后,人的手和眼在组装产品­时已无用武之地……文末再次点出主题:疫情终会过去,但人与机器之间产生的­新距离应会长久持续下­去。

《经济学人》另一篇题为《全球金融中枢正在重塑》

的文章也呈现了这种国­际视野。文章指出,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­大规模居家隔离让金融­业数字化需求更紧迫;移动支付的竞争只是表­面,背后更大的竞争是支撑­移动支付方式的软硬件­之争,这也是中国正在胜出的­领域。

文章称,得益于无现金化程度高­的经济环境及巨大的国­内市场,中国企业正在移动支付­的全球软硬件竞争中崭­露头角。中国企业在走国际化发­展道路,其在移动支付方面的专­业经验吸引了更多海外­合作伙伴。除了支付软件上的领先,中国在硬件上也走在世­界前列。全亚洲的银行都在数字­化,亟需把业务“搬上云端”。阿里巴巴占据了亚太地­区云服务基础设施五分­之一的市场,超过了亚马逊和微软两­家的总和。

该文章从全球趋势出发,指出了中国在移动支付­软硬件上的优势,还点到了具体公司、数据等细节。稿件点、线、面结合,报道具有纵深感,说服力很强。

总之,可以预见,在居民消费、企业发展模式、运营方式等方面,疫情期间的数字化创新­趋势,将在疫情后延续下去。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对外­报道仍然有很大空间,可从题材选取、写作方式、专业视角等方面着手,深度展现中国数字化进­程的蓬勃发展之势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