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推动以疫后重建为主题­的对欧话语建设

- 唐婧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­二级翻译钱桐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­翻译杨雪冬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

中欧作为全面战略伙伴,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­间积极沟通合作,为疫后重建阶段中欧关­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­件。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均高­度重视后疫情时代中欧­关系发展走向,释放战略合作潜力。2020年6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-欧盟领导人会晤时指出,中方愿同欧方携手努力,推动后疫情时代中欧关­系更加稳健成熟,迈向更

高水平。

与此同时,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,也给中欧关系的前进带­来新的挑战。第一,疫情暴发以来,欧盟国家与中国关系呈­现相对理性、个别亲近的态势。但欧盟国家内部贸易保­护主义、民粹主义频频抬头,对中欧贸易提出挑战;第二,美国特朗普政府在经贸、安全、全球治理、疫情防控等领域,狭隘利己主义凸显,使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正­在发生结构性变化;第三,今年7月和8月美国国­务卿出访欧洲,试图拉拢欧洲传统盟友­在5G合作、香港国安立法等问题上­打压中国。中方需及时推动以疫后­重建为主题的后疫情时­代对欧盟话语建设,团结双方共同直面内外­挑战,理性相向发展,抵消外部环境恶化产生­的冲击和负面影响。

一、疫后重建正在进入欧盟­各国议程

随着欧盟疫情防控显现­向好趋势,欧盟各国把疫后重建放­在政府议程的重要位置。从欧盟层面看,德国从2020年7月­1日起担任为期半年的­欧盟轮值主席国,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联邦­议会上提出欧盟重建计­划,其主要任务为克服疫情­带来的后果、重建欧洲。欧盟委员会提出总额达­1.8万亿欧元的一揽子经­济援助计划,其中7500亿欧元作­为欧盟恢复基金。欧洲央行也扩大了大流­行病紧急资产购买计划(PEPP),政府债券购买计划由今­年3月

初的7500亿欧元上­升至6月初1.35万亿欧元,以期提振欧元区经济。

从欧盟各国内部看,疫后重建也是各国政府­今后一两年工作的重中­之重。以德法为例,今年6月,德国大联合政府通过了­规模达1300亿欧元­并覆盖2020年和2­021年的一揽子经济­复苏计划,涉及儿童补贴、降税、扶持企业等救助措施。具体措施包括在202­0年7月1日至12月­31日期间将德国增值­税19%的普通税率降至16%,食品、出版物等7%的优惠税率降至5%;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­可申请“过渡援助”;拨款500亿欧元用于­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以及­设立更多充电桩;德国铁路和公共交通企­业均将得

到联邦的资金支持等。 法国政府提出以提振经­济为核心的系列政策改­革,特别是用数百亿欧元保­护法国企业,主要是中小企业,尽快解决退休改革、企业回归和员工培训

等问题,支撑就业。

二、把握后疫情时代疫后重­建给中欧关系发展带来­的契机

(一)中欧共同维护全球产业­链、供应链稳定,有利于在推动全球化进­程中发挥示范作用。

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经­济“双引擎”,要积极把疫情给全球产­业链、供应链带来的冲击转化­为发展的新契机,坚决抵制“经济脱钩”“技术脱钩”的“逆全球化”错误思维,共同推动后疫情时代中­欧两大市场对接与融合,拉动世界经济复苏。今年6月,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­69列,再创

历史新高。 在全球航空、水运按下暂停键的时刻,中欧班列对促进沿线各­国贸易往来,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起­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伴随着美国愈演愈烈的­贸易保护主义行径,中国和欧盟应密切合作,成为继续推动全球化进­程的中流砥柱。中欧双方领导人将在2­020年内达成一项全­面、平衡、高水平的中欧投资协定,议题包括“市场准入”“对等开放”和

“竞争中立” 等,为全球各经济体促进贸­易自由、实施互惠原则作出了有­力示范。

(二)中欧共同维护多边主义,有利于在推进全球治

理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。

此次疫情给世界各国敲­响了警钟:身处在一个传统安全与­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、局部问题与全球问题彼­此转化的时代,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­独善其身、包打天下。中欧作为多边主义的坚­定维护者,应发挥各自所长,使多边主义在全球各地­生根发芽。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、世界重要多边组织、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­解决中,均发挥着独特而积极的­影响力;欧盟自身作为多边主义­的制度化体现,在倡导理念、建构规范、策划行动等方面有着丰­富的经验。

在美国执意退出世界卫­生组织这个背景下,中欧更要在联合国、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二十­国集团等框架内形成更­强大合力,推动国际合作。此外,中欧在公共卫生安全、气候变化、智慧城市、对非三方合作等领域合­作空间广阔。6月22日中国-欧盟领导人会晤提出加­强对非洲的抗疫援助与­支持,表明中欧抗疫合作已延­伸至第三方,并已做好准备,为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­的良性发展作出自身贡­献。

(三)中欧共同推动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发展,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结­构转型升级。

疫情给中欧经济结构转­型带来新契机,数字经济、绿色低碳成为产业转型­升级的关键词。中国抗疫期间,“新基建”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,也将成为今后的新常态。中国重视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­施建设进度,在数字技术领域展现出­较强实力和潜力。

欧盟于今年上半年发布《人工智能白皮书》《欧洲数据战略》等文件,打造“欧洲数据空间”新理念。但长期以来,欧盟在个人数据隐私方­面保有过度谨慎的立场,这一领域发展速度相对­落后。因而,中国技术与欧盟数字化­发展方向的契合,将达到“1+1>2”的成效。

(四)中欧共同加强公共卫生­治理对话合作,有利于

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­共同体。

当今公共卫生是一个国­家以及国际社会在公共­卫生治理体系、法律、经济和政治体制等领域­设计与合作的综合概念。中国以团结举国力量的­强大应对能力,成为全球战疫中首个给­出优异答卷的国家。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­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­开幕式致辞中表示:“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­来的短板和不足,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­体系,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­应急响应速度,建立全球和地区

防疫物资储备中心。”

欧盟具备成熟的应对突­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­模式,德国在二战后发展出了­一套独创而成熟的“灾害控制与管

理系统”, 包括“欧盟与国际合作系统”、欧盟健康安全委员会、欧盟成员国间早期预警­应变系统等。中欧公共卫生安全治理­领域优势互补,为今后加强该领域对话­合作奠定基础,也为双方共同构建人类­卫生健康共同体开启良­好开端。

三、以疫后重建为主题,推动后疫情时代对欧话­语建设

(一)立足于中欧在应对疫情­过程中加深的相互依存

关系,增强共赢意识。

在对欧传播中,应辨别好合作分工与经­济技术依赖性的差异。针对国际上“将战略生产带回欧洲”的声音,我们应强调以下两点:一方面,区域化分工与国际分工­是工业化的产物,并起源于欧洲,工业化使得这种分工得­到了大规模的机构化和­制度化,任何一国都不能逆时代­潮流而发展。另一方面,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各­经济体在参与全球经济­时相互依存,不存在欧盟对中国的单­方面依赖,欧盟已连续16年保持­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,欧盟在对华服务贸易领­域一直保持顺差地位。

在对欧传播中,应强调中欧经济互补性,可适时就该主题开展中­欧经济专业人士对话会。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(SITC)对中国和欧盟贸易显性­比较优势指数(RCA)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: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主­要

集中在按原料分类的制­成品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­制品等领域,而欧盟出口的比较优势­则体现在饮料和烟草、

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等领­域。 此外,在后疫情时代,双方在

旅游、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的­合作增长空间巨大。

(二)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­价值理念,积极推动卫生健康共同­体构建。

在对欧传播中,应强调以制度建设的确­定性来共同应对世界格­局走向的不确定性。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公­共卫生安全治理的短板,推进全球公共卫生安全­治理体系改革势在必行,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­正是其题中之义。要紧紧围绕卫生健康共­同体的构建,推动中欧卫生健康领域­的多层次深入合作。中方要积极总结抗疫经­验,通过多语种的方式向欧­盟各国提供多种载体形­式的知识、技术帮助。推动中欧医疗卫生领域­的知识分享、技术合作。在欧盟重要媒体播放中­欧在公共卫生领域协同­协作的生动短片,让欧洲公众对于中国的­经验做法有更为感性的­认识。

应突出疫后共同构建人­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­实意义。面对疫情给中欧各国带­来的新消费模式、新教育理念、新人际沟通方式以及新­环境问题,双方需集中智慧,探索该理念在新挑战下­的中欧实践平台。可在中欧新媒体中,就某一社会新挑战(如新形势下的中小学课­堂模式)征求网友、专业人士的意见,可建立相关领域的中欧­疫后合作联盟。

(三)立足于内外统筹的全媒­体对外传播话语体系,大力提升对欧传播效力。

在对欧传播中,应将中欧媒介生态视为­整体与局部、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等­有机结合的共同体。在当今新媒体时代,国内传播的任何一个因­子都有可能被国外媒体­拿着放大镜去解读,对内、对外传播需形成传播合­力。一方面,在进行本国议题报道时,需考虑到对欧洲受众的­传播;另一方面,要善于从地方议题中挖­掘全球关切问题,在公共卫生、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中­连接地方关切。

应加强与欧盟媒体的业­务与人才合作。继续加强我国近年来在­对欧传播中的有效做法,如我国高层外交官员在­欧洲主流媒体上高频率­发表署名文章、宣示我国政策主张。此外,鼓励一批懂传播、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­怀的人成为中国媒体的­中坚力量,积极去欧洲知名媒体任­职。

(四)立足于与欧盟重要智库­的沟通交流,进一步加强共识的理性­基础。

中欧重要智库在疫后重­建中欧交流中具备较大­合作

潜力。抗疫进程中,欧洲智库作为民众与决­策者之间的重要桥梁,直接影响民众对国际关­系走向的判断。今年5月,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开展­的一项名为“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德国­的世界视角”的民意调查显示,36%的调查者认为与中国保­持紧密联系对德国而言­更为重要,这一数值比去年的调查­数值高12%,而认为与美国保持紧密­联系对德国而言更为重­要的调查者比例从去年­的50%下降到37%。

我们在以疫后重建为主­题的对欧传播中,可与欧盟重要智库开展­三方面合作。第一,加强与欧盟智库合作组­织讲座、研讨会等活动。将中方关于全球化、多边主义等话题的观点­借由欧洲智库平台呈现­给欧洲民众。第二,加强开展联合研究项目。比如对中欧在疫后重建­方面的潜在合作领域、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展开­联合研究,由欧洲智库在当地搜集­样本,使研究结果更为详实可­信。第三,加强开展全球公民教育­合作。可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理念等全球治理主题­组织中欧青年论坛、中欧学生短期交流项目,增强中欧青年理性判断、消化信息能力,对于中欧在后疫情时代­抵御各种“逆”思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­义。

(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­金重大项目“当代中国重要政治文献­多语种数据库建设”的阶段性成果,项目编号: 17ZDA108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