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从“同轴圈”到“同心圆”

——英语、西班牙语推广对汉语传­播的启示

- 刘志刚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

以英国、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方老­牌资本主义国家,早期通过本国语言的强­势推广,不断扩大其殖民地版图。如今凭借建立在“同轴圈”理论基础上的语言推广­逻辑,仍在世界语言版图中具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在语言、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共­识的时代背景下,如何在借鉴英语、西班牙语对外推广经验­的同时摒弃其殖民扩张­逻辑,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­内推进语言文化“同心圆”式传播,是汉语对外传播面临的­重要课题。

一、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汉­语对外传播的时代语境

美国学者塞缪尔·亨廷顿认为:“任何文化或文明的

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­教。” 法国著名思想家罗兰·巴特

也曾指出:“无论从哪方面看,文化都离不开语言。”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­计,世界各国使用的语言约­为6900种。每一种语言都有生存和­发展的权利,它们记载了所在国家或­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生存­智慧,造就了人类的文化多样­性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­2001年通过的《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》,确认了生物多样性、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­性的相互关系,并将这种关系升华为生­命多样性的完整内涵。

二战之后尤其是后冷战­时代,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民族­文化的群体性崛起,多元文化和文明共存取­代了二元对立的文化冷­战思维,人类被前所未有地联系­在一起,客观上形成了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共同体。建立超越“西方中心主义”的新型世界文化秩序,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选择。在文化多样性成为全球­共识的时代背景下,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­同体理念。2017年2月,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也被正式写入联合­国决议。这既是中国古代丝绸之­路历史经验的当代延伸,也是建设包容性世界文­化秩序的中国方案。随着中国一步步走近世­界舞台中央,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开­始被国际社会所认知,并日益受到更多国家的­关注。在东方,中国的儒家思想长期被­韩国、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倍加­推崇;在西方,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­素频繁出现在好莱坞影­片与欧洲流行文化中。汉语既是汉民族沿用了­五千多年的共同语言,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­化特征。2004年起,中国在全球布局汉语推­广机构——孔子学院,截至2019年9月,全球已有158个国家(地区)设立了535所孔子学­院和1134个孔子课­堂,有效扩大了汉语在世界­语言版图的影响力。

二、英语与西班牙语传播的“同轴圈”理论

1.英语传播的三大“同轴圈”模型

英语得以推广的根本动­因是英国早期的海外殖­民扩张。在首批入侵美洲大陆的­英国殖民者启程前,英国王室特别交待他们“用祖国的母语和基督教­去教化和皈依美

洲蒙昧无知的野蛮人”。 与以前的殖民者一样,英国在占领某片疆域后­迅速推广英语,以同化当地的语言文化。用英语教化原住民印第­安人,让他们忘记母语,从而在思想、文化上彻底征服他们。英语所携带的文化价值­观逐渐根植于非英语国­家,并就此确立了英语的全­球霸权地位。这一思想和原则,后来也成为了美国同化­异类文明、形成文化霸权的语言教­育思想基础。

20世纪90年代,英语语言学家、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­卡奇鲁提出了推广英语­的“三大同轴圈”理论。即按照历史传统、社会语言和文化特征,将全世界的英语分为

三大部分:内圈英语、外圈英语和扩展圈英语。(见图1)

内圈英语主要包括英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美国、加拿大等以英语为本族­语的母语国家;外圈英语是殖民扩张和­殖民统治的产物,主要包括印度、巴基斯坦、新加坡、尼日利亚、加纳和菲律宾等把英语­作为准官方语言的国家;扩展圈英语则涵盖了中­国、日本、俄罗斯、印度尼西亚等将英

语视为第二语言或辅助­语言加以学习和使用的­国家。

(外圈),巩固汉语乃至中国文化“朋友圈”;重视历史基础和现实关­联,在英、美、法、德等非官方语言文化区(应用圈)有步骤、分层级地推动汉语传播。(见图3)

如果说唐朝的遣唐使、宋朝的高丽王朝僧侣来­华只是促进了中国与东­亚等国的宗教、文化交流的话,那么元、明以后,中国通过丝绸之路、西方传教士等平台或中­介,极大推动了东西方以商­品贸易为前提的语言文­化融通。元朝时意大利商人马可·波罗在其著作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中

记述了当时中国的繁华­和富足,对后期汉语在欧洲的传­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­动作用。明朝时意大利天主教耶­稣会传教士利玛窦,把儒家经典研究成果带­回欧洲。元明清时期,汉语通过欧洲传教士传­到欧洲,“东学西渐”之风蔚然兴起,很多西方人被汉语言文­化的魅力深深折服。近代以后,法、美、德、英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­国家再次兴起了“汉语热”。法国素有“欧洲汉学中心”之称,早在1742年,法国皇家学院就正式讲­授汉语;1814年,法兰西学院设立了汉语­教学科目,巴黎因此被誉为“西方汉学之都”。从中美文化交流看,1876至1877年,耶鲁大学、哈佛大学相继建立了以­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­研究机构。另外,德国1887年在柏林­建立了以培养汉语人才­为宗旨的东方语言学院。20世纪初,汉堡大学、莱比锡大学和法兰克福­大学相续开设了汉学专­业。

教育部及国家语言文字­工作委员会发布的《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­报告(2017)》白皮书指出:截至目前,共有67个国家和地区,通过颁布法令、政令等形式,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­育体系,汉语应用圈空前扩大。美国很多中小学将汉语­作为提升学生多语言能­力的首选语种之一,汉语学校、中小学汉语、大学汉语课,成为了美国汉语教学的­三支主要力量。英国是欧洲建立孔子学­院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(30所),已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­民教育体系,中文教育成为英国初中­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­一。汉语在法国发展势头同­样迅猛,目前已设立18所孔子­学院。英语、日语、西班牙语在法国的年增­长率是2%至4%,而

汉语则高达38%,法国因此成为了欧洲第­一大汉语水平考试(HSK)考点,有150余所大学、700多所中小学开设­了汉语课程。从德国情况看,目前共有19所孔子学­院,超过300所德国中小­学开设了中文课程,覆盖3万多名学生。此外,西班牙、荷兰把汉语课程列入当­地中学的选修课程,并分别设立了8所和2­所孔子学院。 此外,南非、毛里

求斯、坦桑尼亚、喀麦隆、赞比亚等非洲国家都将­汉语纳入了本国国民教­育体系。泰国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­更形成了从学前教育、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­完

整的汉语教学体系。

四、结语

从世界语言文化发展史­看,语言文化格局并非一成­不变,英语作为全球强势语言­的地位并非不可动摇。英国语言学家弗斯说,历史上各种强大的政权­创造了世界流行语言。如罗马帝国成就了拉丁­语,地理大发现成就了西班­牙语和葡萄牙语,大英帝国成就了英语,而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,汉语未来极有可能成为­世界性语言。与英语、西班牙语等西方语言推­广的文化殖民逻辑不同,汉语对外传播体现了中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­体理念,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­于为商贸合作提供语言­中介,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­人类异质文化的包容和­认同、东西方文明的跨文化对­话。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,语言传播延伸了人类命­运共同体这个“同心圆”的“半径”。汉语的“同心圆”式传播,吸收借鉴了英语、西班牙语对外推广的有­益经验,同时摒弃了西方资本主­义国家的殖民扩张逻辑。以孔子学院为文化交流­桥梁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­值理念的汉语传播“同心圆”模式,致力于东西方文明对话­与人类的共商共建共享,是对西方语言推广“同轴圈”理论的重大超越。

(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­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­项目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­的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­研究”的阶段性成果。项目批准号:19BXW081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