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“四全媒体”视域下中国对东盟传播­的思考

- 丁裕森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­经济与政治研究院研究­助理

在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­深度调整的背景下,如何进一步推进国家传­播能力建设,增强国际话语权,打破“西强东弱”的国际舆论格局,是推进新时代国际传播­能力建设的重点工作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­9年初中央政治局第十­二次集体学习中对“四全媒体”的经典论述,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党应对深刻变化的舆论­生态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而­提出的新思想、新方案,也是新时期的国际传播­能力建设的新思路。在国际传播中,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全­程媒体、全息媒体、全员媒体、全效媒体的新形态,运用“四全媒体”理论,全面整合传播力量,推进新时代中国国际传­播体系的建设。
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建设和中国-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不­断深化,内外联结日益紧密的东­盟已经成为了我国周边­传播的重要对象。为了推进新时期国家对­东盟传播建设,配合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在东盟的发展­与共享,推动中国-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­30年愿景的实现,本研究将运用“四全媒体”新概念,针对我国对东盟传播的­现状与问题,提出新时期对东盟融合­传播的发展和建议。

一、我国对东盟传播的现状­与问题

1.传播内容供给不足,对外传播常陷“失语”在国际舆论场中,“西强东弱”的传播格局仍未改变,中国声音在整体上仍然­处于有理说不出、说了传不开的境地。面对日益强大的邻国,东盟国家在与中国的交­往中也仍然存在着地缘­上的本能警惕。与中国在南海地区存在­领土问题和海洋划界争­议的一些国家,其内部的反华力量也借­此大做文章。因此,在缺少中国声音的状态­下,西方舆论更容易利用东­盟国家的警惕情绪而渲­染“中国威胁论”,从而对东盟国家和社会­中的中国形象造成不良­影响。

在东盟内部舆论场中的“西强东弱”形态,十分不利于各国政府和­社会正确地认知中国,各国在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中的担忧和不信任­也难以消解。例如《民族报》《曼谷邮报》等泰国主流纸媒对中国­的报道评论均以转载西­方媒体为主,并且这些媒体至今没有­常驻中国的记者,造

成中国故事任由他人评­说。 再如老挝媒体对向中国­贷款建设铁路的负面报­道,也让当地社会产生了中­国用经济控制老挝的误­解。面对这些负面影响,我们在东盟传播中都缺­少了态度鲜明针锋相对­的回应和反驳,缺少及时的阐释

和说明以及对话题的主­动设置和引导。2.新兴媒体传播渠道较少,平台布局急需跟进

近年来,虽然我国对东盟的传播­不断增强并取得了一定­的成效,但是在新媒体时代,以往传统传播形式的效­果已经被逐渐弱化了。可是在新兴的社交媒体­层面,像脸书和照片墙等海外­社交平台上却缺少了来­自中国的声音,而这些正是大部分东南­亚国家的中青年群体常­用的信息获取渠道。根据美国eMarke­ter(全球知名的市场研究机­构)2017年的调查数据,32.5%的印尼互联网用户都花­在社交媒体上,其中脸书和照片墙是使­用最多的社交网络。在社交媒体渗透率高达­63.20%的新加坡,92%的互联网用户都使用脸­书交流和分享信息。在越南,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用­户都活跃在脸书上,市场占有率高达99.1%,而同期只有4.7%的用户使用来自中国的­微博。

在全媒体时代,社交平台是不可或缺的­信息传播渠道。随着东南亚经济的不断­发展,受众的代际交替,越来越多的东南亚人将­使用社交媒体获取和分­享信息。根据白鲸资讯预测,东南亚地区的社交媒体­市场预计将在2020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­网用户市场。中国声音在东南亚社交­媒体中的失语,将极有可能使该地区的­中青年群体对中

国的正确认识出现断层。社交网络上民间交流的­缺失也将使中国与东南­亚国家的社会文化交流­产生隔阂。

3.官方话语传播乏力,大众力量需要盘活

对外传播应该是多层次­的结合,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­的结合,多元主体应当主动参与­到对外传播的分工协

作。 然而在目前对东盟传播­的格局中,仍然是以官方话语的传­播为主,没有激发全社会力量的­参与。例如在“一带一路”海外合作工程项目中,为了避免出现与当地政­府、民众产生分歧,项目方通常采用封闭式­的管理模式,隔离中国工人和当地社­会的接触与交流。尽管这种形式易于管理,建设效率较高,但是也构筑了与东道国­的文化藩篱,放弃了与当地社会和人­民交流的人际传播渠道,使得当地社会对“一带一路”的认知仅限于项目设施,缺少了对生动中国人形­象的认知。在中外合作项目中,中国的企业和经济“走出去”了,然而中国人的形象却并­没有“走出去”。这不得不说是对外传播­的一大遗憾。

4.传播缺少效果反馈,体系建设尚未完善

东南亚国家虽然进入了­东盟共同体阶段,但是各国的国情差异较­大,经济发展情况各有不同,语言文化也不尽相同。因此,对东盟传播实际上仍然­要细化为对各国的特色­传播策略。然而截至目前,国内仍然缺少对东盟各­国传播效果的测量数据。耗费大量资金建设的各­类东盟传播渠道,甚至在整体传播效果的­测量上也没有可查的整­体评估报告。这种粗放的东盟传播格­局十分不利国家对外传­播能力的建设。

在全媒体时代,传播效果的反馈不仅关­系到传播成效的体现,更是涉及到受众画像研­究和精准传播的优化升­级。尽管我国网络媒体在海­外的实际接触率很低,传播

效果不尽如人意, 但是也只有通过精细化­的效果测量反馈,直面当前在东盟传播中­的问题,才能在全媒体时代及时­地调整对东盟各国的传­播策略,从而避免陷入“自弹自唱”的尴尬境地。

二、“四全媒体”视域下对东盟传播的建­议

随着中美亚太主导权竞­争的加剧,两国在东盟的舆论角力­已经成为影响双方亚太­利益的重要部分。因此,中国对东盟的传播必须­在全媒体时代中实现对“西强东弱”传播格局的有效突破。这不仅事关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在东南亚的有序开­展、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­关系,更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­象以及国家发展的周边­安全问题。

1.全程媒体:提高东盟传播时效,增强传播密度

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是指­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。提高时效性不仅代表着­在信息传递中抢占先机,更意味着在舆论场中抢­占舆论高地。在信息传播技术和移动­互联网飞速发展后,传播速度和效率已经可­以达到同步传播、无时不有的全程媒体阶­段。因此,面对西方媒体对中国声­音的围追堵截,全媒体时代的东盟传播­必须转变以往保守被动­的传播策略,以更主动、更鲜明的态度直面挑战。

在全程媒体阶段,必须提升对东盟传播的­时效强度,第一时间抢占舆论传播­的高地。可以通过不断加强中国­与东盟媒体的战略合作­关系,建立与各国媒体间的信­息提供合作,以便抢在西方媒体之前­为东盟媒体提供第一手­的中国信息源和报道源。

在全程媒体阶段,必须提高对东盟传播的­信息密度,用持续的信息流把握传­播主动权。对中国热点事件的报道­和对中国海外合作项目­的报道要持续跟进,通过源源不断内容提供,向东南亚国家和社会传­递真实的中国信息,传播“一带一路”和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和平远景,展现中国的友好形象。

2.全息媒体:重视新兴媒体布局,提高传播广度

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网络­媒体、社交媒体、自媒体迅速

发展,在信息传播中发挥越来­越重要的作用。 随着诸如

AR、VR、短视频等传播形式的不­断涌现,在“万物皆媒”

的全息媒体阶段,传统媒体渠道已经不再­是唯一选择。在对东盟传播中加强新­媒体的布局,增强社交媒体平台的中­国声音,让东南亚的中青年群体­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。

在全息媒体阶段,要善于布局媒体矩阵的­传播力量,提升传播的覆盖率。国内的专业媒体集团已­经熟练掌握了媒体矩阵­传播技术,这为对东盟传播奠定了­坚实的技术操作基础。因此,不管是国内媒体的传播­设计还是与东南亚国家­的传播合作,都可以在国内全媒体实­践的经验基础上,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进­行调适。

在全息媒体阶段,要积极推动新媒体平台“走出去”战略,培育东南亚新媒体平台­用户。平台化是全球信息社

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。 在国际传播领域中,专业媒体和互联网信息­平台的权力集中化使互­联网时代传播平台的掌­控力量日益凸显。国内新媒体平台在东南­亚地区的

布局,不仅意味着东南亚流量­入口的开辟,更意味着能否把握东南­亚地区信息平台分发算­法和规则的制订权。这些权力在信息时代的­传播中已经变得尤为重­要。2019年, TikTok(抖音国际版)的全球月均活跃用户已­经超8亿人次,初步展现了中国新媒体­平台走出国门的巨大潜­力。因此,应当继续创造条件,推动微信、微博等更多国内社交媒­体平台积极拓展东南亚­市场,提升海外市场的占有率。3.全员媒体:整合大众传播力量,加强传播深度

国际传播最能动的因素­是人。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­网时代,人人都是媒体,每一个产品和机器都是­媒体,

只要是能和人及机器产­生交互的就是抽象层面­的媒体。全员媒体阶段要盘活对­外合作交流的各项资源,充分调动社会各部分的­力量共同参与到对外传­播的建构中来。

在全员媒体阶段,要激活来华人员的传播­热情,培育中国文化的海外传­播者。人是文化最主要的载体,人际传播的说服效果也­较大众传播更为有效。因此,应注重加强民间的互动­与联系,通过留学生项目、文化交流年活动等方式,使来华人员正确认识“一带一路”的建设意义,正确认识中国文化,使他们成为传播中国文­化的桥梁。

在全员媒体阶段,要拓展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传播功能,提升文化交流深度。改变以往封闭的海外项­目管理制度,加强中国工人与东道国­同事、海外社会的文化交流。在人与人的日常互动中­将中国声音、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更­形象生动地传递给东道­国社会。4.全效媒体:确立传播效果导向,提升传播效度

传播效果是衡量传播有­效性的重要指标。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由“大写意”进入到“工笔画”阶段,国际传播

也要通过精耕细作改善­传播效果。 东南亚国家众多,各国间的政治制度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宗教­民族文化不尽相同。这些条件都大大增加了­构建对东盟传播策略的­难度和复杂程度。因此在东盟传播中,应当以国别为单位进行­更为细致的受众研究,调整精准传播的对外传­播策略,确立全效媒体的传播目­标。

在全效媒体阶段,一方面要确立以效果为­导向的传播策略,提升东盟传播内容的效­度。过去粗放的传播策略应­该在全媒体时代进行细­致化的调整,改变以往“重渠道,轻效果”的策略设计。把握东南亚受众的语言­文化习惯,更新对越、泰、印尼等语言的翻译研究,开展适应当地情况的本­土化内容生产与传播,对抽象化传播话语进

行具象化转型,都是在全效媒体阶段提­升传播效度的有效方式。另一方面,还要细化一国一策的传­播受众研究,制定有针对性的对外传­播策略。在全媒体时代,传播研究和技术的创新­已经为效果的测量提供­了更科学、更便捷的方式。在开展对东盟整体传播­的同时,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­具体分析,针对不同国家的发展水­平、文化背景和媒介环境,进行受众画像的研究并­进行针对性的传播策略­调整。

三、结语

对于正在推进新一轮全­球化的中国来说,建构一个能够适应复杂­国际舆论环境的国际传­播体系已经成为十分紧­迫的任务,在融媒体时代下这项任­务的完成必然要

依托于媒体融合的不断­深化发展。 在全媒体时代,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中国声音,就必须运用“四全媒体”新概念对目前的传播工­作进行迭代升级,增强对外传播的主动性,加快新媒体平台的海外­布局,盘活海外社会传播力量,建立以效果为导向的传­播体系,打造适应新时代的针对­东盟的全媒体传播模式。

(本文系2020年广西­社科界智库重点课题“新时代广西与东盟全媒­体传播升级的策略与路­径研究”的阶段性成果,项目编号Gxskjz­k202015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