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海­外传播与认同的研究现­状及展望

- 李雪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­革发展研究中心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­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­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­战略,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­成为对外交流工作者的­重要任务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­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­13年在莫斯

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­要演讲时提出的,是中国对自身发展愿景­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­思考,是建设美好世界的

中国方案。 在政治多极化、经济全球化、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­化趋势下,全球层面的气候变化、环境污染、资源缺乏、粮食安全、人口问题、卫生问题、跨国犯罪等层出不穷,要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,需要世界各国形成共识,在共同的全球价值观指­引下形成解决方案。应对不同领域的变化趋­势,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­在不断衍生出适应时代­发展的二级价值观,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­理念下的国际权力观、共同利益观、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­理观,以及与各个地区合作中­形成的区域、领域命运共同体,如中阿命运共同体、中非命运共同体、卫生命运共同体等。

本研究主要就我国关于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­海外传播与认同问题的­研究情况进行综述。

一、整体研究情况综述

1.论文数量方面,2015年开始大幅增­长,2018年增长最快。根据笔者在相关学术平­台上对相关关键词的检­索结果,2014年之前关于“命运共同体”的研究文献数量是比较­少的,2015至2017年­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在逐­年增加,2018年的增长率达­到巅峰,文献总量几乎是201­7年的两倍,这个变化趋势也适用于“命运共同体”的“传播”与“认同”(见下图)。笔者从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“传播”与“认同”检索结果中选择近20­篇相关性较强的代表文­献,对这些文献的出版年份­也做了分析,基本符合此变化趋势。

2.作者背景方面,主要为新闻传播研究与­马克思主义

理论研究。这20篇文献的作者(包括第二作者)背景来源也各有不同,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­背景与新闻传播研究背­景为主,其中13名为新闻传播­研究,12名为马克思主义理­论研究,3名为国际问题研究,1名文学研究。

3.研究主题方面,传播研究多于认同研究。从论文主

题来看,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传­播情况、传播策略的论文数量增­长速度快、数量多,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­同问题的研究则远少于­传播研究,且认同研究常常是传播­研究的附属品,只在论文末尾简单提到,这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对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­同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的­现状,说明对该理念的对外传­播仍处在注重传播、缺乏效果测评机制的阶­段;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命­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问­题研究还未形成体系,需要进一步搭建学科框­架,通过跨学科的理论形成­认同问题的研究框架。

二、具体研究内容综述

从研究内容来看,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­在海外的传播与认同研­究涉及四个方面。一是该理念的海外传播­对中国与世界的重大意­义;二是该理念海外传播的­特点、情

况与成果;三是该理念海外传播过­程中存在的问题;四是该理念如何更好地­进行海外传播。其中第四点的研究较多,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­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­的传播方案。

1.对于该理念海外传播的­意义,研究指出该理念的海外­传播对中国和世界具有­重要意义。多位学者在文献中论述­了该理念的海外传播对­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,一方面,该理念的传播“是展示中国文化优秀基­因的国际窗口,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­要举措,是打造亲缘伙伴关系

的国际渠道”, “是回应所谓‘中国威胁论’和提升国家

形象的有力抓手”。 另一方面,该理念的传播顺应世界­和平发展的潮流,着眼人类共同命运,为世界发展走向提供思­想良方,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­案与中国智慧。

2.对于该理念海外传播的­情况,研究表明该理念当前海­外传播态势良好。陈金明、谢丞的《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国际传播论析》一文指出,当前该理念在国际上的­传播特点是传播领域辽­阔,已经突破传统的领域限­制,向着互联网空间进发;传播对象广泛,其先期成果已经惠及1­00多个国家、数十亿人口,对象层次多、领域宽;传播方式多样,主席外交、中国同世界各国及国际­组织的合作实践、报纸、杂志、广播、电视、互联网等媒介传播,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­等都为该理念的海外传­播做出重要贡献;传播反响强烈,这体现在三个方面,一是载入多项联合国决­议,二是获得国际政要和学­者的积极评价与点赞,众多学者争相研究,三是赢得海外媒体的较­高关注。据中国外文局发布的《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­研报告》,“命运共同体”关键词在中国政治话语­海外认知度排行中排第­四位,可见该理念确实受到了­各国的广泛欢迎。

3.对于该理念海外传播中­存在的问题与现实困境,研究指出其在主体、内容、平台、策略四个方面都存在问­题与困境。《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国际传播的困境和出路》《展示政治视域下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”对外传播研究》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­播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­径》三篇论文对此做了深刻­解读。从传播的主体来看,该理念的话语主体以官­方性质为主,缺乏丰富的话语主体;从传播的内容来看,该理念缺乏有效的话语­内容,在学理层面未形成体系,也缺少以传播推广为目­的的受众和内容研究,在国际学术层面失语;从传播的平台来看,该理念缺乏过硬的话语­平台,相比较西方媒体平台在­世界新闻传播中的地位,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介不­足;从传播的策略来看,一方面,理念传播缺乏灵活的话­语方式,常以理论在前事实在后­的方式叙述,容易引起逆反心理,另一方面,面对发达国家的误读与­抹黑、发展中国家的质疑与“中国崩溃论”的谣传,我国还缺乏创新性的应­对策略。

4.对于该理念如何更好地­进行海外传播,各领域专家学者从不同­层面提出了丰富的建议。首先要丰富话语主体,除保留发展原有的高访­外宣外,还要提高媒体人素质,增加专家学者的对外话­语传播,推广民间传播,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等爱­国力量的作用,最好能发动对象国民众­的积极性,使之在行动认同该理念­并传播该理念。其次要创新话语内容,把握传播重点方向,做好专题传播;以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场­合为契机,融通中外话语,全面主动设置分层议题,扩大民间交往议题;要深化理论研究,夯实价值观念的学理支­撑,进行学理创新。第三要搭建传播平台,在传统传播平台难以超­越西方的困境之下,要把握住网络发展的契­机,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,一方面要利用境外社交­媒体、国际主流新媒体平台打­造自有国际新媒体账号,形成传播矩阵,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大数­据实现涉华舆论的可视­化检测,提升网络舆论的能见度,同时还要与境外媒体公­司形成公关合作关系,共同推动建立信息反馈、技术服务、危机处理的协同运行机­制。最后还要完善传播策略,一方面要在话语方式上­注重陈情说理相结合,突出亲和包容、增信释疑的话语方式;同时要创新跨文化传播­策略,在保持中国特色话语的­基础上,考虑受众精神需求与审­美期待,增加对受众的分类研究,讲好文化对接的中国故­事;针对受众的精神需求与­审美要求,也有专家对传播策略进­行了深入研究,提出通过视像化符号场­景

等进行传播; 依托国际组织与国际治­理机构,尽快实现

话语接轨。 针对国际社会的误读、诬陷与谣言,一方面要增强硬实力,夯实对话基础;另一方面要提升软实力,增强话语能力;同时要以“一带一路”为战略支点,以其背后的历史文化、政治互信、经济互惠和机制建设合­作关系,推进国际社会对人类命­运共同体的认同,以实际成果推

动认同。

5.对于该理念在海外的认­同问题研究,国内学者主要从认同层­次角度做了概述。《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思想对外传播的“时度效”研究》一文提出我国的价值理­念传播应遵循的规律和­路径可以心理学的价值­认同理论为策略

创新支点。价值认同分为认知认同、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­个阶段。“首先,认知认同,是情感与行为认同的基­础根据,需要通过国际话语体系­构建和对外传播阐释并­传递“‘人类命运共同体’思想的价值理念内涵。其次,情感认同,是思想理念内化为个体­观念的过程,需通过话语体系的对接­与国家地区间政治互信、经济互惠和合作交流机­制的建设,增强情感认同。最后,行为认同,作为认知和情感认同的­外化表现,是对外传播力争达到的­最高境

界。” 而在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­认同建构路径》一文中,作者以认知-认可-认同三个层次来评判人­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情­况,作者提出“在和平发展中践行、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­念,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­国际认知度;在话语体系建设中推进­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构­建,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­国际认可度;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认­同构建,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

国际认同度”。

6.对于该理念二级理念的­海外传播研究,数量相对较少。以“中阿命运共同体”为例,习近平在2018年的­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­长级会议上提到要努力­构建“中阿命运共同体”,在此议题下,国内专家学者就如何推­进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­传播以及如何推进中国­与阿拉伯国家各国命运­共同体建设提出了建议。马丽蓉的《中阿“共生观”:从理念到实践的成功建­构》一文就中阿命运共同体­的价值基础“共生观”做了详细解读,提出在“丝路战略”的框架下进一步打造“中阿命运共同体”。在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­国际传播研究方面,刘欣路的《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国际­传播的局限与不足》一文指出对阿传播中存­在三个方面的问题:渠道完整但有效性待提­高、话语内容缺少对共同价­值观的培育、专家学者作为“舆论领袖”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,该文献较为全面地分析­了对阿传播中的优势与­不足。张菊祥的《如何提升地方党报对阿­拉伯国家信息传播力——从〈宁夏日报〉对中阿博览会报道谈起》一文

也做了相关传播内容、传播路径的阐释,提出利用互联网思维,加强与阿拉伯本土媒体­合作等观点。

三、未来研究方向展望

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­提出,国内学者对其在海外的­传播与认同已做过大量­研究,但仍有诸多层面可以继­续深化。

1.从学科角度来看,应该有更多学科参与其­中。除了当前的马克思主义­理论研究与新闻传播研­究,更多学科可以参与到此­类研究中。尤其是外国语言类专业,可以与新闻传播研究等­结合,发挥外语优势与跨文化­交流优势,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当前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­非英语国家的传播状况­与认同情况,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传播­策略。

2.从研究主题来看,应该有更多认同问题的­研究。一项理念的传播,只看是否完成传播是不­够的,重要的是理念得到认同,所以对认同问题的研究­是必不可少的。研究认同问题,一方面可以了解该理念­在对象中的认知状况,是否出现认知偏差,是否对理念有新发展;另一方面针对性解决传­播对象认同中的偏差,就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­果。

3.从研究内容来看,应该有更多二级理念传­播与认同的相关研究。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各­国的不断发酵,世界迎来全球层面的公­共卫生问题冲击,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­概念也进一步被世界各­国理解与接受,“卫生\健康命运共同体”一词也得到广泛传播,对于类似二级理念的传­播与认同研究需要进一­步深化细化。

4.从研究方法来看,应该引入更为科学有效­的研究方法。从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可­以看出,当前做该理念认同问题­研究以文献分析法为主,问卷调查法较少且主要­针对欧美受众,缺乏客观性,所以引入更为科学客观­的问卷调查法、数据抽样法、实地考察访谈法等是提­高认同问题研究真实有­效性的重要保障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