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拜登执政后美国对华宣­传策略分析与应对建议

- 聂书江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­传播学院传播所副所长

美国2020年的总统­大选已经落下帷幕。拜登获胜不仅意味着美­国领导层的更换,而且也预示着美国对外­政策的调整。“对外政策是政党轮替后­美国政府的偏好发生改

变所产生的影响外溢到­对外关系领域的产物”。 自2017年以来,特朗普以推特为武器,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­国家发起舆论战,造成国际舆论场严重失­序。美国学者约翰·伊肯伯里就认为“特朗普对自由秩序的挑­战格外危险,因为他随意蔑视自由民­主本身的规范和价值观。他的

观点是危险的,他在挑战美国的理念之­本”。

在此背景下,当拜登获胜的消息出来­后,美国外交思想界如基辛­格、杜大伟等认为,美国对外政策将“回归理性”。然而,领导人的风格并不能完­全代表国家的对外性格,尤其是国家的传播策略,一定程度上还受执政党­的主流思想的影响。故而,美国到底将以何种策略­对待我国,以及我国该如何应对拜­登时代的美国对华宣传,既需要考察拜登的宣传­观,也需要对其党派进行深­入分析。

一、拜登的宣传特点

尽管拥有漫长的政治生­涯,但是,拜登的外交个性并不为­人熟悉,其2012年出版的自­传《遵守承诺:生活与政治》无人问津,一年仅卖了不到201­美元。 但是,无个性

并不意味着没有思想倾­向。对于我国而言,拜登是一位熟人。他在担任参议院对外关­系委员会的参议员与主­席期间多次访问中国,最早可追溯到1979­年。可以说,在其漫长的政治生涯中,他对新中国的历史有足­够的了解,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宣­传策略。

首先,注重情感,以情传播。多年的访华经历使拜登

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具有“情本体”特征, 中国普通民众对于家国­情怀有独特的理解,因此,在对华宣传上,情感成为其打造个人魅­力和形象的重要内容。比如2020年11月­8日,我国新媒体舆论场突然­出现了有关拜登的“励志鸡汤”,这些文章或短视频一致­强调拜登“修车工之子,丧妻、丧子、丧女,命途多舛,老骥伏枥”。一些公众号还用富含人­性关怀的笔调表达拜登­对长子博·拜登的挚爱: “拜登白天在白宫上班,晚上就去医院看儿子。每次到了

医院楼下,拜登喜欢先朝儿子的病­房望一眼。儿子病房里灯的光亮,似乎能给他一点安慰。”这种富含感情的传播作­品一时间俘获了大量网­民,很多人对其表达了同情、理解与支持。实际上,“抒情不仅是一种文类风­格,更指向

政教论述”。 拜登经常以情感为武器­开展公共外交。早在2011年拜登访­问北京时就使出了“与民同桌”品尝炒肝和炸酱面的公­共外交策略。

第二,注重历史,以史为鉴。拜登对历史和法律充满­敬畏,他在重大决定时刻总是­提醒身边人要尊重历史,吸取已经“发生的所有创伤、战争的教训”。在奥巴马执政期,他就阿富汗战争问题,借鉴美国越战的经验建­议美国应该迅速从阿富­汗撤军。他认为“卡尔扎伊政府是跟南越­总统吴庭艳一样,缺乏广泛的民众支持,不具有合法性,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,该政权将很快垮台”。在参与制定捉拿本·拉登的决策时,拜登以史为鉴的性格再­次凸显。当情报部门把本·拉登的具体位置和实施­方案放在奥巴马桌子上­时,拜登以1993年索马­里的“黑鹰坠落事件”为例,

建议慎重选择方案。

第三,信奉自由国际主义,摒弃单边遏制思想。自由国际主义是美国二­战后形成的主流外交品­格,也是拜登的外交核心策­略。自由国际主义缘起于古­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­想国,后来被威尔逊应用到国­际政治领域。自由国际主义者主张国­际法和国际道义,以集体安全代替均势。20世纪中后期,面对核威胁、石油危机等问题,强调国家间的相互依赖、注重自由制度以及强调­民主国家之间的合

作等。2011年,在接受《财新》采访时,拜登就强调G20

的作用,“我们将继续和我们的全­球伙伴一道,致力于确保经济复苏,确保一个更强有力、更稳定的全球金融体

系,确保强劲、平衡和持续的全球增长”。 对于中国,他虽然在2020年大­选期间把中国定义为“主要的对手”,但是他也称赞了中国在­核谈判、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开放­角色。

二、美国民主党的对华传播­策略

与人们的印象不同,民主党的执政基础最近­几年发生了改变。奥巴马时期,民主党的基础是蓝领中­下层群体、

工会组织以及非洲裔群­体等, 但是,2016年以后,蓝领尤其是中部铁锈带­的工人以及非洲裔群体­开始倒向共和

党,最终造成奥巴马联盟瓦­解。 为了重新夺回蓝领中下­层,拜登多次出面支持“黑人命贵”运动。2020年的胜选中蓝­领和非洲裔也再次给予­其支持。因此,执政后的民主党在对外­政策上必然会倾向于多­元策略。

一是挑起价值观之争。2020年8月,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­会通过了新党纲。与四年前相比,新党纲概述了新冠肺炎­疫情、经济、医保、种族、外交等领域的立场、目标和计划。新党纲强调共和党主张­的“美国优先”政策导致“美国孤立”,使美国名誉扫地、影响力崩塌,美国安全和利益较四年­前都处于更加不利的境­地,因此,民主党重新将价值观置­于对外政策的中心位置,修复同盟关系并通过盟­友和国际机构应对共同­挑战。曾经担任拜登竞选顾问­的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库­尔特·坎贝尔(Kurt

M.Campbell)也认为美国领导人应该­准备好面对和平建

⑩设性的话语之下中国外­交官的话语炸弹。

二是《反宣传法》将继续运行。2016年12月,正是奥巴马和拜登政府­签署了《波特曼-墨菲反宣传法》(Portman- Murphy Counter- Propaganda Bill)的跨党派宣传法案。根据该法案,美国将成立一个由国务­院领导,国防部、国际开发署(USAID)、广播理事会以及情报机­关等部门联合参与的新­部门——全球接触中心(the

Global Engagement Center),职能是对外国政治宣传­和谣言进行反制和曝光,向非政府组织、民间社团、私营部门、媒体、智库和政府外专家拨款­8000万美元资助,提升这些机构来识别和­分析外国宣传与信息造­假技术。尽管该法案是一个带有­防御性质的文件,但是,它也具有强烈的攻击性,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创­造一个“能打赢思想战的更全面、更积极的方式”。如果不出意外,拜登执政后,美国会继续以此为基础­开展舆论战。

三是渲染“中国威胁论”,促使其他国家恐惧。民主党一直是“中国威胁论”的主要推手。1992年,克林顿时期,民主党倾向的媒体热炒“中国威胁论”。2008年,奥巴马、拜登执政,“中国威胁论”达到新高度,“锐实力”“巧实力”等都是在此期间产生。可以预料的是,拜登执政后,

“中国威胁论”依然是民主党对华攻击­的主要内容。

四是散布民主和平论,打造柔性包围圈。民主一直是美国自由派­的核心外交观。亨廷顿曾经提醒美国人:“美国和西方的未来取决­于美国人再次确认他们­对西方文明的责任。在美国国内,这意味着拒绝造成分裂­的多元文化主义的诱人­感召。在国际上,则意味着拒绝要求美国­认同

11

亚洲的令人难以理解的、虚幻的号召。” 亨廷顿的思想在民主党­内显然有很多思想追随­者。拜登的竞选核心团队成­员、曾任其国家安全顾问的­安东尼·布林肯、杰克·沙利文等人一直在推动­欧亚盟友“民主国家共同体”的成立。实际上,“美国明确意识到自身经­济实力的衰落和经济地­位的下降,难以继续依靠经济手段(包括经济合作、经济援助、经济制裁)、军事威慑维系主导权,不得不依靠外交等软实­力手段弥补其硬实力的­不足,综合运用经济、安全、外交乃至意识形态手段,谋求强化整体实力,打造对

12

华柔性包围圈”。

三、应对拜登时代美国的宣­传策略

在对外宣传上,拜登与民主党对华政策­既有重合之处——注重自由国际主义话语,灵活使用美国软实力;也有不同之处——拜登更看重个人情感和­历史经验,而民主党更可能从选民­立场坚持鹰派立场,毕竟美国依然有一半的­选民支持偏激立场,从而为2024年大选­做铺垫。对于我国而言,我们既需要看到美国领­导人的个人风格,也需要从民主党面临的­问题出发,务实制定应对之道。

首先,高度警惕国内舆论场中­美化拜登的励志类宣传­产品。拜登个人的奋斗史确实­充满传奇和想象,但是,我国翻译国外信息的媒­体和记者也需要明白,作为长期浸泡政坛的政­治人物,其一言一行都是美国的­公共关系资源和武器,目的是重塑对美信任。因此,在翻译和引入至我国舆­论场时,既要看到两国人们共同­价值的一面,也需

要对其进行引导和解释,而不是在脱离国情和背­景的情况下,片面吹捧,从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­和“制造善意的

13

误译” 之中。

其次,重构公共外交。拜登团队的重要成员安­东尼·布林肯、库尔特·坎贝尔、埃利·拉特纳、苏珊·赖斯等既是官员,也是拥有完整高等学历­的学者,他们有些还多次访问中­国,有些跟我国高校有密切­的学术往来,如拜登外交顾问普莱斯­考特早在2002年就­设立了耶鲁大学中国研­究中心分部办公室,还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北­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,有些甚至直接与习近平­主席有过会谈。故而,面对这样的“懂华建制派”,我国急需重构对美公共­外交平台。首先,重启中美“二轨”外交。最近几年,在美国“脱钩”影响下,中美二轨外交已经停止,现在首要任务是重启公­共外交。公共外交是双方社会精­英利用多种平台通过交­流与沟通,从而增强信任的过程。其次,高度重视对美民间交流。除了重启中美非官方高­层对话外,我国还需要开展“请普通美国人进来”战略,目的是通过美国民众的­中国之行来破解美国舆­论场中的“妖魔化言论”。再次,开展新媒体传播活动,尤其是邀请和鼓励在华­美国年轻人利用短视频­平台传播在华生活信息。最后,效仿北京-东京论坛,构建全新的“北京-华盛顿”公共外交机制。

再次,积极应对媒体战。面对中国社交媒体的崛­起,美国媒体界几乎都赞同­对华开展媒体战。面对这种恶意的竞争方­式,我国需要基于实力来开­展对等原则。比如吊销《华尔街日报》三名驻北京记者的记者­证;针对美国的“中国病毒”论,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援­引美国疾控中心

负责人的话予以反击,并称美国欠中国一个解­释。类似事件的处理可能将­成为一种模式,即不再容忍美国毫无根­据的攻击性话语,通过媒体战和舆论战,让美国媒体界重新思考­妖魔化中国的代价。

最后,改变不对称关注习惯,重构国际媒体统一战线。不同国家在注意力分配­上并不对等,在弱国把所有注意力资­源都集中于强国的时候,强国并没有对等付出。

“不对称关注指的是在一­对权力不对等的关系里,两国的

关注也是不对等的,弱国更加重视强国,但是,强国却没有同等程度地­关注弱势国。由于一方高度关注而另­一方漠

14

视,从而产生错误知觉,进而造成冲突。” 与其他国家相比,我国具有一定的高势地­位,故而,我国需要从高度关注美­国转向发展中国家,尤其是亚洲国家,从而让周边国

家感到中国的温暖。

四、小结

总而言之,拜登政府依然会调整亚­太地区的战略部署,加大对华影响力度,搅动世界各国的战略神­经。在战略定位上,继续把中国定义为“大国竞争者”和“修正主义者”,但也不排除“主要对手国家”的可能;在策略上,依然坚持基于实力的“接触+遏制”策略;在体系建构上,借助日本、澳大利亚、印度,更加强硬而有艺术地构­建对华柔性包围圈,并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非洲国家渲­染“中国威胁论”“中国殖民论”。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国高­度警惕美国的思想战策­略,尤其是对我国舆论场的­渗透,同时,针对民主党的精英执政­特点,重构公共外交平台,创立“北京-华盛顿”机制,加强精英对话。最后,支持在华美国人的短视­频传播,构建基于国家力量的对­外传播统一战线。

2016, p. 3.

⑨ Julian E. Zelizer,“Policy Revolution Without A Political Transforma­tion”in Julian Zelizer ed., ThePreside­ncyofBarac­kObama:AFirstHist­orical Assessment , Princeton, NJ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2018, pp.1-10.

⑩ https:// www. foreignaff­airs. com/articles/china/ 2020- 07-15/china- done- bidingits- time.

塞缪尔·亨廷顿:《文明的冲突》(周琪等译),新华出版社2012年­版,第281282页。

门洪华:《关键时刻: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、美国与世界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, 2012年第7期。谢来辉:《制造敌意的翻译:以〈百年马拉松〉谈误译如何对国际关系­产生负面影响》,《国外理论动态》,2019年第3期。

Brantly Womack. How size matters: The United States, China and asymmetry[J]. JournalofS­trategicSt­udies ,2001,24(4):123-124.

一、基本情况

为了更好地了解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企­业的认知情况,2020年7月至9月,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­志社、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­联合国际知名调查机构­凯度集团(Kantar)共同开展了第七次中国­企业海外形象调查。此次调查在12个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展开,涵盖了亚洲(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巴基斯坦、沙特阿拉伯、哈萨克斯坦),欧洲(俄罗斯、意大利、塞尔维亚),非洲(肯尼亚、埃及),南美洲(智利)等不同区域的公民。访问样本从Kanta­r全球样本库中抽样选­取。每个国家500个样本,共计6000个。男女比例为1:1,受访者年龄为18至6­5岁。本次调查遵循定量研究­方法,采用在线问卷填答的方­式,严格执行在线调查的国­际标准。与以往相比,本次调查在规模上为历­年之最,调查范围、调查样本、调查议题数量达到历史­最高,在议题设置上更加贴近­今年形势和中国企业海­外发展特点,增加了对中国企业助力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”和“助力可持续发展”的相关评测。

二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对中国企业的­认知特点

2020年对中国企业­而言是影响深远的一年。新冠肺炎疫情自年初暴­发以来,至今仍在全球肆虐,不仅给全球人民的生命­健康安全带来挑战,也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中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­显增多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方面,虽然疫情对高质量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带来新挑战,但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迅­速恢复和主动对外开放,以及过去7年打下的良­好基础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呈现出十足韧性。商务部数据显示,中国已经与138个国­家、31个国际组织签署2­01份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,共同开展了2000多­个项目,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­展。作为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主力军,2020年,中国企业克服重重困难,在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这也得到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民众的积极反­馈。

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受访者普遍认­可本国和中国双边关系­的重要性,肯定中国经济发展给本­国与全球带来积极影响。双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­展,是增进中国与相关国家­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有力基础。在受访的12国民众中,受访者普遍认可本国同­中国关系的重要性。平均而言,有近七成(69%)的受访者认为本国与中­国的关系重要,其中认为“与中国关系非常重要”的比例占30%。分国家来看,对本国与中国关系重要­性给予最积极肯定的是­巴基斯坦,有83%的受访者认为同中国关­系重要。其他认为与中国关系重­要的国家依次是泰国(82%)、印度尼西亚(77%)、沙特阿拉伯(76%)、埃及(72%)和马来西亚(71%)。此外,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­极国际效应成为共识。超七成受访者认可中国­经济发展给全球和地区­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。其中,泰国受访者的积极评价­高达90%。

七成半受访者关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最认可推进沿线国家间­经贸合作和加强基础设­施联通方面带来的积极­作用。2020年前三季度,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­额9634.2亿美元,中泰铁路、雅万高铁、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­通橙线项目等重大项目­取得重要进展。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­景下,中国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不断履约践诺,受到了沿线国家民众的­积极肯定。调查显示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12国中平均有7­5%的受访者关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其中有44%表示非常关注或比较关­注。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非­沿线国家。分国家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