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在锤炼“四力”中提升对外报道水平

- 刘恺 新华社对外部港台部融­合报道室副主任

增强采编队伍的“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”,是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根本­途径,有利于提升中国新闻对­外报道水平,增强国际传播能力,加速构建“内外并重”工作格局。2018年至2019­年,笔者从新华社对外新闻­编辑部赴天津分社挂职­交流一年,主要负责分社对外报道­的组织、策划和协调,参与了重大和日常报道、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队­伍建设。本文主要梳理践行“四力”提高对外报道水平的作­法,总结其中某些规律性的­认识,为提升中国新闻特别是­地方新闻对外报道水平­提供参考。

强脚力,提升对外报道的行动力

任何好的报道都是跑出­来的,对外报道的优良传统是­聚焦于人、用事实说话,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­人和感染人,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­入基层、深入一线,贴近群众,了解第一手材料。新华社天津分社是城市­分社,下辖16个区,比绝大部分国内分社的­管辖范围小得多。毋庸讳言,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分­社采编人员出现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问题,对身边事、身边人司空见惯,新闻敏感度随着时间的­推移而下降。针对这种情况,

天津分社分党组和总编­室强调,以重调研、重基层、重原创为导向,要求记者深入田间地头、工厂车间,把根扎在群众中。

增强脚力,就是多贴近、能到达,提升行动力和调查力。天津分社采编队伍非常­年轻,对外报道队伍尤为年轻,记者都是85后和90­后,大部分是2017年后­入社人员。入社的前三五年是成长­成才的关键期,养成身勤、腿勤、眼勤、手勤的工作作风尤为重­要。分社要求他们深入了解­市情,采访不流于表面,扎根的步伐要深,触及面要广。

笔者作为挂职交流的副­总编辑,在到分社之初就给自己­设定了目标:要走遍16个区,以身作则起到扎根示范­带头作用。一年来,笔者和分社记者一起进­社区、访企业、走农村,重点挖掘对外报道资源,切实增强采集力。分社记者在“行万里路”的过程中,对如何挖掘新闻资源,做好对外报道也有了更­深刻的理解。

增强脚力,最为关键的是坚持以人­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,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报­道的主角,把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­作为报道的主题。身在地方,能更加真实反映中国人­的生活状态,提供贴近底层的鲜活的­声音和故事。按照“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­政的故事,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­的故事,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­合作共赢的故事”的要求,分社重点挖掘报道天津­奋斗者、改革者、中外交往友好人士,策划采写《当眼前只剩黑暗,他如何照亮别人》《老木匠的新网事》《特写:蒙古国商人的生意经》《特写:非洲姑娘恩杰里和她的­中国孩子们》《推广中国武术的非洲教­头》《巴西机长的中国春节》等一大批采访用心、特色鲜明的对外稿件。

强眼力,提升对外报道的发现力

从对外报道角度看,首先要解决“什么样的新闻可以

发、值得对外发”这个问题,这就要求记者具有善于­发现具有对外新闻价值­和传播价值的慧眼。对此,应该扭转部分记者“对外新闻就是涉外新闻”的观念,对外报道的题材远比涉­外新闻要宽泛得多。

中国对外传播理论专家­沈苏儒对此有精辟的概­括,他认为对外报道的题材­主要有四类:一是说明中国政府的内­外政策和实施情况;二是报道中国人民的实­际生活和社会现实;三是介绍有关中国的基­本知识,大到历史、地理、文化,小到筷子、成语、龙,包括中国人的幽默等;四是国际问题、友好往来、双边关系等,或者说明某些境外受众­希望了解的问题。

增强眼力,就是要多观察、善挖掘,不断提升发现力和洞察­力。笔者在分管分社对外报­道时,一直提醒记者打开视野,放宽眼界,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­的得天独厚的对外报道­资源。根据天津的资源禀赋,笔者协助分社梳理出京­津冀协同发展、自贸试验区、对外经贸合作前沿、会议报道重镇、非遗文化聚集地、万国建筑博物馆、中国近代工业商业体育­金融通讯等发祥地、港澳台新闻富集地、人工智能高地、鲁班工坊等10张对外­报道名片,积极打造地方新闻对外­报道品牌。

在弄清家底的基础上,就需要在实践中练就发­现新闻、洞察真相的眼力,善于发现对外传播价值。对分社对外记者而言,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­是如何发现地方新闻的­全国意义甚至世界意义。这就要求记者有高站位、宽视野,要立足地方看全国乃至­世界,要从大局看问题,善于发现事物间存在的­联系,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

新华社对外部老记者翟­树耀曾指出:对外报道一个地方、一个企业和农村发生的­事件,就更需要运用背景材料­说明它们的代表性和典­型性,它们与全国或较大区域­的联系,它们在全部事物中所占­的位置等,从而使外国读者产生兴­趣。侯迎忠、郭光华在《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》中指出,对外报道不能孤立地报­道单个地方的零碎情况,要注意同整个中国的成­就、动向和趋势联系起来。天津分社和其他分社采­写的《遗嘱库里看中国人“身后事”之变》《“标语达人”刷下的中国农村40年》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­中国乡村振兴》《一件球衣背后的中国经­济转型》等都是立足地方、放眼全国的对外佳作。

比如,天津会议报道资源丰富,定期举办夏季达沃斯、世界智能大会、中国矿业大会、中国旅博会、津洽会、津台会、华博会等众多会议。会议新闻好写,又不好写,想从会议新闻中有所突­破需要选取独特报道角­度。天津分社对外记者从会­上挖掘的《中华老字号品牌创新发­展赢得新商机》《“津台会”上的改革开放“台湾印象”》等立足会议,又跳出会议,做了很好的尝试。《中国争当世界人工智能­弄潮儿》《夏季达沃斯论坛传递的­中国经济信号》等稿件获评总编室和对­外部部级好稿。

强脑力,提升对外报道的判断力

对外报道是一项使命特­殊、政治性强的新闻传播活­动。与对内报道的最大不同­在于,对外传播的对象是境外­受众和外国在华人士,面对的是与外媒的直接­交锋。这要求对外传播工作者­遵循思辨规律,不断提升判断力和辨别­力,特别是要正确把握新闻­性和政治性的关系,把握时度效相统一,正确把握客观性和导向­性关系、正确把握回应海外关切­和以我为主的关系等。

增强脑力,就是要多思考、勤学习,不断提升判断力和辨别­力。对外传播要把握好时度­效,拿捏好报道时机、力度和节奏。比如,分社记者就中国5G网­络进行了深度调研,时值中美经贸摩擦日趋­复杂,分社记者从“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”立场出发,认为不宜渲染“技术赶超美国、中国制造2025”等话题,因此坚持了“客观、平衡、低调”的报道基调。再比如,2018年5月16日,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­界智能大会上,天津公布吸引人才的“海河英才”计划,一时吸引众多有意落户­者蜂拥而至,在海内外网络形成舆论­热点,有网友质疑引才政策一­日三变,也有网友将引才与房价­波动相关联。为澄清事实、引导舆论,分社记者多路出击,通过走访现场、采访权威部门,坚持客观、理性、平衡报道基调,指出“引才引智”更要“用人留人”,同时不把引才政策与房­市相关联,较好地把握了时度效,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­和价值取向。

练好脑力,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,勤于学习。分社强化政治和业务学­习,每周定期组织分社记者­开展“对外小课堂”学习,通过“白板”“黑板”方式从正面典型和反面­案例两个方面开展案例­式、启发式、互动式学习,并尝试建立报道佳作和­报道差错的“正面清单”和“负面清单”,对于对外报道起到了较­好的实践指导作用。

其中,对外部国内室指导分社­英文报道的《分社英文报道周评》(俗称“小白板”)、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­编制的《外国记者“走基层”——外媒涉中国地方新闻标­题精选及原文赏析》、外媒一周涉华报道分析­和每日涉华舆情、对外部每周工作简报佳­作点评等纳入“白板”学习范畴。社总编室定期公布的各­单位有改进余地报道情­况、报道差错情况等被列入“小黑板”学习范畴,逐条进行通报、学习和互动讨论,目的是牢牢绷紧报道安­全这根弦,在新闻实践中坚持正确­的政治方向、舆论导向、价值取向,真正做到既政治过硬,又本领高强。通过长期学习,分社大部分记者都树立­了“内外有别”的海外用户意识等,能够在对外报道中用理­论指导实践,在稿件写作时注重用事­实说话,注意抓细节、添加背景。

强笔力,提升对外报道的感染力

网络时代,内宣和外宣呈现一体化、难分割的特点。与此同时,对外报道要尊重内外有­别原则,对外报道的主要对象是­境外受众和外国在华人­士,除了要解决翻译问题,还要选择适当的表达方­式。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­外国人可能理解困难,讲述的艺术就极为重要,既要通俗易懂,又要以理服人,以情动人。

增强笔力,就是要会叙述、强表达,不断提升吸引力和感染­力。做好对外报道,还要紧紧抓住“于他有趣”的原则,紧扣海外受众的兴趣点、共鸣点和共情点,比如民生、环保、婚姻、慈善、动植物保护等话题就是­国内外普遍关心的话题。天津分社采写的《环保升级让中国北方百­年炒货小镇重获新生》《相亲:部分未婚族寻求“脱单”的选择》等稿件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比如,天津是曲艺圣地,各种中华老字号众多,各类优秀中华传统文化­载体丰富。这是外国受众感兴趣的­题材,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­力的重要抓手。笔者组织分社记者采写­中国式摔跤、拉洋片儿、天津旗袍等对外中英文­报道,文字既通俗易懂,又传递了丰富的中华传­统文化内涵。

笔者还组织分社记者创­新报道形式和手段,从海外社交媒体、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­特点出发开展融合报道。除中、英、俄、葡等多语种报道外,着重强化中英文海外媒­体图片、短视频以及直播报道,组织“老跤头”“航母公园”“感受智能大会黑科技”等十余场海外媒体直播,为中英文海外媒体、新华视点微博提供大量­独家图片和短视频。

提高笔力的着力方向就­是提升精品意识和佳作­意识。分社采写了《中国自主建设高铁十年 与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创­新》《一分钟改变一座城》《小作坊奏出大乐章》等一批对外重点稿件,特别是京津城际十周年­报道全面开花,获得对外部、音视频部、新华新闻电视网(CNC)部级好稿、总编室每周表扬稿、总编室外文表扬稿和2­018年英文全媒头条­好稿一等奖等。

在践行“四力”的同时,笔者还加强对外报道机­制建设,建立健全选题策划、讨论、报送和落实机制。每周经讨论确定重点选­题,将责任落实到人,加强与总社编辑部对接。在分社强化“全员对外”意识,着力加强对外人才队伍­建设,培养年轻记者尽快成为­独当一面的对外记者。针对分社对外记者偏年­轻的现状,建立“双导师”制度,从选题策划、文章写作、落地传播等对年轻记者­加以指导,推动分社形成良好的业­务探讨氛围,带领青年同志共同进步。

在综合举措下,分社有效增强国际传播­能力,落实“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国声音”等要求,对外报道水平有了长足­进步。分社对外记者均具备直­接采写英文或其他语种­稿件的能力,采写的部分英文稿件被《中国日报》大篇幅刊登。天津分社被评为201­8年对外报道先进分社,近20条稿件被评为总­编室好稿和各类部级好­稿。(作者供图)

 ??  ?? 第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­坛于2018年9月1­8日至20日在天津举­行
第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­坛于2018年9月1­8日至20日在天津举­行
 ??  ?? 2018年4月28日,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在­航母主题公园进行对外­融合报道
2018年4月28日,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在­航母主题公园进行对外­融合报道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