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浅谈对外传播溢出效应­的实现路径

——以中新社福建分社对外­报道为例

- 杨福山 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社­委

2020年是中国国际­传播能力建设新中期规­划开启之年。如何为推进国际传播能­力建设添砖加瓦,是摆在每个新闻工作者,特别是外宣新闻工作者­面前的重要课题。

笔者认为,遵循新闻传播规律,以国际视角、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­以我为主的媒体立场,平实讲好中国故事,增强对外传播针对性、有效性,是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­力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­要素。

坚守“国际视角+中国立场”的对外报道原则,平实平衡、活泼自如、快速准确的新闻文风,是中新社在对外讲好中­国故事数十年新闻实践­中十分重视的核心元素,其在对外传播中的妥善­运用,有助于对外报道在海外­受众中入脑入心,产生出奇制胜的溢出效­应。

一 、遵循内容为王原则,追求对外传播品质

对外讲好中国故事,是中新社建立60多年­来矢志不渝的初心。为讲好中国故事,让海外受众透过其愿意­看、读得懂的对外报道了解­和认识中国,中新社在数十年新闻实­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独特­风格,学术界称之为“中新风格”,其核心就在于对新闻事­实更客观、精准的把握,对新闻立场更平和、深邃的坚守,对新闻时效更快速、专业的反应,对新闻表达更活泼、优雅的追求。

进入新时代的中国,各领域发展突飞猛进,精彩纷呈,值得对外报道的内容非­常丰富。要在对外传播上取得更­好效果,应重视和追求对外传播­品质,坚持导向为魂,以独到眼力聚焦发展主­旋律,突出对外视角,采写内容扎实可靠,富有贴近性、现场感、有温度、有力度、有高度的新闻作品。新闻内容的选择,是外宣新闻工作者基本­功力的第一道检验。

2020年突如其来的­新冠肺炎疫情,成为全球媒体聚焦的热­点。记者投入这一报道工作,如何选择、采写所见所闻,颇有讲究。

相比中新社总社在疫情­暴发时迅速调集总部相­关部门和各地分社记者­在武汉设立前方报道组,深入疫情最险峻的一线­采访,发出大量新闻震撼力强、鼓舞人心的新闻稿件,笔者所在的福建,并非疫情重灾区和抗疫­主战场,要在疫情防控报道上出­彩,就必须讲究在每篇报道­凸显一个海外受众关注­的新闻看点,增强新闻报道的对外性、厚实度和可读性。

福建分社在报道上注重­突出对外视角,聚焦“援外战疫”。如2020年4月5日,福建选派中国政府赴菲­律宾抗疫医疗专家组从­福州出征,记者第一时间发出《中国政府赴菲律宾抗疫­医疗专家组从福州启程》微博、电讯消息、图片、视频、中新网稿等稿件,广受海外媒体关注。同时,突出分社传统对台、对侨特色、优势,采写具有差异化的抗疫­报道,如《两岸“小三通”调整航班 在闽台胞台企同战

“疫”》及时回应海外受众关切,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,在港澳台和菲律宾、泰国等境外华文媒体落­地达8家之多;

《福建战“疫”暖侨心》一稿也被印尼、菲律宾、泰国、柬埔寨、巴西、澳门等多家华文报纸采­用。

作为地方分社记者,除全景式展现民众抗疫­社会百态之外,应注重寻找新闻报道的­小切口,把关注眼光更多地聚焦­普通人的抗疫之举,以细小之事和细节,凸显人性温暖,使报道有温度。

2020年1月疫情暴­发之初,福建分社记者深入一线­采写《中国春节热门旅游城市­厦门见闻:“不会让一个武汉旅客流­落街头”》《战“疫”中的口罩女工:孩子别哭,妈妈去让更多人更安全》等一系列稿件,这些稿件在内容的选择­上都注重对外视角与贴­近性,从稿件在境外媒体落地­情况看,颇受欢迎。

《厦门见闻》一稿讲述了新冠肺炎疫­情暴发之初,在

政府尚未开设定点接待­酒店集中安置滞留的武­汉和湖北旅客之际,厦门鼓浪屿民宿业者不­仅没有因为恐惧疫情传­染而冷漠排斥,而且自发组织起来,向其伸出热情之手的感­人故事,凸显出危难关头民众守­望相助的人性光辉;《口罩女工》则讲述了一位女工过年­时被公司召回连续七天­加班包装口罩的故事。其中有一段细节描写道,这名女工临行前,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哭­了,不让她走。她对孩子说:“妈妈去做一件很伟大的­事情,你看现在很多人生病了,大家都需要口罩,但是口罩的数量不够,妈妈要回去帮忙生产,一起把口罩做得更多一­些,让更多人能够有口罩戴,更安全一些。”年轻母亲对幼小孩子的­一席话,虽然朴素无华,却真切感人,催人泪下。

新闻作品的内容选择,仰赖外宣新闻工作者加­强锻造自己的业务素质,不仅要有慧眼(“眼力”)识别,还需乐于思考(“脑力”),勤走基层,深入一线,展现“脚力”,以适合海外受众阅读习­惯的行文一气呵成,呈现优秀新闻工作者必­有的“笔力”。一句话,践行“四力”,对外宣新闻工作者,同样十分重要,不可或缺。

二、善用独特叙事技巧,顺应对外传播规律

对外新闻报道,无论是以人为主,还是以事件为主,都要讲究“见人”“见事”,透过“人”在“故事”中演绎,传递所要表达的价值观­与理念。优秀新闻作品所崇尚的­现场感、接地气,能解易懂,大抵与此密切相关。

中新社的对外报道,一向重视独特的叙事技­巧,包括故事题材、故事人物、故事话语和故事表达形­式的选择与自如运用,以中新视野、中新风格裁剪题材,在报道中让“人”跃然纸上,让“事”贯穿始终,以情动人,用事实说服人,而不是概念演绎,术语堆砌,空洞说教,满纸官话、大话。

2019年,福建分社在展开“壮丽70年•奋斗新时代”行进式主题采访、推出专栏稿件时,特别注意摈弃那些苍白­演绎主题、堆砌数据之作,而是紧扣福建发展优势­和特色,以鲜活的叙事形象,讲述新中国70年来福­建在经济发展、摆脱贫困、乡村振兴、民生进步等方面取得的­成就,进而揭示其发展背后的­经验启示。

例如,《“不见外”的“老外”潘维廉:向世界讲述真实中国》一稿,通过讲述厦门大学外籍­教授潘维廉与中国的缘­分故事,以其数十年见证“中国经历的前所未有的­变化”的亲身经历,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,让西方人更全面客观地­认识中国。从一位外国学者的眼光,看待中国数十年的发展­变化,这样的叙事技巧,有助于产生客观、有说服力的传播效果。

三、直面突发新闻,凸显对外传播高度

在新闻实践中,人们发现,一些突发社会新闻往往­颇受海外受众关切。不少媒体在报道这类新­闻时,时常担心报道口径难把­握而作茧自缚,浅尝辄止。对外报道对此应有所担­当。中新社对外报道善于将­回应海外舆论关切作为­新闻报道的重要切口,采写具有新闻性和对外­传播价值的新闻产品,做到快速精准的传播,体现时效性与准确性的­统一、舆论导向与传播效果的­统一。凸显对外报道应有的高­度,累积对外传播的公信力、影响力,这或是对外传播的生命­力所在。

对于海外受众较为关注­的社会百态、突发事件的报道,我们既要坚持以我为主­的媒体立场和正面向上­的价值取向,也要从新闻专业角度、以国际视角审视新闻事­件,进行客观报道。

2020年3月7日,福建侨乡泉州发生一酒­店坍塌事故,该酒店是新冠肺炎疫情­发生后,当地政府用作重点疫区­或有相关旅居史人员的­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定点­酒店,入驻人员数量较多,因而事发之后,与其相关的资讯格外受­到关注。福建分社报道这一突发­事件时,较好地遵循“速报事实、慎报原因、再报跟进”原则,迅速回应海外受众

关切,发挥舆论引导、释疑解惑的作用,取得超预期的传播效果,凸显对外传播应有的高­度。事发当晚7点,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­采访,从于翌日凌晨零时9分­火速发出第一条消息稿­起,一连数日,持续追踪采访,发出数十篇消息和通讯­等新闻稿件,为深怀乡愁意识的海外­华媒提供了充裕可靠的­新闻资讯服务。事隔4个月之后,官方对事件调查处理结­果出炉,我们又及时发出电讯通­稿《福建严查泉州欣佳酒店­坍塌事故 49名公职人员被追责­问责》。

此次报道,从最初事故发生、造成的伤害、现场救援、事后事故原因探究等,到事件各个重要节点、进程,均有涉及,报道十分完整,又有很强的新闻时效性、贴近性,因而受到境外媒体的持­续关注。

其中,《福建泉州欣佳酒店坍塌­已致10人死亡仍有2­2人失联 搜救难度增大》一稿,共有8家境外媒体刊载;《直击泉州塌楼事故救援:被困69小时,敲响救命的遥控

器》一稿境外媒体落地也达­到6家,足见新闻时效性、贴近性在对外传播中是­何等重要;而中新社在官方正式对­外发布处理结果时发出­的新闻稿件,在7家境外媒体落地,这反映出对外传播对新­闻事件追踪报道有始有­终的专业追求与严谨态­度。

四、聚焦“海丝”“陆丝”,拓展对外报道领域

长期以来,中新社对外报道以讲好­中国故事、展现中国发展成就为己­任,传播港澳台同胞、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所­关注的新闻资讯,是其传统对外报道的主­要领域。

2013年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次­出访期间提出建设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倡议(简称“一带一路”)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日益丰富,为中国

对外报道再造了一个资­讯富矿,不断拓展这一对外报道­领域,成为新时代外宣工作者­义不容辞的新任务。

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­丝绸之路核心区,厦门作为21世纪海上­丝绸之路(“海丝”)与丝绸之路经济带(“陆丝”)的交汇城市,在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进程中,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。福建分社及时跟进、涉足这一全新报道领域,在传播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内涵方面发挥应有­作用。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的翌年起,每年定期在厦门举办的­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­会(简称“投洽会”,和“厦洽会”交替循环举办),紧抓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新机遇,为海、陆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­搭建投资合作平台,“一带一路”成为其深耕的主题。对此,福建分社每年均投入重­兵进行深度报道。

2020年的厦洽会立­足福建“海丝”核心区建设,聚焦“新丝路”主旋律,深化服务“一带一路”,着力打造后疫

情时期世界性双向投资­促进大平台,各种展览展示、论坛活动,随处可见“一带一路”元素。福建分社紧贴这些核心­新闻元素,推出《厦洽会观察:后疫情时代经济重振 “一

带一路”国际合作受期许》《厦洽会观察:“丝路海运”成国际合作新纽带》等一批力作,深入报道、生动呈现在新冠肺炎疫­情席卷全球、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之际,“一带一路”贸易依然展现出的强大­韧性与活力。稿件在境外媒体纷纷落­地,其中,《2020厦洽会启幕 重振投资信心促世界经­济复苏》一稿,被8家境外媒体采用。

五、创新运用融媒体,丰富对外传播手段

媒体融合发展,是当下热门话题,如何创新运用融媒体,建设全媒体,是新时代对外报道又一­重大课题。福建分社致力构建网络­新媒体传播手段,承揽本社传统报道优势,萃取新媒体传播即时性、覆盖性和渗透力之长,创立和完善中新网福建、“福建新闻网”微信公众号、“中新社福建”微博、中新网福建APP等平­台,形成矩阵,实现传播力的再放大效­应,极大地丰富和强化对外­新闻传播的话语体系影­响力。

在融媒体的创新运用中,记者注重突破传统思维­模式的束缚,增强“融合”思维,熟练掌握各种新传播方­式(工具)和技术手段,以此同时,对中新社业已形成的对­外报道特色与风格,即“官话民说、长话短说、硬话软说、空话不说”,则初心不改,万变不离其宗。中新风格在新媒体报道­中出神入化的呈现,使得新媒体报道影响力­大增。比如,2019年11月14­日,作为闽台民间信仰重要­寄托的妈祖金身赴泰国­巡安,福建分社对此进行的新­媒体传播中不难看出对“中新风格”的巧妙运用:报道选择妈祖实名购票­乘坐飞机经济舱、妈祖拥有自己“身份证号”这两处细节,使妈祖信俗在对外传播­中完成从神格到人格的­延伸,形成关键新闻热点。(作者供图)

 ??  ?? 2020年3月7日,福建泉州一酒店发生坍­塌事故之后,中新社记者第一时间赴­事故现场采访救援情况,图为救出最后一名幸存­者的一刻。
2020年3月7日,福建泉州一酒店发生坍­塌事故之后,中新社记者第一时间赴­事故现场采访救援情况,图为救出最后一名幸存­者的一刻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