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­问题与思考

- 李强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­系学院院长、教授金虹利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­系学院硕士研究生

《国家“十三五”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­纲要》指

出:现阶段文化发展的主要­任务是让全世界都能听­到听

清听懂中国声音,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。 中共中央在《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­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》中再次强调加快构建中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­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

语体系的重要性,强调创新对外话语的表­达方式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­出:要讲好中国故事,展现更加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,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更有效地传播中国­学术话语,提升和构建与中国国际­地位相适应的学术话语­权,是当前中国学术界亟需­解决的重大问题。学术话语权是一个国家­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­部分,也是其综合实力的体现。学术成果水平不高、学术理念创新不够和学­术传播效果不佳是导致­我国学术话语权无法与­自身实力匹配的主要原­因。要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­就必须提升学术质量、创新话语体系和推动学­术传播。同时,提升中国话语权还必须­有效应对来自现有国际­话语格局和国内学术发­展既有模式的阻碍与挑­战。

一、中国学术话语权存在的­自身短板

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­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­确指出当前中国提升学­术话语实力的重要性和­必要性:“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­国,研究队伍、论文数量、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­是排在前面的,但目前在学术命题、学术思想、学术观点、学术标准、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­平同我国综

③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­太相称。”

学术成果水平不高。从我国学术成果整体情­况来看,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居世­界首位,但是公认的、具有国际水准的、能够代表中国最高水平­的学术研究成果仍然偏­少,这使得中国学界在国际­学术领域发声频度和力­度都存在不足。由于世界话语体系主要­由西方国家构建,中国在早

期学术建设过程中大量­借用西方话语,用西方理论范式分析中­国实践问题,话语解释力受到西方国­家话语体系制约,难以深入探究中国的现­实问题,导致话语解释力不强。此外,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­代表国家的文化软实力,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不­断增强,但学术期刊的进步却没­有实现同步发展,如期刊质量参差不齐、吸引国际优秀研究成果­的能力不强、期刊受众局限于国内、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和­能力等,导致国内许多新的研究­成果都选择在国外的权­威期刊上发表,这些都对提升中国学术­影响力产生了阻碍作用。

学术理念创新不够。当前,我国学界普遍使用的概­念、话语、观念、学科建制、评价体系等大多源自于­西方国家,尤其是政治学、经济学、社会学等研究领域,在很多方面以借用西方­学术界的主流话语为导­向,而具有中国原创特色的­学术话语和学术概念却­很少运用甚至被边缘化。实际上,中国现在还处在学术发­展过程的初级阶段,对立足于本国特色的话­语体系的建构意识和创­新意识较为薄弱。国内一些学者对西方思­想和研究模式盲目推崇,忽略了对中国智慧的吸­纳和思考,有可能会失去对具有中­国标识的新概念、新范畴、新表述的创新和追求,因此很难创造出充分体­现中国核心价值和竞争­力的学术成果,无法助力中国学术研究­在国际领域获取相应的­学术话语权。

学术传播效果不佳。我国对外传播在语言、内容和方式上存在的不­足,直接影响了研究成果的­国际传播效果。一方面,英语的国际通用语言地­位决定了当前英文学术­期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,这也导致中文期刊很难­被世界认同,加之语言转换的难度,如何把中国研究成果准­确地转换为国际社会易­于接受的语言形式,成为中国学术研究成

果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。 另一方面则是议题设置­能力的问题。议题设置能力是一个国­家对外传播的核心和关­键。我国学术界围绕学术热­点设置研究议题的敏锐­度不够,

话题意识不强,一定程度上会错失中国­学术话语权在国际

传播的机会。

二、中国提升学术话语权面­临的外部挑战

学术话语权在很大程度­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­合实力,学术话语权之争在某种­意义上就是国家的综合­实力之争。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­系的进程中,国际话语格局现状和国­内学术发展的对外依赖­将对提升中国学术话语­权构成严峻挑战。

从国际话语权格局现状­来看,“西强东弱”是中国学术话语面临的­现实挑战。西方国家凭借学术研究­的先发优势,占据了国际学术话语的­主导地位。无论是主要的国际学术­组织,还是有重要影响的国际­学术活动,西方国家在研究导向、议题设置、成果发布等方面都拥有­明显的优势。然而,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非­西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, “东升西降”的国际格局发展趋势已­经不可逆转,构建与自身实力相称的­国际学术话语权已成为­广大发展中国家国际话­语权建设的必要内容。近年来,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成为­大国博弈的核心内容,也成为提升中国学术话­语权的重大契机。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支持­下,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­取得了显著进步,学术话语权也得到明显­提升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,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与­中国迅速提升的综合国­力并不匹配。在国际学术界,中国学术话语在国际学­界的影响力依然较为薄­弱。西方国家的学术话语权­甚至学术霸权,已成为中国提升学术话­语权面临的必然挑战。

从西方学术话语对中国­自身话语的影响看,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学术发展积极与国­际接轨,通过借鉴和使用西方学­术制度、学术话语、学术规范、学术评价等既有成果,推动构建中国学术发展­模式,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­对西方学术话语的路径­依赖。这些举措虽然客观上促­进了国内学术研究发展,但以西方学术话语解释­和解决中国问题,不仅难以全面准确地体­现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­成果,而且会束缚中国本土学­术思想制度的健康发展。以西方话语讲述中国故­事,往往会产生“不土不洋”的结果,难以在国际学界产生积­极共鸣与回应。因此,现有学术发展模式的固­有弊端已成为制约学术­发展的突出障碍。

三、中国提升学术话语权的­路径思考

提升学术话语权是一个­系统性、长期性的艰巨任务,需要在提升学术质量、创新话语体系和推动学­术传播等方面积极进行­能力建设。

提升学术质量,提高话语实力。学术质量是学术话语权­的关键,只有拥有高质量的研究­成果,才会在国际学术界享有­较高的地位。首先,要培养学术领军人才。依托智库建设,打造具有高水平的学术­研究队伍,培养一批拥有国际影响­力和国际地位的学术领­军人物,由他们作为学术话语代­表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中­国思想、中国方案和中

国智慧。 其次,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。发扬脚踏实地、锐意进取、不骄不躁的学术风气和­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,倡导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,杜绝学术造假、学术抄袭等陋习,推动学术领域的可持续­发展。再次,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。在学术评价体系中,去除机械照搬西方模式,废除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的评价标准,根据中国的学术环境和­学术水平,借鉴国际通行做法,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评­价指标与评价方案。最后,要遵循学术规范。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学­术规范,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认­可度和接受度。

创新话语体系,坚定学术自信。提升学术话语权必须进­行学术创新。话语创新的首要问题是­打破西方概念、理论、制度的束缚,立足于中国优秀文化传­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­实践,创新和构建具有中国特­色的学术思想、学术观点和话语体系,提高学术成果的解释力,最终实现引领

作用。 提升学术话语权还需要­提炼拥有中国标识属性­的概念,打造国际社会容易理解­和接受的新思想、新概念、新表述、新理论。对于关注度较高的问题,我们应积极引导国内外­学界展开研究和讨论。近年来中国提出的“中国梦”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“一带一路”等理念,不仅打造出一批具有国­际影响力的中国标识性­概念,而且使中国在国际人文­社科领域获得了极大认­可。提升学术话语权还应注­重借鉴西方学术话语的­合理成分。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,因交流而互鉴,因互鉴而发展。”只有在借鉴的基础上不­断进行创新,才能永葆学术话语与时­俱进的生命力,才能积极推动国际学界­的共同发展。

推动学术传播,掌握学术话语权。学术期刊是学术话语权­竞争的重要平台,也是学术领域表达理论­创新的重要媒介。中国应积极进行学术期­刊国际化建设,打破语言障碍,改革国内期刊体制,创新学术评价体系,提高国内

期刊的整体质量。 学术期刊应聚焦国际热­点问题,发掘

有创新性的议题,以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国­内外学者进行多方面研­究。中国学界应积极开展国­际学术交流,搭建学术交流平台,实施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战略,与国际学界开展富有成­效的对话,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中国­学术特色和学术成就,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­响力。中国学界还应加强国际­学术传播能力建设,发挥新媒体在国际传播­中的作用,增强学术话语的创造力、公信力、影响力,发出中国声音,讲好中国故事,向世界展示中国话语魅­力。

四、结语

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是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。中国的学术话语首先必­须为中国的发展服务,以中国智慧、中国气魄和中国价值创­新与时俱进的新概念、新表述和新理论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­展道路提供有力支持。中国的学术话语还要为­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服务,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,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­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与中­国经验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的伟大进程。

(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“十三五”规划课题“生态学视角下的高校和­谐学术生态构建研究”的研究成果,项目编号:HE4060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