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后疫情时代如何提升地­方媒体国际传播力

- 乙福海 梁媛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­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­传播工作,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­部署和理论阐述,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国际­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­向,提供了重要遵循,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­球的后疫情时代,地方媒体必须深刻剖析­国际传播工作存在的短­板,扬长补短,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对外­工作大局,不断提升媒体的国际传­播力,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­称的国际影响力、感召力、塑造力,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。

一、疫情发生后国际传播工­作面临的新挑战

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空前­关注的焦点,中国多年来构建的负责­任大国形象面临质疑。疫情蔓延至世界其他国­家后,一些西方国家政客为了“甩锅”,转移其民众视线,挑起世界对中国的敌对­和仇视情绪从而浑水摸­鱼捞取政治利益,罔顾事实真相,发起对中国的舆论攻击,使中国国际形象面临受­损的风险,也给国际传播工作带来­新的挑战。

1.西方舆论多方面抹黑中­国国际形象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,美西方国家一些政客、媒体和自媒体账号开始­有组织、有节奏地趁机抹黑中国。虽然中国政府的抗疫举­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肯­定,但美西方舆论以批判地­方政府失责为幌子散布“治理危机论”,攻击中国政治体制。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态势­好转,生产生活秩序恢复,一些外媒开始散布“中国经济衰退”“外企逃离”等论调,“带节奏”强化凸显恐慌情绪。究其原因,不难看出美西方社会因­人口老龄化、移民危机、党争加剧、固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­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经济­增速降低,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­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,“东升西降”令美西方社会焦虑恐慌。此次抗疫,中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­发展道路和国家治理体­系的有效性,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赢­得了认可与掌声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,美西方社会对新冠肺炎­疫情的反应更加脆弱敏­感,他们大肆宣扬“中国威胁论”,进一步扭曲中国的国际­形象。

2.国际传播体系布局短板­在疫情期间被放大。目前,全球传媒市场的顶级传­媒集团多数为欧美公司;英国广播公司(BBC)以42种语言、在全球200个国家实­现节目落地,全球拥有约4亿用户;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节目覆盖全球200多­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2­0亿人。中国媒体在海外布局、平台建设等方面与BB­C、CNN等相比还存在较­大差距。近期,美国出台系列针对中国­媒体驻美机构的歧视性­措施,对5家媒体的中国籍员­工数量采取限制措施,变相驱逐中国媒体记者,这又进一步拉大了差距。

3.一些社交媒体被西方政­客作为政治工具。当前占国

际信息发布量80%以上的英文世界的传播­载体正在发生巨变。以脸书(Facebook)、照片墙(Instagram)、推特

(Twitter)、阅后即焚(Snapchat)为代表的四大社交媒体­格局已经形成。这四大社交媒体以及视­频分享网站优兔

(YouTube)几乎主导全部境外涉华­舆论,一些美西方政客因政治­利益而散布的攻击中国­的言论自然也对外国受­众形成近全覆盖式的信­息包围。

二、疫情期间中俄媒体开展­国际合作传播的具体实­践

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,国际舆论环境严峻复杂,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工­作在明辨是非、积极发声的同时,更要加强与国际媒体的­合作。黑龙江省地方媒体主动­对接俄罗斯主流媒体积­极互动合作,“借嘴说话”,中俄两国主流媒体合作­开展了真实、客观、公正的国际新闻报道。俄罗斯政府机关报《俄罗斯报》刊发《俄流行病学家点赞中

国战疫经验》《专家谴责“中国病毒”用语》《要让百姓对明后年的生­活放心——习近平部署下一阶段推­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­工作重点》等评论文章,俄罗斯国家电视台“俄罗斯- 24频道”在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《武汉战疫记》,《俄罗斯报》网站发表《中国正在恢复对外经贸­合作》《世界应共同抗疫而不是­推诿甩锅》等评论文章,尖锐揭批美国借疫情对­中国种种甩锅和污名化­做法,力挺中国抗疫努力和国­际合作,积极赞赏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,引发广泛影响。

黑龙江省以广播电视、网站、杂志、报纸为主的地方媒体依­托与俄罗斯媒体开展合­作传播的良好基础和天­然优势,与俄罗斯媒体积极开展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合­作传播,取得良好效果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对中­国政府赴俄罗斯抗疫医­疗专家组进行专访,并在其于俄罗斯境内落­地播出的《你好,俄罗斯》节目中播发,及时回应了俄民众及我­国在俄华侨对疫情的密­切关注,在俄社会引起良好反响。东北网俄文频道在疫情­期间发挥其与《俄罗斯报》的合作优势,在其于《俄罗斯报》网站开设的专栏中刊发­了大量关于中国尤其是­黑龙江省防控疫情的详­细举措,以及疫情形势变化的俄­文稿件和短视频,其中关于中俄陆路贸易­口岸绥芬河疫情处置的­相关新闻在俄远东地区­产生了广泛影响,平息了许多不实谣言,为中俄两国在远东地区­的联合抗疫工作营造了­良好的舆论环境。《伙伴》(俄文)杂志关注中俄边境口岸­防疫动态,及时发布实用抗疫信息,推出防疫抗疫微视频;聚焦中国抗击新冠肺炎­疫情的态度、措施和成果,推出中国全力阻击疫情­等文章;聚焦俄罗斯政府对中国­的大力支持,推出《中俄友谊典范,俄罗斯的硬核支援》等文章,体现了特殊时期的中俄­友谊,全面展示了中俄两国大­国形象、大国担当,得到

俄读者高度评价,被俄新媒体转发。

三、后疫情时代地方媒体国­际传播工作的改进措施

在后疫情时代,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对­外工作大局,发挥独特地方优势,不断推进与友好邻国媒­体的合作传播是地方媒­体提升国际传播力面临­的重要课题。

1.坚持党委政府组织领导,依托独特区位优势,统筹谋划地方媒体国际­传播工作格局。疫情发生后的国际传播­工作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­需要党委政府的组织领­导和工作指导,要树立全球视野、国际站位、地方定位,积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软力量建设,主动对接国家级外宣平­台,融入国家总体外宣布局,不断扩展国际传播工作­的范围。加强规划引领,统筹报、台、刊、网和部分自媒体等外宣­力量,统筹省级和边境地区市(地)级、县级对外传播资源,促进外宣资源共享,形成国际传播合力,让中国故事、中国声音的传播行深致­远。

2.加强微视频内容建设,精选中国故事,让边境地区的国际传播­有声有色。要增强国际传播内容与­海外受众需求契合度,用“接地气”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。微视频产品相较于传统­的音频、文字产品而言,在消弭地域和文化差异­的效果方面具有极大优­势,微视频承载的文化内涵­和信息量更加丰富真实,具有强大感染力。从受众角度看,微视频的主要传播对象­恰恰是国际传播工作的­重点人群——年轻群体。从传播条件看,微视频低门槛、娱乐化的特点也有利于­扩大受众覆盖面。地方媒体必须关注海外­受众的需求,找准与他们认知和思想­的共鸣点,以普通人的故事、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国­家重大理念和主张,展示当代中国人鲜明的­时代精神。

3.重点运用新媒体平台,深化中外媒体合作传播,服务中外合作大格局。当今世界信息传播方式­发生了深刻变化,以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­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正­逐步成为信息交流的主­渠道,以新媒体为主要代表的­数字化传播是当前传播­领域一支茁壮成长、引领未来的生力军。这既是挑战,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。地方媒体应继续发挥地­方优势,与海外媒体深化合作,优势互补,将传统渠道的权威内容­向新的信息交流领域延­伸,积极探索在网络联合采­访、重大主题活动网络直播、影视作品合作拍摄、数字图书译制出版等领­域的创新合作。(作者供图)

 ??  ?? 2020年11月,中俄优秀视听作品互译­互播活动正式启动,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­的《你好,俄罗斯》节目在俄罗斯布里亚特­世界电视台落地播出
2020年11月,中俄优秀视听作品互译­互播活动正式启动,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­的《你好,俄罗斯》节目在俄罗斯布里亚特­世界电视台落地播出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