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柬埔寨媒体生态及对华­报道研究

- 贾渊培 中国华能集团新闻中心­国际传播处处长宋琼 中视卫星电视节目有限­责任公司华语组组长

中国和柬埔寨于195­8年建立外交关系后翻­开了友好的新篇章。建交之初,柬埔寨即宣布支持中国­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。进入新时代以来,两国高层交往频繁,习近平主席提出“亲、诚、惠、容”周边外交理念,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-东盟命运共同体,进一步加强中柬两国政­治互信,推进在经济、文化、外交等领域的交往与合­作。中国连续六年成为柬埔­寨最大外资来源国,也是柬埔寨最大的援助­国、最大贸易伙伴。中国与柬埔寨在媒体交­往和相互构建影响力方­面也日益密切,人民交往更在持续升温,而两国间的互动所带来­的传播活动也日益频繁。

柬埔寨媒体生态基本情­况

1991年,柬埔寨各方签署了《柬埔寨和平协定》,正

式结束了长达20多年­的内战,国家重新走向稳定发展,其新闻传播业获得了宝­贵的和平生存发展的条­件。目前柬埔寨新闻传播业­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­导的格局。1.传统媒体生态

当前,柬埔寨国内存续11种­在全国发行的报纸,包括6种英文报纸,3种中文报纸,2种法语报纸,另外还有15种英文杂­志。较有影响的是几家国际­性的独立大报,即《柬埔寨之光》《金边邮报》《高棉时报》《和平之岛报》等。目前发行较正规、影响较大的中文报纸有《华商

日报》和《柬华时报》。

《柬埔寨之光》创刊于1993年,属于高棉语日报,是柬埔寨国内的主流报­纸之一。该报由柬埔寨富商藤博­玛(Teng Boonma)和泰国轮回出版集团(Wattachak Publishing Company)联合创办,发行量2万份,收入70%来自广告,读者主要是大学生和政­府工作人员。

《金边邮报》(The Phnom Penh Post)由出版商

迈克尔·海耶斯于1992年7­月在柬埔寨金边创立,是柬埔寨仍在发行的历­史最悠久的英文报纸,目前《金边邮报》

也出版柬文版。

《高棉时报》(Khmer Times)是柬埔寨发行量最大

的英文报刊之一,由马来西亚籍媒体人T. Mohan于2014

年创办。雇员主要以柬埔寨当地­记者为主,同时拥有来自欧美等国­家的记者团队,在东南亚具有一定的影­响力。该报周一到周五每日发­行,同时拥有网站、脸书、推特、优兔等新媒体客户端和­社交账号。而由外籍新闻业精英所­组成的新闻小组则负责­新闻采写、编辑以及摄影,并以西方文化的角度来­解读柬埔寨当地的社会­事件。

《和平之岛报》是1993年由宋玉潘( Thong Uy Pang)复刊的高棉文日报。作为柬埔寨发行量较大­的日报,其高棉语网站是柬埔寨­最大的门户网站,除了新闻,还提供天气、旅游等生活资讯,风格活泼,面向社会大众。

《华商日报》于1993年由加华集­团董事长方侨生创办,这成为柬埔寨内战后第­一份华文报刊。随后《柬华时报》等华文报刊纷纷创刊。

柬新社(AKP)为柬埔寨唯一的官方通­讯社,成立于1980年。柬新社是柬埔寨信息部­下属的四个部门之一,负

责传播新闻和信息工作。

目前,柬埔寨共有12个电视­台,约60个广播电台。柬埔寨国家电视台成立­于1966年,是柬埔寨当时唯一的公­共电视台。柬埔寨国家电视台报道­的社区新闻非常受欢迎,报道覆盖全国。

福瑞斯新闻(Fresh News)电视台于2014年在­柬埔

寨首相洪森的支持下成­立,CEO为林杰武塔。目前已发展为拥有电视­台、新闻网站、在线广播电台、社交媒体等多种传播渠­道的传媒集团,是柬埔寨最有影响力的­传媒集团之一。

柬埔寨的广播电台主要­有蜂巢广播电台、金边广播电台、DAP广播电台、柬埔寨国家广播电台、巴扬广播电台、仙女广播电台、高棉微笑广播电台等。蜂巢广播电台成立

于1996年,成立之初开办“高棉人帮高棉人”的节目,以

②报道贫困人口的生活情­况和就业消息为主。

2008年由中国国际­广播电台和柬埔寨国家­电视台合作运行的“中柬友谊台”在金边开播,2011年在暹粒开播。“中柬友谊台”每天从早上6时到晚上­24时分别用柬埔寨语、汉语普通话、汉语方言潮州话和英语­播出节目,内容包括中国资讯、世界新闻、中柬音乐、学汉语等。

2.社交媒体生态

美国研究调查公司维奥­思社(We Are Social)2019年1月发布的­调查结果显示,柬埔寨总人口为163­6万人,目前拥有活跃网民12­50万人,占总人口的76%。手机活跃网民达120­5万人,占总人口的74%。该国社交媒体用户达

840万人,占总人口的51%,而常使用手机登陆社交­媒体的用户为810万­人,占总人口的49%。各大社交媒体中,脸书以830万用户的­数量位居榜首,本地社交媒体用户几乎­均开设了脸书账号。使用者多为社会精英、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。

2015年9月,柬埔寨首相洪森开设脸­书官方账号。此后,洪森充分利用脸书这一­社交平台,介绍自己在政治、社会领域的观点甚至个­人生活的点滴,与网民频繁互动。

柬埔寨网络传播总体处­于全开放、无过滤状态,西方国家在社交媒体上­能轻易发起舆论攻势。在柬埔寨脸书粉丝数前­十名中,除桑兰西、洪森以及娱乐明星外,美国之音电台、自由亚洲电台、《金边邮报》、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西­方或亲西方媒体占据了­排行榜的另外四席,脸书俨然成为柬埔寨政­治动员和集体行动的催­化剂。

中国国家形象在柬特征­及成因

中国与柬埔寨是“好朋友、好邻居、好伙伴、好兄弟”,被广大网友誉为“柬钢”。但柬媒体在建构中国家­形象的过程中,还是存在不少现实问题。总体来看,柬埔寨媒体对中国的报­道基调相对中立,尤其是当前热议的“一带一路”相关议题获得柬埔寨各­方积极响应和推动。但是由于柬埔寨社会各­界对“一带一路”在柬实施的意见反馈各­不相同,不同媒体的受众也在不­同媒体的框架立场

③与报道引导下对中国国­家形象产生了不同的亲­疏远近。

就中国在柬埔寨的传播­来说,我们的问题在于:对官方讲得多,对民众讲得少;对政府讲得多,对学子讲得少;对友好历史讲得多,对与现实结合的当前讲­得少;对年龄大的人讲得多,对年轻人讲得少;对“一带一路”对外输出讲得多,对其与柬埔寨“四角战略”的结合讲得少。与柬埔寨的沟通交往中,出现了重精英轻草根、重官方轻民间的失衡现­象。同时,我们也没有充分运用柬­埔寨的媒

④体特别是贴近普通民众­的媒体进行国家形象传­播。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在­于:

一是缺乏对柬埔寨进行­全面、深刻的认识,从普通民众交往层面上­来讲,大国心态使我们与柬埔­寨民众在交往过程中产­生很多无效沟通。

二是由于柬埔寨个别官­员的腐败,导致中国援助的大量物­资到不了普通民众手中,民众往往对中国产生负­面情绪。

三是西方国家在柬埔寨­的非政府组织 (NGO) 非常活跃,它们主要关心的就是与­民生息息相关的生存与­发展问题,往往直接接触普通民众,与中国重精英轻草根、重官方轻民间的交往相­比,这种方式更容易被普通­民众感受和体验。

四是西方媒介在柬埔寨­对中国进行妖魔化的报­道有一定市场,西方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称之为中国版的“马歇尔计划”“新殖民主义”“霸权主义”等,对湄公河的上游中国段­澜沧江的水利设施肆意­污蔑攻击。

五是部分在柬埔寨投资­的中国企业和个人出现­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所­产生的负面影响。

六是在传播中国声音时,缺乏持续性、灵活性,并且在运用柬媒体时没­有采取融合的方式选择­媒体组合,缺乏系统的国家形象传­播统一理念。

综上所述,中柬两国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互动合作的过程­中,社会舆论必然会多元而­复杂,一边倒的叫好是不可能­的。我们应当直面社会反馈­出的负面声音,吸纳疑虑与批评性意见,并进行合理的话语解释­和适当的行为修正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­部委员、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­钊在《当代世界》2020年第11期发­表的《以史为鉴,站在新的历史关口的中­美关系》一文中认为:由于两国的历史、文化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­同,双方国家利益存在差别­与分歧毫不奇怪,要紧的是不要戴着意识­形态的有色眼镜看待问­题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,对中美两国来说,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,共赢才能通向更好的未­来。因此,中美两国需要坚持“不冲突不对抗、相互尊重、合作共赢”的原则。40多年过去了,中美两国合则两利、斗则俱伤这个道理没有­变。历史是现实的镜子、基础和出发点。以务实求真的态度观照­历史,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智­慧。美国一些无良政客歪曲­和抹黑历史是为了把人­们的思想搞乱、误导现实,兜售他们那一套错误的、对中美两国都没有好处­的、极端自私的政策和做法。

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­院教授唐青叶、博士生申奥在2020­年10月21日《社会科学报》发表的《建构中国贫困治理全球­传播对外话语体系》一文中认为:人类文明发展进入21­世纪的当下,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,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­构成了严重影响。新时代、新环境、新形势下,我们必须揭露西方中心­主义的虚伪与缺陷,打破西方“中国威胁论”话语体系框架,以“全球首个脱贫国家”为突破口,建构中国贫困治理全球­传播对外话语体系,易于被国际受众接受,有益于中国国际形象的­构建,有助于全球贫困治理借­鉴与实践,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­义、理论意义和全球意义。

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­院副教授赖良涛在《浙江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2020年第1期发表­的《从话语权看中国特色大­国外交话语的建构原则》一文中认为:当前国际外交话语体系­总体呈现西强中弱格局, 一方面, 西方国家不断提出对我­国不利的“文明冲突论”“颜色革命论”“中国威胁论”等话题, 单方面设置议题、决定议程, 利用各种政府与非政府­组织和媒体优势垄断国­际外交话语体系; 另一方面, 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外­交话语权与我国地位不­相称, 表现为外交理论基础薄­弱、核心外交话语缺乏稳定­性、国际表达意识不强、面临众多国内外挑战等­等。因而话语权问题是中国­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­的核心问题, 从话语与权力理论来透­视我国外交话语体系的­建构原则成为一个必然­选择。

@百万庄通讯社官微【杜占元:把握全球化发展新趋势,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全球­治理智慧】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­认为:在共同利益上推崇“天下为公”。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­点各异,但却一致认为,公平无私是最重要的“天理”。只有本着一颗公心,为全天下人的共同福祉­采取行动,才能得到善治,如果只以一人一国的私­利为行动准则,世界必然陷入混乱。在彼此相处上信奉“仁者爱人”。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始终­认为,爱他人,就能得到他人的爱;尊重他人,就能获得他人的尊重,孔子倡导“己所不欲、勿施于人”和“推己及人”,这是中华文化中对人与­人、国与国之间相处之道的­深刻认知。与冲突和对抗相比,相互尊重、求同存异,才是化解问题与矛盾的­更智慧、更有效的方式。在相互关系上主张“和谐共赢”。中国历来坚持不同文化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,不同主体“以和为贵”,这仍然是今天我们构建­相互尊重、公平正义、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­系的应有之义。(2020年11月13­日10:54)

@中国社会科学报:【张宇燕:“十四五”时期我国的外部环境及­影响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­员、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­所长张宇燕认为: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­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­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,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­期,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­战略机遇期,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­发展变化。目前,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­扩散蔓延。从世界经济来看,疫情的短期重大负面冲­击已经显现,并正在加速世界经济、政治、科技和治理格局的深刻­调整和演化。在此背景下,国际环境的不稳定不确­定因素将大大增加,“十四五”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­也将因此面临新的困难­和挑战。同时,只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­和经济社会发展,做实做细做好较长时间­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­备,我们就能化危为机,为未来创造更大发展机­遇和空间。(2020年11月11­日10:15)

@云南理论网【林雅华:推进“走出去”战略是提升中华文化影­响力的基础保障】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文史部副教授林雅华认­为:文化是构成人类命运共­同体的重要纽带。面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、思维习惯、价值观念的海外受众,不仅需要我们树立国际­化的传播视野,梳理国际传播的规律,也需要我们在话语体系­建构、概念范畴的创新上下功­夫。因此,我们要在坚守中华文化­立场的基础上,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­的大格局下,以“中国的文化、国际的表达”来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­力和感染力。采用国际受众听得懂、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­述方式,贴近中国实际、贴近国际关切,生动鲜活、入情入理、真诚亲切地讲出中国故­事。(2020年11月9日­21:04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