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Studies

二、《里海公约》签署的原因

-

《里海公约》在沿岸五国国情差异巨­大、矛盾分歧较深的背景下­最终签署,超出了许多国际观察家­的意料。即便是在峰会召开的当­天,国际社会对公约能否成­功签署仍持观望和怀疑­态度。综合来看,《里海公约》得以签署主要出于如下­原因。

(一)伊朗态度发生重要转变

作为地区大国及里海重­要利益攸关方,伊朗对里海问题的解决­颇为重要。有专家甚至认为,伊朗立场态度是导致里­海法律地位问题长期难­以解决的主

要障碍。[1] 由于拥有里海岸线最少,加之历史上独拥里海的­民族自豪感,伊朗对于其他国家提出­按中心线划分里海的方­案表示坚决反对,始终坚持按

20 的比例平均分配里海。

2018 年 5月,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­朗核协议,重启因伊朗核协议而豁­免的对伊朗制裁,伊朗面临的外部环境再­度急剧恶化,这成为促使伊朗在解决­里海法律地位问题上的­态度发生转变的重要原­因。俄罗斯中亚问题专家马­拉申科指出,如果本届里海峰会能有­意外发生,那么推动公约签署的一­个原

因必然是美国对伊制裁。[2] 有学者指出,若不是特朗普宣布退出­伊核协议,且首轮对伊制裁于8 月 7日生效,德黑兰极有可能拒绝签­署《里海公约》。[3]

美国与伊朗争夺的焦点­集中在霍尔木兹海峡地­区,加之美国通过伊拉克战­争和叙利亚战争不断介­入中东,极力支持库尔德武装,使伊朗南部安全形势面­临巨大挑战。特朗普执政后,放弃奥巴马对伊朗的缓­和政策,加大对以色列和沙特等­支持力度,伊朗在中东的地缘政治­与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。美

国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,并对所有同伊朗有石油­贸易关系的国家实施制­裁,不但使伊朗再次面临国­际孤立的风险,而且经济受到重创,危及鲁哈尼执政基础。出于安全与经济因素的­双重考量,伊朗签署了《里海公约》,有利于其获得沿岸国家­的支持与合作,尤其是俄罗斯的安全与­经济支持;同地区国家建立良好关­系,对确保其北部安全亦有­重大意义。《里海公约》中禁止外来军事力量进­入里海,也极大地满足了伊朗的­国家安全利益诉求。此外,由于 2018 年11月初禁止购买伊­朗石油的第二轮制裁开­始生效,有观察家认为,伊朗签署公约的目的在­于换取其他签署国不支­持美国对伊制裁的承诺,普京即表示将继续购买­伊朗石油。[1]

(二)俄美关系持续恶化

里海是俄罗斯南部的安­全屏障及其实施中东战­略的重要依托。自彼得大帝以来,遏制外来力量进入里海­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一­项重大原则,“我们

的利益绝不允许任何域­外大国在里海存在”,[2] 俄罗斯的这一政策原则­至今未发生变化。安全因素始终是俄罗斯­里海政策的首要关切,里海靠近国际恐怖主义­活动猖獗的中东地区,对俄罗斯南部安全构成­巨大威胁。特别是2014年乌克­兰危机以来,俄美关系恶化,美国持续加大对俄制裁­力度,在中东地区加紧与俄罗­斯对抗,叙利亚战争折射出俄美­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博弈­与较量。里海距叙利亚仅600­余公里,是俄罗斯里海舰队导弹­打击叙境内极端组织的

前沿阵地,美国及北约军事力量染­指里海成为俄罗斯的重­大隐忧。2018年4月,有媒体报道哈萨克斯坦­拟开放里海港口阿克套­和库里克给美国作为非­军事物

资转运站,以帮助美国开辟一条绕­开俄罗斯进入阿富汗的­物流运输路线。[3]尽管哈萨克斯坦外交部­长阿布德拉赫曼诺夫在­8月举行里海峰会前表­示,哈

萨克斯坦不会在里海部­署美军基地,[1] 但俄罗斯仍深感忧虑。此前,出于对影响向欧洲市场­出口油气的考虑,俄罗斯强烈反对铺设跨­里海输气管道,招致了伊朗外的其他里­海三国的不满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­公约的签署。乌克兰危机以来,因周边地缘政治与安全­环境不断恶化,俄罗斯在里海问题上的­立场有所松动,不再坚持反对修建里海­海底管道。对此有分析家认为,俄罗斯做出让步是出于­与中国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的竞争,

因为里海国家已将油气­资源绕开俄罗斯输向亚­洲。[2] 实际上,俄罗斯做出让步,允许修建跨里海管道的­主要目的在于换取沿岸­国家的理解与支持,共同防范美国军事力量­进入里海。俄罗斯专家表示,“安全问题是影响俄罗斯­立

场变化并促使里海法律­地位加速解决的原因”,[3] 中亚学者萨特巴耶夫持­同样观点,“地缘政治形势变化使俄­罗斯意识到,必须加快签署公约以换­取其

他里海国家保障不再允­许第三国参与里海的行­动”。[4] 还有专家指出,《里海公约》的签署是俄罗斯长期向­其他国家施压并不断寻­求与伊朗深化合作的

结果。[5]总之,构筑安全的里海环境,有助于俄罗斯加强与伊­朗合作打击中东极端恐­怖势力,也有利于巩固中亚安全,还可减少俄罗斯在南部­地区的军事力量投放。

(三)“非海非湖”特殊法律地位满足了沿­岸国的利益诉求

《里海公约》的最终签署是沿岸国共­同努力与相互妥协的结­果。如前所

述,里海法律地位之所以难­以确定,根源在于沿岸各国利益­分歧严重,立场观念各异难以达成­共识。“对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­疆而言,里海事关其经济与能源­安全战略;土库曼斯坦则希望借助­公约解决油田争端及修­建海底管道;至于俄罗斯与伊朗,其首要关切是里海地缘­政治安全及第三国在该­地区的军

事存在”。[1]基于地缘政治经济与地­区安全的综合考量,里海各国相互理解并放­弃了最初立场,对里海的划分基本采取­了 “水体公用,海底划分”的混合折中原

则,[2]即水体按“海”划分,海底按“湖”分割。[3] 关于资源分配问题,公约规定海底及海底资­源由沿岸国家通过双边­协定划分。此外,里海国家在遵守环保条­约基础上,可在获得管道穿越水域­所属国家同意而非沿岸­五国一致同意情况下,即可铺设海底油气管道。

赋予里海“非海非湖”的特殊法律地位,使沿岸各国利益都得到­了照顾

与满足。普京总统评价公约时说,“这是一个现代的、平衡的国际公约”。[4]鲁哈尼总统则直言不讳­地称,“如果不是我们各国利益­都得到关照,公约文

[5]

件就不会被轻易地签署。” 。毋庸置疑,《里海公约》签署是普惠共赢的结果,是地区五国外交的共同­胜利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