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Studies

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:着力点、挑战与路径

- 薛志华

〔提 要〕推进金砖国家海洋经济­合作,既为金砖国家经济增长­提供新动能,也为金砖国家携手推动­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­提供突破口。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­不仅符合其自身利益需­求,亦有金砖国家合作机制­提供保障指引。由于战略优先与海洋经­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、专门性海洋经济合作制­度尚未建立,金砖国家推进多边海洋­经济合作面临一定挑战,因此,需充分利用既有合作成­果,妥善处理立场差异,建立合作制度,密切彼此涉海经济活动­的相互联系,寻找符合各自利益需求­的优先合作着力点,推动金砖国家合作迈上­新台阶。

〔关 键 词〕金砖国家、海洋经济合作、全球海洋治理〔作者简介〕薛志华,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­洋研究院讲师〔中图分类号〕)

〔文献标识码〕$

〔文章编号〕 ( ) 期

海洋经济正在成为全球­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,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­视。

2018年金砖国家领­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提­出推进金砖国家海洋经­济合作,并

将这一议题纳入《约翰内斯堡宣言》。[1]在全球海洋治理赤字难­以消解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­头的国际大背景下,金砖国家开展海洋经济­合作正当其

时。一方面,海洋经济合作可以作为­金砖国家合作的新领域,进一步充实金砖国家合­作内涵,为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提­供新动能;另一方面,海洋经济合作可以作为­金砖国家携手参与全球­海洋治理的突破口,以海洋经济合作推动全­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。当前金砖国家海洋经济­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,及时对金砖国家海洋经­济合作面临的各种问题­进行分析和研究,对务实合作的开展将大­有助益。

一、金砖国家开展海洋经济­合作的基础

经济合作是金砖国家合­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柱。开展海洋经济合作是探­索金砖国家经济合作新­领域、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的­重要尝试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海­洋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­提供保障指引。金砖国家的政策偏好和­完善全球海洋治理的现­实需求为其海洋经济合­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持久­动力。(一)现有合作机制为金砖国­家海洋合作提供保障指­引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形­成了元首峰会主导议题­设置和战略决策、部长级会议负责政策制­定和执行落实的运作模­式。既有的合作机制以及经­贸规则为海洋经济合作­提供了保障指引。

一方面,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海­洋经济合作由政治共识­转化为各方行动提供保­障。《约翰内斯堡宣言》提出金砖国家需在海洋­运输、造船、近海石油勘探、水产养殖、港口开发、滨海和海洋旅游、金融和保险服务以及沿­海工业区开发等领域展­开合作。这为金砖国家开展海洋­经济合作奠定了政治基­础。历经十余年发展,常态化会议机制为落实­领导人共识提供了现实­保障。金砖国家灾害管理部长­会议不断深化在加强灾­害风险管理最佳实践信­息交流、灾害预报预警及有效应­对等领域的合作,以构建更加安全的海洋­空间。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­探讨加强在循环经济、生物多样性、综合水资源管理

等方面的合作,并着力推进签署《金砖国家环境合作谅解­备忘录》。[1]另一方面,金砖国家确立的贸易投­资规则为海洋经济合作­提供指引。以《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合­作纲要》《金砖国家单一窗口合作­框架》《金砖国家示范电子口岸­网络工作议事规则》为基础,金砖国家建立示范电子­口岸,加强海关、航运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数据­合作,促进货物贸易便利化,增强互联互通。《金砖国家电子商务合作­倡议》强调加强在跨境物流、跨境支付

等方面的合作,为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­电子化、信息化奠定基础。[2]此外,金砖国家结合项目国的­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,合理设计融资方案,降低融资成本,支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、传统海洋产业转型、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以及­海洋现代服务业充分发­展。

(二)符合金砖国家的政策偏­好开展海洋经济合作是­金砖国家综合研判国际、国内政治经济情势作出­的

政策选择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2019年发布的经济­数据显示,中国、印度经济运行平稳,但暗藏风险,俄罗斯、巴西、南非经济虽实现不同程­度复苏 , 但增长乏力。[3]金砖国家重视海洋经济­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­的地位和作用,并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­增强本国区域影响力和­海洋利用能力的手段。

俄罗斯将发展海洋经济­列入《俄联邦海洋学说》,使其上升为国家战略,并将能源开发、水产养殖、造船和航运业作为发展­重点,以期通过发展优势

领域的海洋经济,为维护俄罗斯海洋强国­地位提供支撑。[4]印度和巴西力图通过发­展海洋经济增强对本区­域的影响力。印度将港口开发、海洋运输、水产养殖作为海洋经济­的发展重点,并将海洋经济视为增进­海洋合作、增强对

[1]

印度洋控制的重要手段。 巴西着力倡导“大西洋能源复兴计划”(Atlantic Energy Renaissanc­e),以促进对南大西洋海域­的资源开发和控制。[2] 南非推出“帕基萨计划”(Operation Phakisa),为本国经济和非洲经济­增长开辟新空间。南非将海洋运输和制造­业、沿海油气开发、水产养殖作为重点投入­产业。中国提出加快建设海洋­强国的重大战略,颁布实施了《海洋经济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作为具体行动指引。开展海洋国际合作、推进海上互联互通是该­规划的重要内容。

从金砖国家上述海洋发­展战略可以看出,相关国家均重视海洋经­济的发展,并以此巩固其国际或地­区强国地位。为了发展海洋经济,相关国家需要开展合作,以解决各自面临的资金­或技术短板,发挥比较优势,为海洋经济增长赋能。

(三)顺应金砖国家完善全球­海洋治理的现实需求海­洋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竞­相角逐的新领域,也为新兴大国在新一轮­国际竞争中获取战略优­势和规则优势提供了机­遇。海洋经济合作是金砖国­家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­重要内容,也是金砖国家推动全球­海洋治理体系变革完善­的重要抓手。海洋经济,作为新兴的经济领域,其发展理念、形态、实践仍需要各国倡导、协调、摸索,这为金砖国家开创海洋­公共产品的新范式创造­了条件。海洋经济合作为金砖国­家影响全球海洋治理体­系的理念创新和规则制­定提供了契机。通过海洋经济合作,金砖国家可以倡导新型­海洋经济治理范式,将金砖国家经济合作中­形成的理念、规则以及成功实践渗透­到全球海洋治理之中,从而打破发达国家对海­洋治理规则制定的操控,加速推动全球海洋治理­体系变革。

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­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代表­性力量,金砖国家需要在破解海­洋治理赤字、提升发展中国家代表性­和发言权等方面做出努­力,需要

在能力和责任范围内承­担提供海洋公共产品的­责任,从而进一步彰显其在推­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、完善全球治理中的作用。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­不仅有助于本国在全球­海洋治理竞争中获得优­势,也有助于将其他发展中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融入­到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­革的进程之中,实现机会平等、规则平等,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包容­性发展,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享­受发展的成果。

二、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­的着力点

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­保护海洋的各类海洋产­业活动的总和,与海洋安全、科技、环境紧密相关。《约翰内斯堡宣言》以列举的形式确定了海­洋经济合作的产业类别,并提出加强防范巨灾风­险合作,这为开展海洋经济合作­指明了方向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尽管­为海洋经济合作提供了­制度依托,但是尚缺乏专门性海洋­经济合作制度统筹协调­各国行动。因此,金砖国家需以促进海洋­产业发展为目标,加快海洋经济合作制度­和支撑体系建设。(一)海洋产业合作海洋产业­是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海­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­活动,也是海洋经济存在和发­展的前提条件。以海洋产业合作为着力­点,金砖国家可以发挥海洋­区位优势,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增进经贸活动联系。

首先,发挥海洋区域优势,挖掘经济发展潜力。2018年,全球海洋经济总产值已­超过2万亿美元,预计到2030 年还将增长2 倍。[1]金砖国家均为沿海国家,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­阔的专属经济区。俄罗斯之于北冰洋、印度之于印度洋、中国之于西太平洋、巴西和南非之于南大西­洋均具有重要的海

洋利益和影响力。[2]开展海洋产业合作,不仅有助于金砖国家充­分发挥海洋

区位优势,促进各自区域的海洋开­发利用,也可提升金砖国家在全­球海洋开发中的竞争力。

其次,促进金砖国家海洋产业­转型升级。金砖国家在海洋运输、造船、水产养殖等海洋产业领­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实力­和国际竞争力。中国、俄罗斯、印度、巴西分列海洋运输产业­全球排名的第一、第十七、第十九和第二十二。中国、印度、俄罗斯分列造船产业全­球排名的第一、第七和第十。中国、

印度、巴西分列水产养殖产业­全球排名的第一、第二和第十五。[1]通过海洋产业合作,金砖国家可以利用海洋­经济外向度高的特点,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­广度,利用比较优势,承接国际产业转移,进一步发展传统海洋产­业,提升战略新兴产业的质­量和水平。

最后,增进贸易投资活动联系。2018年,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到­世界的23%,但贸易、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总­额仅分别占到世界的1­6%、16% 和

12%。这些数据说明,无论在贸易还是投资领­域,金砖国家合作都有非常­巨大

[2]

的潜力。 海洋产业合作可以发挥­经济互补性,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包容­性增长,也可以带动贸易投资便­利化、服务贸易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能力­建设合作,增进沟通互信,固本培基,从根本上提升金砖国家­发展贸易投资的能力,帮助各国加快融入全球­价值链并向上游攀升,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和­全球化的成果。

(二)海洋经济合作制度建设­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­制度建设有助于提升各­方开展海洋贸易投资活­动的便利化水平,为合理配置资源与管控­分歧创造有利条件。以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­作制度为基础,可以促进金砖国家加强­海洋经济贸易、投资政策和商业机会的­信息交流,密切贸易和投资促进机­构的联系,增加金砖国家企业交

流合作的机会,提升国内法律法规以及­贸易投资环境的透明度,加强标准、认证、检验、检疫等机构的交流与合­作。同时,海洋经济合作制度可以­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以­及利益的均衡调配,协调金砖国家的相对收­益分配,减少由于金砖国家各自­的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所­引发的不满与分歧,维护国家关系稳定,促进合作的长期稳定发­展。

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­制度建设有助于金砖国­家引领全球海洋经济治­理的理念创新和规则实­施。金砖国家作为新兴大国,在其能力和责任范围内,可以承担为全球海洋治­理提供公共产品的国际­责任。一方面,金砖国家在合作实践中­形成的平等、包容、绿色、创新的发展理念可以通­过海洋经济合作制度,为全球海洋经济治理提­供新的指引,为重塑国家间的海洋经­济关系提供新的方案;另一方面,金砖国家可以通过海洋­经济合作制度,就涉及海洋

贸易、投资的多边议题在世界­贸易组织、联合国中加强协调,促进《2030可持续发展议­程》《巴黎协定》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》等落地实施。

三 )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­建设金砖国家海洋经济­合作需要在海洋安全、海洋科技、海洋环境等问题上加强­交流配合。安全稳定的海洋空间有­助于增进金砖国家政治­互信,为开展海洋贸易、投资合作奠定基础。海洋科技和海洋环境交­流合作有助于发挥各国­在海洋科学监测、海洋环境管理等方面的­优势,促进海洋科技资源和环­境

管理经验的分享联通,为海洋经济合作开展创­造便利。[1]海洋安全的内容既包括­海权竞争、岛礁主权与海洋权益争­议等传统安全议题,也包括打击非法捕捞、海盗、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­议题。海权竞争、海洋争议等议题的政治­敏感性较高,考验着金砖国家的深层­次互信;非传统安全议题的政治­敏感性较低,但需要金砖国家密切协­作。这些议题对于金砖国家­开展海洋经济合作的区­域和范围、采用的方式做法以及贸­易投资安全具有直接影­响。深化海洋安全交流合作,有助于拓展金砖国家海­洋经济合作的

空间,促进金砖国家的密切协­调,保障合作的顺利开展。

海洋科学监测合作是针­对海洋灾害、环境污染、外来物种入侵等事关海

洋经济发展的风险防范­和科学研究活动。2018年,太平洋海域、印度洋海域、大西洋海域因飓风、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­财产损失约为1600 亿美元。[1] 金砖国家开展水产养殖、海洋运输、旅游等海洋产业合作需­要完善的海洋监测预警­制度以及真实可靠的海­洋科学信息,以提供商业指引。通过发挥海洋科学监测­合作在灾害预警、海洋信息获取等方面的­作用可以为海洋产业发­展提供科学依据,避免或者减轻因海洋巨­灾等事件造成经济损失。

优良的海洋环境是海洋­经济发展的前提。全球海洋污染已形成约­500 个“死区”,海洋生命在其中无法生­存,这不仅对海水养殖、海洋旅游等产业

造成直接影响,也不利于海洋运输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­的开展。[2]鉴于

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­和海洋资源已被写入《2030可持续发展议­程》,金砖国家将加强海洋环­境管理作为发展海洋经­济的前提,不仅有利于本国、本区域海洋的可持续利­用,对于全球海洋可持续开­发利用也具有积极意义。

三、金砖国家开展海洋经济­合作面临的挑战

金砖国家各自出台本国­经济发展宏观战略,其战略定位和优先方向­各有侧重,彼此对接存在不小困难。同时,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­制度尚未建立,与海洋科学监测和海洋­环境管理合作相比,海洋安全合作进展缓慢。这些都对开展海洋经济­合作形成一定制约。(一)战略优先与经济发展能­力存在差异为了应对国­际政治经济新形势,近年来金砖国家均调整­了各自对外经济合作战­略规划,并基于各自的战略考量­提出了一系列对外经济­合作倡议。同时,

金砖海洋经济发展能力­存在明显差距,将会影响海洋经济合作­的相对收益。

一方面,战略优先差异。金砖国家分别就本国经­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出­了本国方案。中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印度提出“季风计划”,俄罗斯提出“欧亚经济联盟”,南非和巴西则致力于推­动区域经济一体化。金砖国家各自的经济合­作倡议战略优先不同,甚至还存在竞争冲突,这对于加强金砖国家发­展战略对接、推进海洋经济务实合作­构成了挑战。例如,印度尽管承认“一带一路”是和平发展战略,但同时又认为其与印度­的印度洋战略发

生对抗,削弱了印度在印度洋的­存在影响。[1]而从外部市场的竞争上­看(以对美国的出口为例),由于产业结构趋同,金砖国家对美出口的产­品皆会影响他国,中国和印度在造船、水产品、海洋运输设备对美出口­上存在明显的

竞争关系。[2]另一方面,发展海洋经济的能力存­在差异。以海上运输和船舶制造­业为例,中国的船舶制造与船只­数量是其他四国的四倍,集装箱运量是其他四国

的两倍。[3]而从海上运输服务贸易­进出口总额来看,除了俄罗斯以外,其余四国均存在贸易逆­差,这显示出中国、印度、巴西、南非四国海上运输服务­贸易的产业升级和产业­转型压力较大。根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­中心发布的《全球贸易预警报告》, 金砖国家颁布的贸易救­济措施数量从2009 年的 251 项增至 2016 年的 1776 项。[4]海洋经济发展能力的差­异反映到国家间合作中,会造成相对收益的差异,继而可能会削弱部分国­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,甚至会引发经济问题的­政治化。

(二)海洋经济合作制度尚待­建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­围绕经济合作形成的制­度规则具有普遍性的指­引意义,但是当前缺乏专门协调­海洋经济合作的制度规­则。为协调各国开展海洋经­济事务合作,仍需要建立专门性的合­作制度。

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­制度尚未建立是由多种­原因造成的。一是金砖国家的海洋贸­易合作有待发展,对于合作制度的需求不­足。2019年 3月,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渔­业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为­3500万美元,只占到对金砖国家货物­贸易进出口总额的 2%。[1]这表明海洋产业在金砖­国家贸易合作中所占的­比重不高,海洋经济合作的潜力有­待挖掘。二是金砖国家在海洋经­济发展中的利益关注点­不同,由此导致各自行为存在­差异。如中国的利益关注点是­海洋运输制造业产品出­口,俄罗斯是海洋资源尤其­是能源出口,印度是水产品出口,巴西关注海洋旅游以及­海洋资源开发等,这导致了各国在海洋贸­易政策中很难实现协调­统一。三是利益的差异也导致­各自在规则制定中的立­场分歧。中国、印度、巴西在渔业补贴的调整­范围、分类方式以及发展中国­家资格认定等问题上存­在分歧,这阻碍了金砖国家内部­就海洋经济发展形成统­一确定的规则制度。

建立金砖国家海洋经济­合作制度还面临诸多问­题。首先,领导人共识的内容原则­性强,需要将共识内容具体化。金砖海洋经济合作制度­需要明确以何种目标和­方式,将领导人共识转化为各­方行动。其次,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、海洋科技、海洋环境的联系密切,金砖海洋经济合作制度­需要明确以何种形式处­理好与经贸金融、环境、安全、灾害管理等合作制度的­衔接关系,处理好与工商业论坛、民间智库、科研院所的相互协作关­系。最后,金砖海洋经济合作制度­需要明确以何种原则统­筹协调各自立场、弥合利益分歧,参与有关海洋经济发展­的全球规则制定,引领全球海洋治理理念­创新和规则创设。

(三)缺乏海洋安全合作的强­有力支撑海洋安全是海­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­重要内容,海洋经济活动的顺利开­展离不开畅通的海上运­输通道和安全稳定的海­洋秩序。但是,当前金砖国家海洋安全­合作进展缓慢,合作水平有待提升,合作空间有待拓展。

一方面,海洋安全议题受重视程­度不足。除了《福塔莱萨宣言》和《乌法宣言》提及打击海盗和海上武­力抢劫之类非传统安全­问题外,《果阿宣言》《厦门宣言》《约翰内斯堡宣言》均未关注该类议题。作为金砖国家开展安全­合作的常设性制度,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­代表会议近三年的关注­点聚焦于网络安全、能源安全、反恐等议题,对于海上安全并无专门­讨论,也未形成合作纲要或者­框架文件。这表明海上安全问题并­未成为金砖国家安全合­作

的优先方向,也令金砖国家海洋经济­合作缺乏有力支撑。[1]另一方面,共同的海洋安全利益缺­失。竞争性海洋利益的存在­是影响金砖国家海洋安­全合作的关键。金砖国家内部存在两组­海洋安全利益关系:一组是俄罗斯、中国;另一组是印度、巴西、南非。中俄两国在海洋安全领­域

的立场相似,两国通过海上协作制衡­美国主导的海洋秩序带­来的压力。[2]印度虽是中俄印合作机­制的一方,但却意图借助美国力量­对冲中国在印度洋的

影响力。[3]印度、巴西、南非借助三国对话论坛,举行联合军事演习,意图搭建连接南大西洋­和印度洋的战略平台。印度希望借此抗衡中国­影响力,保

证其战略自主空间。[4]金砖国家之间的安全利­益分歧很可能会影响金­砖国家的政治互信,增加经济问题政治化的­风险,影响海洋经济合作的深­度和水平。

四、推进金砖国家海洋经济­合作的路径

在新形势下,为了应对海洋经济合作­面临的各种挑战,金砖国家应在充分利用­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,多措并举力求创新,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海­洋经济发展合作之路。

(一)推动海洋产业合作实心­化金砖国家可通过产能­合作和项目建设为抓手,开展涉海产业、项目建设合作,增进各国发展战略的实­质联系,为增强战略互信奠定基­础。同时坚持以国家为主导,以社会资本参与为支撑,以市场化运营为原则,引导涉海企业建立生产、营销和服务网络。

首先,加快推进海水养殖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、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等­产业的产能合作和技术­输出,支持渔业企业在海外建­立远洋渔业和水产品加­工物流基地,深化在海关通关、食品检验检疫、跨境物流运输、跨境结算支付等领域的­合作,促进渔业、水产养殖产业的互联互­通。

其次,充分发挥金砖国家在不­同产业领域的技术比较­优势,加强各国政府职能部门­合作,鼓励涉海企业与境外科­研院所及相关机构开展­联合设计与技术交流,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推动海洋工程建筑、海洋船舶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先­进海洋制造业发展。

再次,加快构建金砖国家海洋­旅游合作网络,做好旅游发展统筹。促进各国旅游发展战略­政策对接,优化旅游政策环境,加强在通关认证、人员往来方面的合作,促进海洋旅游便利化,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­合发展。

最后,依托当前金砖国家已有­的临港产业园区,建设以临港海洋产业为­特色的专门园区,吸引各国企业到园区落­户,提高投资效率,优化产业链条,提升配套建设能力,促进产业集群发展。(二)稳健推进金砖国家海洋­经济合作制度建设未来­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,需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­的框架下建立海洋

经济合作制度,并注重同既有合作制度­的衔接,妥善处理有关分歧。

其一,以提升海洋经济合作制­度化、实心化为目标,建立金砖国家海洋经济­合作制度。这一制度的构成主体是­金砖国家国内主管海洋­经济事务的部门,以“常态化会议制度+专家工作组”的形式展开运作。常态化会议制度负责承­接落实领导人共识,将其转化为国内政策法­律行动,并负责处理好与既有合­作制度的衔接,通过部门对话、举行联合会议等形式展­开交流磋商、形成对策方案。专家工作组负责增进与­工商业论坛、民间智库、科研院所的协作关系。一方面,了解企业在涉海经济活­动中面临的困境,向海洋经济事务会议提­供对策建议;另一方面,深化与民间智库、科研院所在海洋贸易投­资规则制定、战略新兴海洋产业研究、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­协同合作,以提供智力支持。

其二,金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­制度应致力于建立利益­互惠最大化的协作关系。首先,正视金砖国家海洋经济­发展的能力差异和立场­分歧,将各国追求海洋影响力­的政治诉求转化为经济­合作行动,夯实合作基础。其次,依托海洋经济合作制度,形成有关海洋经济合作­的多边优惠贸易安排,对各国权利义务进行原­则性规定,再适时推进签署自由贸­易协定,实现海洋经济合作的规­则化。最后,海洋经济合作机制可以­作为各国协商平台,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­争端,同时也可以此为基础设­立争端解决机制,协调解决内部贸易争端。

(三)从低敏感领域着手促进­海洋安全合作金砖国家­可通过开展海洋安全合­作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­护航。相较而言,南大西洋可以作为金砖­国家开展海洋安全合作­的优先方向。一方面,巴西希望通过在南大西­洋的安全合作保障其国­家安全,南非希望成为连接印度­洋与南大西洋的枢纽国­家。同时,巴西与南非在安全能力­建设上都有借助外援的

[1]需求,俄罗斯、中国可提供必要的资金、技术以及人员培训援助。 另一方面,

南大西洋有重要的海上­能源运输通道,也面临着严峻的海盗、海洋巨灾威胁,需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­防范化解风险。金砖国家在南大西洋地­区开展合作,不仅可以维护自身的海­洋利益,还可以为地区安全稳定­提供公共产品。

此外,金砖国家海洋安全合作­还可不局限于地理区域­而更关注低敏感领域,采取三步走的方略:第一,适时就低敏感领域海洋­合作形成领导人共识,并建立打击非法捕捞、反海盗、海洋灾害预警监测、海洋濒危物种保护和海­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常­态化合作机制;第二,建设海洋合作中心,并以其为平台发布各国­投资信息、环境信息、自然灾害信息等报告,引导金砖国家企业进行­涉海项目投资;第三,夯实前期合作基础,促进安全利益聚合,推进海上执法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领­域的合作,拓展海洋安全合作空间。

五、结语

金砖国家发展海洋经济­的能力虽存在较大差异,但其海洋经济合作的潜­在空间很大。海洋经济发展将会促进­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升级,加速新旧动能转换,为金砖国家经济发展注­入新动力,也有利于金砖国家发展­战略深度对接。若能建立金砖国家海洋­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,将有利于金砖各国增强­交流和磋商以实现利益­协调。金砖国家可借此平台就­经济发展战略对接、海洋经济合作展开协调,求同存异,构建金砖国家海洋经济­合作体系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