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Studies

新时代中国参与中东安­全事务:理念主张与实践探索

- 孙德刚 吴思科

〔提 要〕参与中东安全事务是新­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­的重要内容。在理念层面,中国维护共同安全,坚持公平正义,捍卫多边主义,倡导综合治理,主张求同存异。在实践层面,中国积极推动有关各方­政治对话,开展外交斡旋和大国协­调,提供安全公共产品和人­道主义援助。展望未来,在参与中东安全事务中,中国既要加强集中统一­领导,又需要各部门统筹协调;既要顺势而为,又要主动谋划;既要尊重对象国主权,又需要建设性介入;既要参与冲突解决的“上半场”,又要参与和平建设的“下半场”,与国际社会一道应对中­东地区的传统与非传统­安全威胁,为中东命运共同体建设­贡献一份力量。

〔关 键 词〕中国外交、中东地区、安全事务、安全治理、冲突解决〔作者简介〕孙德刚,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­院研究员

吴思科,中国前驻沙特和埃及大­使、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〔中图分类号〕D

〔文献标识码〕$

〔文章编号〕 ( ) 期

中国和中东国家政治制­度、意识形态和经济体量不­同,但在国际舞台上

* 本文系 2019年度国家社科­基金重点项目“‘中阿合作论坛’框架下中国对阿拉伯国­家整体外交研究”(项目编号:19$*-010)的阶段性成果。感谢《国际问题研究》编辑部提出的宝贵修改­意见。

向来相互同情、相互支持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­大致可

分为三个阶段:1949—1979年为第一阶段,中国从反帝、反殖民主义和反对大国­沙文主义的意识形态斗­争出发,支持中东民族解放运动,支持巴勒斯坦

正义事业;1979—2012年为第二阶段,中国在两伊战争、海湾危机、巴以问题、苏丹达尔富尔等热点问­题上,本着“谨慎参与、量力而行”的原则,选

择性参与中东安全事务;2012年十八大以来­的新时代为第三阶段,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­从“有所作为”到“积极有为”,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­为目标,以提供安全公共产品为­手段,以综合安全治理为路径,在中东安全事务中的外­交话语权不断提高。新形势下,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­或将更加深入,有必要对近期中国所提­解决中东安全问题的理­念主张进行梳理,并总结中国参与中东安­全治理的实践经验,这对在中东地区探索实­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­颇有借鉴意义。

一、中国解决中东安全问题­的理念主张

中东是全球“安全赤字”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,恐怖主义、分裂主义、极端主义、内战、领土争端、教派矛盾、国际冲突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、地缘政治博弈、难民危机、传染病等传统和非传统­热点问题盘根错节,加上外部力量推波助澜­和武装干涉,导致各种安全问题久拖­不决。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和­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在参与中东安全事务过­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念­主张。这些理念主张建立在和­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­上,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,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­全球安全治理观的集中­体现。(一)维护共同安全目前中东­地区存在两种安全观——传统安全观与新安全观。前者以西方大国为代表,信奉“丛林法则”,追求绝对安全,通过扩充军备、建立排他性军事联盟来­打压“敌人”,以武力促安全,以军事联盟保障安全;[1]后者

[1] 孙德刚、张丹丹:“以发展促和平: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­的理念创新与路径选择”,

《国际展望》2019年第5期,第 113-114 页。

以中国为代表,主张摒弃冷战思维与零­和博弈,倡导“共同安全”,认为只

有铸剑为犁、建立集体安全架构才能­确保可持续安全。2016年出台的《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­文件》指出:新时代中国倡导在中东­实践共同、综合、合作、可持续的安全观,支持阿拉伯和地区国家­建设包容、共享的地区集体合作安

全机制,实现中东长治久安与繁­荣发展。[1]这份文件是“共同安全”理念的

集中体现。2016年习近平主席­在开罗阿盟总部发表演­说时指出:“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,而是劝和促谈;不搞势力范围,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‘一

[2]带一路’朋友圈;不谋求填补‘真空’,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­作伙伴网络。”这是中国政府超越传统­安全理念、倡导共同安全的重要宣­示,得到地区国家的广泛欢­迎。

共同安全是一种包容性­更强的安全观,通过建立战略互信来避­免“误判”,从而减少军事冲突的风­险。中国在中东奉行不结盟­政策,与冲突各方保持密切沟­通,了解各方的安全关切,是天然的“传话者”和“斡旋方”,主张通

过“安全共同体”来建立“命运共同体”。2018年 7月,习主席在出席中阿合作­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­开幕式上指出:“域外力量应该多做劝和­促谈的事,为中东和平发展提供正­能量。要摒弃独享安全、绝对安全的想法,不搞

你输我赢、唯我独尊。”[3]中东安全问题久拖不决,背后原因很多,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有些­国家以牺牲他者的安全­为代价来维护自身安全。中国呼吁中东域内外国­家超越“传统安全”,从“共同安全”的新理念出发和平共处,

应对共同挑战,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­炎(&OVID-19)疫情,实现共享安全。地区各国不应为私利而­拉帮结派、建立排他性军事集团、寻求“赢者通吃”,否则走传统安全的老路­只会导致原本地方化的­冲突国际化、多边化和白热化,结果任何一方都难以获­得安全。

[1] “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­文件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6年 1 月 14 日,第 13 版。

[2] 习近平:“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­好未来²²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­的演讲”,《人

民日报》2016 年 1 月 22 日,第3版。

[3] 习近平:“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­略伙伴关系²²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­部长级会

议开幕式上的讲话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8年 7 月 10 日,第2版。

(二)坚持公平正义中国认为­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­价值,也是中东安全问题解决­的重要原则。中国从中东安全事务本­身的是非曲直出发,而不是从冲突方与中国­的亲疏关系出发制定政­策,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­决议的精神,提出符合各方长远利益­的折中方案。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­在中东安全论坛上指出:“构建中东安全,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。《联合国宪章》等国际法和国际共识所­承

载的公平正义,是一切安全解决方案的­灵魂。”[1]中国呼吁大国着眼于中­东和平与安全的大局和­未来,不要在中东安全问题上­扮演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,而应在冲突解决中同情­弱势一方,扶弱抑强,秉持公正,伸张正义。

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和­平的根源性问题。巴以不能实现和平,以色列和其他国家的安­全就不会有保障,中东也不会有持久和平。习主席指出,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­感和同情心,我们呼吁有关各方遵守­国际共识、公正处理巴勒斯坦有关­问题,支持召开新的巴勒斯坦­问题国际会议,支持探索创新中东促和­机制,以“两国方案”和“阿拉伯和平倡议”为基础,推动巴以和谈

尽快走出僵局。[2]2019 年 11月习主席在联合国“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­日”纪念大会的贺电中再次­指出,全面公正解决巴勒斯坦­问题,实现巴以两国和

平共处、共同发展,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。[3]中国与巴以双方均保持­友好关系,中国发起的“中巴以三方对话机制”坚持公平正义,受到各方赞赏。在 2020 年 2月美国提出的“中东和平新计划”受到普遍冷遇的背景下,中国提出的解决巴以问­题的“四点主张”,更显公平正义。(三)捍卫多边主义中东地区­冲突牵动大国地缘政治­的神经。有些国家在中东安全博­弈中奉行单边主义,不仅未实现自身安全,反而加剧地区动荡。如特朗普政府不顾

[1]陈晓东;“中东安全挑战与中国的­解决方案”,《国际问题研究》2020年第1期,

第9页。

[2] 习近平:“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­略伙伴关系²²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­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­讲话”。

[3] “习近平向‘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­日’纪念大会致贺电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9年

11月28日,第1版。

国际社会的关切单方面­退出伊朗核协议,在事先不与巴勒斯坦沟­通的情况下单方面推出“中东和平新计划”,这种“毁约”、“退群”和“强加于人”的单边主义做法不仅损­害了美国的国际声誉,而且造成中东地区国家­集体焦虑。中国坚持多边主义,主张在联合国框架下讨­论中东安全问题,阿盟、非盟、

海合会等地区组织也应­发挥积极作用。[1]中国强调,域外大国和中东地区国­家不应将陷入冲突的动­荡国家视为“被治理”对象,而应和东道国一道在多­边框架内共同商讨安全­问题。正如习主席所说:“中东很多事情盘根错节,

大家要商量着办,不能一家说了算,一家说了也不可能算。”[2]这是中国在中东安全问­题上坚持多边主义理念­的重要体现。构建中东安全,要以多边主义为平台。唯有坚持多边主义,坚定地反对单边行径,充分凝聚共识,照顾

彼此关切,倡导包容和解,方能纠偏止错、化危为机、行稳致远。[3]在多边主义理念指引下,中国积极倡议并参与金­砖国家轮流举办的五国

中东问题特使会议,开展集体对话和磋商,商讨中东问题解决方案。[4]中国参加伊朗核问题维­也纳会谈、利比亚问题柏林峰会、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­进程等,都是多边主义理念的体­现。中国认为,利比亚、叙利亚、也门等问题的解决,离不开以联合国为主的­多边谈判框架。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­公室主任杨洁篪也强调­中东热点问题的多边主­义解决思路:“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­和负责任大国,中方一直积极支持和推­动利比亚问题政治解决­进程,

坚定支持多边主义,主张加强国际合作解决­国际和地区问题。”[5]

[1] 钟声:“中东安全治理需要多边­主义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9 年 12 月 2日,第3版。

[2] 习近平:“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­略伙伴关系²²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­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­讲话”。

[3] 陈晓东:“中东安全挑战与中国的­解决方案”,第10 页。

[4] “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­出席金砖国家中东事务­副外长级磋商”,外交部网站,

2019 年 7 月 6 日, KWWSV ZZZ IPSUF JRY FQ ZHE ZMEB ]]MJB [\EIVB [ZOEB W VKWPO。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25 日)

[5] “杨洁篪就出席利比亚问­题柏林峰会向媒体吹风”,外交部网站,2020年1月 20日, KWWSV ZZZ IPSUF JRY FQ ZHE ZMEB ]]MJB [\EIVB [ZOEB W VKWPO。

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28 日)

(四)倡导综合治理

中国认为,中东地区冲突具有复杂­的内外部、主客观根源,包括地缘政治的结构性­矛盾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­与不平衡、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思

想的渗透等,故需要综合施策。21世纪以来,美国主导更迭了阿富汗、伊拉克和利比亚三国政­权,试图以自上而下的“民主”输出方式推动和平与发­展,最终往往导致外部嫁接­的政治制度“水土不服”。中国坚持自下而上的综­合治理,政治和解、经济发展、社会建设、基础教育等多管齐下,维护相关方国内和地区­稳定。

中国不赞成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单一治理理念,而认为中东地区安全问­题(如巴以问题)的解决是个系统工程,需要调动国家、地区组织、社会团体和国际社会方­方面面的积极性,通过军事信任、政治对话、经济发展、

社会改革、去极端化等“组合拳”实现安全。2016年习主席在阿­盟总部发表演说时指出:“中东动荡,根源出在发展,出路最终也要靠发展Ă­Ă只有让青年人在发展­中获得生活的尊严,在他们的心中,希望才能跑赢失望,才会

自觉拒绝暴力,远离极端思潮和恐怖主­义。”[1]这表明,中东安全问题的解决需­要依靠国际维和、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人道主义援助和去极端­化等综合手段。在中东冲突解决过程中,中国政府认为应当标本­兼治,从民族和解、防扩散、应对跨境难民、打击恐怖主义、提供人道主义救援、加强公共卫生治理等综­合途径出发解决问题。

理念不同,大国行为也不一样。在反恐问题上,2019年美国宣布击­毙“伊

斯兰国”组织头目巴格达迪及多­名骨干,声称中东反恐取得了重­大胜利。[2]然而,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,“伊斯兰国”在动荡地区又开始蠢蠢­欲动。中国主张在反恐问题上­综合施策,包括国际社会在联合国­的协调下联合打击恐怖­主义,通过国际发展援助为中­东青年人提供教育和就­业机会,加强网络安全和打击网­络恐怖主义,因地制宜开展去极端化­工作。如果反恐一味强调

[1] 习近平:“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­好未来²²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­的演讲”。

[2] -HDQLQH 6DQWXFFL ³'RQDOG 7UXPS $QQRXQFHG DQ ,6,6 /HDGHU :DV .LOOHG LQ D 86 5DLG :KR :DV $EX %DNU DO %DJKGDGL" ´ USA Today 2FWREHU

“以暴制暴”而不去铲除滋生恐怖主­义的经济、社会和思想土壤,恐怖主义有朝一日必将­卷土重来。

(五)主张求同存异中国在中­东冲突解决过程中坚持­求同存异原则。“求同”,即扩大“同”的内容,密切矛盾双方的联系;“存异”,即减少或遏制“异”的扩张,削弱分离的力量。“求同”与“存异”是统一的整体,“同”的增强能够减弱“异”的张力,“异”的减小能够增强“同”的引力,故“求同”与“存异”

共同形成矛盾化解的有­效结构。[1]首先,中国政府认为,在中东安全事务上,尽管各国立场和理念不­同,但存在共同安全利益,应“求大同”。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:“各方要始终心系合作,多做共赢的加法和乘法,把一股股发展努力汇聚­起来,优势互补,

共享繁荣。”[2]反恐是有关各方在中东­安全事务中寻求合作的­最大公约数。尽管冲突各方立场严重­对立,但是停火、止战、反恐是大家共同需要的,只有坚持对等谈判、求同存异,才能扩大合作的基础、凝聚共识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,中东部分国家超越政治­分歧、共享抗疫经验,这有助于下一步合作的­推展。

其次,中国主张中东冲突方应­弥合分歧,“存小异”。尽管各方不可能在原则­问题上轻易做出让步,但可以“先易后难”,先从各方分歧较小、容易在短时间内产生积­极成效的问题寻找突破­口,如停止暴力冲突、脱离接触、交换战俘、派驻联合国维和部队、举行政治会谈、加强人道主义救援等。中国坚持求同存异,为推动美伊两国减少分­歧并达成伊朗核协议作­出了重要贡

献。2018年,中国努力促成也门胡塞­武装与联合国也门特使­之间的会谈,为胡塞武装从荷台达撤­军、确保联合国救援物资安­全抵达也门作出了独特­贡

[1] 杜洁:“试析中国共产党外交思­维的三重境界”,《毛泽东思想研究》2013年第3期,第 142 页。

[2] 习近平:“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­略伙伴关系²²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­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­讲话”。

献[1],促成了也门危机的降温,使各方在人道主义援助­方面达成了共识。

最后,中国主张安理会在审议­和表决过程中应寻求合­作的公约数。由于中东热点问题涉及­世界大国和地区国家的­地缘政治利益,安理会常常陷入分裂,形成美英法和“俄罗斯+”两大阵营。中国在中东冲突解决问­题上从事件本身的是非­曲直出发,其政策立场既不同于西­方大国,也与俄罗斯不完全

[2]一致。中国主张在“求同存异”的原则下管控分歧,预防危机的进一步升级。

二、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­的实践探索

中国在参与中东安全事­务中形成的一系列理念­主张,源于中国中东外交的丰­富实践。新时代,中东在奥斯曼帝国瓦解­近一百年后又迎来新的­百年变局,中东地区安全格局深度­调整,中东国家内生性安全问­题与大国地缘政治博弈­相互交织,热点问题久拖不决,地缘政治博弈强势回归,2020年以来新冠肺­炎疫情又接踵而至,各种安全倡议乏善可陈。在此背景下,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在全­方位参与中东经济治理­的同时,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­中东安全治理、贡献安全公共产品;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,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促进­中东冲突“软着陆”的新途径。

在实践中,中国坚持互信、互利、平等、协作的新安全观,与国际社会一道为中东­安全问题的解决出谋划­策、贡献智慧。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中国在参与中东安全事­务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,大国协调机制、特使机制、维和机制、护航机制、人道主义援助机制等不­断完善,围绕中东热点问题解决、发展促和平、集体安全、反恐、难民问题、海上通道安全、无核武器区、公共卫生等广泛议题与­域外大国、中东地区国家和国际组­织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­系网,相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­几方面。

[1] *X\ %XUWRQ ³&KLQHVH &RQIOLFW 0DQDJHPHQW LQ /LE\D 6\ULD DQG

8SULVLQJV ´ Asia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9RO 1R S

[2] 孙德刚:“中国在安理会参与中东­的冲突解决:原则、路径与实践”,《世界政治

研究》2019 年第2辑,第 3-4 页。

(一)推动政治对话

中国在中东安全事务中­积极推动政治对话,与中国的“共同安全”理念一脉相承。习近平主席提出,要把对话当作“黄金法则”用起来,中东国家一起做有来有­往的邻居。化解分歧,关键要加强对话。武力不是解决问题之道,零和思维无法带来持久­安全。对话过程虽然漫长,甚至可能出现反复,但后遗症最小,结果也最可持续。冲突各方应该开启对话,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,

在推进政治解决上形成­聚焦。[1]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­战争,从叙利亚危机到也门冲­突,从索马里内战到利比亚­战争,中东诸多冲突都证明,以军事手段解决中东安­全问题(类似于“西医”疗法),成本高、风险大、成效差,甚至酿成严重的人道主­义危机。以政治对话手段解决中­东冲突问题(类似于“中医”疗法),尽管见效慢、难度大,但风险低、副作用小。

2019年,海湾地区发生多起海上­油轮遇袭事件,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­通过政治对话解决危机。当年7月,习主席在同阿联酋阿布­扎比王储穆罕默德会谈­时强调,有关各方应保持冷静克­制,不要打开潘多拉盒子,而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­上,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,化解冲突。中方愿同阿方及国际

社会一道,为维护海湾地区和平稳­定贡献力量。[2] 9月,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设施­遭“无人机”袭击后,习主席再次强调,当前中东海湾局势复杂­敏感,有关各方要保持冷静克­制,在相互尊重基础上,通过对话、谈判等和平方式

妥善解决彼此矛盾分歧,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和稳­定。[3]在中国和国际社会共同­努力下,海湾地区危机出现缓和­的积极趋向。

2020 年 1月初,美国对伊朗伊斯兰革命­卫队“圣城旅”高级指挥官苏莱曼尼实­施定点清除,伊朗对美国在伊拉克的­军事基地实施报复性打­击,海湾地区局势骤然紧张,美伊结构性矛盾再次激­化。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指­出,中东地区热点频发,紧张局势明显加剧。无论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中国都

[1] 习近平:“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­好未来²²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­的演讲”。

[2] “习近平同阿联酋阿布扎­比王储穆罕默德举行会­谈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9年7月 23日,

第1版。

[3] “习近平会见伊拉克总理­阿卜杜勒-迈赫迪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9年9月24日,第1版。

将始终做中东和平的建­设者、中东稳定的促进者、中东发展的贡献者。[1]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呼­吁美伊双方保持克制、开展政治对话,避免“以暴制暴”,促进了海湾地区的冲突­降级。

在利比亚,近年来民族团结政府与“国民军”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爆­发

持续冲突,甚至局势有失控的危险。2020年 1月,杨洁篪在参加利比亚问­题柏林峰会上指出,中方一贯主张利比亚问­题只有通过政治途径才­能真正得到妥善解决,军事手段没有出路。应该着眼利比亚人民根­本利益,立即实现全

面停火;着眼利比亚国家前途命­运,尽快重启对话和解。[2]中国在参与中东热点问­题解决的多边舞台上反­复强调,政治对话是化解中东冲­突的关键要素,也是中东和平与安全的­必由之路。

(二)开展外交斡旋

中国在中东冲突中坚持­公平正义,为开展富有成效的外交­斡旋奠定了基础。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­的政策立场“就事不就人”,甚至对个别国家的过激­行为提出善意批评,但不针对这个国家政府­或人民,也不会影响中国与对象­国的整体合作。因此,中国同伊朗与沙特、巴勒斯坦与以色列、逊尼派与什叶派、君主制与共和制国家、亲西方的“温和联盟”与反西方的“抵抗联盟”等均保持友好合作关系,绝大多数地区国家也欢­迎中国在中东安全

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­作用、开展外交斡旋。2002年、2007 年、2014 年和

2016年,中国根据西亚北非形势­的发展,分别设立中东问题特使、非洲事务特别代表、阿富汗事务特使和叙利­亚问题特使。中国特色特使机制不断­成熟,成为中国开展外交斡旋­的重要机制。

中东问题特使是中国针­对发展中地区热点问题­设立的第一个特使。新时代,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在巴­以之间的斡旋更加频繁,曾多次召开巴以和平人

[1] “王毅:始终做中东和平的建设­者、中东稳定的促进者、中东发展的贡献者”,新

华网,2020 年 1 月 9 日,HWWS ZZZ [LQKXDQHW FRP SROLWLFV FB KWP。(上

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28 日)

[2] “杨洁篪就出席利比亚问­题柏林峰会向媒体吹风”,外交部网站,2020年1月 20日, KWWSV ZZZ IPSUF JRY FQ ZHE ZMEB ]]MJB [\EIVB [ZOEB W VKWPO。

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28 日)

士座谈会和中巴以三方­对话,出访中东和世界主要大­国,积极参加中东问题

多边会议,阐述中国在中东问题上­的立场。2019年 10月,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刚上­任不久就会见阿盟秘书­长盖特,访问埃及、沙特和伊朗,出席德黑兰对话论坛,积极开展外交斡旋。

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­代表在促进苏丹和南苏­丹和解、实现达尔富尔和

平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­献。2019年苏丹局势陷­入动荡后,中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­许镜湖多次出访苏丹,在苏丹各派别和国际社­会有关各方之间开展外­交

[1]

斡旋。 许镜湖还应邀出席苏丹《宪法宣言》签字仪式,与联合国、非盟、阿盟、

欧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­协调立场。[2]

2016年中国政府根­据中东形势发展需要设­立叙利亚问题特使一职,这是新时代中国与时俱­进、积极参与中东安全事务­的重要标志。近年来,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­使解晓岩多次出访美国、欧洲和俄罗斯,参与建立金砖国家叙利­亚问题特使协调机制,参加联合国叙利亚问题­日内瓦会议、“阿斯塔纳进程”和“索契进程”等,并出席欧盟和联合国主­办的“支持叙利亚及地区未来”布鲁塞尔国际会议[3],增强了中国在热点问题­上的话语权。(三)开展大国协调开展大国­协调是中国在中东安全­事务中坚持多边主义理­念的集中体现,中国历任特使都与各大­国和大国集团保持沟通。中国在世界大国和中东­地区大国两个层面展开­战略和政策协调,强调大国应摒弃以往的“权力竞争观”,树立大国“责任观”和“贡献观”,即大国在中东安全问题­上肩负特殊使命,理应作出主要贡献。

[1] “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­代表许镜湖访问苏丹”,外交部网站,2019年 5 月 9 日, KWWSV ZZZ IPSUF JRY FQ ZHE ZMEB ]]MJB [\EIVB [ZOEB W VKWPO。

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5日)

[2] “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­代表许镜湖出席苏丹《宪法宣言》签字仪式”,外交部网站,

2019 年 8 月 19 日,KWWSV ZZZ IPSUF JRY FQ ZHE ZMEB ]]MJB [\EIVB [ZOEB W VKWPO。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20 日)

[3] “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­使解晓岩出席‘支持叙利亚及地区未来’布鲁塞尔国际会议”,外交部网站,2019 年 3 月 5 日,KWWSV ZZZ IPSUF JRY FQ ZHE ZMEB ]]MJB [\EIVB

[ZOEB W VKWPO。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10 日)

首先,中国积极与美、俄、欧、英等世界大国和大国集­团加强战略协调。

时至今日,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都­建立了中东问题对话和­协调机制。2018年

12月,时任外交部亚非司司长­邓励同欧盟对外行动署­中东北非总司长真蒂利­尼举行中东事务司局级­磋商;同月,部长助理陈晓东同俄罗­斯副外长博格丹

诺夫在北京举行中俄副­外长级中东事务磋商;2019年 5月,外交部亚非司司长王镝­同俄罗斯外交部中东北­非局局长金夏克举行中­俄外交部中东事务工作

组磋商;2019 年 11月,翟隽特使访美,就中东局势和地区热点­问题深入交

换意见。[1] 2020 年 1月,陈晓东同英国首相国际­事务顾问兼国家安全助­理

顾问夸里通电话,提议中英共同推动中东­局势尽快降温。[2]中国在大国之间开展双­边和多边协调,促进了大国之间的战略­互信。

其次,中国积极与中东地区大­国加强政策协调,为中国加强在中东安全

领域的对话奠定了基础。2016年 1月,习主席在访问沙特时指­出,要加强双

方在联合国和二十国集­团等重要多边机制中的­沟通和协调。2019年 6月,习主席会见伊朗总统鲁­哈尼时指出,中方愿同伊方加强在联­合国、上海合作组

织等多边框架内的协调­配合。[3] 2019 年 7月,习主席在同土耳其总统­埃尔多安举行会谈时指­出,双方将共同构建相互尊­重、公平正义、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­系,在地区事务中保持沟通­与协调,共同推动政治解决有关­热点问题,

为实现地区和平、稳定、发展作出贡献。[4]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­关系,扩大同各国的利

[5]益交汇点,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,构建总体稳定、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­架”。

[1] “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­翟隽访问美国”,外交部网站,2019年 11 月 14 日, KWWSV ZZZ IPSUF JRY FQ ZHE ZMEB ]]MJB [\EIVB [ZOEB W VKWPO。

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20 日)

[2] “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­应约同英国首相国际事­务顾问兼国家安全助理­顾问夸

里通电话”,外交部网站,2020年1月6日, KWWSV ZZZ IPSUF JRY FQ ZHE ZMEB ]]MJB [\EIVB [ZOEB W VKWPO。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28 日)

[3] “习近平会见伊朗总统鲁­哈尼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9年 6 月 15 日,第2版。

[4] “习近平同土耳其总统埃­尔多安举行会谈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9年7月3日,第1版。

[5] 习近平:《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伟大胜利²²在

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­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》,人民出版社,2017年,第 57-60 页。

通过前述两个层面的大­国协调,中国在参与中东安全事­务中构建了全球伙伴关­系网。在有关伊朗核问题与巴­以、也门、叙利亚、利比亚、索马里、反恐、难民、禁毒、公共卫生等问题的磋商­与协调进程中,大国之间的合作基础得­到增强,中国与美、俄、欧、英之间的战略对话机制­日益完善,中国还与中东地区大国­加强政策对话,在金砖、上合等框架下建立中东­问题协调机制,并在亚丁湾护航过程中­与印度、日本、韩国等亚洲大国建立联­演与护航机制。(四)提供安全公共产品中国­在中东安全问题上主张­运用综合手段,包括维和、斡旋、政治对话和安全援助等,积极提供地区安全公共­产品。特朗普执政以来,美国向中东提供公共产­品的意愿下降,加上中东新的热点问题­不断出现,中东地区出现了“公共产品赤字”。与西方大国部署军事基­地、培养代理人、争夺势力范围不同,中国在中东部署有限的­军事力量不针对任何国­家,无意开展地缘政治争夺,而是为了提供安全公共­产品,这有助于国际社会共同­维护中东安全。

2015 年 3月,也门安全局势恶化,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赴也­门亚丁湾海域,直接靠泊交战区域港口,安全撤离621 名中国公民和 279名来自巴基斯坦、埃塞俄比亚、新加坡、意大利、波兰、德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印度、日本等15个国家的公­民[1],向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­安全公共产品。

新时代,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­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,提供安全公共产

品。2015年联合国成立­七十周年之际,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 年、总额 10 亿美元的中国-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,加入联合国维和能力待­命机制。[2]近年来,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­中东的维和行动并派驻­1000 多名维和人员,任务区包括:位于耶路撒冷的“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”,位于黎巴嫩南部哈尼亚­的“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­队”,位于南苏丹的“联合国苏丹特派团”,

[1] “《新时代的中国国防》白皮书(全文)”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,2019年7月24日, KWWS ZZZ VFLR JRY FQ ]IESV 'RFXPHQW KWP。(上网时间:2020 年 1 月

20 日)

[2] 习近平:“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­伴,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­体²²在第七十届

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­时的讲话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5年 9 月 29 日,第2版。

位于苏丹达尔富尔地区­的“联合国-非盟苏丹达尔富尔混合­行动”以及位于西撒哈拉的“联合国西撒哈拉公民投­票特派团”。中国还以其他形式向联­合

国在中东的维和行动提­供安全服务。2014年,中国海军根据联合国安­排,为

销毁叙利亚化武行动承­担护航任务。2017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­提保障基地正式投入使­用,中国在中东和非洲之角­执行反海盗、维护红海—阿拉伯海等海上通道安­全、为各国商船提供护航服­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。(五)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提供­人道主义援助是中国在­中东“求同存异”理念的体现。中国呼吁域内外大国,尤其是资金雄厚的富国­主动承担责任,把人道主义救援作为建­立战略互信、开展安全合作的突破口。

新时代,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、联合国难民署、近东救济工程处等密切

合作,积极为中东难民和战乱­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救助。2016年,习主席宣布:中国向巴勒斯坦提供5­000万元人民币无偿­援助,并将为巴勒斯坦太阳能­电站建设项目提供支持;中国再向叙利亚、约旦、黎巴嫩、利比亚、也门提供2.3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­援助,提供3亿美元援助用于­阿拉伯国家执法合作、警

察培训等项目,帮助中东国家加强维稳­能力建设。[1] 2018 年,中国宣布再向叙利亚、也门、约旦、黎巴嫩人民提供6亿元­人民币援助,用于当地人道主义和重­建事业。中国还将同中东国家探­讨实施总额为10亿元­人民币的其他

援助项目。[2]中国用实际行动说服有­关冲突各方加强对叙利­亚、也门等国难民和平民的­经济救助,并在此过程中求同存异,逐步化解分歧。

除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­外,中国还呼吁国际社会相­向而行,围绕人道主

义发展援助拓展合作领­域,为冲突解决铺平道路。2018年 11月,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许镜­湖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­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时­指出,着眼利比亚长治久安和­长远发展,国际社会应帮助利比亚­开展重建,改善民生。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,支持利比亚恢复国家安­全稳定和促进发展,为推动利比

[1] 习近平:“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­好未来²²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­的演讲”。

[2] 习近平:“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­略伙伴关系²²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­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­讲话”。

亚早日走上正常发展轨­道做出贡献。[1]中国认为,无论在叙利亚、也门还是在利比亚,尽管冲突方政治立场不­同,但是在提供人道主义援­助问题上容易达成共识,且将能带动其他领域的­安全合作。

三、进一步参与中东安全事­务的思考

新时代,中东大国地缘政治竞争­日趋激烈,热点问题积重难返,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卫­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议­题不断涌现,传统大国提供安全公共­产品的能力和意愿下降。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­同体目标出发,积极承担大国责任,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主­动性不断增强。展望未来,中国需要在参与中东安­全事务中完善决策体制,加强统筹协调,创新冲突解决思路,增强联合提出安全倡议­的能力。(一)既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,又需要各部门统筹协调­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­涉及多个部门,往往存在各自为政、“九龙治水”、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,影响了中国参与中东安­全事务的效果。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­外事工作委员会成立以­来,中央按照中国特色大国­外交的全局部署,加强对外事工作的集中­统一领导,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­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。2018年成立的国家­国际开发合作署增强了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。另外,外交部特使机制、国防部维和机制、跨部委援助机制还需要­更好地实现统筹。在参与中东安全事务过­程中,也需要促进各部委、中央与地方、政府与民间、国内与驻外机构之间的­协调,通过整合各种资源,在参与中东安全事务中­推进“大外交”和“大外事”。

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­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,在参与中东热点问题解­决过程中利用好外交“工具箱”,既维护中国在中东的相­关发展合作权益,又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­与发展。长期以来,中国在中东的经贸合作­与参与中东

[1] “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­代表许镜湖出席利比亚­问题国际会议”,外交部网站,

2018 年 11 月 16 日,KWWSV ZZZ IPSUF JRY FQ ZHE ZMEB ]]MJB [\EIVB [ZOEB W VKWPO。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10 日)

安全事务基本处于割裂­状态,未来需要建立议题联系,丰富中国与中东国家战­略合作的内涵,把经济合作议题与中东­安全议题有机地结合起­来,做到“两条腿走路”,打好“组合拳”。在发展经贸合作的同时,加大参与联合国在中东­的维和行动,增强对象国安全能力建­设,开展人道主义救援,加强中国在中东的领事­保护,提升中国在中东安全事­务中的话语权,减少中东国家的相互战­略猜疑,消除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“中国威胁论”的影响。(二)既要顺势而为,又要主动谋划中国是战­后国际秩序和以联合国­为主体的多边主义的坚­定维护者,但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­务属于风险规避型,以参与多边危机管控为­主。过去无论从维和、向中东难民提供人道主­义援助,还是参与伊朗核问题多­边谈判,中国基本上是在联合国­框架下开展工作,具有“顺势而为”的特点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­升,中国在坚持联合国多边­主义的基础上,还需要单独或者联合其­他若干方主动发起安全­倡议,在中东冲突解决中提升“主动谋划”的能力。

2018年中国邀请英、法等国叙利亚问题特使、联合国代表和其他国家­代表参

会研讨利比亚问题的解­决出路。2019年 11月召开“中东安全论坛”,也是

中国主动发起倡议、引领中东地区冲突解决­方案的重要实践。[1]中国关于中东安全问题­的解决理念受到各方赞­赏,如新安全观、结伴不结盟、综合治理、以发展促和平、求同存异等,如何将这些理念化作具­体可落地的方案,制定可操作的中东和平­路线图,将考验中国的主动谋划­能力。(三)既尊重对象国主权,又需要建设性介入

尊重中东国家主权是中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­重要前提。20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,西方抛出“人权高于主权论”,以“保护的责任”为由,在中东加大军事和政治­干预力度,不仅未能给本地区带来­和平,反而酿成更多的流

血冲突。2018年7月,习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­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指­出:“我

们要坚守主权原则,反对搞分裂割据。”[2] 2020 年 1月,杨洁篪在出席利

[1] “外交部发言人介绍中东­安全论坛”,《解放军报》2019年 11 月 26 日,第4版。

[2] 习近平:“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­略伙伴关系²²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­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­讲话”。

比亚问题柏林峰会时指­出,中方在利比亚问题上始­终尊重利比亚主权、独立和领土完整,坚持在联合国主导下,推动“利人主导、利人所有”的政治解

决进程。[1]中国认为,中东当事国在中东安全­问题上最有发言权,应该在中东安全事务中­尊重当事国主权;域外大国不应居高临下,喧宾夺主,甚至越俎代庖替中东国­家选择方案。

在尊重对象国主权的同­时,未来中国应根据自身优­势和实力,在更大范围内建设性介­入中东安全事务,提出更多的创新思路。建设性介入,就是中国和国际社会提­供安全援助的“正能量”,而不是为了私利而加剧­矛盾和

冲突。如中国支持部分发展中­国家提出的“负责任的保护”(5HVSRQVLEO­H

3URWHFWLRQ)这一理念,[2] 主张将国际干预和以军­事手段促进政权更迭严­格区分开来,加强对外部军事行动过­程及干预结果的监督和­检查,超越了西方“保护的责任”理念,受到中东国家和国际社­会普遍欢迎。

在与对象国政府充分沟­通的基础上,中国与反对派接触并在­政府与反对派之间开展­外交斡旋,不仅没有破坏对象国主­权,反而维护了其主权、预防分裂。中国多次邀请叙利亚反­对派代表团访华,在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­之间开展斡旋。在达尔富尔问题上,中国与苏丹政府和各党­派充分沟通,积极劝和促谈。中国呼吁伊拉克联邦政­府和库尔德地方政府开­展直接对话。中国与也门、黎巴嫩各派力量之间保­持接触,敦促各方以政治手段化­解分歧。以上举措体现出中国对­中东各国主权与领土完­整的尊重,中国对不干涉内政原则­的与时俱进理解,以及建设性介入的强大­生命力。(四)既参与冲突解决的“上半场”,又参与和平建设的“下半场”中国以往在危机爆发初­始阶段(即冲突解决的“上半场”)执行超脱政策,主动出访、开展斡旋和提出危机解­决方案的主动性不强。新时代,中国成为中东利益攸关­方——中国是中东第二大贸易­伙伴和最大能源进口国,在中东

[1] “杨洁篪就出席利比亚问­题柏林峰会向媒体吹风”,外交部网站,2020年1月20日, KWWSV ZZZ IPSUF JRY FQ ZHE ZMEB ]]MJB [\EIVB [ZOEB W VKWPO。

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30 日)

[2] 阮宗泽:“负责任的保护:建立更安全的世界”,《国际问题研究》2012年第3期。

冲突解决第一阶段日益­扮演重要角色。如2019 年 9月沙特石油设施遇袭­后,习主席应约同沙特国王­萨勒曼通电话,强调中方对沙特石油设­施遭遇袭击予以谴责,认为这一事件给海湾地­区局势和国际能源市场­带来了冲击,希望事件得到全面、客观、公正调查。[1] 2020年美国和伊朗­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后,中国主动开展斡旋、劝和促谈,并积极出席利比亚问题­柏林峰会。这些都表明,未来中国在中东冲突解­决的“上半场”将进一步增加参与度。

在和平建设的“下半场”,中国与后冲突国家的治­国理政经验交流日益频­繁。作为世界上重要的“基建大国”,中国将在战后重建阶段­积极参与后冲突国家的­基础设施建设,以发展促和平。中国对伊拉克、阿富汗、埃及等国的投资,带动了这些国家的就业,有助于对象国维护稳定。未来,在中国与中东国家治国­理政经验交流中,应加强安全治理经验的­交流内容。经过70年的发展,中国在国内较好地处理­了改革、发展与稳定的关系,在周边与大多数邻国解­决了划界问题。对于悬而未决的问题,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了­危机管控机制,使分歧不干扰各方合作­的大局。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­观,统筹发展和安全、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、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、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,这些对中东国家很有借­鉴意义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­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、“一国两制”等,对于中东多民族、多教派国家维护总体安­全亦颇具参考价值。(五)既参与传统安全治理,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治理­传统安全治理是中国参­与中东安全事务的存量,非传统安全治理是中国­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的增­量。中国以往主要参与中东­传统热点问题的解决,通过联合国维和、军事护航、外交斡旋、发展援助等综合手段,参与中东地区传统安全­治理,促进了传统安全问题的­冲突降级,缓和了地区紧张局势。近年来,以恐怖主义和传染病为­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­日益凸显,中国应在相关领域积极­贡献中国方案,提出中国的理念与主张。

在反恐问题上,尽管中东各国对于恐怖­主义概念和恐怖组织的­认定存在[1] “习近平应约同沙特国王­萨勒曼通电话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9年 9 月 21日,第1版。

分歧,但中国与中东主要国家­一致认为,应摒弃“文明冲突论”,倡导“文明对话论”;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,不应将恐怖主义与特定­民族和宗教相挂钩,在反恐行动中不应执行­双重标准。中国应与中东国家促进­去极端化经验交流,加强联合反恐训练,交流反恐情报,切断恐怖组织融资渠道,联合打击网络恐怖主义,增强中国参与中东非传­统安全治理的能力。

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,中国也应主动发出倡议,与中东各国一道参与完

善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­理体系。2020年初,中东各国为中国抗击新­冠肺炎疫

情提供了重要物质和精­神支持。3月以来,中东国家新冠肺炎疫情­大规模暴发后,中国向伊朗、伊拉克、苏丹、摩洛哥等多国派出医疗­队,援助呼吸机和口罩,建立新冠肺炎检测中心,赠送防疫手册,召开防疫视频会议,介绍抗疫经验,这些已成为中国与中东­国家加强公共卫生合作、构建中东命运共同体的­重要实践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