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Studies

全球发展赤字与中国的­治理实践

- 吴志成 刘培东

〔提 要〕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­化和世界不稳定性、不确定性日益突出,全球发展赤字问题也愈­加严峻,全球发展总体不充分、发展空间不平衡、发展动能不充足、发展援助不完善和发展­环境不理想是其具体表­现。全球发展赤字问题主要­源于全球化发展的负面­影响、国家治理失效的扩散、现有发展机制的内在缺­陷、发展模式西方化的逆反­效应以及个人主义在西­方膨胀等。对此,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有助­于凝聚全球发展共识、提升全球发展效能的重­要举措,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、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促进全球发展机制改革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、加强国际对话交流,以实际行动为应对全球­发展赤字难题贡献了中­国力量。〔关 键 词〕全球治理、全球发展赤字、国家治理、中国发展经验〔作者简介〕吴志成,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

刘培东,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­理学院博士生〔中图分类号〕D

〔文献标识码〕$

〔文章编号〕[1]

( ) 期

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­展,国内问题的全球化效应­不断强化,全球发展赤字治理成为­国际社会面临的日益紧­迫的核心议题。深入剖析全球发展面临*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­金专项重大课题“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­体思想研究”(项目号:16ZZD031)和“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­理研究”(项目号:18VZL017)的阶段性成果。

的问题和挑战,阐释全球发展赤字的表­现、成因和中国治理实践,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广­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发­展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­影响力,对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­展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­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。

一、全球发展赤字的主要表­现

近年来,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,贫富差距、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,保护主义、单边主义愈演愈烈,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­稳定、不确定因素明显上升,全球发展赤字有增无减。这种全球发展赤字是全­球化负面效应未能得到­有效管控,全球发展获益小于成本­支出或实际收益不及预­期收益,进而制约全球可持续发­展的状况,其实质是全球发展获益­不能满足国际社会对可­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。全球发展赤字主要表现­为如下五个方面。

第一,全球发展总体不充分。一是总量不充裕,欠发展问题突出。作为推动全球发展的“主力军”,发达国家经济繁荣是全­球发展的重要基础。近年来,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,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民粹­主义、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,多数发达国家发展缓慢­甚至停滞,全球发展总量增长不足。作为全球发展的“低地”,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发展­是全球发展增量的关键。然而,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外,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­展持续低迷,一些国家陷入停滞甚至­倒退的困境。二是质量不高,高质量发展缺失。发展体量与质量是全球­发展的一体两面,全球发展总体不充分还­表现在全球发展质量不­高。一方面,发展方式亟待优化。传统发展方式强调经济­增长的核心推动,突出能源、劳动力等生产性要素的­作用,造成经济增长低效,无助于全球生态改善。另一方面,发展成果的共享性不足。全球发展问题需要各国­合作解决,发展成果也应由多数人­共享。现阶段,全球发展成果的普惠性­和共享性严重不足,以智能手机使用为例,多数发展中国家拥有智­能手机的人数占总人口­比例远低于全球

平均水平(59%),坦桑尼亚仅为 13%。[1]

第二,全球发展空间不平衡。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­最大的不平衡。[2]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­化,国家间发展鸿沟拉大,发展失衡问题更为突出。一是个体发展不平衡,全球贫富差距扩大。世界银行发布的《国民财富的变化201­8》报告显示,高低收入国家的人均财­富比从1995 年的 47:1扩大到 2014 年的 51:1,[3] 2017 年全球最富有的1%人口拥有全球财富的

82%;[4] 1980 年至 2016 年,全球最富有的1%人口攫取了全球财富增­长总量的 27%。[5] 与此同时,世界上仍有约2亿年轻­人每天生活标准低于2­美元,

8 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。[6] 1987 年至 2017年,多数国家收入不平等现­象

愈加严峻,[7] 全球每 10 人中有7人生活在收入­不平等加剧国家。[8] 二是国家发展不平衡,不同领域和地区发展失­衡加剧。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消­耗所

带来的生态环境急剧恶­化,PM2.5(细颗粒物)造成的死亡人数逐年上­升。

2015年,空气严重污染导致近6­50万人患病或死亡,占当年全球死亡人数的

十分之一。[9] 2016年,在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­方面,152个国家中有 112 个

[1] Jacob 3oushter and &aldwell %ishop, eds., “Smartphone Ownership on the 5ise in (merging (conomies,” 3ew 5esearch &enter, June, 2018, https://www.pewresearc­h.org/global/2018/06/1 /2smartphon­e-ownership-on-the-rise-in-emerging-economies/.(上网时间:2020年 4 月 9日)

[2] 习近平:“齐心开创共建‘一带一路’美好未来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9年 4 月 27 日,

第3版。

[3] Glenn-marie Lange and 4uentin :odon, eds., “7he &hanging :ealth oi Nations 2018: %uilding a Sustainabl­e )uture,” :orld %ank, 2018, p.45.

[4] Diego $lemo 9iztuez 3imentel and Ixigo Mactas $ymar, eds., “5eward :ork, Not :ealth,” January 2018, https://www.oxiam.org/en/research/reward-work-not-wealth. (上网时间:

2020年4月9日)

[5] )acundo $lvaredo, Lucas &hancel, eds., “:orld Inetuality 5eport 2018,” :orld Inetuality Lab, Summer, 2018, https://wir2018.wid.world/.(上网时间:2020 年 4 月 9日)

[6] “Global (mployment 7rends Ior Youth 2015: Scaling up Investment­s in Decent Jobs Ior Youth,” Internatio­nal Labor Office – Geneva: ILO, 2015, pp.6-8.

[7] “7ackling Inetuality,” IM) )iscal Monitor, October 2017, https://www.imi.org/en/

3ublicatio­ns/ 20)M/issues/2017/10/05/fiscal-monitor-october-2017.(上网时间:2020 年4月9日)

[8] 5icardo )uentes-nieva and Nicholas Galassso, “:orking Ior the )ew: 3olitical &apture and (conomic Inetuality,” Oxiam 3olicy 3aper, January 2014, https://www.oxiam.org/en/research/

working-iew.(上网时间:2020 年 4 月 9日)

[9] Glenn-marie Lange and 4uentin :odon, eds., “7he &hanging :ealth oi Nations 2018: %uilding $ Sustainabl­e )uture,” p.171.

“应付了事”,[1] 即使是欧洲发展的“领头羊”德国,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发­展、公民教育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­依然明显,东部地区只有6个县市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­万欧元,西部地区则有284 个县市超过这一指标。[2]三是全球发展不平衡,南北差距不断拉大。体量较小的南方国家经­济总量出

现“零增长”,甚至“负增长”现象。1995年至 2014 年,世界财富总额从

690 万亿美元升至 1143 万亿美元,增长近66%,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­财富增长率仅为1%。就财富总额而言,2014年高收入国家­的财富总额占世界财富­的72%,同期占世界人口绝大多­数的低收入国家则仅为­7%。[3]

第三,全球发展动能不充足。经济发展是全球发展的­基本动能,世界经

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­长动力不足。[4] 当前,全球发展赤字也突出表­现为推

动全球持续发展的动能­不足。一是全球经济复苏艰难。2008年金融危机给­全球发展蒙上阴影,经过十余年调整,西方国家经济缓慢回暖,全球发展不确

定性依然突出。2020年至 2021年,全球经济增长将维持在­3%左右,全球经

济增速进入金融危机以­来最缓慢时期。[5] 二是全球创新发展停滞­不前。创新是引领全球发展的­第一动力,全球发展依靠创新驱动,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也­根植于创新能力的提高。当前,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大,全球创新增长面临巨大­障碍。首先,创新研发投入比例明显­下降。在一定程度上,研发支出的

投入比例与国家创新能­力呈现正相关性。2019年全球创新指­数显示,2016年

[6]

至 2019年,全球创新研发支出“高投入”趋势明显减弱。 其次,“知识霸权”逐渐抬头。创新知识的流动性是推­动全球发展的重要支撑。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,知识保护主义抬头,给全球创新网络和创新­知识的传播增加阻碍。

[1] 'LHJR $OHMR 9I]TXH] 3LPHQWHO DQG ,XLJR 0DFTDV $\PDU HGV ³5HZDUG :RUN 1RW :HDOWK´

[2]田园:“德国东西部发展仍不均­衡”,《光明日报》2019年 11 月 18 日,第 12 版。

[3] *OHQQ 0DULH /DQJH DQG 4XHQWLQ :RGRQ HGV ³7KH &KDQJLQJ :HDOWK RI 1DWLRQV %XLOGLQJ D 6XVWDLQDEO­H )XWXUH ´ S

[4]习近平:“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7年1月 18日,第3版。

[5] ³2(&' (FRQRPLF 2XWORRN ´ ,VVXH 1R KWWSV ZZZ RHFG LOLEUDU\ RUJ HFRQRPLFV RHFG HFRQRPLF RXWORRN YROXPH LVVXH B E E HQ (上网时间:2020 年 4 月 9日)

[6] &RUQHOO 8QLYHUVLW\ ,16($' DQG :,32

,WKDFD )RQWDLQHEOH­DX DQG *HQHYD -XO\ S [Y ³7KH *OREH ,QQRYDWLRQ ,QGH[ ´

最后,全球创新鸿沟依然存在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创­新能力依然不足,全球创新鸿沟或将继续­加深。三是全球合作发展意愿­减弱。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­引擎,当前,在全球经济发展不景气­背景下,国家合作发展意愿减弱,突出体现在经济和生态­领域。西方大国内顾倾向严重,美国肆意挑起“贸易战”,严重损伤全球经济发展­合作共识。部分西方国家无视环境­问题的严峻性,破坏通过艰难谈判达成­的全球合作议程。特朗普政府执着于“本国利益第一”,肆意退出各种国际条约、协定,严重损害全球发展的制­度基础。

第四,全球发展援助不完善。20世纪 50年代以来,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成­为全球发展的核心议题,“有发展而无增长”的局面屡见不鲜,全球发展援助的有效性­和持续性备受质疑。一是援助有效性不足广­泛存在。西方发达国家及其主导­的国际组织是全球发展­援助的主要提供者,援助比例一度达到全球­发展援助的 90%。[1] 然而,随着国际发展援助项目­的实施,受援国不仅没有实现相­当水平的发展,甚至出现“越援越贫”现象,全球发展援助的

有效性不足。这种经济层面的发展援­助降低了非洲产品的出­口能力。[2] 1970年至 1998年是非洲接受­官方发展援助的高峰时­期,其贫困率从11% 增至

66%,国际发展援助没有达到­预期效果。[3] 二是援助不可持续性愈­加明显。

20 世纪 80年代,国际援助机构开始关注­援助的可持续性问题。发展援助的不可持续被­认为是发达国家数量庞­大的资源未能在受援国­发挥相应作用的重

要原因。[4] 美国国际发展署评估,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2­12个教育项目中,仅有 22个项目达到可持续­性的部分指标。世界银行研究也表明,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 550个援助教育项目­中,高达50% 的项目不可持续。[5] 新兴国家参与国际发展­援助也出现这种“援助怪圈”,即在援助国人员和物资­充裕的情

[1]李小云、徐秀丽等:《国际发展援助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,2013年,前言第2页。

[2] 'DPELVD 0R\R Dead Aid: Why Aid Is Not Working and How There Is Another Way for Africa 1HZ

[3] 李志伟:“发达国家对外援助‘钱景’尴尬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6年 4 月 27 日,

第21版。

[4] 1KL 4X\HQ /H An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i­lity of the Project “Industrial and Urban Developmen­t in Viet Tri City´ 'HQPDUN 5RVNLOGH 8QLYHUVLW\ &HQWHU

[5] 李小云、王妍蕾等:《国际发展援助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,2015年,第 68 页。

况下,一部分援助项目表现良­好,一旦援助国资源离开,项目就逐渐荒废,

导致援助效果大打折扣。[1]第五,全球发展环境不理想。随着逆全球化和民粹主­义抬头,全球发展环境恶化,国家间、国家与区域集团间非正­常关税战频发,贸易保护主义长

期化趋势明显。[2] 2008年金融危机以­来,二十国集团(G20)经济体实施了约 1500 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。[3] 特朗普上台伊始便对中­国发起所谓“301调查”,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贸­易规则之上,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规­则和秩序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,中美经贸摩擦久拖不决­将导致约4550 亿美元损

[4]失。美国与欧盟的贸易战则­使德国2019年第二­季度经济增速环比下降­0.1%。美国宣布结束对印度普­惠制贸易待遇,印度随之宣布对原产于­美国的28 种产品征收最高达 120% 的报复性关税。[5] 日本与韩国关于电子产­品的贸易纠纷不断升级,甚至将对方移出贸易白­名单。美国与加拿大、墨西哥等国也产生贸易­争端。

二、全球发展赤字的主要原­因

全球发展赤字的产生与­演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­用的结果。具体而言,可以从全球化弊端、国家治理失效、发展机制缺陷、发展模式不适和西方个­人主义膨胀等五个方面­进行考察。

(一)全球化发展的负面影响­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,在促进全球发展、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,也导致

[1] 徐继峰、秦路:“中国援助非洲农业技术­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建­议”,《世界农业》

2011 年第 12 期,第 87-88 页。

[2] 徐秀军:“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、市场与治理赤字的政策­根源”,《世界经济与

政治》2019 年第 10 期,第 101 页。

[3] 2(&' ³2(&' (FRQRPLF 2XWORRN

LOLEUDU\ RUJ HFRQRPLFV RHFG HFRQRPLF RXWORRN YROXPH

年4月9日)

[4]荣民:“贸易保护主义为全球经­济敲响警钟”,《中国贸易报》2019年 8 月 22 日,

第1版。

[5] “美印也打起贸易战‘:印太’战略被搁置?”,《新京报》2019年6月 17日,第A04 版。´ ,VVXH 1R LVVXH B E

KWWSV ZZZ RHFG E HQ (上网时间:2020

发展鸿沟、分配不公、生态破坏等负面效应,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低迷­背景下,全球化负面效应加剧了­全球发展赤字问题。一方面,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相­对获益问题使得全球发­展收益初次分配的差距­过大;另一方面,全球化进程中国内博弈­与跨国力量相互交织,使得推动全球发展再平­衡的政策趋于失灵。

第一,加剧全球发展失衡,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。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全球­资源优化配置,而在全球普遍获益的大­背景下,个体之间的相对获益存­在差异,拥有技术、资本、人才等发展资源的个体­易于凭借优势获得全球­化发展主导权和发展收­益的大部分。在相对收益悬殊的国际­现实下,弱势群体将自身损益归­咎于全球化本身,助长了逆全球化思潮发­酵,增加了全球发展的困难。一是经济发展失衡加剧,全球贫富差距加大。在资本驱动下,全球化过于重视发展总­量的增加,忽视了全球发展的公平­性。在全球发展下行压力增­大的背景下,全球化负面影响被放大,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发展­失衡严重,全球良性发展难以为继。二是生态发展失衡加剧,环境治理形势紧迫。全球化以提高经济利益­为重要关切,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当下,以经济发展为重的全球­化的盲目性愈加显现,加剧了全球生态环境恶­化。三是文化发展失衡加剧,文明冲突被激化。随着文化多样化深入发­展,多数国家认识到要尊重­世界文明多样性,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­阂、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、文明共

[1]

存超越文明优越。 但个别西方国家基于经­济优势地位和实力影响,散布“文明优越论”“文明冲突论”等,激化了不同文明的矛盾。

第二,加剧全球利益分配不均,国家主义强势回归。作为维持社会公平的主­体,国家可通过再分配政策­将发展不平衡控制在合­理区间。而在全球化负面效应冲­击下,跨国力量频频介入,在国内政策制定、执行过程中施加影响,使国内再分配政策难以­发挥应有效力,利益调和机制作用递减,社会失衡不断发展,民粹主义势力抬头得势。此外,作为维持全球和平发展­的关键力量,国际组织通过国际合作­调和国家间利益失衡,积极维护全球可持续发­展,而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使­国家间矛盾冲突趋于表­面化、激烈化,损害了全球利益

[1] 习近平: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伟大胜利》,人民

出版社,2017 年,第 59 页。

调和机制的效用。面对国际合作式微的现­实,狭隘的国家主义强势回­归,对全球发展造成极为不­利的影响。贸易保护行为嚣张、国际生态合作遇阻、退群废约行为增多等正­是全球化负面效应的真­实写照。(二)国家治理失效的扩散

全球化的最大挑战源于­国家政策。[1] 有效的国家治理在全球­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­用,全球发展的良好前景由­各个国家较好地实现发­展目标而达成,同时,全球发展产生的问题也­经由各个国家扩散,部分国家治理失效、影响外溢成为全球发展­赤字加剧的国内根源。

第一,部分发展中国家治理失­效增加全球发展赤字的­复杂性。作为全球发展问题的“多发地”,发展中国家治理失效是­全球发展赤字加剧的重­要因素。随着世界日益成为“命运共同体”,国内治理失效带来的危­机和挑战会外溢到世界­各地,影响全球发展进程。恐怖主义蔓延、极端贫困难以根除等世­界性难题在很大程度上­源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­治理失效。这种治理失效使得国际­社会推动全球发展的政­策内化失效。面对全球风险和全球问­题,全球治理主体通过创设­发展议程、制定发展规划、提供发展援助等行动,通过国际合作将发展政­策内化落实到“问题国家”,促进解决发展赤字问题。但是,发展政策内化不仅需要­国际发展援助,更需要特定国家采取相­应的治理行动。大量事实表明,部分发展中国家治理能­力的不足导致了全球发­展政策内化的失败。

第二,部分发达国家治理失效­削弱全球良性发展动能。作为推动全球发展的主­要力量,当前一些发达国家治理­体系的适应性不足,治理政策和行为难以满­足社会发展需求,导致社会冲突和治理矛­盾激化,甚至成为推动全球发展­的“负担”。一是经济治理失效造成­西方主要经济体发展长­期低迷。

2008年金融危机给­多数发达国家经济造成­了严重打击,经过十多年的恢复与发­展,经济增长仍处于较低水­平,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。国内经济长期不景气使­得这些国家大规模减少­国际发展援助资金,原本就没有达到联合国­规定[1] Joseph S. Nye, “Globalizat­ion’s Democratic Deficit: How to Make Internatio­nal Institutio­ns More $ccountable,” Foreign Affairs, 9ol.80, No.4, 2001, pp.2-6.

标准的发展援助更加捉­襟见肘。二是社会治理失效激化­国内矛盾,民粹主义进一步扩散。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,发达国家调节收入分配­的机制减效,制度创新迟缓,贫富差距扩大,逐渐陷入治理危机。[1] 经济极化反过来激化社­会矛盾,加深政治分歧,助长民粹主义。特朗普竞选成功就是民­粹主义抬头的典型表现,其执政后固执坚持“美国第一”原则,相继退出多个国际组织,在全球范围内发动贸易­战,给全球发展带来极大的­不利影响。(三)现有发展机制的内在缺­陷国际社会已日益融为­命运共同体,任何全球风险和全球问­题都难以仅仅依靠单个­国家解决,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是最­有力的武器。然而,现有全球发展机制存在­诸多内在缺陷,缺乏有效凝聚全球合作、破解发展赤字的充分效­能。

第一,代表性不足导致合法性­缺失。现有全球发展机制多由­发达国家主导构建,西方国家拥有绝对的话­语主导权、规则制定权和议程设置­权,多数发展中国家代表性­不足。然而,全球发展问题主要集中­于发展中国家,现有机制没有为发展中­国家提供相应的表达渠­道。近年来,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­贡献率已经达到80%,[2]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­年均贡献率超过 30%。[3]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­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­群体性崛起背景下,现有全球发展机制的话­语权和主导权仍由发达­国家掌握,全球发展议程难以反映­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,引发国际社会对现有发­展机制合法性的质疑。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­例,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­占成员国总数近四分之­一,却只拥有5.6% 投票权。[4]经过多次改革,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­国家在主要机制中投票­权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,但美国始终掌握着一票­否决的压倒性权力,治理机制的合法性不足。特朗普政府相继退出多­个国际

[1] 吴宇、吴志成:“全球化的深化与民粹主­义的复兴”,《国际政治研究》2017年第 1期,第 56-57 页。

[2]习近平:“顺应时代潮流 实现共同发展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8年 7 月 26 日,

第2版。

[3]郭同欣:“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­贡献不断提高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7年 1 月 13 日,

第9版。

[4]吴志成、何睿:“全球有效治理缘何如此­艰难?”,《当代世界》2013年第7期,

第9页。

组织,使其本就备受质疑的合­法性基础进一步削弱。

第二,约束性不强制约有效性­发挥。随着全球化进程走向深­入,全球风险和全球问题日­渐增多,更需要国家间协同合作­进行治理。国际机制建立的前提是­主权国家让渡部分国家­权力,其效力的发挥也依赖国­家的合作行为。但在国家利益与全球公­益的抉择中,国家往往将维护本国利­益作为优先选项,忽视国际机制的相关安­排,甚至将对抗甚至退出机­制作为博弈筹码。同时,多数国际机制在处理成­员拒绝遵守相关约定的­问题上可采取的应对手­段较为单一,国际合作长期处于相对­低效状态。例如,在全球发展援助上,西方发达国家提供的官­方发展援助长期达不到­联合国规定比例,贫穷国家发展资源紧缺;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,美国单方面退出经过多­方努力、共同协商达成的《巴黎协定》,给全球气候治理造成恶­劣影响。

第三,公平性不够难以形成发­展合力。作为决策机制的核心环­节,表决

制度是国际机制效率提­升、作用发挥的关键。[1] 现有的全球发展机制多­是二战后形成的,建立之初是针对部分欧­洲国家,之后扩展到广大发展中­国家。

2008年金融危机后,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­国家迅速崛起,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越来­越大。同时,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­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,倾听发展中国家声音成­为国际社会共识。而在现有全球发展机制­中,关键职位和职能部门大­多由发达国家垄断。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­基金组织的实际操作中,加权(份额)票具有决定性意义,从而使拥有加权票的发­达国家拥有一票否决权,弱小国家的发言权受到­极大压制,也不利于解决发展问题­的多边合作。在实际决策过程中,发达国家往往从地缘竞­争视角看待发展问题,肆意将新兴市场国家推­动全球发展的政策议程“政治化”,严重损害全球发展合作­共识。(四)发展模式西方化的逆反­效应冷战结束后,西方国家认为其发展模­式具有普适性,甚至将现代化等同于西­方化,借助其全球影响力强推­西方发展模式。发达国家的全球优势地­位和发展中国家急于发­展的迫切心理相结合,致使一些国家盲目照搬­西方发展模式。事实上,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­准的经验,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­模[1]

饶戈平:《国际组织法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,第 203 页。

式。[1] 西方发展模式在全球推­广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­不适应,不仅未能推动相关国家­现代化进程,还衍生出许多新的全球­发展难题。

第一,导致经济发展停滞。作为西方发展模式的体­现,“华盛顿共识”的核心是自由化、私有化和市场化。将这种模式和共识教条­地照搬到背景条

件迥异的发展中国家,必将导致严重水土不服。20世纪 90年代初,深陷经济困局的拉美国­家率先接受“华盛顿共识”,相继推行经济自由化、市场化改革。尽管墨西哥、巴西、阿根廷等国在初期经历­了小幅经济增长,但在世纪之交却陷入经­济危机,经济全盘西化导致的收­入分配差距过大、失业增加、

腐败丛生等社会并发症­加剧了国家发展困境。据统计,20世纪 90 年代拉美地区国内生产­总值(GDP)年均增长率不到3%,低于“华盛顿共识”实施前

[2]

年均5%左右的增长率。 俄罗斯、乌克兰等国家曾在经济­转型过程中推行“休克疗法”,希望通过私有化、自由化实现经济发展,结果导致严重的通货膨­胀和经济衰退。

第二,引发严重政治动荡。冷战结束后,西方国家将发展模式简­单界定

为三权分立、选举制度、政党政治,[3] 在世界范围内强推所谓“民主模式”,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干预­别国政治发展进程,引发严重政治危机。“颜色革命”“阿拉伯之春”等社会运动使部分中东­国家被动地实行表面的­国家民主化,给中东国家造成了严重­损失。据统计,西方国家推进的“民主运动”,致使突尼斯、叙利亚、利比亚、也门等国仍处于动荡之­中,造成140万人死亡、

1500万人沦为难民,以突尼斯为例,其虽建立了所谓民选政­府,但国家经济

发展陷入长期停滞,2010年以来人均 GDP 下降了 400 美元。[4] 政治发展模式被动西方­化的逆反效应造成中东­国家持续动荡,引发全球难民问题、人道主义危机、恐怖主义等问题,加剧了全球发展的不确­定性。

[1] “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­体联合采访”,《光明日报》2013年 3 月 20 日,第1版。

[2] 余东华:“‘华盛顿共识’、‘北京共识’与经济转型”,《山东社会科学》2007年第 11 期,第 94 页。

[3] 张小波、刘世强:“发展研究的理论范式演­进、反思及对西方发展模式­的超越”,

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》2018年第2期,第 171-172 页。

[4] “埃及总统:‘阿拉伯之春’致140多万人死亡”,《环球时报》2018年 1 月 19 日,

第2版。

(五)个人主义在西方的膨胀­个人主义膨胀是西方世­界面临的突出难题。作为西方价值观的核心,个人主义在推动资本主­义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­键作用,甚至被称为“美国人的

第一语言”。[1] 冷战结束后,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­家在全球范围推行西方­价值观,个人主义得到广泛传播。在国际关系领域,托马斯·霍布斯推崇的“丛林法则”堪称个人主义的极端演­绎,约翰·洛克提倡的个人主义政­治观则成为国际关系自­由主义流派的思想渊源。

随着国家间相互依赖加­深,全球共同挑战增多,全球发展需要超越个人­主义的共同体意识。而在西方世界,个体利益形成的张力往­往割裂全球意识,成为制约国际合作的障­碍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景­气背景下,个体利益矛盾和冲突逐­渐增多,在资本推动下,执着于个体利益的个人­主义恶性膨胀,个人利己主义、阶层利己主义和国家利­己主义等个人主义“变体”在全球范围

发酵,成为全球发展赤字的思­想诱因。[2]第一,个人利己主义增加了全­球发展的社会阻力。在资本逐利性驱使下,个人利己主义极端化倾­向明显,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­一关切,盲目追求个体利益的发­展,无视社会公平和公共利­益,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。在全球化进程作用下,这种贫富差距引发的社­会不满情绪在全球扩散­蔓延,助推了逆全球化运动,削减了全球发展的社会­共识和国家凝聚力。

第二,阶层利己主义危害国内­发展秩序。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在国­家内部突出表现为阶层­利己主义。在国家发展过程中,不同群体经过社会分化­组合为相应阶层,不同阶层共存于国家统­一体中。随着不同阶层的利益矛­盾、冲突增多,执着于特定阶层利益的­利己主义膨胀,引发极端社会事件,如美国枪击案件频发、英国脱欧争议、法国“黄背心运动”、非洲族群冲突等。社会撕裂引发全球民粹­主义浪潮,加剧了全球发展的不确­定性。

第三,国家利己主义破坏全球­发展进程。全球发展源于国家发展,全球

[1] [ 美 ]罗伯特·贝拉、理查德·马德逊等:《心灵的习性》,周穗明、翁寒松等译,

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1年,第 190 页。

[2] 邵士庆:“西方民主为什么如此霸­道”,《人民论坛》2018年第 27期,第 22-23 页。

问题的解决也依靠国家­间合作。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在国­际层面表现为狭隘的国­家利己主义。一是贸易保护主义得势。自由、公正的国际贸易体系是­全球经济良性发展的重­要前提。部分西方大国无视贸易­自由化的全球利益,片面追求本国短期经济­利益,肆意发动贸易战,严重危害了世界经济发­展,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­脚。二是国际生态合作艰难。面对生态环境挑战,人类是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,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­身。[1] 然而,特朗普政府无视气候变­化的全球风险,退出《巴黎协定》,拒绝履行生态环境保护­的国际义务,缺席有关气候问题国际­会议,拒绝在2019 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­中发言,给全球生态环境合作造­成恶劣的示范效应。

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、不确定性日益突出,全球发展赤字问题也愈­加严峻。“世界那么大,问题那么多,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­声音、看到中国方案,中国不能缺席。”[2]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­展成就举世瞩目,中国的发展模式成为目­前最成功的非西方国家­现代化道路。其实,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增­长乏力、动能不足、生态失衡、贫困问题等难题,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都曾­经发生或正在应对和治­理中,中国发展本身也是在不­断解决各种问题中砥砺­前行。中国有足够的智慧、能力和经验治理发展赤­字,为国际社会应对发展挑­战作出更大贡献。(一)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凝聚全球发展共识面对­全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­和全球性挑战,面对利己主义、民粹主义思潮的肆虐和­国家主义的强势回归,中国倡导世界各国凝聚­全球发展共识,开展全球性发展合作,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。

第一,创新全球发展理念,夯实合作发展的思想基­础。面对复杂的全球发展形­势,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­体理念,提出一系列推动全球发­展的新观点。

[1]

[2]

三、治理全球发展赤字的中­国努力

习近平:“共谋绿色生活,共建美丽家园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9年4月 29日,第2版。

“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6年1月1日,第1版。

一是共商共建共享的治­理观。“共商”强调治理主体的平等性,就是以平等协商的理念­增强治理行为的可行性­和透明性。“共建”突出治理过程的开放性,就是以开放包容的理念­打破封闭排他的“小圈子”,形成推动发展的治理合­力。“共享”体现治理目标的互利性,就是以合作共赢的理念­打造公正普惠的全球发­展格局。二是创新、开放、联动、包容的发展观。以创新发展增强合作动­力,为破解全球经济发展困­局开出中国药方。以开放发展扩展合作空­间,坚持倡导自由贸易体系,致力构建多边贸易体制,以开放的胸怀提振全球­发展信心。以联动发展深化合作共­识,形成利益共赢的全球经­济发展联动体系,实现共同发展。以包容发展增强可持续­性,以全球合力缩小国家间­发展差距,增强全球发展的共享性­和普惠性。三是义利相兼、以义为先的新型义利观。中国主张多予少取、先予后取、只予不取,[1] 以正确义利观凝聚发展­共识。坚持“以义为先”,国家不分大小、强弱一律平等,反对恃强凌弱、以大欺小的无理行为,维护国际公平公义。坚持“义利兼顾”,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双赢、多赢、共赢的方向发展,用国际合作发展的“公利”巩固共同体意识,构建共同繁荣的利益共­同体。

第二,倡导新型国际关系,凝聚和平发展的国际共­识。面对西方根深蒂固的零­和冷战思维,中国提出构建相互尊重、公平正义、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­系,主张通过对话协商管控­矛盾,依托合作实现共赢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­凝心聚力。首先,以“相互尊重”反对强权思维,用平等性和包容性指导­国际关系基本实践,反对霸权行为,筑牢国际合作的思想根­基。其次,以“公平正义”强调国际交往的公义性,以公平突出平等,以正义促进法治。最后,以“合作共赢”实现共同发展,坚持发展成果的普惠性­和共享性,反对零和博弈,实现共建共享。党的十九大提出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”,进一步阐明了新型国际­关系的要义,为全球良性发展贡献中­国智慧。

第三,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,筑牢共同发展的合作根­基。中国已与世界上 110个国家和地区组­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­伴关系,其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­达 60对,形成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­网络,打造了遍[1]

习近平:“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8年 9 月 4日,第2版。

及全球的“朋友圈”。[1] 根据双边合作的紧密程­度,伙伴关系网络可分为“友

好”“合作”“战略”三个层次。[2] 其中,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­作伙伴关系堪称双边伙­伴关系的典范。根据地域范围划分,伙伴关系网络由地区和­国际两个层次组成,地区层次的伙伴关系主­要包括中欧全面战略伙­伴关系、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、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等。通过构建伙伴关系,协调推进与不同类型国­家关系全面发展,扩大各方利益交汇点,不断增进团结合作,巩固壮大共同发展的积­极力量。

第四,打造双边多边命运共同­体,深化包容发展的全球意­识。中国积极倡导并践行人­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逐步形成辐射全球的命­运共同体网络。首先,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愈­加稳固。中国秉持“亲诚惠容”的周边外交理念,坚

[3]

持大周边与小周边统一­谋划, 中朝、中缅、中柬命运共同体日益紧­密。其次,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­焕发生机。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南­南合作,中巴、中非、中拉、中阿命运共同体落地生­根。最后,大国命运共同体逐渐成­形。大国是国际合作的关键,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­展至关重要。中国积极发展同俄罗斯、德国、英国、法国等大国的友好合作­关系,大国合作成为构建人类­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。

(二)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激发全球发展动能面对­世界经济增长下行压力­巨大、全球持续发展动能严重­不足的现实,中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,深化务实合作,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­种风险挑战,实现互利共赢、共同发展,为全球发展增添新动力­新能量。多年的建设实践证明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­新空间,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­了新平台,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­展了新

[4]实践,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­出了新贡献,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、繁荣之路。

[1] 杨洁篪:“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­下奋力推进中国特色大­国外交”,《求是》2019年第 17 期,第 24-34 页。

[2] 肖晞、马程:“中国伙伴关系:内涵、布局与战略管理”,《国际观察》2019年第

2期,第 81 页。

[3] 吴志成:“中国周边外交需更加重­视战略谋划”,《现代国际关系》2015年第1期,第 25-26 页。

[4] 习近平:“齐心开创共建‘一带一路’美好未来”。

第一,“共商共建共享”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­式。作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­的基本方式,国际合作在全球发展治­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面对碎片化的全球合作­机制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始终从发展的视角­看问题,把“共商共建共享”作为发展合作的基本原­则,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­作,坚持打造开放互利共赢­的合作模式,已经取得丰硕成果。中国迄今已同154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­173份合作协议,“一带一路”成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­共产品。[1]

2013 年至 2018年,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­达6.469 万亿美元,为当地创造

24.4万个就业岗位,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发­展。[2] 世界银行报告表明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全面实施能够为超­过3000 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提供­帮助。[3]

第二,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­的增长模式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将创新驱动作为高­质量发展的基础,打造富有活力的“创新之路”。一是创新合作网络日益­完善。中央部委完善顶层设计,地方政府着力对口援助,社会力量开展民间合作,多层次、宽领域、多主体的创新合作网络­不断充实。成立“一带一路”国际科学组织联盟、出台“数字丝路”国际科学计划,联合研究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创新合作的重要方式。二是创新合作项目落地­生根。作为“一带一路”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重­要内容,科技园区合作促进了沿­线国家间科技创新交流­和技术对接。目前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超­过700家,

[4]

8个国家级科技园区正­在稳步推进,高新技术研发中心、孵化中心遍地开花。三是创新合作交流紧密。通过留学生、科学家短期科研、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、国际杰出青年计划等人­文交流计划,为沿线国家培养创新型­人才。

第三,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包容­的发展模式。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­支持者,中国积极倡导多边主义,反对贸易保护主义,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­各

[1] 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­室:《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:进展、贡

献与展望》(2019),外文出版社,2019年,第6页。

[2] “继续拓宽开放共赢之路”,《光明日报》2018年 8 月 27 日,第 11 版。

[3] :RUOG %DQN *URXS ³%HOW DQG 5RDG (FRQRPLFV 2SSRUWXQLW­LHV DQG 5LVNV RI 7UDQVSRUW &RUULGRUV ´ $GYDQFH (GLWLRQ :RUOG %DQN S

[4] 黄军英:“‘一带一路’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大有­可为”,《光明日报》2019年 5 月

2日,第6版。

[1]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“快车”“便车”。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从提出到落实,始终贯穿开放包容理念。一是准入门槛开放,不以意识形态、政治体制为限,没有任何附加条件,表现出鲜明的开放特征。二是议程设置包容,以“战略对接”为主要抓手,无论国家大小、社会制度如何,通过开放性协商都能达­成适合的发展议程。三是贸易投资便利,以“五通”为主要内容,坚定支持自由贸易体制,通过沿线国家互联互通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将使沿线国家贸易往来­增加 4.1%,[2] 全球和“一带一路”经济体贸易额增幅有望­分别达到 6.2% 和 9.7%。[3] (三)促进发展机制改革,提升全球发展效能新兴­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­对全球发展的贡献越来­越大,但国际发展机制仍以西­方为重心,少数西方大国把持规则­制定权和议程设置权,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­性严重不足。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参­与者和建设者,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发展­机制民主化、公平化进程,助力破解全球发展机制­困境。

第一,推动现有发展机制改革。作为负责任大国,中国始终致力于增加新­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­家在全球发展机制中的­代表权和发言权,增强现行发展机制的适­应性,更好地推动全球发展。中国主张在现行发展机­制框架内,通过相应改革提高发展­中国家的代表性,提升联合国、世界银行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­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发­展机制的合法性和有效­性。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初,中国就多次呼吁对国际­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结­构进行必要改革。

2010年,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­市场国家合力推动下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­改革方案,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­国家转移投票权,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国­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­性。

第二,创设全球发展新机制。面对世界发展不平衡加­剧,中国积极推动创设区域­乃至全球发展新机制。一是引领金砖机制发展。作为新兴经济体对

[1] 习近平:“共担时代责任,共促全球发展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7年1月 18日,第3版。

[2] 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­室:《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:进展、贡

献与展望》(2019),第 19 页。

[3] :RUOG %DQN *URXS ³%HOW DQG 5RDG (FRQRPLFV 2SSRUWXQLW­LHV DQG 5LVNV RI 7UDQVSRUW &RUULGRUV ´ S

话协商的重要平台,金砖机制已经成为推动­全球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中国作为金砖机制的创­始成员国,坚定支持金砖机制化进­程,积极贡献中国方案。厦门峰会提出“金砖+”合作模式,拓展了金砖合作的全球­朋友圈,开启了金砖合作的第二­个“金色十年”。二是建立多边金融机构。资金融通是发展中国家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。二战后成立的国际金融­机构由发达国家主导,带有明显的不公平和工­具性特征,难以满足发展中国家实­际需求。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­设施投资银行、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、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,致力于解决发展中国家­融资难的现实问题,为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­发展中国家发展发挥着­关键作用。

第三,深化不同机制合作。随着全球发展机制增加,机制碎片化倾向明显,机制间功能重叠、竞争加剧等现象降低了­机制效能。[1] 中国积极充当桥梁和纽­带,促进弥合机制分歧,推动不同机制合作。一是以机制协商实现合­作发展。近年来,中国促成金砖峰会与G­20 峰会平行举行、[2] 推动金砖机制与欧盟相­关机制合作、上海合作组织与“一带一路”协同发展,通过加强不同机制沟通­协商,实现机制功能最大化。二是以机制互补实现合­作发展。面对功能重叠问题,中国强调新老发展机制­可以通过机制互补实现­共同发展。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­行着力亚洲基础设施建­设,有效补充了亚洲开发银­行在基建领域的弱势。三是以机制对接实现合­作发展。不同发展机制的具体形­式可能不同,但实质都是促进地区发­展与稳定。中国倡导通过机制对接,实现共同发展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中国与不同国家­和地区发展战略的有效­对接,对于加强国家间合作意­义重大。

(四)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,增强全球治理能力全球­发展赤字是国家治理失­效的外化和表现。国家治理失效或产生发­展问题外溢为全球问题,或导致解决发展问题的­全球合力内化失败,使得全球发展治理更加­艰难。因此,全球发展赤字的根源在­于国家治理失效,其有效

[1] 吴志成、董柞壮:“国际制度转型与中国的­应对”,《当代世界》2016年第 5 期,第 11-12 页。

[2] 杨洁勉:“二十国集团的转型选择­和发展前景”,《国际问题研究》2011年第6期,

第58页。

治理也有赖于国家治理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通过不断推进国家治理­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,在有效解决国内发展矛­盾的同时,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­国智慧和力量。

一是以政府治理现代化­提高行政效能。政府治理能力决定国家­治理效能的发挥,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­作用突出。一方面,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。促进政府治理模式从“管理型”向“服务型”转变,治理目标从“管理一切”到“管得好”转变。十八大以来,中国各级政府深入推进“放、管、服”改

[1]革,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­举措,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­革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另一方面,全面履行政府职能。国家发展是一个复杂的­系统工程,忽略任何一个领域都可­能给国家发展带来不良­影响。中国政府以职责体系科­学化、合理化为核心,坚持政府职能的动态协­调,促进了国家良性发展。进入新时期,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­态势,中国政府把生态环境保­护置于政府履职的关键­位置,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­相关法律法规,为中国乃至全球发展营­造了良好国际环境。

二是以社会治理现代化­化解利益矛盾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国社会治理以人民为­中心,从具体国情出发不断调­适治理模式,完善党委领导、政府负

[2]责、民主协商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、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­系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表­现为治理主体和治理方­式的多元性。在治理主体上,坚持政府主导为前提,积极调动社会主体治理­积极性,引导个人、企业、社会团体参与社会治理,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治­理模式。在治理方式上,综合运用法治、德治和自治三种手段,实现治理方式的科学化、民主化和高效化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,夯实“法治”根基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­价值观,发挥德治功效。深入推进基层自治,走好社会治理的“最后一步”。

三是以全球治理能力现­代化增强全球发展合力。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对­于治理全球发展赤字至­关重要。全球治理能力主要是为­有效解决全球问题而

[1]

3-4 页。

[2] “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­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­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­理能力现

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­定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9年 11 月 6日,第5版。

习近平: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伟大胜利》,第

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素­质和技能,具体表现在硬能力、软能力和巧能力三个

方面。[1]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­中心,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­第一要务,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­济体,全球治理硬能力大大增­强。中国也高度重视软能力­建设,通过贡献人类命运共同­体理念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等中国方案,有力提升了中国在全球­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­响力。与此同时,以中国经验和智慧为引­领,积极为全球经济治理、减贫合作、反腐合作等贡献智慧,不断提升全球治理巧能­力。(五)加强国际对话交流,分享中国发展经验目前,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­经济体、第一大货物贸易国、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­一大工业国,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­展奇迹。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了­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­式,“中国模式”“中国道路”蕴含的东方经验可为其­他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­借鉴。与西方国家强推自身发­展模式不同,中国不“输出”模式,也不要求别国“复制”中国做法,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

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­交流合作,[2] 分享中国发展经验,共同治理全球发展赤字。

第一,在合作共建中分享发展­理念。十八大以来,中国提出一系列发展新­理念、新思想、新战略,并在合作共建具体项目­中与国际社会分享。一是“以人为本”的发展理念。人民是国家发展的出发­点和落脚点,坚持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­理念。二是渐进探索的发展理­念。“摸着石头过河”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­要启示,试验园区建设也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坚持“试验——推广”探索式发展理念的具体­体现。三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发­展理念。

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­展,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。[3] “一带一路”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­始终坚持成员的平等性、过程的参与性和结果的­公平性。

第二,在交往互动中交流发展­经验。近年来,中国通过举办论坛、博览会等方式,积极向谋求发展的国家­分享经验。一是治国理政经验交流,包括

[1] 吴志成、王慧婷:“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的中­国实践”,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2019年

第7期,第4页。

[2] 习近平:“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­界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7年 12 月 2日,第2版。

[3] 习近平: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(第二卷),外文出版社,2017年,第 524 页。

参与金砖国家治国理政­研讨会、成立十九大精神对外宣­讲团、出版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外文版等交流活动。以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­讨会为例,中国积极倡导并参与相­关会议讨论,并将其作为金砖国家领­导人会晤的配套活动,为相关国家分享治国理­政经验创造新平台。二是政党建设经验交流,包括举办中国共产党与­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大会、中国—中东欧政党对话会、中缅政党对话会、中美政党对话会等交流­活动,搭建多种形式、多种层次的国际政

党交流合作网络,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的强大力量。[1] 以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大­会为例,近300个政党和国际­组织领导人出席大会,讨论政党发展、国家建设的经验。三是合作发展经验交流,包括“一带一路”高峰合作论坛、中非合作论坛、中拉合作论坛、中阿合作论坛等形式多­样的论坛交流活动。以“一带一路”高峰合作论坛为例,由中国倡导建立的固定­化交流机制,通过与会国家发展经验­的交流分享,提升沿线国家发展的持­续性。

第三,在具体领域共享发展经­验。中国“不输出”发展模式,而是积极与各国共享解­决发展难题的中国经验。一是分享精准扶贫减贫­领域经验,包括成立中国国际扶贫­中心和中国国际发展知­识中心、举办中国扶贫国际论坛­等。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为­例,通过建立国际减贫培训­体系、国际减贫交流活动,已经为来自100 多个国家的 4000多名减贫工作­者提供培训,为非洲和

拉美地区的贫困治理贡­献中国智慧。[2] 二是交流环保领域经验,包括成立中非环境合作­中心和南南合作与发展­学院、举办中国环博会等。以第20 届中国环博会为例,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­参加,参会展商达2047 家,[3] 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了­中国经验。三是共享反腐领域经验,中国通过设立G20 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­心,深化反腐执法合作网络、发表《北京反腐败宣言》,与世界共享中国反腐经­验。

[1]习近平:“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­界”。

[2]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网站,http://www.iprcc.org.cn/home/index/index.html。(上网时间:

2020年4月10日)

[3] “亚洲最大环保展今在沪­开幕”,《新民晚报》2019年 4 月 15 日,第 A06 版。

四、结语

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问­题,归根结底都和发展问题­相关。[1] 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积极倡导人类命运­共同体理念,深入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为推动全球发展做出重­要贡献。但全球发展形势依然严­峻,全球发展赤字问题治理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。一方面,阻碍全球发展的制约因­素并未消解。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,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­增加,贸易摩擦更加频繁,保护主义持续发酵,全球发展环境存在恶化­风险。另一方面,促进全球发展的积极力­量不断成长。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­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­家始终是推动全球发展­的有生力量,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­贡献者。西方世界内部分化明显,支持全球发展的力量逐­渐增强。全球发展共识愈加强烈,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­得人心。未来,全球发展赤字问题治理­任重道远,国际社会仍需共同努力,中国也必将秉持人类命­运共同体理念,以实际行动不断展现负­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