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trade

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­国外贸之供给侧改革

- 霍伟东(教授) 陈若愚② 林 帆③

前, 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­当

,“实业兴邦”期 成为了各国摆脱危机阴­影的共识, 世界主要“再工业化”发达国家纷纷实施

战略。 相较于以往简单传统的­制造, “再业发展老路 此轮发达国家工业化” 战略可以看作是各国力­争在供给侧结构性变化­中谋求全球分工新地位、 占据全球产业链分工制­高点的重要战略依托。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着新­一轮的国际竞争,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是中国外贸在此轮­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, 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­国转变的重要途径。 可通常情况下, “需作为

求侧三驾马车 重要组成部分的“” 问题,外贸被理解为 需求侧那么, 在正式展开外贸领域的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, 需要我们对外贸进行重­新的认识和理解。事实上, 随着国际分工形态的变­化, 外贸的内涵已经发生了­改变。 在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­国际分工形态下, 一国外贸的内涵已不再“需求侧”,简单的是 其更多的意义是该国融­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后“外在流转”。 相应地,呈现出的外贸发展问题­的本质也转变成该国“供给侧”或地区参与全球生产的­问题。 中国要实现外贸发展的“稳增长、 调结构、 促转型”, 本质上还是要创新其参­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方­式, 提升其融入全球价值 链分工体系的能力, 以实现其在全球价值链­中地位的攀升。 为更好地把握外贸领域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实现中国外贸的转型发­展, 我们需要在准确理解全­球价值链分工下外贸供­给侧内涵的基础上, 明确改革方向, 夯实改革措施。

一、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外贸­供给侧的内涵

“交换”外贸是产品跨越国界的­一种现象, 它源于社会分工由国内­向国际的伸展, 外贸的内涵也会随着国­际社会分工形态的演变­而变化。 在传统国际分工形态下, 各国“参与社会分工的边界是 最终产”, “最终产品”

品 这些 在出口国“交内部完成整个生产过­程后被换” 至国外市场并被直接用­于消费。 这种情况下, 外贸只是一国或地区为­实现产品价值而展开的­国际交换, 本质上属于纯粹的流通­过程, 连接着国内生产和国外­消费, (且相对于国内的生产过­程 供给侧) (需求侧)和国外的消费过程完全­独立。 因此, “

在以 最终产品” 为边界的传统国际分工­形态下, “需外贸可以完全被理解­为求侧” 问题。 然而, 随着国际分, “工形态的演进和变化 以 产品”

价值增值 为边界的全球价值链分­工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­的以“最终产品” 为边界的国际分工模 式, 外贸的内涵也随之发生­了实质性的变化。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形态,“最终产品”下 的全部生产过程不再由­一国独立完成, 而是被切割“产品价值增值” 环节,成若干个各国根据自身­禀赋, 完成产品价值链条上最­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个环­节。 这种社会分工的演变, 让产品生产过程开始由­国内向国际延伸, “最终产品”也让各国在 生产过程中的角色从生­产者转变成了生产参与­者。 此时, 外贸不再是纯粹的流通­过程, 其更多的意义是全球价­值链中创造部分价值的­一个增值过程,是连接全球生产不同环­节和阶段的纽带。 可见,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形,“最终产品”态下 的生产过程是多国生产­要素跨境配置和整合的­过程,需要多国参与并共同完­成。 跨国公司的出现, 加速了这种国际分工模­式的演变, 也加快推进了产品生产­全球化网络布局的进程。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外­直接投资输出自身优势­要素, 并与东道国的优势要素­相结合完成阶段性生产, 也可以通过承接生产外­包的方式直接参与生产­过程。 外贸将产品生产过程中­的各个价值增值环节都­演变成了各国生产要素­组合的结果。从另一视角来看, 在国际货物,“最终产品”贸易结构中 贸易的比重逐渐下降, “中间产品”而 贸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。 联合国贸发会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