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trade

中日经贸关系的 GVC 特征及其新变化

- 张玉来副教授

近, 中日经贸关系出现新的­最

变化: 一是货物贸易规模逐步­回升, 并出现再创新高之势; 二是两国经贸关系最突­出的全球价值( GVC) 特征,链 也由原来的单向度开始­走向双向, 并以东亚地区为核心呈­现多元化趋势; 三是伴随中“一带一路”

国 倡议的逐步落实以及两­国关系的渐趋回暖, 服务贸易与跨境电子消­费迅速增长, 这将推动中日经贸关系­走向更加多元化。

一、 双边贸易稳步回升、 规模再创新高

2008 2012年金融危机和 年中“岛争”,日 都对中日贸易形成冲击。 但伴随着两国关系逐步­回暖,最近, 中日贸易出现快速回升, 日方统计数字显示, 中日贸易规模在201­7 年已经再创新高。 1如图 所示, 中国对日本出口全年达­到18 4 万亿日元, 对日进口也上升14 9 万亿日元,至 而进出口贸易33 3 万亿日元,总额突破 创下以日元计算的历史­最高纪录。

(一) 中日贸易稳步回升, 总规模再创新高

金融危机之后, 中日货物贸易21 7 万亿日元,规模曾一度跌至 但很快就企稳回升。 2012 年中日关系“钓鱼岛国有化”因日本单方面采取骤然­降温, 双边贸易也受到严重影­响, 特别是日本对华出口跌­落至 11 5 万亿日元。 2013

但从 年开始又复苏, ,特别是日本对华进口 因“安倍经济学” 使日本经济复苏而迅速­回升, 2014 19年对华进口一度突­破万亿日元。 总之, 2009 2017从 年至年, 9中日贸易规模在 年之间增长了11 7万亿日元, 54%。增幅将近

其实, 从更长远来看, 2001 年中(WTO) 之后,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­日货物贸易就出现快速­上涨, 尽管“岛争”中间有金融危机以及 事件影响, 但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增­长趋势。2017 年,到 以日元计算的中日贸易­再度刷新历史纪录。 而且, 即便换算成美元, 中日双边贸易额也重新­突破3000 ( 3030亿美元大关 约合 亿美元), 形成再度冲高的趋势。

(二) 中国再成日本最大贸易­国, 领先趋势扩大

2017 年, 日本对外货物贸易15­3 6 万亿日元, 其中,总规模为

75 3 万亿日元, 78 3进口 出口为万亿日元, 而中日贸易规模占比达­21 7%。 ,

到 迄今为止 中国成为11 年之久,日本最大贸易国已持续­而且与日本第二大贸易­国美国的差。 2007距也在不断加­大 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­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, 25 2美日贸易规模为 万亿日元, 27 9 万亿日元。中日则达 之后, 日本对中国与对美国之­间货物,贸易规模差距呈现扩大­之势 到2010 年, 10其差额就突破 万亿日 元大关。 除中美之外, 东盟也超过欧盟成为日­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,欧盟排在第四位。 再从日本对亚洲, 2017的货物贸易规­模来看 年已79 9 万亿日元, 这其中,达 中国42% 。 另外,的占比约为 在日本对亚洲地区进口­货物来看, 其规模37 万亿日元,也升至近 而来自中18 4 万亿日元,国的进口为 约占一半左右。

(三) 日本对华货物出口刷新­历史纪录

2017 年, 日本对华出口货物贸易­规模创历史最高纪录, 14 89录得万亿日元。 2005 6

比 年增长约 万亿日元, 69%。 迄今为止,增幅近 虽然日本货物出口最大­目的国仍是美国, 2017 15 1年出口规模为 万亿日元, 但是, 日本对华和对美出口已­经相差甚微, 0 2 万亿日元。缩小至日本对中美两国­的货物出口已占其货物­出口总量的将近四成(38 3% )。 , 2009—2012

另外 年日本对华出口曾超过­对美出口, 二者2 9 万亿日元规模。差额甚至高达 但受中日关系恶化影响, 2013 年开始,日本对美货物出口再次­超过对华出口。 不过, 值得重视的是, 日本对华与对美货物出­口的结构大相迥异,对华出口是以零部件等­中间产品以及生产设备­为主, 相反, 对美国则是以汽车等消­费品为主。 这也体现出中日之间的­产业链关联关系。

(四) 中日货物贸易结构发生­新

变化

从日本对华出口来看, 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机­电设备, 但占比却(2008 年) 26%从十年前 的 滑落至2017 23%。 不过,年的 贸易金额相差不大, 3 3 元,十年前是 万亿日2017 3 37 万亿日元。年为 第二是一般机械, 18 7%其占比从十年前的

22 2% , 已经逼近机电设备,上升至

2 4 3 3贸易额从 万亿日元大幅增至万亿­日元。 另外, 所谓一般机械的内容也­发生了巨大变化, 十年前是以原动机、 金属加工机械以及分离­机为主, 如今却是以半导体装置­为最多。 这表明了中国产业升级­的变化。 排在第三位的是化学制­品, 12 6%其占比从 上升至15 4% , 1 63金额也从 万亿日元2 3 万亿日元。上升至 第四是钢,

铁等原材料 占比从十年前16 1% 11 8% ,

降至 金额也降至1 75 万亿日元。 第五是以汽车为, 9 4%,主的运输机械 占比 金1 4 万亿日元。

额为再来看中国对日出­口情况, 贸易结构变化非常显著。 一是机电设, 20 8%备上升至第一位 占比从

29 6% ,大幅提升至 主要商品也从过去电视­机为主变成了智能手机­等通信设备为主, 3出口金额从 万5 5 万亿日元。亿日元大幅提升至

“其他类”,十年前位居第一位的

,主要是服装和家具 其占比则从32 5% 26 6% ,

下降至 降为第二位, 金额几乎没变, 4 8

从 万亿日4 9 万亿日元。元微增至 第三位是, 16% 右,一般机械 占比仍是 左

3 万亿日元。金额突破 最后是原材料, 2 万亿日元。出口金额也突破

二、 中日是东亚生产网络的 “双核心”

21 世纪以来,进入 东亚地区作为世界制造­中心的特征愈加显著, “东亚生产网络”,形成所谓区域内产业分­工特征明显, 地区内GVC 特征———中贸易呈现出鲜明的间­品贸易在该地区贸易占­比高达60% ( 2)。

以上 参见图 鉴于中日两“国的经济规模以及双方­在 东亚生产网络” 中的分工特征, 中日两国GVC间的货­物贸易关系更具有特征。 (一) 中国崛起夯实了东亚生­产网络基础

1990 年前后,一直到 欧美日仍是世界三大制­造中心。 当时, 欧( EU 前身)洲经济共同体 的区域9923 亿美元,内贸易曾达 是东亚3 4 倍;区域内贸易的 美加自贸区( NAFTA 前身) 的区域内贸易也达21­06 亿美元; 地处东亚的日本也是当­时的三大制造中心之一, 其贸易也主要面向欧美­展开, 其贸易总3730 亿美元,规模高达 当时中日375 亿美元,贸易总额仅为 是日本对外贸易的十分­之一。

冷战结束后的经济全球­化热潮改变了世界格局, 全球制造中心转移到东­亚。 21 世纪以来,特别是

WTO、伴随着中国加入 参与到全球经济之后, 这种趋势愈加显著。虽然欧美日仍是世界经­济的主导力量, 但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­已让东。亚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­力量 在“东亚生产网络” 中形成了两大阵营: 一方面是以中国为主、 东盟为补充的生产加工­中心; 另一方面就是以日本为­主、 韩国为辅的中间产品生­产制造中心。 加之日本和韩国企业不­断加大对中国及东盟地­区直接投资, 从而构建起紧密关联、 产业互补的区域内分工­型的东亚经济圈。

(二) 产业分工型的东亚经济­圈2008 年金融危机之前,到 东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­界制造中心。 该1 9地区的区域内贸易规­模超过 万亿美元, ( NAF⁃成为超过北美自贸区

TA)、 ( EU)仅次于欧盟 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圈。 不仅如此, 东亚甚至NAFTA EU的生产供给中心,成为 和

2500 亿美元,其向美国出口货物高达

27 2200对欧盟 国的出口规模也达 亿美元, 在东亚地区总出口中的­占比29% 26%。

分别达 和

, “东但作为新世界制造中­心

亚生产网络 与传统世界制造中心形­成鲜明差别。

首先, 东亚形成了区域内生产­分工体系。 伴随发达国家企业纷纷­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该地­区, 这里对GVC 贸易特征———大量外形成了中间产品­涌入, 而从该地区出口货物则­以消费品为主。 从区域内贸易的中间产­品占比来看, 东亚地区在60% , 50% 、以上 远高于欧盟的

34 40% 。 换言之,北美自贸区的 以苹果在东亚的产业链­为代表, 东亚地区形成了跨国协­作关系。

,“东亚生产网络”其次 将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­齐的国家成功地。组织到一个生产体系之­内 在这里, 既有经济发达的日本, 也有后来跟上的韩国, 还有迅速崛起的中国以­及水平各异的东盟国家, 在现代化程度差异极大­的国家之间, 建立起紧密的产业链联­系。 相反, 在欧盟与北美,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也有­差别, 但产业分工基本是传统­发达工业国家主导。

,“东亚生产网络”再次 形成了以中国为主、 东盟为辅的生产加工中­心。 2010 年为例,以 中国成为世界货物供给­中心, 对北美地区货物428­5 亿美元,出口规模高达 对欧盟3729 亿美元。 而且,出口也达 这种特征也体现在贸易­收支方面, 如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­贸易收支均呈顺差特征, 2159 1190分别为 亿美元和

。 ,

亿美元 相反 对于处于产业链“上游” 的日本和韩国, 中国则呈现了贸易逆差­特征, 125如对日逆差 亿美元、 919 亿美元。对韩逆差

(三) 东亚生产网络的四极体­制“作为生产分工型的 东亚生”,

产网络 其区域内贸易形成了中­间产品贸易为主的特征, 整体比率60% 。 而且,超过 由于中国成为制造基地, 所以还形成了以中国为。 2010中心的区域内­贸易特征 以年为例, 3510中日贸易规模­高达亿美元, 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规­模3095 亿美元, 2216也达 中韩也有

( 2)。

亿美元 见图以时间纵向对比来­看, 这种特征就会更加显著。 3 所示,如图 在 WTO 2000中国尚未加入 之前的年, 东亚的中间品贸易是以­日本为核心的, 当时的中间产品贸易总­额2358 亿美元, 其中, 日本对东盟( ASEAN)、 中国以及韩国的中间1­018 亿美元,产品出口总规模达

“零部件供应商”。是东亚最大的

此时, 东亚跨国生产分工体系­尚处于萌芽时期。

2009 年,但到了 中国成为区“中心”。域内中间品贸易的 中国对日本、 韩国以及东盟等的中间­产2000品贸易规模­相比 年均实现了倍增。 其中, 中日中间产品贸易额最­高, 1238 亿美元;达 其次是中韩, 1040 亿美元;为 中国与东盟, 1077之间也突破千­亿美元 达到亿美元。 从整个地区来看, 中间品,贸易总规模突破万亿美­元 是2000 4 5 倍。

年的

(四) 中日作为东亚生产网络“双核心”

“在产业分工型的 东亚生产网络” 中, 中国和日本分别成为生­产加工中心和中间品供­给中心,就经济及贸易规模而言, 都堪称东“双核心”。 事实上,亚地区的 因日企大量投资, 东盟地区是该地区。 2000 年,更早的加工中心 东盟721地区中间产­品进口规模为 亿美元, 660 亿美元。超过中国当时的

2009 “”,

年双方 换位 中国中间产2266 亿美元,品进口达 是东盟进1243 亿美元的约两倍。口量

“作为东亚地区中间品 供应商”, 韩国对日本呈迅速追赶­之势。2000 年, 日本对东亚中间品出口­规模就突破千亿美元大­关, 当时韩国454 亿美元, 不及其一半。仅为 但到2009 年,了 韩国中间品出口实现倍

增, 1161 亿美元, 已逼近日本。达到

不过, 仅从日韩两国间经贸关­系来看, 215 亿美元顺差,日本对韩国有显示其竞­争力仍然领先, 特别是韩国在某些核心­部件上仍依赖日本。再从直接投资角度来看, 日韩不仅为该地区提供­中间品, 而且,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而­参与到该地区的生产加­工活动, 比如, 有大批日企和韩企投资­中国进行生产。 截2015 年,至 日本海外生产占比已2­5% , 2 5突破 而在其投资海外的

,万家企业当中 亚洲占比将近67% 。 其中, 31% ,中国为 东盟18% , NIEs3 (韩国、四国为 中国台湾、 新加坡) 11% 。

三、 GVC 成中日经贸关系最突出­特征 中日经贸关系与日企对­华直接投资息息相关, 2001特别是 年中WTO 之后,

国加入 日本企业掀起,

对华投资热潮 这就逐步形成了“日本对华出口中间品为­主, 而中”国对日出口成品为主 的贸易格局。 GVC 特征成为中日经贸关系­的重要特征。

WTO

(一) 中国加入 为重要起点

1952中日之间早在 年就开启了“LT 贸易”,民间贸易主导的 但贸,易规模其实一直非常有­限 直到1971 9 亿美元。 1978年仅为 年邓小平访日打开了日­本对华投资大门,双边货物贸易真正步入­增长轨道。2001 WTO 之前,但直到 年中国加入

10日企对华投资一直­徘徊在 亿美元(1995 31 亿美元,上下 年一度突破

4), 2000 9 3亿见图 年也仅为美元。 WTO 之后,中国加入 日本企业加快进入中国­市场。 当年, 日本21 6 亿美元,企业对华投资就达 之后年年增加, 2003 39年突破 亿美元, 2004 58 亿美元, 2005

年 年达65 亿美元。到 对华投资日企数量也, 2001 2220 家,迅速增加 年仅为

2010 年, 5565 家,但到了 则达 总30%。

占比突破

(二) 日本对华贸易的 “逆进口” 现象

“逆进口”,

所谓 就是日本企业投资海外­生产, 再将其产品出口日本国­内。 2001 “逆进口”年日本 在15% , 5 6进口总量中占比 金额达 万亿日元。 特别是来自亚洲地区“逆进口” 4 8 万亿日元,高达 占比85%以上。 2010 年,到 来自亚洲地“逆进口” 8 9

区 规模更达 万亿日元, 2001 年几乎实现倍增。相对

, 2001从中国对日出­口来看年占比最高商品­是以服装为主的纺织品, 29% , 2占比为 金额超过 万亿日元。 第二是机械设备, 以电视机及音响和办公­设备为主, 占比28 5% , 2 万亿日元。 很显然,金额

“逆进口” 部分。这就是所谓 到了2010 年, 音像为主的机电设备进­口3 4 万亿日元,超过 排名升至第二位(25 8% ), 而一般机械进口额也达

2 25 (占比 16 8% ),万亿日元 也就是说, “逆进口”日本自中国的 总5 万亿日元。

量超过

(三) 日本对华出口以中间产­品为主

投资海外的日本企业, 最初从。日本国内大量采购相关­部件 以2001 年为例, 日本为海外日企提供1­6 4部件采购的货物贸易­量就达 万亿日元, 其中, 5 2对亚洲 万亿日元、 3 5

对欧洲 万亿日元和对北美7 6 万亿日元。 而且, 不同地区日企的国内采­购比率也有所不同, 亚36% ,洲日企的国内采购率为 欧洲、 41 5%北美地区日企分别为 和42 3%。 2010 年, 海外日企国内采购率大­幅下降, 28 5% ,亚洲降至

34 4% , 29%。欧洲降至 北美降至

(而采购金额也只有亚洲­出现增长且是倍增), 9 7 万亿日元,达 欧2 6洲和北美则分别降至 万亿和4 5 万亿日元。在对华出口方面, 中间品占比。 2001一直呈增长趋­势 年日本对26% ,华出口机电设备占比超­过主要是半导体电子部­件, 1总额近万亿日元。 其次是一般机械的占比­20% 。 2010 年,也超过 到了 机电设备和一般机械等­中间品的合计占46% , 6比仍为 但金额却高达 万亿日元, 增长两倍以上。 此外, 化学品和钢铁等原材料­也相应增长, 8000 3 5

从 多亿日元增至 万亿日元。

GVC

(四) 中日贸易 特征从单向走向双向伴­随中国经济与产业的转­型升级, 最近, 日本对华出口构成也呈­现出新的特征。 “一般机械”一是

“” 类,已经赶上 机电设备 这反 映了中国相关产业技术­能力与综合。 2001竞争力的提高 年日本对华“” 26% ,出口的 机电设备 占比

“一般机械” 20% ,远超过 的 但2017 22% 。年二者占比均为 二是“一般机械” 的内容也发生变化,半导体装置成为主导, 目前其出口7352 亿日元,额跃升至 这也充分体现了当前中­国产业发展升级的新趋­势。 三是化学制品对华出口­占比增长迅速, 这是因为日本在材料领­域仍具领先优势, 导入高技术材料已经成­为中国企业实现技术突­破的新目标。 四是钢铁等原材料对华­出口呈下降趋势, 这体现了中国相关领域­的技术进步, 同时也反映了产能过剩­问题。

另一方面, 中国对日出口也出现新­的变化。 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机电­设备出口攀升至第一位, 这主要因为全球智能手­机大量在中国生产, 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企业­在电气设备方面的技术­进步和竞争力的提升。 其次, 食品和材料等商品的占, 2001比下降幅度较­大 年食品出10%口曾占到中国对日出口­的 以上, 5%。但如今已降至不足 再者, 服装等纺织品的对日出­口下滑显著, 2001 25%占比已经从 年的2017 10% 左右。下跌至 年的 这既体现了中国产业结­构调整升级的趋势, 也反映出全球服装巨头­撤出中国的事实。

四、 中日经贸将走向多元化­趋势

伴随着中日关系的逐步­回暖,特别是中国新一轮改革­开放进程的“一带一路”加速以及中国 倡议的实施, 中日经贸关系将走向多­元化趋势。 4 10在习近平主席 月 日 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­之后, 日本金融保险业已经表­现出对华投资的热情, 如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­险已43 25经宣布将投资 亿元进入中国人寿保险­市场。 很显然, 中日服务贸易将迎来发­展高潮。以投资海外知识产权使­用费(专利等) 为例, 2015 年日本海外4 4知识产权使用费规模­达到 万亿日元, 显然, 作为日本企业的重要投­资对象国, 来自中国的相关收入占­比很高。 再如旅游消费, 日本观, 2017光厅统计数据­显示 年到访700 万,日本的中国游客已突破 消1 5 万亿日元。费规模约为

此外, (EC)跨境电子消费

。也成为中日贸易的新特­征 近年来, 全球电子消费市场发展­迅猛,尤其是中国市场表现最­为突出: 2016 5年中国电子消费零售­额突破(5 3 万亿元)。万亿元大关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, 中国跨境电子2173­7 亿日元,消费总额已经达到其中­从日本市场跨境消费规­模已经10366 亿日元。 而且,达 该报告还预测, 2020

到 年其规模将超过1 9 万亿日元。

总之, 中日贸易关系, 除了货GVC 特征发生新变化之外,物贸易还出现了服务贸­易以及跨境电子消费等­新的特征。 今后, 伴随相关技术进步以及­各种政策的出台, 这种多元化趋势将更加­凸显。

[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­基金一般项目 “出口解禁对日本军工1­6 BGJ048产业影响­研究” ( ) 的资助。] (作者单位: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; 责任编辑: 魏名)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