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trade

后危机时代中美贸易摩­擦的历史借鉴与政策因­应

- 邓富华① 姜玉梅(教授) ① 王译影②

:“冰冻三尺,话说 非一日俗

之寒。” 大国崛起必然会引发既­得利益者的极力遏制, 日益强盛的中国也不例­外, 尤其受到美国。

的掣肘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是“你中有我, 我中有你”, 双边投资贸易往来既呈­现快速发展趋势,也不乏形式多样的、 不间断的贸易摩擦, 演绎着世界分工的深化­和国际经贸规则的重构。 后危机时代, “逆全球化” 思潮涌动, 贸易保护主义兴起, 中美贸易摩擦有了诸多­新现象、 新特点, 且引发社会各界对其演­变态势与本质特征的激­烈争论。 理性看待中美贸易摩擦, 廓清中美贸易摩擦的形­成及演化机制,对于指导当前中国深化­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­发展方向, 重塑中美关系乃至全球­经贸关系的利益格局,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­义。 为此,本文在深入把握中美贸­易摩擦的发,展态势和矛盾特征基础­上 借鉴20 80

世纪 年代美日德贸易摩擦的­经验教训, 并比较中美贸易摩擦与­美日德贸易摩擦的异同, 进而提出新形势下我国­化解中美贸易冲突不利­影响的有效举措。

一、 中美贸易摩擦的态势与­矛盾

(一) 中美贸易摩擦的态势自­中美建立经贸关系以来, 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存在, 且美国针对中国市场准­入、 知识产权、 清洁能 “301源补贴等领域先­后实施六次调查” 并拟定加征关税等制裁­措( 1)。

施 见图

WTO 后,中国加入 中美贸易。摩擦更是遭遇高潮期 本文以2008 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为­节点,将中美贸易摩擦的高潮­期划分为两轮: 金融危机前期, 主要发生在国2003 —2005 年;际金融危机前的后危机­时代, 主要发生在国际金融2­008 年至今。危机后的 本文重点探讨后危机时­代中美贸易摩擦问题。

1 金融危机前期的中美贸­易

摩擦

2003 —2005 年, 美国针对贸易失衡、 反倾销、 知识产权和人民币汇率­等议题单方挑起中美贸­易摩擦, 试图模糊中美权责义务。 2003年起, 短短三年时间, 美国制造业协会、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­员会等组织指责中美贸­易失衡是造成美国制造­业面临危机、 失业 “”;人口持续扩大的 罪魁祸首美国对华发起­多轮反倾销立案调查, 其中立案指控的近百种­中国产品被加征反倾销­税, 单笔最高达

10 亿美元; 美国多次以中国知识产­权保护力度不够为由对­中国企业“337 ”, 2004

启动 调查 仅 年就达

11 起; 美国参议院决议以征收­27 5%的惩罚性关税为威胁, 要求中国加快推动人民­币升值。 面对这些威胁, 中国与美国展开了积极­的磋商并最终达成和解。

2 后危机时代的中美贸易­摩擦

2009 年起, 美国对中国部分贸易、 投资领域出台了制裁措­施,如加征轮胎关税、 对光伏企业提起“反垄断” 诉讼以及限制华为和中­兴等通讯设备公司投资­等, 而中国。也对美采取了反制措施 进入2018 年, 中美贸易摩擦迎来新一­轮的高潮期, 彼此展开了多轮激烈的­较量。

2018 1 月以来,年 特朗普政府对我国先后­发起多轮加征关税的指­令, 500尤其是对我国输­美 亿美25% 的关税,元的商品加征 对加

60征关税的中国产品­清单给予 日公示磋商期。 2018 4 2

自 年 月 日起, 中国实施反制措施, 对原产于

7 128

美国的 类 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­让义务, 并决定对原产于美国、 、 14的大豆 汽车 化工品等 类106 25%的关税。项商品加征 随后中美展开多轮协商, 逐步由对抗转向合作。 2018 5 19 日,

年 月 中美“双方代表在华盛顿发表 暂停贸易战” 的中美联合声明。 中国承诺扩大对美购买,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 但拒绝签署长期购买协­议。 然而, 当前美国不仅有着对华­巨大贸易赤字, 也存在高失业率、 弱势制造业等结构性问­题, 并不满足于中国做出的­有限让步。 ,5月紧接着

30 3 22日美国公开以 月 日签署的“总统备忘录” 为依据实施对中国的制­裁, 6 15

并于 月 日公布被征25% 500

收 关税的 亿美元中国产品清单。 “同随后中国宣布采取等­规模、 同等力度” 的反制措施,之后, 6 18

美国于 月 日宣布对中2000

国追加 亿美元的征税产品清单。 由此, 中美贸易摩擦的局势遂­从短期暂缓而转向再度­紧张。可见, 中美贸易摩擦一直是竞­争与合作同在、 冲突与缓和并存的发展­态势, 只是后危机时代美国对­华制裁措施主要由金融­危机前期不同行业领域­的小幅度制裁转向高科­技行业、 中高端制造业领域的集­中打击, 冲击力度更强, 彼此利益最佳平衡点更­难被识别, 致使中美达成和解的难­度更大。 (二) 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矛­盾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­基于彼此、国家利益的反复斡旋 较量与磋商, 其实质是中美之间复杂、 激烈的内在矛盾冲突。 2008 年金融危机前期, 中美之间的矛盾源于中­美投资贸易制度差异和­美元指数走强引发的利­益冲突, 突出体现为人民币汇率­等价格因素导致中美贸­易不平衡的矛盾。 后危机时代, 中美之间的主要矛盾从­价格层面的矛盾转向非­价格结构层面的矛盾, 且矛盾内容呈复杂化和­一定的隐蔽性。 本文将后危机时代中美­贸易摩擦的主要矛盾归­为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­两种。1

显性矛盾中美贸易摩擦­反映出中美之间存在两­个明显的矛盾: 一是非价格结构性因素­引发的中美贸易逆差矛­盾; 二是从美国对中国的征­税领域来看, 《美国矛头直指 中国制造2025》, 反映出中国制造业转型­升级与美国制造业再回­归之间的矛盾。2008第一个矛盾看­似与 年金融危机前期中美贸­易摩擦的主要矛盾相同, 实质却存在差异。 中美贸 易摩擦不断升级最直接­的原因是中美贸易有着­巨额的贸易差额。 过去30 多年来, 2001

尤其是 年中国加WTO 后,入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呈( 2)。现逐年扩大趋势 见图 截至目前, 我国对美国仍然积累了­大量贸易顺差, 但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­领域, 而在服务贸易领域, 美国是我国服务贸易逆­差的最大来源国。金融危机前期, 美国将中国对美货物贸­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归为­人民币汇率的长期低估, 削弱了美国商品出口的­国际竞争力。 迫于压力, 中2005 年扩大人民币波动幅度,国于推动人民币进入升­值周期, 以至于中美贸易摩擦暂­时趋于缓和。 进入后危机时代, 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,

市场化改革 先后实施了三次汇改, 2015

尤其是 年中国紧抓人民SDR 货币篮子的重要契机,币进入

“8 ·11 汇改”,推进 使得人民币汇率在市场­化、 透明度以及可预期性等­方面均取得关键性突破。 到了后危机时代, 汇率并非中美贸易逆差­的主因, 而产业补贴、 技术规则等非价格结构­性矛盾则上升为中美贸­易逆差的主要原因。

从第二个矛盾来看, 近年来由于中国实施创­新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­效, 中国在部分领域的技术­已有赶超美国之势, 逐步从制造业大国向制­造业强国跃迁, 引发中国制造业的强势­升级与美国制造业的弱­势回归之间的冲突。

2015 《年我国发布 中国制造2025》, “

提出 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­场, 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­际交流合作, 形成新的比较优势, 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­平”, 2015而年中美贸易­逆差达到历史顶峰, 刺激了美国贸易保护主­义支持者。 于是, 特朗普政府单方面破坏­多边贸易规则, 宣称对华技术产品征税,、 WTO同时在知识产权 规则和《 2025》

中国制造 等方面与中国进行交涉­和斡旋, 试图增加对华谈判的筹­码, “美在中美谈判中取得国­优先” 的利益, 以期实现本国制造业再­回归, 同时抑制中国制造业转­型升级。本轮中美贸易摩擦中, 美国看似针对其对华贸­易赤字, 实质要阻止中国制造业­升级, 遏制中国产业从全球价­值链的低端迈向中高端,以竭力维持其既得的全­球贸易竞争优势, 避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­级引发其全球利益分配­占比的下滑, 同时争取优先利益助推­其实现制造业再回归。 后危机时代,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­场和发展中国家更加积­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贸­规则重构,对美国的全球治理能力­构成严重威胁。 美国推动其制造业的弱­势回归, 体现的是产业竞争, 实质是规则竞争, 试图改变现有的国际经­贸规则, 为保有其制造业竞争力­提供制度支撑。 2

隐性矛盾蒙代尔说过, 强国必先强币。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­的既得利益者, 为维护其霸权地位, 也极力遏制其他货币国­际化。 正如美国曾经阻止日元、 德国马克或欧元的国际­化进程, 美国也在遏制人民币国­际化。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隐性­矛盾是美元霸权的单极­国际货币体系与美元、 人民币、 欧元等货币日益形成的­多极国际货币体系之间­的矛盾。并且在当前人民币快速­国际化背景下, 该矛盾突出表现为弱势­美元寻求回归与人民币­强势崛起之间的矛盾。

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­美元单极国际货币体系­的严重弊端, 而中美巨额贸易逆差正­是美国为维护这一国际­货币体系, 利用贸易逆差投放美元­流动性的结果。 美国长期通过货物贸易­逆差这一主要渠道输出­美元, 既保有世界经济霸主地­位, 也享受着全球尤其是来­自中国的价廉物美商品。 而如今美国却遭到反噬, 出现国内制造业的缺位­和大量的失业率。 为此, 美国试图通过单边贸易­保护主义再平衡全,

球经贸关系 推动其制造业再回归, 优先缓和国内日益激化­的矛盾, 再延续其美元霸权地位。然而, 后危机时代, 突破美元霸权格局, 建立美元、 人民币、 欧元等货币形成的多极­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世界­诉求和必然趋势。 2008年金融危机以­来, 人民币国际化从。民间议题上升为国家战­略 从2009 4 8

年 月 日我国启动跨境贸, 2011易人民币结算­业务试点 到

8 23

年 月 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­业务范围扩大至全国和­境外所有国 家和地区, 2016 10 1

到 年 月 日人SDR ,民币加入 货币篮子 再到2018 3 26

年 月 日人民币原油期货上市, 这一系列事件是人民币­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表­现, 也是人民币崛起挑战美­元霸权发起的一次次冲­击, 且人民币原油期货上市­直接冲击了石油美元。 由此, 中美贸易摩擦潜藏着一­个深层次的矛盾, 即人民币强势崛起与弱­势美元寻求回归之间的­矛盾, 反映出美国为维持其美­元霸权地位苦苦支撑, 试图通过挑起贸易摩擦­阻扰人民币崛起, 迟缓多元化国际货币体­系的建立。

二、 美日德贸易摩擦的经验­借鉴

20 80 年代,世纪 美国里根政府实施贸易­救济措施来保护其弱势­产业, 对日本和德国这两个美­国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国­进行贸易制裁,引致了美国与日本、 德国的贸易摩擦。 1985 年, 美国与德国、 日本、英国、 “广场协议”,法国签署 使得日元、 马克都对美元大幅升值,不仅损害了日本、 德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, 而且将冲突从贸易领域­引向了金融领域。 在危机面前, 日本和德国采取的不同­应对措施造就了两国经­济的不同命运。

(一) 美日贸易摩擦的形成与­影响

1960 年以来, 美国保持较长时期的顺­差增长状态, 1965

在 年首次下滑, 1971

直到 年首次出现( 3)。

逆差 见图 随着日本输美产品的激­增和美国对日本贸易赤­字的积累, 美国国会开始针对日本­产品(

采取保护性措施 姜默竹和李俊久, 2013)。 20 60

从 世纪 年代的纺织品开始, 日本输美纺织品大量

销售使美国同行业受到­沉重打击,甚至美国南方许多纺织­厂因日本纺织品冲击被­迫关闭。 尼克松总统援《1917 年与敌对国家贸易法案》引切断了日本纺织品对­美输出威胁,。 70迫使日本自愿进行­出口限制 年代以后, 日本的世界第二经济大­国地位得以不断巩固, 产业结构中心从资本密­集型逐渐转向技术密集­型(徐梅, 2014)。 20 80进入 世纪 年代, 美日贸易摩擦从纺织品、 钢铁、电视和工程机械逐步扩­大到汽车、摩托车、 半导体、 数控机床、 农产品等产品领域以及­金融服务业, 并且美日贸易失衡问题­从单纯的贸易收支失衡­演变为贸易收支和贸易­结构双重失衡, 美日矛盾更加凸显。鉴于此, 里根总统指认日本半导­体企业倾销行为并进行­报复打击, 对数控机床要求日本自­主限制对美出(冯昭奎, 1992)。

口 由于美日贸易失衡问题­加剧以及国会内部趋于­强烈的保护主义情绪, 美国要求日, 1985本削减经常收­支黑字 并于

“”。年同日本签署 广场协议

1985 年起,自 日元呈升值趋( 4)。

势 见图 由于以日元结算的出口­额急剧减少, 日本陷入核算恶化的局­面, 出现严重的日元升值现­象, 引致经济萧条问题。 1986 年, “前川报告” 提出刺激内需的财政政­策和货币政策, 其中, 日本银行将官方利率下­调持续三年之久, 最2 5%,

低下调到 且日本政府启动5 兆日元、 1政府投资 减税 兆日元(浜野洁等,的紧急经济方案

2010 )。 日本的上述宏观调控政­策对于繁荣国内经济有­一定效果, 但是政策转化的滞后导­致实体经济超过基础性­条件的资产价格急剧上­升, 日本的资本模式也从贸­易转向国际投机, “日元升值综合征”为 的加剧和日本泡沫的形­成埋下伏笔( , 2013 )。姜默竹和李俊久 由于推进金融自由化步­伐过快, 日本经“脱实向虚”,济 且出现严重的产“空心化” 现象。

总的来说, 美日贸易摩擦, 尤“广场协议” 的签订,其是 只是引致日本危机的导­火索, 而宏观政“脱策调控的失误导致日­本经济实向虚” 才是主要原因。

(二) 美德贸易摩擦的形成与­影响

20 50

得益于 世纪 年代欧洲自由贸易区建­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­程加快, 70

进入 年代以后德国的贸 易条件优越于日本, 获得了较高的。 20 80 年代,贸易增速 世纪 同日本一样, 德国拥有巨额的贸易顺­差。 但与日本不同, 德国承受过两次世界大­战的失败, 在国际贸易冲突面前选­择放低姿态, 主动调和与各贸易逆差­国之间的矛盾, 分散其出口商品的种类, 拓展贸易目的地国, 削减其对单个贸易伙伴­的顺差额, 尤其是与美国的贸易差­额, 使得美德贸易摩擦并未­上升到美日贸易摩擦那­样的激烈冲突局面。

1985 年, 德国与美国签订“广场协议” 后, 马克也随即大幅( 4)。

升值 见图 加之德国当时财政危机­和产业结构问题凸显, 在内忧外患两面夹击的­情况下, 德国对

外坚持自由贸易原则, 对内竭力稳定国内物价, 审慎推行各项宏观调控­政策和产业政策, 稳住了短期马克升值带­来的危机, 奠定了德国长足发展的­基础。 在对外贸易方面,德国坚持推行双向自由­贸易, 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­化发展, 在平滑与伙伴国贸易差­额和降低贸易冲突可能­的同时, 积极改善国内制造业;企业的贸易环境 在产业政策方面, 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­支持企(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­新 杨丽君, 2014), 通过减税政策鼓励优势­企业发展, 淘汰落后产能, 利用财政补贴资助新兴­产业发展、 企业研发与人才培养, 推进科技创新;在宏观调控方面, 前期小幅逐步下调官方­贴现率以刺激经济发展, 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, 主动对冲流动性风险, 遏制住泡沫资产膨胀。结局与日本截然相反, 德国的上述贸易原则和­调控政策, 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, 同时缓和了政府财政赤­字, 避免了股市和房地产市­场的大起大落。

总体而言, 美德贸易摩擦包括“广场协议” 的签订并未造成德国经­济基本面的强烈波动, 反而促使德国加快欧洲­经济一体化, 借势升级产业结构, 较好地实现德国经济的­平稳落地。

三、 中美与美日德贸易摩擦­的比较

20 世纪美国与日本、回顾 德国的贸易冲突历程, 探索历史与现实的共性­和差异, 将为进一步把握中美贸­易摩擦的特殊性和廓清­中美贸易关系及其未来­走向提供思路和方向。 (一) 中美与美日德贸易摩擦­的共同点

“特朗普主义” 20类似于 世纪

80 “里根主义”,

年代 对内推行自由主义, (对外推行保护主义 盛斌和宗伟, 2017)。 后危机时代中美贸易

20 80

摩擦与 世纪 年代美日德贸易摩擦具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。

1 当时全球经济处于后经­济危机恢复期

20 70

类同于 世纪 年代日本和“”,德国经历的两次 石油危机2008 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­和欧洲债务危机, 全球经济随后进入恢复­和发展阶段。

2 美国有巨额贸易逆差且­制造业受到冲击

20 80

世纪 年代美国面临巨大的财­政和贸易双赤字, 而得益于制造业崛起的­日本和德国对外贸易繁­荣, 对美贸易顺差成为加剧­美国贸易赤字的众矢之­的。 当前美国依旧债台高筑, 中国得益于制造业的迅­猛发展, 形势如同当年的日本和­德国, 因而被美国顺势列为制­约其经济发展的原因之­一。

3 美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­争力相对衰弱美日德贸­易战中, 贸易严重失衡的美国经­济发展滞后于日德崛起(贺平, 2008),

的速度 尤其日本的制造业对美­国存在市场挤出效应。 当下的中美贸易关系如­出一辙, 美国制造业逐步丧失大­国优势, 关停企业和失业群体数­量庞大, 经济发展速度也落后于­中国。4 中日德的货币均处于货­币国际化进程中

、与当时的日元 德国马克相似,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受到­市场主 体的青睐, 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­区运用于跨境贸易结算、 投资等领域, 并初步具备一定的储备­货币职能, 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形成­冲击。(二) 中美、 美日、 美德贸易摩擦的差异点­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与美­日德贸易摩擦存在一定­的相似之处, 但是中国与日本、 德国因意识形态、 区域政策、 涉及领域、 牵涉利益以及规则制定­存在差异, 后危机时代中

20 80美贸易摩擦与 世纪 年代美日德贸易摩擦亦­有一定的不同。

所处政治情境有别第二­次世界大战后日、 德的国家安全依附于美­国, 导致日本和德国在与美­国的贸易摩擦问题处理­上表现得较为被动。 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­的外交原则, 在国家安全方面并不依­附于美国, 因而在与美国较量中, 中国比日本、 德国更具有主动权和话­语权。

区域政策安排有差异

,在贸易摩擦面前 日本与德国、 中国实施不同的区域经­济政策安排。 日本并不重视东亚区域­经济政策协调, 而中国、 德国均积极推进区域经­济一体化, 其中, 德国加快推进欧洲一体­化; 中国重视统筹双边、 多边和区域次区域经贸­合作, “一带一路”加强 和自由贸易区建设。

涉及领域有所不同

20 80 年代日本、世纪 德国与“广场协议”美国的贸易战以签订为­开端, 导致日元和德国马克大­幅升值, 震荡了整个国家的经济。 当前中国虽然面临人民­币升值情境, 2005但是人民币汇­率经历 年和2015 年两次改革后, 波动更加稳

定, 且中美贸易摩擦暂未直­接触及货币升值问题和­金融领域。

牵涉他国利益面不一样­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加­快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­化, 世界经贸体系逐步由最­终产品主导的传统分工­模式转变为以产品内分­工为主的新型分工模式。 20

与 世纪美德和美日贸易摩­擦相比, 中美贸易摩擦不仅涉及­多领域的经贸冲突与对­垒, 且牵涉的利益面更广, 切实影响着更多国家和­地区的利益。

5 国际经贸规则冲突发生­差异由于国际分工纵深­化, 国际经贸规则由边界上­规则转变为边界内(盛斌和马斌, 2016)。 20规则 世80

纪 年代美日德贸易摩擦主­要发生在关税、 非关税壁垒等边界上规­则的冲突, 而中美贸易摩擦中的规­则冲突看似边界上的关­税规则冲突, 实际已延伸至中国与美­国的边界内规则冲突, 尤其是知识产权、、

技术转让 产业补贴等规则的冲突。

四、 后危机时代中美贸易摩­擦的应对措施

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­性和持续性特征, 但中美贸易并非零和博­弈。 后危机时代, 中美经贸关系同样是竞­争与合作同在、 冲突与缓和并存的发展­态势。 回顾历史, 日本“” 的教训发人深思,失去的十年其宏观调控­政策误判和产业政策失­误是导致泡沫经济产生­和破灭的主要原因; 德国审慎调控宏观经济,支持新兴产业发展, 加速欧洲经济一体化, 减少对美贸易依附力, 产业升级得以顺利跃迁。 我国应理性 “逆全球化”对待 思潮和贸易主义抬头, 立足中美贸易摩擦的发­展态势和矛盾特征, 比较借鉴德国、日本在处理与美国贸易­摩擦的经验与教训, 时刻保持战略定力和全­局视野, 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冲突­带来的不利影响。

(一) 审慎制定宏观政策, 主动出击, 避免经济 “脱实向虚”第一, 审慎宏观调控, 将冲突。 20 80锁定在贸易领域 世纪 年代, 日元强势走高导致日本­国内资产过热, 进一步扰乱了金融秩序­并掀起国际投机热潮。 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情­境下, 中国要吸收日本教训, 竭尽所能把中美矛盾冲­突稳定在贸易领域, 审慎推行财政和货币政­策, 确保人民币在合理范围­内波动, 避免由贸易领域摩擦扩­大至金融领域冲击, 努力为现阶段我国发展­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­赢得“”。

时间窗口

第二, 主动实施反制措施, 寻求多边解决方案。 中国要认清中美经贸关­系的紧密性以及中美贸­易摩擦的复杂性、 长期性、 严峻性, 不能被动应对或妥协, 而要在战略上主动出击, 加紧研判美国对华采取­的制裁措施及其可能的­动向, 既要对美制定对等的反­制举措清单,避免自身贸易条件恶化, 也要积极WTO、 G20、 上海合作组织、利用

APEC 等多边对话平台, 与其他同样遭遇美国制­裁的国家和地区携手共­商多边解决方案, 共同谋划针对美国的反­制措施。

第三, 加强金融监管, 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。 日本资产泡沫的破灭抑­制了过于乐观的金融乱­象, 也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­期经济萧条。 新时期中国要坚持供给­侧结构性改革, 严格加强金融监管, 适度有序,开放金融服务业 控制诸如房地产、 股票市场等虚拟经济中­的金融( , 2017 ) ,乱象 陈继勇和陈大波有效降­低宏观杠杆率,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­风险的底线。

(二) 加快推进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 刚柔并济拓展贸易空间

“一带一路”我国要坚持 倡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议构建 的理念, “一带一路”积极与 沿线国家建立良好的经­贸往来关系, 既要,发掘新的国际市场 拓宽贸易空间, 逐步降低中国与美国贸­易集中度, 分散中国对外贸易的系­统性风险, 也要帮助与中美贸易摩­擦有着利益牵涉的国家­和地区消除其担忧和疑­虑, 有效降低国际经贸关系­的不确定性。

第一, 强化基础设施, 推进互联互通。 我国对外要努力拓宽同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的跨境基础,

设施项目建设 对内要积极发挥“1 +3 +7 +2” 自贸试验区的开发开放­引领性作用, 革除壁垒, 拓展, “设施联通”地理空间 为实现

“贸易畅通” 的区位延伸奠定坚实基­础, 进而构建国家间互利共­赢的经贸合作关系。

第二, 加强产能合作, 扩大开放领域。 我国加强国际产能合作,将因对美出口急剧减少­而剩余的国内产能转到­其他国家, 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­开放和合作领域, 减少中国对美国市场的­依赖度。 因此, “一带一路”我国要融合 倡议与国际产能合作的­战略智慧, 以跨境产业园区建设为­依托, 鼓励中国企“一带一路”业在 沿线国家和地

区设置海外生产基地, 形成重点行业国际产能­合作企业联盟, 加快推“一带一路”动中国与 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合­作共赢的包容性发展。

第三, 夯实民心基础, 促进文化交融。 “民心相通是助推 一带一路” 建设的润滑剂, 文化交融是促进合作共­赢的助推器。 我国要积极传承与弘扬­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, 尊重各国文化差异和谋­求双边互信共识, 推动多元化经济交流与­多层次贸易合作, 为拓展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空­间提供民意基础和贡献­文化智慧。

(三)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,软硬并举提升开放层次

第一, 培育制度新优势, 对冲不利的外部冲击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­深入, 规则将成为愈加重要的­生产力。 我国应强化自贸试验区­的制度创新功能, 大胆试、 大胆改, 加快培育制度新优势, 既尽早形成高标准的贸­易投资规则体系,抢占新一轮国际经贸规­则竞争的制高点, 也要通过优化提升营商­环境对冲中美贸易摩擦­引发的不利外部冲击。

第二, 注意围绕实体经济发展­进行制度创新。 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背­景下, 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尤­其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基­础性作用,制度创新优先服务于生­产性服务业《 2025》

和 中国制造 的十大优势和战略产业。 我国自贸试验区可与高­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区、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­其他国家级开放型经济­区形成政策联动, 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­新 的良性互动, “1+1>2”的发挥叠加效应, 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等­战略性新兴产业, 逐步提升我国制造业和­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­争力。

第三, 开展适当的压力测试,审慎推动金融开放创新。 虽然当前中美贸易摩擦­暂未引发较大幅度的汇­率波动, 但是随时可能从贸易领­域延伸至金融领域。 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开­放的引领区, 我国自贸试验区尤其是­沿海自贸试验区, 在有序扩大人民币国际­使用的同时, 应当通过金融开放创新­做适当的风险,

压力测试 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制度, 健全国际金融市场体系, 为防范中美贸易摩擦从­贸易领域转入金融领域­做充分准备, 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­险。

第四, 以自由贸易区战略为支­撑,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。 充分吸取日元国际化的­经验教训, 重视区域经济协调与合­作的重要性, 注重自贸试验区的制度­创新, 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与­自由化, 稳步扩大, “人民币国际使用 并借助 一带一路” 和自由贸易区建设, 逐步形成以人民币计价­结算的资本市场, 为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­币体系给予支撑。

(四) 发挥技术创新引领作用, 多维举措推动产业升级

第一, 重视基础技术研发, 加大高科技人才培育力­度。 我国基础技术研发薄弱, 而产业转型升级要以基­础技术为保障。 由于技术创新需要依靠­人才作为推手, 我国应培育创新文化, 完善创新活力激发所需­的制度供给, 建立健全的高科技人才­储备机制, 保障高科技人才相 关的福利政策落地, 为我国构建高端、 高质和高新产业体系贡­献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­术。

第二, 稳步推进制造业升级,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。 目前中国处于制造业转­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要引导资源要素向先进­制造业集聚, 推动低端的劳动密集型­行业跃升至中高端的技­术密集型行业, 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、 物联网、 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­信息技术及其相关领域­的高新技术企业, 避免产业“空心化” 和技术受制于他国, 创造中国制造品牌价值, 切实增强我国制造业的­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引领­力。

第三, 《 2025 》以 中国制造为导向, 加快向制造强国跨越式­发展。 当前中国不平衡不充分­的发展正在延缓中国由­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­进的步伐。 面对当前严峻的中美贸­易摩擦, 中国更要紧紧围绕制造­强国的战略目标, 科学识别制约因素, 整合完善产业链条, 推进金融业、 生产性服务业与智能化­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, 凸显优势领域竞争力,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, 努力成为制造强国。

[基金项目: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­年项目 “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的­机理及路径研究”;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­费青年教师成长项目 “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贸易­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”。]

(作者单位: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­院、 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②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­研究院,

院; 责任编辑: 魏名)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