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trade

对外开放四十年: 从适应者到影响者和引­领者

- 宋 泓

国的开放, 早期主要是对于中

发达国家的开放; 中国的改革也是放弃原­来的计划经济, 而向市场经济转型; 因此, 整个改革开放是一个适­应、 融入现有国际体系的过­程。 过去四十年中, 我们首先是放弃了原来­的和发达国家对立、 理想化的道路; 其次是奋勇探索出一条­和过去不同, 但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和­党的领导, 同时又和现有的国际规­则和秩序相兼容的道路。

,作为一个落后国家 规模再大, 只要不是霸权国家, 都要适应现有的国际体­制以及国际规则。 中国也不例外, 尤其正在进行改革开放, (尚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­国不具备霸权国家的影­响力)。 问题的关键是, 如何将现有的国际环境­和规则, 和本国发展的现状与未­来相结合, 从而找到适合本国、 发展绩效又比较好的道­路。本文将着重分析过去四­十年改,

革开放中 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, 中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­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、 成就以及未来所面临的­挑战和应对。 首先, 简要介绍中国改革开放­的历程和伟大成就,随后, 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­动中, 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­因以及中国的经验, 接着分析未来中国改革­开放所面临的挑战和应­对,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。

一、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­历程

(一)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, 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­伟大成就

据世界银行统计, 2010

以 年不变价美元计算, GDP中国的人均19­78 307 77 2017从 年的 美元增长到7329 09 美元, 8 5%,年的 年均增长使得中国从世­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上­升为上中等收入国家。 GDP 也从1978 2942 75 2017年的 亿美元增长到1016­10 13 亿美元,年的 年均增长9 5%; 世界排名也从第十位上­升到第二位。 2008 《世界银行 年 经济增长》 报告, 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

13 25

后 个连续 年经济增长率超过7%的国家和地区, 中国也位列其中。但是, 9%以上连续四十年保持年­均增速的国家却是凤毛­麟角。改革开放四十年后, 中国货物1978 206

贸易从 年的 亿美元增长到2017 4 1 万亿美元,年的 年均增长14 5%, 增速居世界第一位; 在世1978界上的地­位也从 年的第二十九2017 年的世界第一位;位上升到 服2017 6957务贸易总额 年达到了 亿美元, 1982 147 倍,比 年增长 连续

4年保持世界第二位。引进外资也从无到有, 并连续多年位于发展中­国家和地区的首位、 。 2017 年,世界的前列 我国1310实际使用­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 元, 1984 91 3 倍,比 年增长 年均14 7%。 1979—2017 年,增长 我18966国累计吸­引外商直接投资达亿美­元, 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­多的发展中国家。 对外投资虽然起步晚, 但是发展迅速, 也名列前茅。2017 年,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(不含银行、 证券、 保险) 1201

亿美元, 2003 41 1 倍,比 年增长 年30 6%。

均增长

(二) 四十年中,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­两次大的转型和四个阶­段

四十年中,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。历了两次大的转型 第一次转型是, 从最初的进口外国的先­进技术和设备, 满足国内的生产和消费­需求, 从而不断扩大出口, 获取外汇收入的开放, 向参与国际分工,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式­的对外开放转型。 第二次转型是, 向参与区域甚至全球的­生产网络, 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合­作的开放转型, 并成长为区域乃至全球­性的加工和制造中心, 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。 通过这两次大的转(

型 出口创汇向参与国际分­工转型, 以及向参与区域和全球­价值链分工转型), 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上­的快速增长, 更是成为世界经济体系­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­部分。四十年中,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­四个阶段:

1 1978—1989 年: 参与国际

分工,

出口创汇这期间的贸易­结构, 从国别上看, 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­结构:与美欧以及日本等发达­国家相比,我们处于比较劣势地位, 因此, 贸易是逆差状态。 另外, 和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­中国家也处于逆差状态。 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­地区相比, 我们则处于比较优势地­位, 因此, 贸易是顺差。 当然, 其中也包含一些贸易的­中转国家和地区, 比如, 中国香港、 新加坡、 荷兰等。2 1990—2000 年: 承接亚洲四小龙和日本­的生产能力转移, 融入东亚生产网络这个­阶段, 最大的变化表现在与中­国台湾、 韩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上。 上一个阶段中, 这两个经济体还不是我­们的贸易伙伴, 因为台湾当局尚未开放­台商对大陆的投资,我国也没有和韩国建交。 同时, 我国仍然维持了与德国、 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­的逆差, 以及与资源丰富国家的­逆差。 但是, 在贸易顺差国的清单上, 却令人惊奇地出现了美­国、 英国、 西班牙等欧美发达国家­的身影。 在上一个阶段, 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­还处于贸易赤字状态。 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在­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­这种逆转呢? 原因20 80 年代中后期,

是 世纪 我国对于亚洲四小龙以­及日本产业转移的,

承接 以及与东亚生产网络的­融合。

3 2001—2008 年: 放、大 开

大发展

这一阶段中, 最突出的表现是与资源­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­贸易逆差的快速增长。 一方面, 我国与 原来传统的资源出口国­家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, 另一方面, 一些新的资源出口国家­也加入到我国的最大逆­差国家的名单中来, 比如, 沙特、 、 、阿拉伯 菲律宾 安哥拉 伊朗等。 其中有不少国家, 在上个阶段我国还处于­出超状态, 这个阶段也逆转了过来。 同时, 欧洲传统的制造强国的­地位被削弱。 同时, 在贸易顺差国家的清单­上, 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加­入进来, 比如, 法国、意大利等。 另外, 新的贸易中介, 比如阿联酋, 以及新的加工制造基地, , 、

比如 墨西哥 土耳其和越南, 也都加入进来。 中国不仅直接为欧美国­家供应商品, 而且, 为面向这些市场的新兴­区域生产基地提供中间­品和原材料。 显然, 将更多的资源出口型国­家和更多的新兴区域加­工和制造基地纳入进来­后, 中国制造和加工基地的­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了。 中国制造越来越超出了­东亚的区域范围, 而表现出全球性的影响­力。

4 2009—2017 年:成为全球生产和制造基­地这一阶段, 中国与亚洲生产网( 、 韩国以及日本)络 中国台湾

(德国和瑞士)和欧洲生产网络的融合­更加深入, 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逆­差进一步扩大; 同时, 由于大宗资源价格的回­归正常, 与资源出口型国家的逆­差地位有所减弱;但是, 总体上, 作为全球生产和制造基­地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­加强。另一方面, 在贸易顺差的清单上,不仅原来的欧美出口市­场的地位更加强化, 而且, 对于传统贸易中介(中国香港、 新加坡、 阿联酋、 荷兰) 的利用也在强化; 尤其重要的是, 对于新兴经济体, 比如印度, (墨尤其是新兴的生产基­地

、 、 越南以及波兰)西哥 土耳其的影响力也在扩­大。 这样, 中国作为全球性生产和­制造基地的作用更加突­出了。

总之, 中国四十年的开放是在­世界经济大踏步进入新­一轮全球化的背景下进­行的。 中国的开放, 几乎和这种全球化同步­进行, 并在后期相互促进。

二、 在与外部世界的有效互­动中发展壮大

四十年中,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是­在和外部世界的有效互­动中实现的, 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­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。 这种互动, 主要经历了两个回合。

20 70 80

(一) 世纪 年代和 年代: 自主改革和开放

1 20 70 年代:

世纪 外交大局

的打开反对苏联扩张主­义的共同利益 将中美两国推到了一起。 20

从 世60 年代后期开始,纪 经过长期的秘密接触, 中美冲破重重险阻, 终1972 年实现尼克松总统访华,于在

1979 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。并于与美国的关系改善, 以及最终建交, 一方面, 使得中美双方的关系进­入一个新的互利合作时­期。 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, 中美在各个领域展开了­合作, 堪称小蜜月时期。另一方面, 也促使中国和西方国家­的关系大大改善, 并直接促成了与西方所­有主要国家的正式建交。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, 这是建立外交关系最多­的时期。与美国关系的改善, 以及恢复联合国合法席­位是两个标志性的重。 1971

大历史事件 年恢复联合国席位后,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联­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­事国之一, 国际地位大大提升, 使得与广大发展中国家­和地区的关系改善。 这个时期, 我们与世界上主要的发­达国家、 新兴的经济体等都建立­起了外交关系。 这样的外交构架为以后­的开放打开了广阔的空­间。

2 20 80 年代:世纪 自主推进的改革开放

1978—1990 年是中国根据国内的需­要推进改革开放的时期。 由于与主要发达国家的­关系改善, 所以来自外部的压力并­不大, 甚至西方国家还为我国­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很多­帮助和良好的建议。 从这个角度来讲, 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我国­自主改革开放的阶段。这一时期的改革, 主要是放权让利, 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, 并逐渐从农村向城市扩­张, 也放开了增量部分的经­营。 因此, 个体经营 。 1984等计划外部分­快速发展 年《

出台的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》,

议 提出了要逐步将我国建­设成“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” 的目标。这一时期的开放, 主要集中在地域上, 即不断增加开放的地域。1978 年, 最初的开放是从更多地­引进技术, 从而出口创汇的角度出­发的。 这样, 临近香港和澳门地区的­广东宝安县和珠海县自­然就成为首选。 当时的设想是利用地理­上毗邻港澳的优势, 利用港澳的资金和技术, 以及与国际市场的联系, 建成出口基地。 这样一种合作形式,对于港澳的商人来讲, 也是非常难得的机遇: 一方面, 可以利用内地的廉价劳­动力以及生产条件扩大­生产、 降低成本; 另一方面, 可以逐渐转移生产, 甚至形成一种分工合作­关系, 将内地这些毗邻地区的­生产活动纳入他们的生­产和供应网络中。

1979 7 15 日,

年 月 中共中央、 国务院批转广东省、 福建省关于对外经济活­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­措施的报告, 决定在深圳、 珠海、 。 1980汕头和厦门试­办特区

5 16 日, 经中共中央、

年 月 国务院批准, “特区”正式将 定名为“经济特区”。 这样, 在这些特区里, 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地­与港澳的商人和企业的­合作方式: 建立合资企业, 加工和生产外销产品。 这样一种合作方式, 也为后来的其他亚洲四­小龙经济体所效仿, 从而为内地经济融入东­亚地区的生产网络开拓­了一条捷径。

1984 5 4 日,

年 月 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­城市座谈会会议纪要, 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、 上海、

大连、 秦皇岛、 烟台、 青岛、 连云港、 南通、 宁波、 温州、 福州、 广州、 14湛江和北海等 个沿海港口城市, 并扩大这些城市的权限, 给予外商投资若干优惠­等政策。 进一

14 个沿海开放城市,步增加的这不仅坚定了­开放的方向, 也扩大了开放的范围。

1985 2 18 日,

年 月 中共中央、 《长江、国务院批转 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­泉三角地区座谈会》,

纪要 决定将这三个三角地区­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。 这样, 我国对外开放就形成了­经济特区—沿海—

开放城市 沿海三大三角地区(以及随后的辽东和胶东­半岛) 的由点到面、 不断扩大的大格局。 尤,

其重要的是 通过这样的开放布局, 沿海开放地区与内地之­间的联系也更加通畅、 便捷了。

1987 11 1988 年年初,年 月至在十三大召开后不­久, 国务院主要负责人先后­去上海、 浙江、 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市­考察, 并形成了加快沿海地区­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, “

总体设想 即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”。 1988 1 23 日,

年 月 邓小平《

审阅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­略问题》 报告, “完全赞同。并批示特别是放胆地干, 加速步伐, 千万不要贻误时机”。 1988 3随后的 年

18 日, 《

月 国务院发出 关于进一步扩大沿海经­济开发区范围的通》, 140知 决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­个市、 县, 其中包括杭州、 南京、

3 个省会城市。 4 月,沈阳 同年 又新设立海南省, 并兴建我国最大的经济­特区———海南经济特区。 1990年,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, 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­某些经济特区政策。 , 20 80 年代,总之 世纪 国际环境的变化非常剧­烈。 在这个十年的中前期, 西方国家不仅在推行去­规制化以及贸易和投资­的自由化,而且, 相互之间也在进行角力。1985 9 月, 下,年 在美国的压力日元、 马克以及其他西方主要­货币都对美元实现了大­幅度升值, 史称“广场协议”。 在此之前, 日元对

1 250于美元的汇率是 美元兑换 日元, 1987 1之后的 年则是 美元兑120 日元。 同一时期,换 亚洲四小龙的货币也大­幅度升值, 造成当地的劳动密集型­产业丧失比较优势,被迫大规模向外转移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 1988年中国大规模­实行的沿海经济大发展­战略或者沿海经济大循­环战略, 实现了与这种产业转移­的对接。 在很短的时间内, 中国的贸易结构就发生­了根本性的改变,并逐渐成长为东亚地区­的加工和制造中心。

这样, 1989

在 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­以及苏东剧变之前, 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突­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束­缚, 搭建起了一个以沿海地­区为前沿和桥头堡、 内外相连的开放大格局, 而且, 通过积极的战略对接, 形成了承接亚洲四小龙­和日本产业转移的政策­和制度框架, 初步实现了与这些周边­先进经济体的经济融合。

20 90 21

(二) 世纪 年代和 世纪以来: 重重压力下的改革开放

1 1990 :年至中国入世 在发达国家的压力下进­行的开放和改革(1) 1990—1994

20 90 年代,世纪 世界风云突变! 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解­体了, 中东欧的传统社会主义­国家也纷纷改弦更张, 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党­的领导, 走上了资本主义和多党­制之路。 伴随着这种转变, 一方面,这些转型经济体陷入了­空前的经济衰退之中, GDP不少国家的 在随后的十年中连年下­降, 最低达到转40% ~ 50% 。

型前的 左右 另一方面, 苏联的垮台也使得坚持­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­的中国面临空前的压力。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美­国对于GATT 的缔约国地位,我国恢复 以及随后的入世谈判的­战略和要价变化上。 1989 4 18 19 日,年 月 日至

GATT 7中国工作组第 次会议本来已经完成了­对中国外贸制度的评估; 5 24 28 日,同年 月 日至 中美

第 轮复关问题双边磋商也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, 并有望在当年年底结。 但是, 1989束复关谈判 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­风波彻底改变了这种态­势。 实际上, 1989 12 12年 月

14 日, GATT

日至 在 中国工作组

8 次会议上,第 缔约方开始了对中国外­贸制度的重新审议。 这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复­关态度和战略转变的一­个标志。

1990 年美国根据国内法( 1974 “杰克逊—瓦年贸易法中的

尼克” 条款) 开始了对中国最惠国待­遇的年度审核。 这一事件标志

10

着 多年来维系中美经贸关­系的,根基发生了动摇 中国置身于GATT / WTO之外的代价陡然­增大。从此, 美国利用双边谈判机制, 迫使中国在许多具体方­面适应美国和国际的规­则。 1991 11 月,年 美国1974 301

根据 年 条款开始了对中国市场­的调查, 1992

并于 年签订

《关于市场准入备忘录》; 同年,中国与美国签署知识产­权保护协定, 1994 年新的争议又兴起, 并到了发生贸易争端的­边缘。 显然, 美国不断利用其在国际­上的独特地位( ), 、霸权地位 单边地 歧视地( CHINA-SPECIFIC) 对中国提出种种要求, 并通过双边谈判的杠杆­机制迫使中国让步, GATT /进而通过

WTO的非歧视原则将­中国的这些让步推广到­所有缔约方或成员方。1989

在经历了 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­风波之后, 国内对国家发展的方向­也陷入争论和彷徨之中。改革开放的事业一时处­于缓慢推进, 甚至停滞状态。 在这个危机关头, 邓小平又一次站了出来, 通过南方谈话的形式, 再一次将中国的改革开­放事业推向前进。这一时期, 中国为尽早结束谈判做­了很多努力, 也做出了很多调整。 譬如, 1992 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­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­济; 中美关于知识产权的双­边谈判; 1994 WTO

年为在 诞生前复关而做出的市­场准入方面的巨大让步­等等。 其中,建设市场经济目标的提­出, 给了当时陷入困境的中­国复关以及随后的入世­谈判以极大的推动。 这是因为,有关中国外贸体制方面­的审核的基础, 是对于中国经济性质的­认定。GATT WTO的缔约方和随后­的 成员的经济都是市场经­济;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所建­立的国际经济体制和规­则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­的基础之上的。 没有十二大会议上的这­种突破, 随后的复关谈判以及入­世谈判的进展就不可想­象。 在市场准入方面, , 1992以关税削减为­例 年到1994 年间, 中国进行了四次大规模­8 的单边、 (见自主的关税削减活动

1), 1992 43 2%图 平均关税从 年的

1994 36 4%,下调至 年年底的 短短的三年间, 17 6%。就下降了

总之, 1990—1994 5

年 年间是国际国内形势变­化剧烈的时期。除了中国内部的政治风­波外, 国际上, 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­家解体, 战后持续将近半个世纪­的美苏对抗的冷战格局­结束, 美国一超独霸的格局形­成。 中国失去了在冷战体系­中作为美苏对抗平衡器­的独特作用。 作为世界上仅存的社会­主义大国, 中国日益成为美国的潜­在对手。 同时, 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,多边贸易体系管理的贸­易范围大大扩大。 服务贸易、 知识产权、 农产品等等议题加入进­来, 这增加了谈判所涵盖的­范围和难度。 另外, 非常敏感的中国台湾问­题也加入进来。 对于这些变化, 中方起初并没有做好准­备, 或者不愿意接受——— 1994 年复关努力失败时。尤其是在

因此, 这一时期是中国和主要­缔约方, 尤其是美国相互配合错­位的时 期, 也是中国被迫做出调整­的时期。 在复关以及后来的入世­谈判中, 美国跟我国进行了真刀­实枪的讨价还价。 1993

本来在 年的乌拉圭回合结束之­前, 我国是有机会以。相对比较宽松的条件复­关的 但是, 1989 年政治风波以及苏东剧­变之后, 一切都改变了, 调整的程度已经远远超­出了中国自主改革开放­的范围。

(2) 1995

年至中国入世

1995 1 1 日, WTO

年 月 正式成立, 此后中国的复关谈判转­入到入世谈判阶段。 因为美方立场和战略上­的改变, 中国的入世谈判一开始­便从双方的非正式沟通­开始。 这

4 次。种沟通起码进行了

其一, 1995 3 11 13年 月 日至日, 美国贸易代表坎特访华, 与外

8经贸部部长吴仪就复­关问题达成点协议, 同意在灵活务实的基础­上“入世” 的谈判,进行中国 并同意在乌拉圭回合协­议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解­决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­的问题。

其二, 1995 5 7 19年 月 日至日, GATT

应 中国工作组主席吉拉德­邀请, 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龙永­图率中国代表团赴日内­瓦与缔约方就中国复关­进行非正式双边磋商。 此“试水”次磋商被西方媒体称为­谈判。

1995 6 3 日,

年 月 中国成为WTO 观察员。 1995 11 月,年 中国政WTO总干事鲁­杰罗,府照会 把中国“入世”复关工作组更名为中国 工作组; 与此同时, “照台湾当局也会” WTO GATT

把 中国台北问题工WTO­中国台北工作组。作组更名为

其三, 1995 11 28 日,年 月

“美方向中方递交了一份 关于中‘入世’ 的非正式文件”,国 即所“路线图”,谓的 罗列了对中国“入世” 28 项要求。

1996 2 12 日,

年 月 中美就中“入世” 10

国 问题举行了第 轮双边磋商。 “路线图”中方对美方的逐点做了­反应。

其四, 1996 3 22 日,年 月 龙WTO永图率团赴日­内瓦出席 中国1

工作组第 次正式会议并在会前和­WTO 成员进行双边磋商。会后与

之后, 8 轮谈判,又进行了 中美之间才达成了双边­协定。中美双方的最高层领导­都参与和推动了中美关­于中国入世的谈判过程。 其中, APEC 领导人会议为中美两国­领导人提供了接触的重­要渠道, 为协定的达成起到了非­常重。 1996要的促进作用 年江泽民与APEC

克林顿在 菲律宾马尼拉峰会, 1997 年江泽民访美,上会晤

1998 年克林顿访华, 高层互访推。 1999 4动了中美谈判的进程 年月, 朱镕基总理访美, 中美双方进 行了夜以继日的谈判, 就农业问题,

达成协议 但克林顿慑于国会压力, 。5 月,在最后时刻退缩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­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­使馆, 中美谈判中断, 直到

9 APEC月新西兰奥克­兰 峰会才告恢复。 其后, 克林顿与江泽民数次, 决意加速谈判进程。通信通电

1999 年谈判最后达成协议也­是在双方高层领导人的­共同推动下实现的。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­两个国家———中国和美国关于中国加­入WTO问题的谈判却­主要通过两国领导人之­间的个人关系来维系和­推动, 这显然是很不正常的。 这种状况的存在也许正­好说明了中美关系。的苍白和信任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, 商业利益成为唯一的追­求: 一方决意加入, 一方漫天要价, 双方针锋相对, 讨价还价悲惨激烈。 这一时期, 也主要是中国适应美国­的过程。 WTO,为了加入 中国一次又一次地提出­减让清单, 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拒绝。 其间中国至少进行

11

过 次市场准入和其他方面­的让步。就关税单边削减而言, 1996— 1997 36 3%年中国的关税从 下调17 3%, 51 4%。到 下降幅度高达在短短的­两年时间内, 将总体关税, 。水平削减一半 世所罕见 到2001 WTO 的时候,年中国加入 总体关税水平进一步降­低到了15 3%。 1992 年开始,从 中国的

10 43 2%总体关税在 年间从 降到15 3%, 64 58%。 10了 削减了 这年的开放力度由此可­见一斑。中美有关中国入世协定­达成之后, 经过几轮的谈判, 中欧之间也 2000 。 从此以后,于 年达成协议中国入世进­程也进入了最后阶段。除了入世谈判之外, 这一时期我国还进一步­将开放的范围向内陆地­区扩展。 1991 年, 我国开放满洲里、 丹东、 绥芬河、 4珲春 个北部口岸。 1992 年, 又开放了重庆、岳阳、 武汉、 九江、 5

芜湖 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; 同时, 开放了哈尔滨、 长春、 呼和浩特、 4石家庄个边境和沿海­地区省会城市; 开放了黑河、 二连浩特、 伊宁、 塔城、博乐、 瑞丽、 畹町、 河口、 凭祥、兴东等沿边城市, 鼓励沿边城市发展边境­贸易和与周边国家的经­济合作; 还开放了太原、 合肥、 南昌、郑州、 长沙、 成都、 贵阳、 西安、兰州、 西宁、 11

银川 个内陆省会城市。 2000 年,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­的实施,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­广大西部地区。 至此, 一个从沿海到内地、 由南向北、 自东向西、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­格局基本形成。

(3) 入世前我国改革开放取­得的成果这一时期我国­被迫进行的改革开放, 其实也带来了丰硕的回­报。在中西方有关中国入世­激烈地讨价还价之时, 全球化的趋势也在大踏­步向前发展: 其一, 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开­始转型; 其二, 原来实行进口替代的拉­美、 亚洲等不少发展中国家, 也因为债务危机而进入­以“华盛顿共识” 为基础的大改革大开放­中; 其三, 尤其重要的是, 以美国计算机产业为代­表的信息革命开始推进, 互联网开始普及。 传统的、 IMB

以 为代表的大型一体化,生产型跨国公司 让位于以标准

化、 模式化为特征, 由微软和因特( Win⁃尔公司所把持的温特主­义telism)。 美国计算机品牌制造商­被迫将自己的计算机生­产, 尤其是笔记本生产以及­众多零部件外包出去。 亚洲四小龙, 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融­入了这种进程中, 同时, 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­业向外转移。甚至, 一些计算机外围设备和­零部件的生产也开始向­外转移。与以前相比, 这个时期的国际生产能­力转移呈现出一些独特­的发展趋势。 首先, 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, 如纺织服装、 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和­初级电子组装、 测试活动向电子、 化学、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­活动转化。 这几个产业是全球零部­件和中间品贸易中的最­重要部分, 它们在全球贸易中的地­1986 27%增至 1997位从 年的 年的43%。 其次, 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­引人注目。 跨国公司将非核心的生­产、 营销、 物流、 研发, 甚至是非主要框架的设­计活动都分包给了成本­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­或专业化公司完成, 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­本, 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­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。 再次, 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­别企业的孤立行为, 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­或体系的基础上, 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­心, 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­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。 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, 生产能力的转移速度和­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­水平。 这样, 市场竞争的性质发生了­变化, 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­变为生产体系之间的竞­争。 竞争的程度和影响范围­都大大增强了。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­和地区生产能力转移的­分布是很不平衡的。 接受发达国家转移来的­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­和地区非常集中。譬如, 2000 5

年前 个最大的接受国78%; 10吸收了这种生产能­力的 前92%。个最大的接受国吸收了­总额的其中, 我国是最大的受惠者, 大体28%。上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­的1990—2000 年间, 我国出口增长中60%是来自三资企业。 10

有 这 个最(除巴西之外)大的接受国 主要是东亚国家, 或者与美国或欧盟建立­了区域性贸易安排的发­展中国家。相反, 那些与主要发达国家联­系少、(尤其是交通运输设施)基础设施

落后、 劳动力素质差、 政局动荡、政策多变的国家则极少­能够参与到这一过程之­中。

总之, 在这一轮新的全球产业­结构大调整中, 中国抓住了机会,大规模地吸引来自周边­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。 一时间, “跨国资 本、 技术和管理, 加上中国工人、工厂以及配套”, 成为国际市场上所向披­靡的锐利竞争武器, 并成为一种时尚。 这样, 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为­了生存也被迫加入这样­的浪潮之中, 纷纷将自己的生产活动­向中国转移, 使得中国成为国际投资­的热土。 1992 年之后, 连续多年,中国吸收外资尤其是绿­地性外资都占据发展中­国家首位; 很多年份,中国一个省份吸收的外­国直接投资的数量, 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家。

2 2017

入世至 年

(1) 2001 年入世之后,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落­实入世承诺的相对平稳­时期

2001 WTO,年中国加入 开始了按照入世承诺进­行预定的、 稳定的改革开放的时期。 但是, 这种改WTO革开放也­是在 成员的监督下进行的: 8在中国入世后的前 年中, WTO 每年都对中国入世承诺­兑现、 落实情况进行审查。

同时, WTO国内也利用加入­的契机, 开始了大规模、 从上到下、 从南到北的广泛的培训­过程。一时间, “WTO

加入 的影响以及应对” 成为各行各业人们讨论­和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。 这样的培训和教育发挥­了很好的作用, 至少各个企业、 行业以及各个地区等都­在制定落实入世承诺的­方案以及应对。入世影响的措施等 为了加入WTO, 中国虽然做出了广泛而­超“发展中成员”出 开放水平的承诺, 但是, 通过积极的应对, 入世反而成为促进中国­改革开放, 尤其是激励各行各业的­人们努力奋斗,提高竞争力的强大推动­力, 使得中国的各个方面都­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。 这样的经历, 在入世的历史上, 也是独一无二的。伴随着入世承诺的落实, 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­新的阶段, 即:由有限范围、 地域、 领域内的开放, 转变为全方位、 多层次、 宽领域的开放; 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­性开放, 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­制度性开放; 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­放市场, WTO转变为我国与 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­场; 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­规则的开放, 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­际经贸规则的开放;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­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, 转变为双边、 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­互促进的开放。(2) 21 世纪之后,进入 全球化发展进入了新的­高潮这种高潮表现在几­个方面: 其一, 产业转移和外包成为一­种国际潮流。 通信和信息技术、 长途海运和航空货运的­发展使得跨国外包经; “营成本大大降低 而 低成本生 产基地+全球性资本和最好的技­术+供应区域甚至全球市场”

的经营和竞争模式使得­很多产业和企业被迫将­生产活动转移到陌生的­海外地区进行。 WTO由于加入 的开放承诺, 以及与西方国家的良好­合作,加上良好的政策环境、 生产条件,因此, 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的首­选之地。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­会每年发布的有关世界­主要跨国公司投资展望­中, 连续多年中国都是跨国­公司的首选投资地。 其二, 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内­需求的增长, 使得中国对于资源和能­源型产品的需求大大增­长, 国内的需求远远不能满­足, 因此, 只好在全球范围内筹供。 这直接导致了世界范围­内的能源和初级产品的­大涨价。 这种涨价的周期, 长达十多年之久,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, 仍在延续。 其三,因为大宗产品的繁荣,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­和地区, 尤其是转型中的国家和­地区, 20 80以及 世纪 年代后期由于债务危机­而陷入困境的众多发展­中国家, 不仅逐渐走出了困境, 恢复增长, 而且成为新的全球化产­品的新兴市场。随着对于能源和资源产­品的需求不断增加,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,开始 投资或者购买国外的矿­产和能源基地, 以保障国内的需求。 在世纪之交, 尤其是入世之后, 中国政府也开始鼓励国­内企“走出去” 对外投资,业 开拓国外市场。 这一时期, 来自贸易伙伴的越来越­多的反倾销、 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起­诉, 也是促使很多中国企业­和产业走出去的原因之­一。 20从

90 年代中期开始,世纪 中国就取代亚洲四小龙­和日本, 成为世界反倾 销、 反补贴的头号受害国。 全球每30% ~ 40%的反倾销、年 反补贴案例都是针对中­国产品和企业的。“走出去” 可以规避这方面的起诉。在很短的时间内, 中国的对外投资就大规­模增长起来。 也是从这, “个时期开始 中国开始了 引进来与走出去” “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” 的双向发展, 并逐渐走向平衡, 更加平衡的开放型经济­格局逐渐形成。

(3) 中国向全球加工和制造­业基地转变这个过程经­历了几个重要阶段, 。并在这个时期凸显出来 首先, 实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­贸易平衡, 由逆差转为顺差。 作为一个发展国家, 在传统的贸易格局下, 中国会和发达国家处于­贸易逆差状态, 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­地区处于贸易顺差状态。 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­期的情形。 但是, 1990

从 年开始这种情形就发生­了改变,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贸易­也开始处于盈余状态。 20这背后的原因就是 世纪80 年代后期, 中国逐渐融入了东亚生­产网络中。 , 20 90其次 世纪 年代, 1993 年之后,尤其是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­盈余不断扩大, 中国作为区域生产基地­的作用在不断加强。 再次, 中国入世之后, 尤其是2003 年、 2004 年之后,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­盈余大幅度增长; 与此同时, 也出现了与不少新兴和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­易转入逆差的改变。 由于资源和能源价格的­大幅度上涨, 不少出口初级产品的发­展中国家也加入中国经­济的循环之中。但是, 这种情形并没有持续很­长时间。 这是因为, 通过资源出口获得

外汇收益的发展中国家­和地区也开始增加了对­于中国产品的进口, 从而与中国的贸易也处­于逆差状态之中。 在中国经济大循环中, 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国家­加入进来, 其中,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; 与此同时,中国也越来越成为众多­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。 2017 年, 60中国是

, 43个国家和地区的最­大进口来源个国家和地­区的第二大进口来源; 30

是 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­出口市场, 12

是 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大­出口市场。 至少从贸易联系上看, 中国越来越具有世界影­响力了。

三、 挑战和应对

(一)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促使­中国经济崛起, 并引发了发达国家对华­政策的大调整

入世以后, 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期­间, 中国经济高歌猛进: 2003年, 中国进口首先超过日本, 成为亚洲第一大进口市­场; 2004 年, 中国出口超过日本, 成为亚洲第一大出口国; 2007 年中国出口超过美国, 2009 年出口和进口都超过德­国, 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; 2013年进出口总额­超过美国, 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­易大国。 与贸易方面的快速成长­相伴随, GDP中国的 也2010 年超过日本,在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; 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­看, 2014 年超过了美国,也在 成为。 2002世界第一大经­济体 自 年以来,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­平均贡30%,

献率接近 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­增长的重要引擎。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­来了广泛的国际影响。 金融危机期间, 在西方学界还在积极讨­论如何应对全 ,球金融危机时 美国前财长Lawre­nce Smmers 就曾尖锐地指出:过一段时期, 人们也许会忘记这场危­机, 但是, 却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­中国崛起的影响来。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 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国­家对华关系进行了渐进­性的调整。 它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­的动力以及中国所采取­的政策, 甚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­等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批­评。 (尤入世过渡期结束之后­2016 ),

其是 年 西方国家公然拒绝(执行自己的入世承诺 中国加入WTO 15 条款),议定书第 中西方之间的冲突逐渐­公开化。同期, 欧盟的对华政策也在进­行调整。 欧盟外交关系委员会在­2009 《年出版的第一份 欧中关系》 中,权力审查报告 倡导欧盟与“对等” 的关系。中国建立起 最近, 欧盟也紧跟美国的步伐, 对华关系趋紧。 比如, 批评中国在欧洲的基础­设施投资会带来经济安­全方面的隐患, 并试图建立欧盟范围内 的审查机制; “一带一路”中国的

“”,倡议是 中国式的全球化等等。欧美对华战略的最新调­整充分2017

体现在 年年底发布的两份报( Francois Godement & Abigael⁃告

Vasselier, gates: China at the A new relations, power audit of EU⁃China

2017;

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America, 2017) the United States of

上。 从这两份报告中可以看­出:首先, 欧美似乎不约而同地认­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和­独特性, 并形成整体的应对战略­和思路: 一是直接叫板中国, 形成在重要的战略领域­中的针锋相对局面; 二是动员, 采取对华联合行动;和联合盟国三是选择性­地支持与中国存在竞争­的国家, 冲减、 平衡中国的影响力。其次, 两份报告显示出惊人的­相似性, 主要表现在: 一是现实主义的对华战­略; 二是否定过去对华交往­的做法, 似乎上当受骗了———至少是过去的做法没有­发挥作用,

因此, 要重新调整; 三是从发展模式的角度­批评和对抗中国, 将中国的发展模式意识­形态化。 比如, 将中国的发展模式界定­为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, 或者干脆称之为国家资­本主义, 而与西方的自由市场、 私人企业、 民主的体制等模式对立;欧盟的报告中, 甚至进一步将中国模式­归结为所谓的党国体制———专制主义的技术—国家模式。就经济方面而言, 欧美对华战2略的调整­可以简单归结如表所示。

不仅如此, 欧美国家这两年还不断­发动攻势, 联合日本等更多国家对­我国的政策、 经济发展战略,甚至所谓的经济模式等­提出了种种挑战。 2018 5 31 日,

年 月 欧美日贸易部长发表三­方联合声明, 表述出对所谓的第三方­国家非市场导向政策的­关切, 倡议制定更加严格的有­关产业补贴和国有企业­的规章制度; 反对任何国家通过诸如­合资企业要求、 外国股本限制、 行政审查、 许可程序或其他手段等­要求或强迫外国公司向­国内公司转让技术; 试图对市场条件或者市­场经济给出一个权威的­界定。 “司马昭之心, 路人皆知”。 欧美日的联合声明虽然­没有点名中国, 但是, 针对性昭然若揭。

(二) 中西方之间的战略性谈­判以及新型合作关系的­构建

1 中西方的关系应该通过­战略性谈判解决

长远来看, 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­达国家之间的关系, 尤其是在301

目前的 调查报告下的中美贸易­摩擦的情势下, 应该通过战略性谈。

判来解决 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谈 ,

判那么双方之间的贸易­战或者贸易摩擦, 比如, 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­贴案件以及对于中国企­业和投资的种种限制等, 就会愈演愈烈。或迟或早, 我们都会走到战略性谈­判的轨道上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 这种谈判的本质, 就是修正现有的国际贸­易规则, 以便约束中国的某些政­策, 或者是制定新的规则以­应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­变化, 比如, 有关国有企业的国际规­则。 现在的中国, 尤其是未来的中国, 越来越具有和西方国家­讨价还价的能力, 也越来越有能力影响现­有的国际环境; 甚至能够主导某种国际­局势。 在这种谈判中, 中国要积极应对, 发挥主观能动性。 这样, 中西方之间的战略谈判, 总体上, 应该会取得一个比较。

均衡的结果 未来世界的发展前景, 也会为这种谈判所左右。

新一轮谈判及其影响我­们可能会有一种错觉:的中美贸易冲突只是暂­时的; 目前特别 是夹杂着美欧、 美日等之间贸易纠纷的­存在, 我国与欧、 日是同一条战壕中的战­友。 实际上, 这只是我们中国人的一­厢情愿而已! 在美国发起众多贸易战­之时, 我们不能忽视另外一个­倾向, 即: 西方国家的联合对华行­动。 至少在对华的认识和政­策方面, 他们之间仍然具有广泛­的共识。 最近, 美日欧等三方的联合声­明, 明显是直接对华的。 在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­硝烟散去的时候, 最终显露出来的仍然是­中西方之间的尖锐对立­和冲突。中西方之间的对立, 越来越体现在发展道路­上, 即: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­与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­民主发展道路之间的冲­突和对立。15这一点从入世第 条的尖锐冲突中就可以­体会到。在和平年代, 我们需要和西方国家进­行一系列的战略性谈判。 通过这些战略性谈判, 逐步解决双方的关切, 从而开拓出更大的合作­空间, 并不断向前。 目前最迫切的战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