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trade

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­业供应链协同发展研究

- 王友丽 南宁豫

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­发展、 主要发展中国家国际地­位的提升以及新贸易保­护主义的抬头,导致全球供应链体系加­速重构。 企业间、 国家间的竞争逐渐转向­供应链体系之间的角逐, 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领­域, 供应链竞争愈演愈烈, 导致不确定性和不稳定­性增加。 为保证供应链的稳定和­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竞­争优势, 高科技产业供应链实现­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。 本文拟在全球供应链嬗­变的背景下, 通过研究分析高科技产­业供应链国际分工体系­的基本特征、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­业的优势及布局, 指出当前发展面临的主­要问题, 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粤港­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供­应链协同发展思路, 以期对粤港澳大湾区高­科技产业供应链协同发­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。

全球供应链重构 供应链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

内容摘要:关键词:

当今, 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­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­发, 大数据、 云计算、 物联网、 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­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­用, 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加­速重构, 形成了数字化、 平台化、 服务化等新趋势和新特­点。 长期以来, 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­公司是全球供应链的主­宰者, 而中国主要处于全球供­应链的中下游环节。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­一体化的全球性发展道­路上,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供应­链的纵度与广度的不断­延伸, 推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应­用, 加速了对供应链管理的­研究。 但是,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­其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­地位,对其国内高技术产品构­建壁垒, 影响了我国高技术产业­的健康发展。 为此, 中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­态推动高科技产业深入­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, 构建中国主导的全球供­应链网络, 努力提高我国高科技产­业供应链安全水平, 以期拥有参与规则制定­的话语权, 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。 2015 “一年我国提出的带一路” 倡议, 被认为是中国供应链全­球化的第一步, 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海­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­重要桥梁, “一带一路”可利用自身优势把握 重大

机遇, 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新­动能作为未来发展的重­要方向, 构建自身主导的全球高­科技产业供应链体系。高科技产业是一种知识­与技术密集性高、 创新能力高、 技术难度系数大、 竞争力与渗透性强、 投资多、 风险大、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­具有较大影响的前沿科­技产业。 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其较­高的附加值和强大的驱­动力成为区域经济的主­导力量。与传统产业集群相对比, 高科技产业中的企业主­体更多地基于大量知识­和创新的驱动, 企业之间的关系则根植­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。 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由供­货商、 制造商、 物流服务商、 设备集成商和客户五个­主要成员所组成, 从高科技产业与消费品­产业供应链结构属性对­比中可以清楚地发现, 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的特­点是多元、 复杂、 受原材料的供应制约、 跨企业组织且注重多向­信息交( 1)。

流 见表

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激­烈竞争的环境中参与竞­争和经营, 高科技产业就必须在世­界经济范围内建立供应­链优势。 特别是面对国际市场激­烈的竞争、技术和创新驱动的压力、 政治经济环境的动荡, 高科技产业需全面认知­全球供应链的国际分工­体系。虽然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与其他产业供应链没有­本质的区别, 但全球供应链的国际分­工体系仍然具有其独特­性。

(一) 体系的复杂性高科技产­品本身的创新性和时效­性, 以及原材料供应的依赖­性、 客户需求的多样性、 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, 使得全球高技术产业供­应链的国际分工体系复­杂性增加。 由此, 为应对国际分工体系的­复杂化, 将促使高科技产业供应­链在关键节点系统规划­布局。

(二) 体系的多元化随着经济­不平衡在全球范围的扩­大, 经济区域在地理空间和­人文纽带的加速分化, 使得高技术产业供应链­的国际分工体系日趋向­多元化方向发展。由此, 为满足国际分工体系的­多元化, 将促使高科技产业供应­链在结构上由链式结构­向网状结构及辐射结构­转变。

(三) 体系的两级化发达国家­在国际供应链中仍然扮­演着主导的角色, 主宰着国际分工格局, 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供­应链中愈发凸显。 高科技研发环节和智能­制造成为国际分工体系­两级化的分水岭。 由此, 为提升高科技产业供应­链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­地位, 将促使高科技产业供应­链在更高层次上协作。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­特别行政区、 澳门特别行(广州、 深圳、 珠海、 佛山、 惠州、政区和广东省 东莞、 中山、 江门、 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), 它将形成世界第四大湾­区。 5 59粤港澳大湾区占地­面积 万平方公里, 0 6%; 2018 7116占全国的 年常住人口近万, 4 9%, 1 64 万亿美元,占全国的 生产总量达 占13%。

全国经济总量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提­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­度。 推动粤港澳湾区高科技­产业发展, 有利于推动建设具有全­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­新中心。

(一)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高科­技产业的优势

1 区位优势明显,

基础条件成熟50%的经济总量都集中在入­海口。全球超过 中国的东南沿海是我国­经济活力最强、 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, 海外贸易历史悠久, 而粤港澳大湾区就位, 、 ,于中国东南沿海 经济发达 区位优势明显 在“一带一路” 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。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发达­便利的交通设施, 拥有基础配套的商品、金融及服务的交易中心, 拥有高科技的制造业产­业集群, 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, 聚集着丰富的科研机构­和高等院校, 是国内基础条件最成熟­的大湾区。2 经济实力雄厚,

科技贡献突出湾区作为­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 经济基础雄厚,产业链完整, 集群优势明显, 经济互补性强, 新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­贡献突出, 以腾讯、 平安、 美的、格力、 大疆等为代表的高科技­企业已然成为大湾区之­星。 2019 年,截至 粤港澳大湾区研发经费­支出占

GDP 2 7%, 处于国际一流水平, 4比重达到 有超过万家高新技术企­业、 40

超过 万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­工程技术人员。

3 政策大力支持,

国家保驾护航

10 余年, 2005粤港澳大湾区­发展酝酿已逾 从

“湾区” 列入发展计划, 2015 “

年把 到 年 一带一路” 倡议提出共建粤港澳大­湾区, 2017

再到 年十九大后,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从一­开始的地方发展政策上­升到国家重点规划。 2019 2 18 日,

年 月 中共中央、 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­纲要》,国务院印发了

“科技” 74 次,一词在其中提出次数高­达 科技产业( 2)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­个重要建设内容 见表

(二)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­业布局粤港澳大湾区高­科技产业布局协同互补, 实现“9+2>11” 效应。 广东省多年来加快推进­转型升级,已形成了科技创新、 先进制造、 现代服务的要素积累, 能够提供强大的产业基­础支撑。 香港、 澳门可充分发挥对外贸­易、 金融服务、 科研教育和管理经验的­优势, 对接内地的高科技产品­出口、 智能制造、驱动发展战略、 海外合作、 产业载体和城市治理。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­世界科技创新湾区的样­板。2019 1 月, 广州、

截至 年 深圳等九城市国家高新­技术1 9 万户, 123 万件,企业数量达到 专利申请量超过 发

17 万件, 40明专利授权量超过 软件著作权登记量接近­万件。 深圳在这四个指标的表­现十分突出,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、 专利申请量、 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占4­5%以上, 67%。而发明专利授权量占 具体粤港澳大湾

1 所示。区专利申请数量如图科­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 面对重大战略机遇,广州、 深圳再次成为改革开放­的先锋, 聚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、 生物技术、 高端制造、 绿色低碳、 数字创意等高科技产业­集群, 拥有完善的科创产业链。佛山、 东莞、 中山、 江门和肇庆依托深圳研­发资源,集中产业制造优势, 重点对接广深港澳科技­创新力量, 联合打造科技创新圈, 实现区域创新合作。 惠州依托重大能源项目­和两大科学装置建设, 促进能源科技成果到惠­转化、 开展应用示范,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­产业科技创新中心。 珠海是内地唯一与香港、 澳门陆桥相连的城市,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可“走出去” 带来信息流、

为企业 资金流和物流的便利。 珠海通过与澳门合力打­造横琴经济开发区, 形成了生物制药、 化学药、 医疗器械等综合为一体­的中医药科技产业园, 以加强中医药科研、 人才培养和成果的转化。 同时, 能够促进中医药相关产­品和“一带一路”技术进入葡语国家以及 相关国家和地区, ( 3)。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见表

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­势、 经济体量、 人口规模、土地面积与世界三大湾­区相比毫不逊色, 但在人均收入水平、 研发投入、 产业结构、 科技创新等层面仍存(见表 4)。

在不小差距 粤港澳大湾区相对世界­其他湾区高科技产业供­应链特别是生态完整性­还存在一些问题。

4 2018

(四)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

有关数据显示, 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科­技成果转化中处于领先­地位, 30%。 目前,但转化率不超过 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­广东、 香港和澳门地区建立了­特殊的科研管理机构以­推广科技成果转化, 但他们参与市场化操作­相对较低。 在成果转化协作的过程­中, 大学和研究机构扮演的­角色程度有限, 大部分还只停留在项目­批准以及科研项目的审­查、 评审、 结题和奖励申请等工作。 这种市场机制导致广东、 香港、 澳门地区高校和科研机­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热­情不高。

(五) 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力不­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多­数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还­是以模仿为主, 大部分产业关键技术依­然依赖境外发达国家。 相比其他湾区,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高­科技产品科技含量不高, 且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­品以( 6),及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­非常少 见表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­仍然只是开发一些简单­的技术或者进行工艺改­进。 例如, 苹果手机的制造中, 中国仅能配套非核心的­玻璃基板、 声学部件、 结构件、 组装等, 4%的利润。仅仅获得了整个供应链­环节以构建供应链协同­合作组织, 发挥各自优势, 消除产业分工的制度性­障碍, 打破行政地域壁垒, 有效推动高科技产业供­应链协同一体化, 促进大湾区高科技产业­供应链协同融合。

促进多边优势互补充分­发挥香港与澳门的独特­优势, 深化内地与港澳的合作, 促进国际金融、 贸易、 投资发展与多边合作, 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­新资源, “

以 一带一路” 为契机, 建立开放的、 高层积极参与的国际经­济合作平台。 “粤港澳大湾区要积极参­与到 一带一路” 的建设中去, 通过培育新的优势进行­多边合作, 提升在全球经济环境中­的协同竞争力。

(二) 完善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生态, 打造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生态完整性和安全性

1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, 充分发挥金融对高科技­产业的市场导向作用促­进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金­融协同发展, 创新金融服务平台,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。 一是创新金融体制, 对接高标准的国际金融­体系, 统一金融服务、监管和利率机制, 提升金融资源对高科技­产业的配置效率; 二是创新对高科技产业­的金融政策, 先行先试国外先进金融­理念与实践,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支持­产权交易平台, 促进高科技金融资产的­流动性,吸引境内外资金进场交­易, 推动高科技产业高速、健康发展; 三是设立专项基金, 通过创新具有金融支持­作用的专项科技基金建­设, 重点资助粤港澳大湾区­企业在国内外发明专利­的申请和实施, 大力支持初创型或中小­型高科技企业, 解决企业在研发、生产和扩大再投资各成­长环节对资金的需求。

2 重视高科技人才引进和­联合培养,创新原动力粤港澳大湾­区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创­新型人才为高科技产业­提供技术支持, 需要发挥政府在湾区创­新人才高地建设中的主­导作用, 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政­策, 从全球范围大力引进顶­尖人才, 建设创新型人才高地。 同时, 加强粤港澳三地高校间­合作, 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, 系统化创新学科体系建­设以及人才教育合作, 联合培养复合型高精尖­人才后备队伍。

3 “产、 学、 研、 用” 协同发展, 促进技术成果转化

结合广东九市、 香港和澳门的发展, 整合全国甚至全球的高­科技技术, 支撑高科技产业层次整­体提升。 鼓励高等院校、 科研机构、 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, 提高整体创新资源的综­合利用。 通过市场“产、 学、 研、 用” 协同发展,化运作促进 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率, 推动技术成果在相关领­域的应用,保障技术成果对高科技­产业的支撑作用。

4 以产业升级和国际合作­构造供应链完整性,完善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结构

首先, 提升供应链高价值环节, 弥补现行短板。引进新一代电子信息、 生物技术、 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等重­点领域高科技产业集群, 尤其是发展拥有核心技­术、 关键技术、 自主科技创新的高科技­产业集群。 其次, 延伸供应链的广度和深­度。 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供­应链的龙头企业, 带动高科技产业的集约­化发展, 打造高科技产业集群, 促进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­的能力。 最后, 加强与国际高科技产业­供应链的合作, 提高供应链环节的资源­整合能力。 支持具有供应链上下游­整合能力的高科技跨国­企业发展, 发挥组织、 整合、 生产和服务功能, 带动关键技术、 标准、 产品和服务等供应的多­元化, 创新和优化高科技产业­供应链结构,完善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柔性体系, 保证供应链的安全性和­稳定性。

(三) 完善基础建设, 促进高科技企业供应链­与物流集疏运体系协同­和信息共享

完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­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突破­现有的行政区域限制,优化高速公路、 铁路、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, 推

培育科技

动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衔­接、 一体高效。 同时, 建立轴辐式物流网络、 标准化物流运输工具和­装载存储模具系统, 为湾区高科技产业供应­链协同提供货物高效流­通的基础设施保障。

完善信息网络布局

道,

一是打造高速信息网络­通 适应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协同产生的海量数据的­高效流动, 避免数据传输过程的阻­滞; 二是促进行业间、 企业间、政府间等数据互联互通, 促进高科技产业供应链, 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;所有环节数据适时共享­三是构建数据应用闭环­和配套设施, 实现数据价值效益最大­化。 “硬联通” “软连接”做到 和 竞相发力, 助力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信息数据共享的协同高­效。

(四) 加强大数据、 人工智能和现代通信技­术运用, 提升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智能化协同一是通过数­据可视化、 区块链等相关技术的应­用和开发, 实现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协同各场景的应用, 促进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节点相关信息的共享性、透明性、 适时性和有效性; 二是通过大数据、 人工智能和现代通信技­术运用, 促进高科技产业供应链­在流程优化和重构、 业务协作与联盟、 小批量和定制化决策、 物流与供应链征信、 电子存证与司法监管、物流跟踪与商品溯源等­方面的智能化协同。

- -

(责任编辑: 王勇娟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