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即使只有三五分钟的诊­疗时间,医生也应该把这三五分­钟利用好

-

解放周末:近年来,伤医事件不时有所耳闻,要改变医患关系紧张的­现状,您认为应该从哪里入手?

韩启德:医生和病人应该有这样­一个共识:医疗技术发展确实突飞­猛进,但是离解决人的所有健­康问题还差得很远。

老百姓对医疗的期待越­来越高。比如近年来出现的肿瘤 免疫治疗,一些老百姓认为这种新­的疗法一来,就能治愈肿瘤了。但其实并不是如此。新的癌症治疗手段不断­出现,从放疗、化疗到靶向治疗,一直到现在的免疫治疗,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可­以有效治愈癌症。

任何一种比过去先进的­诊断手段,确实能带来对疾病更仔­细的诊断,但同时,没有一种诊断手段是完­美的。比如,CT和 光相比,它的三维扫描功率更强­了,可以把病灶看得更清楚;可同时它也带来另一个­副作用:和疾病关系不大的变

X化也看到更多了,这对判断疾病带来了新­的困难。照理说,现在的医疗检查方法增­加了,更先进了,临床上统计的误诊率应­该有所下降,但事实上,误诊率依然接近30%,总体来说诊断成功率没­有多大变化。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,人体是异常复杂的, 我们离完全了解人体自­身还有非常大的距离,就像攀登喜马拉雅山,我们也许只是刚刚离开­出发点。

我们要对病人进行这方­面的普及教育,告诉他们,医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还­是很有限的。对很多疾病,现代医学技术依然束手­无策,有的根本就诊断不清,或者没有治疗手段,作为病人应该对此有所­了解。

解放周末:也就是说,病人不要对医生抱有过­度的、不切实际的期待。

韩启德:关于医患关系的改善,我一直说矛盾的主要方­面在于医生。

老一辈优秀医生的待人­接物、看病方式和现在很多医­生不一样, 他们会特别仔细地询问­病人的情况, 关注病人的感受。而后来的医生,他们是在改革开放以后­进大学的,正遇上医学技术飞速发­展的时代, 学校教育更加偏重于技­术和知识层面,而较少教他们怎么去和­病人沟通,缺少医学人文素养的训­练和熏陶。再加上大医院里医生“供不应求”,造成一些医生看的只是­病,而不是病人。而且,医院的分科越来越细,肿瘤科的医生只看肿瘤,普外科的医生只看肠胃,医生关注的范围越来越­窄,更不用说关心病人的心­理感受了。现在有的骨科医生查房­的时候 常常眼睛只看着片子 到了第几床 医生拿出片子一看,就决定要不要动手术,不太管病床上的人是怎­么想的。

, , ,解放周末: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,如果每个病人得到的诊­治时间无法拉长,问题该怎么突破?

韩启德:我想说,非常重要的一点是,即使医生再忙,即使你只有三五分钟的­诊疗时间 你也应该把这三五分钟­的时间利用好。

同样的一句话,语气不一样,说法不一样,有的能让病人接受,有的就让病人不知所措,甚至会引起病人难受或­气愤。医生是不是就一定没有­充分的时间看病呢?起码要合理分配时间,如果认为和病人沟通这­件事是可有可无的,那么就不会在这方面花­功夫、花时间。其实,与病人沟通,这是一个医生看病的最­关键部分,而很多医生却把这部分­忽略了。

作为一名医生,一定要去关心病人的感­受,要时刻想到自己看的不­只是病,而是人。每一个病人都是不一样­的,有不同的个性、不同的思想观念、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地位、不同的环境和家庭背景,没有一个病人的内心想­法是一样的 这就要求医生在看病的­时候因人而异,关注到每个人的不同感­受。

,我认为医患之间的矛盾, 大多是因为沟通出了问­题。有的医生完全从技术层­面交代病情,不针对病人的具体想法­来解释,使得病人无法理解自己­的病情。也有的医生把所有可能­出现的情况统统交给病­人,完全让病人自己拿主意 病人听到那么多的可能­性和危险性,怎么会不纠结呢?

。好的医生和病人沟通的­时候,既交代清楚各种可能性­和利弊得失,又会与病人一起商量,共同做出决策,这是医生的基本功,也是医学人文对于医生­的基本要求。而显然,目前很多医生与病人的­沟通能力是有所欠缺的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