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“桑塔纳,代表了令人惊讶的发展”

从2.7%开始,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个合­资项目“桑塔纳”怎样跨过最难关

-

■本报首席记者 徐蒙 年 月,小平同志亲自批示,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个合­资项目———轿车中1978 11外合资经营开启谈­判序幕。1984 年 月,中德双方在人民大会堂­签字 上海大众10

(现更名为“上汽大众”)应运而生,桑塔纳,

汽车在上海开始批量生­产。中外合资,从桑塔纳汽车开始。然而,它究竟是怎么开始的?打开大门,引进外资后,桑塔纳就走向大江南北­了吗?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万众瞩目的“起点”之后,中外合资的第一个项目­恰恰。

走过了一段充满挫折的­道路。回顾上世纪年代的那段­历史,对今天仍充满启示。80

从“敲出来”到“拼起来”

年,参与第一辆桑塔纳组装­的位工人在上海汽车厂­的总装车间里,辟出1983 7一块不大的地方, 安装了 多米长的手推导轨,开始手工作业。 10

在他们记忆中,那时造轿车是搁在长凳­上用榔头敲成的。直到打开从德国运来的­木箱子,取出“白色车壳子”时,大家才第一次意识到现­代汽车总装不是 “敲出

来”,而是“拼起来”的。

第一辆桑塔纳汽车在掌­声中下线,摆在上海汽车工业面前­的却是一条“险路”。

中德合资桑塔纳项目启­动之初,只有轮胎、收音机、喇叭、天线和小标牌 种零件能够国产,国产化率仅仅 2.7%。上海大众所在5的嘉定­安亭,举目四望,是“一穷二白”的工

业基础。

国外记者来到上海实地­调查后,曾对这第一个中外合资­项目下过断言:“既是成功的史篇,也是失败的研究报告”。“国产化不能达标,上海大众就关门。”

这在当时的上海, 绝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­话……

没有国产化,意味着国家需要源源不­断用宝贵的外汇进口几­乎所有的汽车零部件;也意味着这座整车工厂­将成为国外记者描述的“孤岛”,它的背后没有任何现代­汽车产业体系的配套支­持。“如果桑塔纳国产化完不­成, 那就是

分。0 乘以 等于多少?还是 0。所以国产0化完不成,其他工作做得再好,还是100 0。”时任上海大众公司董事­长陆吉安如今已经岁, 他至今仍清晰记得 年到任上海大85众第­一天,自己在会议上抛出这套“0 1987 理论”,

震动了很多人。年, 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­亲自“点兵”, 1987陆吉安这位曾­经的上海纺织老兵,弃官从商,从经委调任上海大众,接下了当时的“烫手山芋”。

理论”在当时是有所指向的。上汽公司一边对上海大­众的厂搞技术改造,一边在“0旁边建新厂生产“上海牌”轿车。有人说,过去搞“上海牌”,土办法上马,都是国产化,一年也能造 万辆, 桑塔纳有什么了不起?更有人质疑,德国人定这么高的标准,存心来1赚外汇,不是来帮中国人搞合资­企业。

弄堂里敲敲打打造出“上海牌”轿车,是一种时代精神。但实事求是地看,土办法搞得出百分百的­国产化,却搞不成真正的现代化。

从“厕所革命”到“管理革命”

当时,朱镕基对桑塔纳项目提­了两方面要求, 一是 年内国产化达不到目标­要求,上海大众就关门,陆吉安引咎辞职;二是一3定要符合德国­大众标准的要求,“桑塔纳国产化不许‘瓜菜代’”。

 ?? 本报资料图片 ?? 1983年 月 日,上海组装的“桑塔纳”轿车出厂。4 20
本报资料图片 1983年 月 日,上海组装的“桑塔纳”轿车出厂。4 20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