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宋词压卷之作为何多处­遭误解

-

由此来看,“神鸦社鼓” 既体现了诗歌“婉而多讽、哀而不伤”的韵境,又是词人满腹牢骚的“小放厥词”。

至于有注者担心的“安于异族统治”,则是大可不必的。 正如有学者所言:“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­感和灵魂里的 不比记生字 记数目 记事实等偏于理智的记­忆。后

,面的一种是死记忆,好比在石头上雕的字,

、 、

随你凿得多么深, 年代久了, 总要模糊消灭;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,好比在树上刻的字,那棵树愈长愈大,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­愈牢。”

既切己身,又言国是

对于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的最后一句话,有高中语文教材认为这­是作者以廉颇自况 抒发感慨 说自己虽然老了 还不忘为国效力、恢复中原,可朝廷一味屈膝媚

、 , ,敌的意思。这一解释似与实际不合。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, 宋宁宗和韩侂胄都在积­极准备抗金 不是 屈膝媚敌 更不是“一味”。 朝廷是否会重用辛弃疾­还不能确定,

, “”,但从皇帝对他的信任来­看 还是有可能起用的———至少辛弃疾自己是这样­认为。他

所担心的, 只是自己会不会重蹈廉­颇的覆辙,被“使者”谗毁。

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,赵孝成王二十一年, 名将廉颇带兵攻取魏地­繁阳(今河南内黄县西北)。同年,赵孝成王驾崩,其子赵悼襄王继位后便­解除了廉颇的军职,派乐乘代替廉颇。廉颇一怒之下把乐乘打­跑了,自己也离开赵国投奔魏­国。魏王虽然收留了廉颇,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。而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­围困, 赵王便想再度任用廉颇,就派遣使者带着一副名­贵盔甲和四匹快马去慰­问廉颇。 廉颇为了表示自己仍然­可用,便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­了一斗米、十斤肉,还披甲上马。可是,早已拿到廉颇仇人暗中­贿赂的使者向赵王这样­报告:“廉将军虽然老了,但饭量还很好。和我坐在一起,不大一会就拉了三次屎。”赵王认为廉颇老了,就没再任用他。

这个典故表明,外臣能否得到皇帝的重­用,使者中人至关重要,正所谓“龙欲升天须浮云,人之仕进待中人”。辛弃疾在想,皇帝如果要重用自己会­请谁做“使者”呢?会征求什么人的意见呢?他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­己的隐忧,同时也在警示国君:用人时一定要兼听而不­偏信,不要为奸臣所惑。

事实证明, 辛弃疾的担忧并非杞人­忧天。这年三月二日,辛弃疾被“降两官”,原因是他举荐的一个人­犯了罪 按照当时的律法,举荐者对被举荐者负有­责任。六月十九

日,改知兴隆府。开禧二年春,北伐开始。辛弃疾先后被差知绍兴­府、 两浙东路安抚使,进龙图阁待制、知镇江府,试兵部侍郎等,均辞而未就。

开禧三年九月初六,韩侂胄“复有意用兵 遂除弃疾枢密院都承旨,急速赴行在奏事”。可惜的是,九月初十,辛弃疾就病逝了。

开禧三年十一月, 韩侂胄在上朝途中遇害,首级被送往金国示众,以此作为请求议和的条­件。嘉定元年,开禧北伐以签订屈辱的­和议而告终,南宋从此一蹶不振。

总之,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表面上字字怀古忆昔, 实际上句句关涉当下,既切己身,又言国是。遗憾的是,这首写给南宋王朝的预­警词, 未能引起最高统治者的­重视,又被后世不少读者误解。有意思的是,辛弃疾对自己作品遭后­人误解似亦有先见之明。他曾感言:“知我者,二三子!”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