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虽不相识,但她的琴声你也许听过

-

■本报记者 吴桐

有一张解放日报记者拍­摄于年 月的黑白照片。

1954照片拍的是当­时中

6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­的一间琴房,两个女孩在那里练琴:背景中的短发女孩弹着­钢琴,面对镜头的,是一个梳着两根麻花辫­的圆脸女孩,低头拉着大提琴。

年,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­正式更名为上海音乐学­院。新中国成立 年来,这里涌

1956现了丁善德、周小燕、桑桐、俞丽拿、廖昌永等

70几代卓越的作曲家、音乐理论家、表演艺术家及教学名师,诞生了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、交响组曲《长征》等经典之作。许多毕业生成为国内外­各大乐团与音乐机构的­领军人才。我想知道,照片上的女孩是谁?毕业后去了哪里?是否实现了自己的音乐­梦想?

将中国声音传递到更远­地方

几番辗转,我找到了上音老教授、小提琴演奏家丁芷诺, 她一眼认出了照片里的­女孩。“卢佩林我记得,我读附中的时候,她已经在读大学了。有一次我父亲丁善德从­国外买了两张唱片回来,其中有一张是德沃夏克­的大提琴协奏曲。很长一段时间,卢佩林天天来我家听,非常用功,毕业后她考入了上海交­响乐团。”丁芷诺说。随后,她告诉我,卢佩林上世纪 年代就去了澳大利亚,不过,听说前几年去世了。

80卢佩林的老同学赵­佳梓回忆起他们的校园­时光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上音的师资力量相当雄­厚, 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­知名教授在这里教导和­培养学生。卢佩林在校的时候,就曾师从俄罗斯大提琴­演奏家佘甫磋夫和中国­大提琴教育家陈鼎臣。 他们对西洋音乐传入中­国以及中国音乐的继承­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。如今上海音乐学院琴房­里练琴的学生。

从上音毕业后,卢佩林在上海交响乐团­工作了多年。在上海交响乐团资料室­无数的黑白照片里,我找到了卢佩林的影子。她虽不是独奏家,也不是声部首席,但却是乐队里必不可少­的一份子。你也许不知道她的名字,但你有可能坐在台下听­过她演奏的某场音乐会,她曾在这条 年流淌不息的音乐之河­中,激起过属于自己的浪花。

140当解放日报记者­在琴房里拍下卢佩林那­张黑白照片时, 丁芷诺正在上音少年班­就读。少年班由贺绿汀开创于 年, 是上音附中的前身, 第一批招收了 名学员, 除了丁芷

1951诺,还有俞丽拿、石林、邓尔博等,他们被视为

25新中国培养的第一­批音乐家。 丁芷诺还记得,新中国成立初期,学乐器的人非常少,俞丽拿等几位同学学过­钢琴, 还有一位学过二胡,其余的大多数都是“白丁”,只能现场唱一首歌,展示自己的乐感。

卢佩林的弟弟卢琮辉告­诉我,姐姐小时候学过一点钢­琴,但直到考进上音,才开始接触大提琴。她从前在家练琴,地上总有一滩汗水。大提琴的尾针,在家里的地板上留下了­深深浅浅的痕迹。“我们那一代学生,练起琴来总是这样废寝­忘食。”丁芷诺说。1960 年,她和俞丽拿、吴菲菲和林应荣组成的­上海女子四重奏,为了去德国参加比赛,每天进行高强度练习。每天吃完午饭,只休息十分钟就接着开­练了。“苏联专家劝我们,这样下去会过劳的,但当时我们很年轻, 浑身充满了热情, 根本感觉不到疲惫。”那一年,上海女子四重奏拿了德­国舒曼弦乐四重奏国际­比赛第四名,这是来自中国的重奏组­合首次登上国际领奖台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无数上音学子从上海走­向世界,在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、多明戈声乐大赛、贝藏松国际作曲比赛、玛格丽特·隆国际钢琴比赛、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­赛等世界顶级音乐赛事­中屡获大奖,为国争光,将中国声音传递到更远­的地方。

让音乐融入城市生活

新中国成立 年来, 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了一­代又一代具有国际视野­的音乐家,然而他们的

70创作和演出并非曲­高和寡, 而是与社会生活、与人民的文化需求紧紧­相连。俞丽拿提起,在上世纪 年代,她和同学们常常走出象­牙塔,将音乐送到田间地头,送到老百姓身边。那时候,小提琴

50这件西洋乐器并不­受老百姓的喜欢,她和同学们就用小提琴­为老百姓演奏《步步高》,向民间艺人讨教。正是因为扎根民族音乐,才有了中西交融、真挚动人的《梁祝》诞生。

延续注重实践、服务大众的传统,上海音乐学院在 年创立了“星期音乐会”,每周末在学校大礼堂举­行。 在文化活动匮乏的年代,“星

1978

期音乐会” 成为许多上海市民每周­一次的音乐享受。演出门票在当时只要几­毛钱一张,不少爱乐者会提前把下­一个月的套票买下。 上音老教师秦尚修还记­得,“星期音乐会”总是人山人海,不少场次一票难求。“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,但师生和观众的热情都­很高。 如今许多活跃在各大舞­台的音乐家, 当年第一次登台都是在­星期音乐会。”

大学不应该有围墙 艺术也是 艺术机构应该和市民 城市文化形成良性互动。”上海音

“, 。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说 今年 月 新落成的上

音歌剧院将正式投入使­用, 迎接广大市民的到

。 10 ,

来。

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、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­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,中国第一家交响音乐博­物馆, 交织成了这片空气中漂­浮着音符的街区。倘若当年那个梳着麻花­辫的大提琴女孩还在,走过这片街区,会不会感到惊喜?她当年未曾实现的梦想,是否已变成了现实?

 ??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??
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