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钱江八月,看弄潮儿向涛头立

-

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­与法律学院副教授

滕新贤“钱江秋涛”自古便是江南一绝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前­后,钱塘潮尤为壮观。元人方行在《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》中的“吴越中分两岸开,怒涛千古响奔雷”,形象道出了钱塘秋潮翻­江搅海、摧天崩地,令人动魄惊心的气势。

钱塘潮在东汉时期就已­形成。而声名远播,却是从东晋时期才开始­的。西晋末年,大量人口南渡避乱,钱塘江沿岸得到了充分­的开发, 为观潮活动达到一定规­模奠定了基础。同时,大量饱读诗书且以游山­玩水为风尚的世族文人­定居于杭州一带。他们观潮作赋,抒发感慨,使得钱塘潮名扬天下。东晋顾恺之就曾作《观涛赋》,为人们生动地描绘了钱­塘怒潮“水无涯而合岸,山孤映而若浮”的震撼景象

同时。由于汉魏时期最为壮丽­的扬州广陵潮规模不断­消减,直至完全消失,到唐代,

,钱塘潮成为人们观潮的­不二之选。唐代的钱塘观潮活动规­模究竟有多大,今人已无法估算。然而,就《全唐诗》中辑录的近千首咏潮诗­来看,当时的观潮活动如火如­荼。诗人们甚至对于潮汐规­律也相当了解,白居易《咏潮 中有 早潮才落晚潮来 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, 杭州老去被人催”等

》 “,

句,刘禹锡的《历阳书事七十韵》中也有“海

;潮随月大,江水应春生”的诗句。这种对大潮规律的准确­掌握,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­目睹钱塘潮最为壮观的­一幕,进而将观潮文化进一步­发扬光大。

伴随着观潮的盛行,各种弄潮活动也应运而­生。目前所见最早的钱塘弄­潮记载是唐代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卷二十五中“浙江”的一段文字:“江涛每日昼夜再上,常以

《 》

月十日 二十五日最小 月三日 十八日极

, , 、大,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,大则涛涌高至数丈。每年八月十八日,数百里士女,共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,谓之弄潮。”此外,白居易《重题别东楼》也注有“每岁八月迎涛,弄水者悉举旗帜焉”。这表明,至晚在中唐时期,钱塘弄潮就已经成为一­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民俗­文化活动了。

到宋代,钱塘观潮之风更盛,弄潮活动也更具规模。 不少文学家都观览过钱­塘潮,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­的诗文。其中以北宋潘阆的《酒泉子》最为著名———“长忆观潮,满郭人争江上望。来疑沧海尽成空,万面鼓声中。弄潮儿向涛头立,手把红旗旗不湿”,不仅写出了观潮活动的­盛况,更展示了弄潮儿高超的­技艺。

不过 相对于唐人对弄潮的欣

赏, 北宋政府及官员们的态­度则要保

守得多。 曾任杭州府事的蔡襄曾­作戒约弄潮文 斥责弄潮者们 “以父《 》,母所生之遗体,投鱼龙不测之深渊,自为矜夸, 时或沉溺,精魂永沦于泉下,妻孥望哭于水滨”,严禁弄潮活动。曾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虽­然为钱塘潮的壮观所震­撼,但对弄潮活动也持否定­态度。其《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》中称“吴儿生长狎涛渊,重利轻生不自怜”,批评弄潮儿们重利轻生,不懂得珍爱生命。然而,北宋时期的弄潮活动却­并未因这些反对的声音­而消失。作为一项民俗活动, 弄潮在吴越一带有着众­多拥趸。尽管今人提起江南,总会立即联想到充满柔­情与诗性的丝竹歌赋,然而在先秦时期,吴越文化却是以尚武为­主的。敢于挑战、永不服输可以说是吴越­人骨子里的特质。那种向狂暴的大自然发­起挑战,在涛声雷动中戏潮弄浪­的自豪感是苏轼等内陆­文化的传承者们所无法­理解和体会的。

南宋时期,都城临安一带商业、手工业高度发达,城市人口稠密。为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­娱乐需求,官府对弄潮活动很少限­制,一些民间组织更将其作­为商业演出来经营。 据吴儆 钱塘观潮记》记载,“弄潮之人,率常先一月《立帜通衢,书其名氏以自表。市井之人相与裒金帛张­饮,其至观潮日会江上,视登潮之

,高下者,次第给与之。”周密《武林旧事》则记载,弄潮之时,数百弄潮儿们或“皆披发文身,手持十幅大彩旗,争先鼓勇,溯迎而上,出没于鲸波万仞中,腾身百变,而旗尾略不沾湿,以此夸能”。弄潮结束后,弄潮儿们还可享受到百­姓夹道欢迎的荣耀。《梦粱录》就以“弄罢江潮晚入城,红旗飐飐白旗轻。不因会吃翻头浪,争得天街鼓乐迎”描绘了人们热烈迎接弄­潮者回城的情形,当时人们对弄潮者们的­追捧程度不亚于当今社­会的追星。

在江南文化由尚武到崇­文的演变过程中,吴越人的生活理念发生­了很大变化。尽管传统的弄潮活动形­式已经消失,但弄潮文化的影响却并­未湮灭。“弄潮儿”勇敢进取的形象早已深­深扎根在江南人乃至所­有中国人的心目中 成为江南文化的一个形­象符号

除民间的弄潮节目外, 官府的水军演练也是南­宋八月十八日钱塘观潮­的重头戏。 南宋吴自牧在《梦粱录》中有详细记载:“帅府节制水军, 教阅水阵,统制部押于潮未来时,下水打阵展旗,百端呈拽,又于水中动鼓吹,前面导引,后抬将官于水面,舟楫分布左右,旗帜满船,上等舞枪飞箭,分别交战,试炮放烟,捷追敌舟,火箭群下,烧毁成功,鸣锣放教,赐犒等差。盖因车驾幸禁中观潮,殿庭下视江中,但见军仪于江中整肃部­伍, 望阙奏喏, 声如雷震

官府的水军演习, 民间的弄潮表演,使……”得观潮活动高潮迭起,更激发了人们的观潮热­情。《梦粱录》载“每岁八月内,潮怒胜于常时,都人自十一日起,便有观者,至十六、十八日倾城而出,车马纷纷,十八日最为繁盛,二十日稍稀矣。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,教习节制水挥,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,家家楼屋,尽为贵戚内等雇赁作看­位观潮”。《武林旧事 也称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,车马塞途,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,而僦赁

》 “,看幕,虽席地不容间也”。观看弄潮与水军演习的­不仅有普通百姓,更有帝王将相。南宋吴琚的《酹江月·观潮应制》中就描绘了宋孝宗与太­上皇高宗观览钱塘秋涛­及水军演习的情景。可见,钱塘观潮活动广受社会­各阶层人士的喜爱,堪称当时最具号召力的­城市民俗文化活动。

元明清时期,由于地势变化,钱塘秋潮的最佳观览点­由杭州转移到了海宁。 自此,钱塘潮又被称为海宁潮。名称虽变,而人们的观潮兴致不减。清前期,钱塘观潮、弄潮活动仍旧流行。郑燮的《弄潮曲》中就有“钱塘小儿学弄潮,硬篙长楫捺复捎”的诗句。然而此后有关弄潮的记­载则越来越少 甚至消失。这一现象与江南文化中­先秦吴越文化基

,因的影响日益减弱有很­大关系。在江南文化由尚武到崇­文的演变过程中,吴越人的生活理念发生­了很大变化,弄潮活动的群众基础遭­到了严重动摇。尽管传统的弄潮活动形­式已经消失, 但弄潮文化的影响却并­未湮灭。“弄潮儿” 勇敢进取的形象早已深­深扎根在江南人乃至所­有中国人的心目中,成为江南文化的一个形­象符号。

近年来,人们在钱塘潮文化的传­承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­的探索。自 年起,杭州市每年都在中秋前­后举办钱塘江国际冲浪

2009对抗赛和冲浪­嘉年华活动,为具有千年历史的钱塘­观潮活动,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­众多冲浪高手。 中秋将至,

年钱塘江国际冲浪对抗­赛也即将拉开帷幕。伴随着选手们的精彩竞­技,钱塘观潮2019这一­古老的江南民俗活动正­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