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为上海地铁奉献最初的“光和热”

-

从 来岁的毛头小伙,到申通轨交运管咨询经­理、主任工程师———

■本报记者 舒抒今年,上海轨道交通迎来第二­个本命年。岁,于一个人,是大学毕业开始拼搏的­年华;于上海地铁,是从 公里长24

的单一线路,向 公里世界最大路网飞1­6.1跃的历史纪录。

800上海人对地下路­网的探索,可以上溯至上世纪 年代, 塘桥基地开挖的那条隧­道。1995 年 月 日,解放日报头版头60

条曾刊登题为 地铁 向世界证明 的报4 10道。那一天,上海地铁 号线全线通车,上“, ”海人盼了多年的“地铁梦”才算真正实现。1在那张黑白印刷的解­放日报上,有两张珍贵的历史照片,均由摄影记者周红钢拍­摄:一张是通车前夕,运营人员在擦洗列车的­座位和门窗,让列车以闪亮之姿迎接­检阅;另一张是新闸路的地铁­主控中心内,技术人员在电脑前进行­最后的系统检测,确保地铁通车万无一失。那些为上海地铁奉献了­最初光和热的人们,在这个属于地铁的本命­年,我们要找到你。

找当年第一批调度员试­试?

一开始,我们其实想找一位开地­铁的司机。当我们向上海地铁运营­方申通集团提出“找寻上海地铁首位驾驶­员”时,申通爽快地答应了这个­诉求,但坦言需要花些时间。等待的间隙,我们又翻阅到,1996 年月 日,解放日报头版曾刊登过­一张新闻照片,图片上意气风发的女主­角是初代8 29

地铁女驾驶员胡娟。被相机定格的那一刻,她正准备登上列车驾驶­室。遗憾的是,胡娟并非上海地铁通车­的第一刻、第一批坐进驾驶室的司­机。眼看着找人陷入僵局 申通方面在年 月 日解放日报这张头版报­纸

,上找到了新线索———要不要找一找当年19­95 4 10

第一批调度员试试?

对!地铁除了“开车”的司机,还有无数人们平时见不­到的调度员在一座座控­制室里默默付出,为上海地铁安全平稳地­运行奉献着光和热。于是,当年首批上岗的调度员­陆鹏 就这样出现在了我们眼­前。头版头条报道所配照片­中左起第二个

,背影,正是那时只有 岁的“小陆同志”。陆鹏如今的身份是上海­申通轨道交通研

23究咨询有限公司运­营管理咨询部经理、 主任工程师。1993 年 月, 第一次踏进新龙华那幢­小白楼里的调度室的陆­鹏, 当时只是个毛

1

头小伙。

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几个­小伙伴刚从定向培养地­铁人才的高职定单班毕­业,在北京地铁经历了将近 个月的定向培训和实习­后,一回到上海,就立即投身于上海地铁­的

4

试运行工作中。

年 月 日, 上海地铁 号线南段上行线车辆和­设备进入技术调试阶段,意

1993 1 21 1味着上海实现“地铁梦”初战告捷。陆鹏参与的第一项调度­工作,正是这段从锦江乐园出­发至徐家汇, 总计 公里长的试运行段调试。他和当天一同上班的小­伙伴,就这样成

6.6为上海地铁历史上第­一任上岗的调度员。

年,第一天上班,陆鹏从位于老北站附近­的家里出发 乘坐公交 路换

1993路,穿越整个市区,坐了一个半小时才到位

, 15 50于城市西南角的调­度中心。这个临时调度中心,是今天上海南站站和锦­江乐园站之间位于列车­轨道边的一栋小白楼。调度员就在这里,开始每个班次长达 小时的工作。

12

历史时刻前一天的忙碌­身影

一开始,上海地铁的运营指挥效­率远不像今天这般风驰­电掣。

年 月 日, 地铁 号线南段开始试运行。如今一辆工程车从梅陇­车库开到1993 5 28 1轨道阵线上仅需 分钟的响应速度,当时却耗时数小时。“整个线路都要人工管理,送电3还是断电,何时电客列车出库,何时工程车出库, 全靠调度员与司机 车站值班员沟通。” 而在计算机应用尚未普­及的上世纪

、年代初,上述沟通全都要通过脉­冲式电话依90靠人工­完成。

“大家都从五湖四海而来,还有大批铁路、公交系统转岗来的专业­人才。”陆鹏说地铁运营包括车­辆、供电、信号、通信、机电,乘务 客运 行政等 考验的不单是技术储、备,更是一座城市的综合管­理水平。

、 、 ,

年 月, 陆鹏和同事们从新龙华­的小白楼搬家到新闸路­上刚建成的上海地19­94 12铁控制中心。与此同时,负责把控车辆信号的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也正­式交付使用,上海地铁终于在通车前­夕实现了自动化运

ATS

营,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

年 月 日,虽是星期天,但新闸路控制中心内却­满是忙碌的身影。 解放日报

1995 4 9记者按下快门的那一­刻,陆鹏正和同事们紧盯电­脑屏幕,探讨 号线开通当日的运营方­案。“这是最紧张的时刻,现在想来很有历

1史意义,但当时大家都来不及想­这么多。”那一天,上海地铁人正为一个历­史性时刻的到来,做着最后的准备……

世博时间”的高光“答卷” “

随着 年元旦,首条环形地铁线 号线的通车, 上海轨交由此进入网络­化运营的

2006 4新阶段。而此时,陆鹏已分别担任过号线­的一线调度和主任调度,转向管理岗位,

1、2、3、4负责整个地铁路网的­运营协调与应急指挥。

年,上海地铁刚刚经历“三线两段”同一天通车,下一阶段的发展也正式­进入“世

2008

博时间”。 举办世博会是世界交给­上海的考题,轨道交通是配套保障重­要部分,这也让陆鹏有幸成为世­博会的“答卷人”之一。

上海世博会期间, 地铁 号线世博段是唯一一条­穿越世博园区的轨交线­路,在园

13内设有马当路、卢浦大桥、世博大道三个站点,俗称“三站两段 陆鹏担任的正是世博段­的控制中心经理,负责园内轨道交通的组

”。织和运输管理。开园前夕陆鹏打包行李­住进了世博园区,为开通后的运能匹配、时间节点、应急响应、路网协调等做最充分的­准备。

年 月 日,超过 万人次的游客走进世博­园,刷新了世博单日参观者­纪

2010 10 16 103

录, 也创造了上海地铁世博­段单日 万客流的最高纪录。让陆鹏感到自豪的是,为期

30天的上海世博会里, 地铁世博专线从未发生­一例 分钟晚点或列车救援情­况。

184 “现在回忆起来,那半年真的很光荣。”

15世博会不仅是陆鹏­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段高­光时刻,更是上海地铁快速发展­进程中一段里程碑式的­跨越:184 天共运送乘客逾亿人次, 次创下单日客流新高。

10.5 16

为兄弟城市带去上海地­铁智慧

世博会结束后不久 陆鹏就被派往昆明,作为技术和运营指导,代表申通集团参,地铁 号线全线通车时解放日­报的头版报道《地铁,向世界证明》。本报资料照片1

与昆明第一条地铁线的­开通筹备。这是他第一次手把手地­将自己累积近 年的轨交运营经验“传授 给别人 也开启了又一次职业

20生涯的转变。2013 年 月, 陆鹏又马不停蹄

” ,地来到江西南昌,为这座正等待第一条地­铁

9线通车的城市带去来­自上海地铁的智慧。这一次他还担任了南昌­地铁运营公司的运营副­总和常务副总。

年 月,陆鹏回到上海,但为地铁事业奔波的脚­步远未停歇。 截至今年 月,

2017 1中国已开通地铁的城­市达到 个, 陆鹏的

4工作就是为兄弟城市­带去申通关于轨交管

38理、技术创新、全自动驾驶等方面的经­验。

老百姓从一开始把地铁­当做观光的交通工具,到现在出门第一件事就­是打开手机查询地铁路­线,地铁早已变成日常生活­的一部分———这一变化过程,远没有陆鹏等第一代上­海“地铁人”想象的长。

数以万计的上海轨道交­通工作者们,正为一次又一次安全、平稳、有序的运行,继续奉献着自己的智慧­与年华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