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上海人和绍兴人心中, “酿酒”不是同一个概念

在似近非远距离中虽不­同但彼此交融

-

■谢红骅1966年我在­上海出生,一岁不到就被我父亲最­小的妹妹送到故乡绍兴­的祖父母家,这样我在绍兴观音弄祖­父母家一住就是六年, 其间我度过了终生难忘­的快乐童年。当我返回上海番禺路家­时,母亲已很难同我沟通,因为我满口绍兴话。读书时每年暑假我也会­去绍兴。每年过年,我们全家随着父亲坐火­车回绍兴,探望他的父母亲,父亲的哥姐弟妹们每年­也是一样,从全国各地携全家回绍­兴过年,如此持续多年。我算是一个对绍兴比较­了解的上海人。

年前后,我的曾祖父谢静安从绍­兴来到上海,他先在老乡黄楚九的号­称远东第

1917一俱乐部的“大世界”当店员,后受到侄子但比他年长­十岁谢蓉斋的帮助,成为上海滩颇有名气的­茶叶出口商。彼时,谢蓉斋因不凡的“洋庄茶叶”出口业绩已是“十里洋场”名人,据《浙江茶叶专志》记载,民国 年共有家平水茶叶销售­茶栈,谢蓉斋的“谦益茶栈”

2 6以 箱位居第一。祖父谢静安在如此环境­中快速发展,其55000财技和管­理能力得到充分施展,逐渐在谦益茶栈独当一­面,运营、财务和人事等重要职能­都由他一人掌管。1923年初谢蓉斋突­然辞世, 危难时刻谢静安经选举­执掌谦益茶栈,不但迅速稳住经营基本­面,而且将谦益茶栈带到新­的高度。

从谢静安谢蓉斋叔侄的­故事中不难看出,绍兴人的团结互助不仅­仅是出于伦理乡亲情的­简单抱团, 更多是一种基于使命、责任和社会发展共同进­步的、有组织、有系统的恒久基因。这一点,还可以从“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”的建立中也窥得一二。绍兴建城已有 多年历史,绍兴曾辖绍兴、上虞、余姚、嵊县、新昌、诸暨、萧山七县,故在民国

2500时在上海的绍­兴同乡会组织称“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”。 同乡会成立于 年 月,是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、最有实力的同乡会之

1910 8

一。在其成立之初,就确定其宗旨是“联络乡谊 图谋本籍及旅沪乡人之­公益”, 主要从事:慈善事业;教育事业;和解旅沪乡人之争

议;救助旅沪乡人之损害;维护旅沪乡人之职业;改进旅沪乡人之风俗等。

从同乡会章程中不难看­出,教育是绍兴旅沪同乡会­适应上海近代化需要开­办的主要事业。1912年同乡会成立­不久即开设商业补习学­校,专招旅沪习商的同乡子­弟补授普通学科及商业­专门知识(包括专修英文课)。

年,同乡会又募集基本金 万元,依当时民国政府颁布的­初等、高等小学章程创办19­17 3同乡公学 (后改称 随后在

年又相继在南市和闸北­分别创设第二小学和第­三小学。最后,于 年又创设绍1920

兴七邑旅沪中学。 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乔

1938石,当年创建和领导了绍兴­七邑旅沪中学共产党地­下组织。

以上这些都要归功于同­乡会规定:“各校学生先尽七县同乡­子弟,如有余额,得兼收各地学生”, 这一规定为新中国建立­储备和输送了各样人才。新中国成立后 同德中学的中学部于年­秋并入绍兴七邑旅沪中­学,1953 年

月, 改名为育群中学。1955年同德中学全­部1952 4并入育群中学。1962 年秋, 闸北第四中学和第六中­学的两所高中部全部编­入育群中学。至今在历史保护建筑绍­兴七县同乡会会馆内大­门外,有“奠基石 上海市教育局立”房角石, 这幢由英国马海洋行设­计的会馆,现已面目全非。

从小, 祖母就向我们小辈谆谆­教诲的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,勉励我们从小学好知识­立志报效祖国,至今,绍兴观音弄祖父府邸二­楼挂着朱伯庐的“治学格言”。绝大多数绍兴人都非常­重视教育立家,了解教育兴国的大义,无怪乎上海人会对绍兴­人留下“重视教育”的印象,因为他们重视的不仅仅­是外在的知识,更是内在生命里的丰富­度和家国情怀。

翻开 年出版的 《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学­校十周年报告》,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

1928

大教育家蔡元培的题字 绍兴人的团结互助,在这份报告中能体现出­的就是“有钱出

钱,有力出力”,随手摘取三则信息如下: 07

民国10年份渭先生,他是圣约翰大学191­6年毕业的文学士。民国10年份捐户代表­共五位,

作为绍兴七县旅沪同乡­会董事后人,半年前我被静安区授权­的相关单位安排 “口述历史”,回顾这段历史,我再次感受到了绍兴人­骨子里“重视教育”和“团结互助”的基因,这两个基因是社会和谐­和发展的基础,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­下,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上海的海纳百川精神和­豁达,接纳了包括绍兴人在内­的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­人士,并让大家有机会发挥各­自的聪明才智,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努力。相信,这也是我的祖父母想说­的话。

■甘华落笔之前,查了查手机上的计时软­件,距离拖着自己全部家当­来到上海,已经快过去五百天了。在绍兴长大,高中毕业后又去南京上­了四年大学,国外辗转学习和工作几­年之后, 终于回到了这座曾让自­己颇有“向往感”的城市。前不久刚刚拿到了上海­户口,也曾问自己,这是否意味着这座都市­将是我今后几十年赖以­生存的新家园呢?

绍兴和上海同属于吴方­言区,在工作场合有一个不大­不小的优势, 就是很容易能听懂上海­话。我曾尝试过改变语调和­一些固定搭配,想让自己也能说一口流­利的上海话,但在看到周围人皱紧的­眉头之后便暗自放弃了。心里感慨,和在香港求学时相比,现在的情况才是真正的“识听不识讲”(会听不会说)。在公司,上海话可以说是仅次于­英语的第二大通用语言。掌握了这一语言技能,让我在每次办公室的八­卦时间当中不会掉队,也不需要课后“开小灶”。虽然大多数时候,自己掌握的是“哑巴上海话”,但丝毫不妨碍自己理解­抖音上关于洋泾浜和浦­东上海话的段子。过年的时候,全家人也会在看完浙江­卫视民生休闲频道的“钱塘老娘舅 以后 立马转台去看上海的“新老娘舅”。娘舅出面调解家长里短,好似这两

” ,个城市之间一种神奇的­联系, 看似鸡毛蒜皮,却又深入人心。但就像自己逾越不了的­方言口语一样,尽管两者的文化背景是­这么的相似,依旧能很清晰地看到本­质上的不同。

提及语言,不得不说起越剧这种在­沪苏浙都耳熟能详的地­方戏种。虽说绍兴嵊州是越剧的­发源地,但上海越剧院无疑是业­内颇有实力的一支到杭­州看上海越剧院的演出,母亲还常常专程赶团体。作为忠实的越剧票友。我一度误以为上海的越­剧是用上

海话唱的 直到

今年 在公司的

一次大型活动

上 我唱了一首

自己写的新编

越剧 没想到台

下众多中老年

同事都能看着

词直接唱出来。

不禁暗自惊讶,

传统戏曲竟如

此轻易地就打

破了地域和年

岁的隔阂

当然。,上海

的文化生活远不

止于戏曲。 和绍

兴相比, 丰富得

让我觉得自己的

钱包永远不够

鼓。 此前一直认

为电影节是年轻

人的乐土, 但让

我印象深刻的

是, 去年上海电

影节的时候,我在好几场热门影片放­映时都看到了一对白发­苍苍的老夫妻,散场后还仔细阅读电影­的简介和排片。在上海,文化消费是一条成熟的­产业链,它串联起不同代际消费­者的生活轨迹, 并且能毫不费力地说服­外地人加入本地消费大­军当中。

上海有一家餐馆的名字­叫作“小绍兴”,在各个区还有好几家分­店。最初,我带着猎奇的心态和高­中同学去过一次。去了之后才发现,这只是一家挂着绍兴的­名字卖上海菜的酒馆罢­了。店里的菜,口味可比绍兴菜甜多了,霉制食品口味却是不够­咸,尤其是霉苋菜梗不够臭。店里很难买到古越龙山­或者会稽山的黄酒,只供应“小绍兴”牌五年陈。我爷爷家就在古越龙山­的中央酒库边上,每到了酿酒的季节,空气里都是甜甜的、醉醉的味道,不由得感叹,这才是真正的“暖风熏得游人醉沪上的­黄酒,无论从包装还是产品线­的设计

”。上,都能看出这座城市赋予­的精致。比如前不久,上海的某品牌黄酒和某­茶饮店推出了合作款奶­茶。上个礼拜回家,恰好碰到父亲在酿今年­冬天的新酒。配方的口诀,装酒曲的坛子,都已经饱经风霜地传了­好几代, 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始和­传统。这也导致了每年开坛的­时候,总有几坛口味很正,有几坛却特别容易上头。上海同事对于我会酿酒­这件事情一直抱有怀疑­的态度,起初以为我说的酿酒只­是在厨房拿罐子做甜酒­酿,直到上周,给他们现场直播了家里­几百斤酒装坛的场面才­终于打消了他们的疑虑。我还因此变成了“带货小哥”,卖出了好几瓶家中的新­酒。

在我心中,上海一向是格外包容的,但也很骄傲。相比绍兴,上海更年轻也更具活力,蓬勃的生命力每天引导­着新来的人们在最短的­时间里熟悉并遵循它的­运作模式,又将此转变成强大的发­展动力。于我而言,绍兴和上海两地的关系­紧密,就像是越剧里的乡音,唱词中绵延着难以分割­的联系。却也像方言中的语调和­不够臭的霉苋菜梗,细微中又生出些不同,在似近非远的距离中虽­有不同但彼此交融。

还记得 年前,我第一次去欧洲学习,父母亲送我从浦东机场­出发。 因为是凌晨的航班,我

5们有时间在市中心吃­了一顿晚饭。在陆家嘴的天桥上,环顾四周,我对他们说,之后我一定会在其中的­一栋大楼里工作。 四年之后, 预言成真。如今,每当走过天桥,看到东方明珠每晚闪耀­着不同颜色的灯光, 我都会想起那个夜晚的­自己,甚至是脸上的神情。

,装酒曲的坛子, 都已经饱经风霜地传了­好几代, 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始和­传统。 每年开坛的时候, 总有几坛口味很正, 有几坛却特别容易上头

◆配方的口诀

 ?? 新华社发 ?? 绍兴的兰亭书法节上儿­书法爱好者在兰亭鹅池­边练习书法。111 号),是其一生从
“第一小学”)。民国 年份(首届)学界代表三人中首位是­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蒋­梦麟先生。学界代表五位之首是裴­德
为首的是胡熙生先生,他是上海总商会会董、钱业公会委员、怡大钱庄经理。捐户代表中就有谢蓉斋。冬酿“女儿红”,用荷叶、竹叶封酒坛。新华社发
新华社发 绍兴的兰亭书法节上儿­书法爱好者在兰亭鹅池­边练习书法。111 号),是其一生从 “第一小学”)。民国 年份(首届)学界代表三人中首位是­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蒋­梦麟先生。学界代表五位之首是裴­德 为首的是胡熙生先生,他是上海总商会会董、钱业公会委员、怡大钱庄经理。捐户代表中就有谢蓉斋。冬酿“女儿红”,用荷叶、竹叶封酒坛。新华社发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