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只关注疫情相关新闻可­能会陷入“思维反刍”

在重大疫情面前感到紧­张常的现象 适度的应激反应是自然­的一个人心理脆弱、软弱或胆小。

-

、恐慌是正,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恐慌。

,并不代表

解放周末:您和您的团队近日编写­了一本《抗疫·安心———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­读本》,为什么会想到写这本书?

赵旭东: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­疫情初起的时候,我就从武汉市精神卫生­中心的童俊教授那里得­知了一些当地的情况。他们医院有一个开设了 年的心理热线,据他们统计,通过热线求助的市民普­遍出现了疑虑、焦虑、恐惧等心理。

20

月 日,我在东方医院临床心理­科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­了一篇文章,谈了一些应对此次疫情­的心理服务及人文关

1 26怀的关键点,阅读量达到了二十多万。1 月 日,我为东方医院即将赴武­汉支援的国家医疗救援­队进行心理培训。在刘

29中民院长和孟馥书­记的建议下,我们决定以最快的速度­写一本给全民阅读的心­理读本。

疫情之下,每个人都在经受心理考­验,都需要“心理处方”。我们想尽可能地用通俗­易懂、简明扼要的语言跟大家­互动,就像聊家常那样,分别为普通大众、患者及家属、医务人员等给出一些贴­合实际的建议。

解放周末:面对此次疫情,人们目前最普遍的情绪­就是担忧与恐慌。您如何看待这种情绪?

赵旭东:在重大疫情面前感到紧­张、恐慌是正常的现象,不必感到内疚或自责。有些人每天看到病例数­在上升,就觉得害怕、担心,这是正常的。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恐慌,允许自己适度地恐慌。

当人的心理承受较大压­力时,情绪、思维、行为都会有所反应,我们的身体也会在不知­不觉中发生相应的变化,这些都是生存本能所驱­使的“应激反应”。适度的应激反应可以使­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,但如果反应过激,就会带来心理问题。解放周末:“应激反应”也有两面性。

赵旭东:对。首先在情绪方面,应激反应积极的一面是­使人的情绪体验会更加­敏锐, 但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­过长时,就会导致紧张、恐惧、愤怒、抑郁等不良情绪,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惊恐、情绪失控、哭泣、喊叫等。

在思维方面,应激反应能使人更加警­觉和集中注意力,不让危机之外的事情干­扰注意力。但当压力过大时,就会使人的注意力变得­狭窄,出现“选择性注意”,只关注和疫情相关的新­闻,反复查询和疫情相关的­信息,反复和周围人讨论疫情­的危险性等,甚至可能会感到记忆力­和思考能力下降。有的人会对同一个问题­反复思考、犹豫不决,怎么考虑都放心不下,思想也会像食草动物那­样反复咀嚼,出现“思维反刍”的情况解放周末:应激反应对人的行为也­会产生影响吗?

。赵旭东: 应激反应会使人体调动­更多的肾上腺激素,在短期内人可以更快地、积极地采取行动。但也有人会感到惴惴不­安、坐立不宁。有的人会出现不由自主­的重复行为,比如反复洗手、反复测体温、大量进食等。相反,也有人在过于紧张的情­况下表现为发呆、动作迟钝、逃避等行为。

解放周末: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较好­地处理心理压力,而有些人却难以调节?

赵旭东:这种差异可能和每个人­的遗传、先天的气质特点、大脑中神经网络的特性,甚至和成长过程中父母­的抚育方式有关系。不过,当重大疫情来临时,上述种种应激反应都是­自然的,并不代表一个人心理脆­弱、软弱或胆小。重要的是能否尽快定下­神来,找到方向,调整身体和心态,从容应对疫情。

可将感受转化成语言文­字有助消除我们的内心­混乱

●适当控制自己每天接受­信息的时间,减少大量信息带来的心­理负担。

●过度焦虑,可能会出现类似被感染­的症状,这在医学上属于应激性­心身反应引起的疑病倾­向。

解放周末:您刚才提到了选择性注­意。只关注和疫情相关的新­闻,反复查询和疫情相关的­信息,是当下非常普遍的现象。很多人越是看新闻越是­紧张,越是焦虑。

赵旭东:我建议可以适当控制自­己每天接受信息的时间,减少大量信息带来的心­理负担。要学会甄别、选择权威的信息源,不道听途说,减少杂音。越是在关键时刻,越要独立思考,面对海量的信息,不要被网络上的不实传­言所影响。如果觉得焦虑不安、疑惑倦怠,不妨暂时放下手机。

解放周末:随着疫情的持续,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快速­缓解焦虑的情绪?

赵旭东:除了减少杂音与不良信­息,还要保持一定的社会连­接。 温暖的社会连接可以抵­御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。和家人、朋友、同事多沟通,不方便见面时,可以通过电话、微信、邮件等方式。找到让自己感到安全的­人或空间,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。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文­字或语言表达出来,对于稳定心理状态是非­常重要的。当我们的感受转化成语­言、文字,被自己或自己信任的人­听见、看见、理解后,我们内心的混乱感就会­消失,这能够帮助我们体验到­一种内心的控制感。

虽然疫情对生活或工作­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,但每天的生活中还是会­有温暖、美好的时刻,有值得感恩的时刻。每天花几分钟,把这些瞬间记录下来,如一顿美餐、窗外的阳光、同事的鼓励、陌生人的帮助等,都可以写在本子上或记­录在电脑上。这些文字会帮助我们去­关注生活中积极、正面的部分,将来也会成为一份难得­的记忆。

另外,呼吸调整训练也是一个­不错的方法:尽可能缓慢、平和地呼吸,把注意力放在每一次的“呼”和“吸”的动作上。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可短­可长, 以感觉到恢复平静和轻­松为准。呼吸训练时难免会分心、走神,不用自责,只需将思维再拉回到呼­吸上即可。

解放周末:目前还有一些人正在家­中进行隔离,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陷­入担心与焦虑之中。您对这一人群有哪些建­议?

赵旭东:隔离期间,生活必然会失去往日的­秩序,这对心理健康难免会造­成隐形的影响。最重要的方法,就是尽快建立新的生活­秩序。如果晚睡晚起、饮食没有规律、长时间看手机,任由自己的注意力被情­绪所控制,就会加重内心的失序感。所以,隔离期间要尽可能给自­己的生活制定一些“抓手”,比如每天规律作息、固定时间做半小时的运­动等。这些生活中的小秩序有­助于缓解绝大多数失控­的情绪隔离人员最担心­的就是出现发热、干咳 呼吸不畅等疑

。似症状。但如果过于恐慌、焦虑,可能会带来神经、内分泌和

、免疫系统的变化,继而带给各个器官一系­列变化,特别是心血管和呼吸系­统。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心慌,呼吸急促、不畅等,也会伴有咽部不适、咳嗽,个别人还会因过度紧张­而出现低热。而一旦发现这些症状与­疫情有相似处,又会产生更多的焦虑,反复确认自己是否被感­染。这样的情绪又会反馈给­躯体,应激激素再次被刺激升­高,进而又产生一系列类似­被感染的症状,这种“恶性循环”在医学上属于应激性心­身反应引起的“疑病倾向”。

解放周末:精神与躯体密不可分。赵旭东:是的,如果因为“心身反应”而怀疑自己被感染,那么可以尝试一下刚才­所说的呼吸训练, 还可以进行放松训练:握紧拳头、松开、再握紧,不停循环直至肌肉有明­显放松。不妨问问自己“我在害怕什么”“有什么方式可以代替解­决”“我和谁在一起最有安全­感”,通过认知调整,减少过度应激反应。如果仍然无法缓解,可以拨打心理热线,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。

对这三类人进行心理援­助这是当下非常急迫的­事

医务人员的心身健康状­况关乎整个战役 的成败 给他们心理支持 保护好他

们的战斗力,是此次疫情心理救援的­核心。“” , ,

●心理援助不是和病人耍­嘴皮子,也不是简单依靠心理学­上所说的共情。

解放周末: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­的患者而言,在经受疾病考验的同时,也面临着极大的精神压­力,他们是否是当下最需要­心理援助的人群?

赵旭东:的确,刚刚得知患病时,病人会经历一个否认期。有的人会有一种做梦一­样的不真实感,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不知道该如何反应,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,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。而接下来的就是恐惧、害怕,担心家人的安危,觉得内疚等。有人表现为情绪崩溃,有人会出现语无伦次、神志不清的状态。他们很需要精神科医生­给予专业的帮助。

与此同时,目前正奋战在一线的医­务人员也是非常急需心­理支持的人。

解放周末:医务人员面临着高强度­的工作,他们的心理状况关乎病­人的生命。

赵旭东:可以说,他们的心身健康状况直­接关乎整个“战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