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分布在大学周边的13­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区、56家国家级孵化器助­推大学生创新创业、积极提供就业岗位申城“环大学就业带”聚集无数青年人梦想环­同济知识经济圈产业生­态群落共生互补青年人­才成为最大动能

新注册企业超去年同期­布局推进千亿级经济圈

-

■本报记者 徐瑞哲

对今年沪上近 万应届毕业生来说,在这个特殊的就业季,“环大学就业

20

带”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存在。背靠母校,共享资源,能让刚刚踏入职场的大­学生多一份底气;创新创业,同好易寻,志同道合者在一起打拼­总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­绩;这里又有丰富的岗位资­源,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诸­多机会。

目前, 分布在本市大学周围的 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以­及 家国家级孵化13器等­机构,正在全力助推大学生创­业和就56业。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­基金会的数据

显示,今年 到 月,基金会“天使基金”共资助创业项目 个, 比去年同期的1 5

个还略有增加。 资助金额共计

127

万元, 平均每个项目资助 万元,较120 4608.5去年同期大幅增长。一个个最活跃的社会3­6.287经济细胞,在“环大学就业带”呼之欲出。

■本报记者 彭德倩

月 日一大早,同宜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负责人聂文青“打哈欠遇到送枕头”。原来,这家去年

6 3年底开始在同济科技­园孵化器创业的高科技­环保企业,主打大气污染监测与治­理技术,目前已经洽谈成熟的项­目四五个,人手实在不够。前一天晚上刚商量好, 得招满 个岗位:2 个助理销售、2 个销售工程师、1个行政助理。结果早上进孵化器大楼­一

5

看,园区已贴出告示对接招­聘需求。“我们要人很急 月底前得搞定,这下放心了。”既是创业者、也是应届毕业生的聂文­青说。

,6

同济大学周围,包括赤峰路、密云路、中山北二路、江浦路、控江路、大连路、四平路等合围的 平方公里的核心区, 正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­的核心圈

2.6层,2019 年其总产出达 亿元。设计、环境、能源等产业集群在此集­聚。曾有人将这里比作“亚马逊丛

460林”,生态群落共生互补,因其规模效应,在业务流量、信息、价格等方面占据较大优­势。

人才近在眼前源源不断

年建立的同济大学科技­园,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­重要一环。这两天,在科技园总经理戴大

2001

勇案头, 正放着今年第一批待讨­论入园的 位青年创业者材料。 同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­硕士薛志

16强,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和来自复旦、中科大等高校的位年轻­人,准备在“消防及除菌消毒领域的­水威力智能应用系统”项目中大展拳脚。团队里各大学都5有,为啥选择落户同济周边?“建筑设计之初,可以应用我们的系统。我刚跟设计院项目组专­家聊了市场需求。”小薛说,离得近,太方便。

近的何止一家。同济环境学院的给排水­专业、机械与能源工程专业的­暖通专业……这些都近在咫尺,随时可以上门学技术、谈合作。最近,薛志强跟同济古建筑的­专家们搭上线, 正在探讨如何将新技术­应用于古建筑保护。依托高校品牌、与优势专业相结合,如此充沛的营养导入,带来许多企业的高质量­生长。与一般创业园区不同的­是,依托大学,近在眼前源源不断的青­年人才, 是最有价值的动能。 戴大勇说。负责大学科技园的这十­多年,他见证了许多薛志强这­样的年轻人成长为企业­家;见证许多企业“从一两条枪到几百号人”,吸收更多学子就业。

他举例,同臣环保这家初创只有­两三个环境专业毕业生­的公司, 凭借在污泥处理的关键­技术,12年后公司已有数百­人,一年产值过亿元。这家企业还催生了新的­下游产业链,有位同济毕业生搞起了“污泥脱水后渣滓处理的­减量化、资源化”项目,这块新领域未来可期。

激活更高层次岗位需求

“最近我们收到很多实习­申请。”上海无奇建筑设计有限­公司负责人钟燕说。2014 年起, 她进入同济大学历史建­筑保护实验中心读博,2018年 月博士毕业,获得大学生创业基金 万元天使轮投资, 8一年半来已经参与多­个长期项目。

10同济大学就业指导­中心负责人方雅静介绍,统计显示,今年创业园区中15家­创业企业共招收41人。同时,更大范围内的环同济知­识经济圈,每一年都吸纳着更多青­年在此开启人生新里程。如今,通过大学校区、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融­合和联动,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业­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较­高的企业。数据显示 截至 年底,杨浦区共有高新技术企­业 家,其中环同济知识经济圈­内高新技术企业 家,占杨2019 742 ,浦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­数量的

392 52.8%。

是美国的 和 但两国医疗支出个人承­担比例几乎一样, 均在 45%上下。这

1/20 1/3,

表明,一方面我国健康产业还­有很大发展空间;另一方面,“我们不可能走美国式老­路,而应当利用中国式办法,解决好健康维护这个世­界性难题。” 所谓 “中国式办法”, 肯定离不开根植于民族­血脉中的文化传统,离不开中西医并重的国­策。

专家一致认为,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­之时,应着力建立临床科研紧­密结合的中西医结合防­治传染病长效机制,进一步发挥好中医药“治未病”、养生健康文化特色。周嘉提出,疫后时代为中医人留下­诸多思考,“中医精华博大精深, 源远流长,是中华民族巨大宝库所­在, 值得发掘、保护、传承,并且运用现代的技术、方法加以印证、提炼、总结。中医理念历经千百年的­循证医学验证,直到今日,对人民健康的保障和对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­对,依然具有深刻指导意义。”

记者获悉, 一系列创新已经起步。作为“双一流”学科建设高校,上海中医药大学迄今是­国内唯一在中医学、 中药学、中西医结合 个主干学科均获“A+”评估的中医药院校,学校最近还与上海交大­联合

3成立全球中医药文化­与创意研究中心。徐建光表示,“未来,我们将充分利用人工智­能和大数据带来的机遇,将其与中医药特有的非­线性思维 高度个性化特质相融合, 加大医学人工智能学科­与专业建设,

、提升中西医研究临床转­化水平。”

 ??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?? 长阳创谷园区里的路被­命名为“独角兽花园大街”。
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长阳创谷园区里的路被­命名为“独角兽花园大街”。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