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小梅村“历险重生记”

“月亮酒店那一带,是我们当年停渔船的地­方”

-

■本报记者 陈抒怡沪苏交界处的元­荡堤防,上海青浦段的建设防洪­标准是“100 年一遇”,江苏吴江段的建设方案­是“50 年一遇”,究竟应该听谁的?

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­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 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副组­长杨文敏的桌上 放了一份元荡生态岸线­贯通工程示范

段建设标准对接汇总表 包括堤防防洪标

准 环湖通道 环湖通道两侧乔木等 项内

容 表中分别列出了青浦段­方案 吴江段方

、 、 9

案 但这些方案的后面还跟­了一条 拟定执

。 、行标准”。

, ““一开始大家都在争论,到底应该按‘多少年一遇’来建设。”生态和规划建设组组员­刘王瑞参加多次协调会,他印象中,最初双方因为防洪标准­不统一,分歧较大,但争论之后发现,虽然在“多少年一遇”不一致,但双方在堤顶标高的标­准上是一致的,双方非临湖段防洪高程­均已达到“100 年一遇”。这让事情一下子豁然开­朗。

■本报见习记者 朱凌君说起浙江湖州,不少人会想到“月亮酒店”。自落成以来,这座太湖边的高星级酒­店屡次“出圈”,是湖州的“网红”地标之一。6 月 日湖州发布全新的城市­形象标识, 月亮酒店是主要设

1计元素之一,成了湖州城市形象的靓­丽名片。

很少有人知道,这里又叫小梅村。“月亮酒店那一带,是我们当年停渔船的地­方。”小梅村村支书沈伯冬告­诉记者, 这里原是个小渔村,目之所及只有连片的芦­苇荒滩以及堵满河道的­渔船,一度污水直排太湖。从粗放发展污染严重,再到硬核治理“还生态债”,小梅村 多年的发展写满了生态­的注脚,也将成为湖州发

20展的一个缩影。村口竖了块石头,刻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不仅为达成共识,也为自我鼓励。

粗放发展的代价

在老一辈的村民眼中,小梅村的发展差不多与­南太湖的开发同步。 村里老人讲往事,总爱提“年轻人找不着媳妇”。以前的小梅村穷、苦、脏 没人愿嫁 那时 全村家家户户的“标配”,就是两条渔船,一条住家,一条打鱼。“住

, 。 ,家船”是在船上盖间屋子,矮矮的两层平时只够猫­着腰进出,烧饭洗澡睡觉都在船上,饮用水都是直接从湖里­舀的,用明矾沉淀一下就能喝。现在到村里走走,还能看到驼背猫腰走路­的老人,多半是上了岸的老渔民。

今年 岁的李东民记得, 当时岸边都是连片的芦­苇滩,拨开厚厚的芦苇丛才能­看到烟

70波浩渺的太湖。时隔多年,想起当时初见的场景他­仍然眼神放光。李东民是湖州太湖旅游­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原副­局长,也是最早参与南太湖开­发的一批人。1997 年, 李东民受命出任总经理­筹建太湖乐园时,特意在太湖边建了露天­游泳池,用的就是太湖里的水。

不过,经济建设按下快进键的­同时,沿岸的生态却在不断退­化。彼时,环保意识尚未深入人心。粗放式发展是常态,太湖山庄与太湖乐园的­建成,给这里带来了立竿见影­的人气和收入。为之配套,小梅村人靠岸泊船,形成了条船上餐饮组成­的湖鲜街,生意红火。一时间,

24村民们都沉浸在水­上淘金的兴奋之中,还有人自己买了快艇,在湖边拉游客“野游太湖”。

当时, 太湖山庄和乐园不具备­排污条件,一年内向太湖直排的污­水大概有 万吨。与此同时, 为了迎头赶超太湖另一­头的苏锡常,南

5太湖“大烟囱”在增多,纺织厂、水泥厂等高污染企业逐­渐聚集。工业企业、农村养

跨省域多主体下,打破行政桎梏

刘王瑞发现,在不断地争论、协调中,往往就能找到解决方案­的突破口。比如环湖通道的建设标­准,青浦提出建设总宽 米,吴江提出总宽 米。经过讨论协调,双方约定道路总

8-11宽不小于 米,吴江方面“咬咬牙”提高标准,

6

路面宽不小于 米,再算上路肩,就达到 米

8了。“哪个标准高,就按哪个来;如果都不高,都

7 8要提高标准。”杨文敏这样解释。

再比如环湖通道两侧栽­种的乔木树种,青浦主要栽种香樟,吴江以北美红枫为主,一个色调偏黄,一个色调偏红,看起来有较大区别。经过协调,最终的解决方案是香樟、北美红枫都要种,间隔着种。“你退一步,我让一步,事情就解决了。”刘王瑞说。

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一体化示范区内涉及“三级八方”,包括沪苏浙两省一市,苏州、嘉兴两市,在示范区内的青浦区、吴江区、嘉善县,先行启动区的 个镇, 加上国家层面的推动长­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­组办公室和虹桥商务区

5管委会等,其实加起来远不止“三级八方”。

跨省域、多主体的情况下,如何打破行政桎梏, 如何既能商量着办又能­有效率地办,成了示范区人的必答题。

殖直接往太湖排污,太湖水质严重下降。为此,环保部门也开展过治污­行动, 但效果不彰。到了 年, 李东民的露天游泳池已­经没法游泳。湖里打上来的鱼有一股­柴油味,宾馆的桌

1999子一天要擦三­遍,总有烟尘。在小梅村,太湖湖底淤泥及腰,不见往昔的烟波浩渺。因为污染,小梅村渔业捕捞量大减。湖面经常弥散着一股类­似饭馊的腐臭味,临湖游客们没了吃饭的­欲望,游乐园和宾馆的生意日­渐惨淡,好几家宾馆陆续倒闭……

如此“第一桶金”,代价惨痛。

“用不用钢筋”的争论

转机发生在 年。2006 年 月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­平在湖州考察南太湖开­发治2006 8理,在考察中,他再次强调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要求湖州努力把南太湖­开发治理好。此

“我们的经验就是要合拧­一股绳,搭建多层次扁平化对接­协调平台。”杨文敏这样总结。为了让沟通更为顺畅,这种协调平台的运作必­须是高频率的。去年 月底,示范区执委会首次召开­环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­程对接会,青浦

12区和吴江区规划资­源、水务、住建和长三角(区域 办等单位悉数参加 之后 每月召开专题会,研究各项具体工作,形成了定期协调沟通

)。 ,

机制。

不需要层层汇报,直接商量着办

在实践中,示范区执委会摸索出了­一套工作机制:一方面,要协调两地建立横向对­接机制,也就是两地政府和发改­委、水务、住建、长三角(区域)办等部门建定期会商和­对接机制,另一方面,随着工程建设需要和协­商工作的深入,两地技术团队之间、技术团队与行业部门之­间、行业部门与执委会之间、技术团队与执委会之间­还要建立多层次的定期­例会机制。

“我们是问题导向,有问题就解决问题。”杨文敏解释说,就一个专门的问题,双方技术部门不需要层­层汇报, 直接商量着办就行了。从 月份以来, 各方建立了对接工作专­班,固定成员、落实任务、抓实责任。

3对于元荡来说,这种协调、协商是发展中后, 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进­行了体制改革,对南太湖进行治理和开­发。

“该拆的拆,该搬的搬。”湖州确实下了决心。2007 年至今, 南太湖累计投入 亿元,搬迁关闭了瑞森纸业、 三狮水泥等 家规模以

20上工业企业,拆除低小散家庭工场作­坊 多

12

家,太湖沿岸 公里范围内“产能落后、治理无

300

望”的企业被全部关停。

5为了减轻对于太湖的­污染,渔民上岸也被提上日程。 李东民被安排到了一个­协调小组,挨家挨户动员小梅村村­民搬迁上岸。 不过,工作难做,村民不肯:“这不是断了我们的财路­和生计吗?上了岸,没保障,以后怎么办?”

劝渔民上岸,也要借时机。2007 年 月,一场前所未有的蓝藻污­染让太湖陷入了舆论的

5漩涡。“再不治理真就完了。” 生态危机让村民感到了­巨大的压力。另一方面,湖州投入 亿多元, 拿出了三十多亩土地给­渔民建造小区。

3迫切需要的。 元荡曾经是淀山湖的一­个湖湾,后因芦苇滩封淤,才成为独立湖泊,现在五分之四属江苏汾­湖,五分之一属上海青浦。因为地处两省市交界,同一个湖,却因为长期缺乏统一规­划、建设而显得杂乱无章。

在示范区执委会成立之­前,青浦区、吴江区两地各自对其境­内段进行了环元荡生态­岸线贯通工程方案设计,但由于缺乏顺畅的沟通­平台,导致工程青浦段、吴江段在建设目标、建设时序、建设标准等方面未对接­统一。

但现在, 一张蓝图正在元荡上空­徐徐展开。目前,一座连接青浦与吴江的­元荡桥正在建造中,预计今年 月底通车。与此同时,元荡岸线综合整治工程­也已经进入施工期。

9

根据 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­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》,示范区内将建设著名文­化生态湖区 随着环湖道路贯通 退渔还湖等生态修复工­程的建设 未来元荡将呈现出一幅­怎

。 、

样的风景 说到这里 刘王瑞谈起了元荡和

,其他湖泊的不同之处。“准确来说是湖荡,周

? ,围拥有丰富的水系 水系之间互联互通性强。”刘王瑞认为 这种独特性适合文化旅­游

,产业发展。“想象一下 荡着小舟顺着河流穿

梭在芦苇荡中, 间或能望见岸边古镇上­的小

桥人家……”

“美!那一定是美极了。”刘王瑞说。

村民们终于同意上岸,24条船上餐饮组成的­湖鲜街被全部拆除。拆船那天,李东民和沈伯冬都去了, 看到清理上岸的淤泥堆­得齐腰高,黑得像石油,用火一点就着了。他们才真切和直观地体­会到,污染有多么可怕。以往,一些人认为“搞环境”是赔本买卖,从那时起,太湖旁的人们深刻意识­到,生态是基础。

治污之外,治水的理念也在变。很多湖州人记得,1991 年,太湖发生大洪涝,湖州号召十万民众上工­地,修了环湖大堤防洪。但似乎也是在此之后, 太湖水自净能力显著削­弱。2016年, 南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­治理的评审中,水利部门和勘察单位对 “用不用钢筋做地脚”展开了激烈讨论。最终,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­被力求保留原生态,防护设施也尽量不用钢­筋混凝土,而是采取生物措施。2014 年,根据《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­理总体方案》, 湖州总投资 亿元的四大治理开始实­施,主要任务正是增强南太­湖水体环流,促进杭嘉湖平原河网

115

水体流动等。 环绕太湖的苏锡常湖四­地跨省“联合治太”,在理念上都打通了。

南太湖的绿色机遇

小梅村又美了。6月出头的日子,记者站在渔人码头,江南的雨季甫启,湖面雨雾氤氲,偶有白鹭或栖息在湖中, 或展翅掠过森森芦苇,与湖上的老式风帆渔船­交织。

小梅村村民“美”了。老渔民们老有所依,能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­老保险了。打鱼成了村里老年人的­闲时副业,有村民照料着太湖上被­用作景观的老式风帆渔­船, 边赚钱边养老。有年轻人去游艇公司开­游船或快艇,也有继续经营餐馆的,不仅外地游客,平时当地人也喜欢来这­里吃饭。得益的不仅是小梅村。小梅村所在的湖州太湖­旅游度假区,成了长三角小有名气的­旅游地 十多年来 太湖一直在还 生态债”,湖州已累计投入 多亿元用于生态治

。 , “

理,可喜的是,太湖水质从 年的总体劣五

30类改善为四类,相当于“年轻”了十岁以上。李

2007东民感慨:“要是再给我一次机会,一定不会再以牺牲环境­为代价。”

小梅村的发展也是湖州­发展的缩影。今年月,湖州安吉发布“两山银行”试点实施方案,推行生态资源交易, 提升生态产品整体价值, 5成为进一步拓宽“两山”转化通道的排头兵。近年来,湖州的绿色智造、绿色金融风生水起,大打绿色发展品牌。在湖州的南太湖新区,不仅旅游业更具活力,大智造、大科创、大金融、大健康等产业也在谋划­布局中。绿色发展,将成南太湖的新机遇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