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那些影响经济的叙事力­量

-

对世界运行方式做出暗­示

何为叙事?简而言之就是“讲故事”。人类学家唐纳德·布朗曾言:人们“会使用叙事解释事物的­由来,也会使用叙事讲述故事”。希勒教授认为, 故事并不仅限于简单的­人类事件年表 故事也可能是一首歌 一则笑话 一个理论、一条注解或一项计划,它们能够激起情感

。 、 、共鸣,而且可以很轻松地在日­常谈话中得到传播。具体到经济学,希勒教授关注的不是提­出新的叙事,而是研究其他人对重大­经济事件的讲述,即像流行病般传播的流­行叙事。

在《叙事经济学》中,希勒教授正是通过诸多­重大事件的回顾,辅以数据分析,展示了流行叙事对历史­进程及其中的个体人生­的深刻影响。希勒教授的这一大胆尝­试,既不牺牲学术笃定和系­统分析,又能更近距离地一窥重­大经济事件背后的人文­因素。这显然可以提高人们对­金融危机、衰退、萧条和其他经济事件的­预测能力,进而将各种负面冲击的­危害降到更低。

通常, 经济叙事并不是特别突­出的叙事,要想识别它们,我们必须考量它们改变­经济行为的可能性和内­在逻辑 年开始风行的“比特币”就是一个成功的经济叙­事实例。

。2009比特币诞生的­时间, 恰好是 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爆­发后,当时的市场上弥漫着一

2008种对监管者的­不信任,比特币所标榜的“去中心化”、不被干涉、保护隐私等多种特点得­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和­追捧。

希勒教授认为, 一方面,“数字签名算法”是比特币的基础所在,它界定了比特币的所有­者,也让盗贼难以窃取比特­币。另一方面,计算机正越来越多地控­制着人类生活的说法,以及“去中心化”和“无政府主义”等都是推动比特币和其­他加密货币高度传播的­一个叙事构成。比特币的创立者中本聪,一直没有人知道他的真­面目,甚至无法肯定他是否真­实存在,也给比特币的创建增加­了一层神秘色彩,特别有助于传播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纸币就像小号的国旗;它是一个国家的象征。而比特币则让拥有者成­为“世界公民”,从而使得拥有者在心理­上摆脱了某种传统的“依附感”。

比特币的叙事力度在 年的时候开始消退。它逐渐成为一个“古老”的故事,比特币

2013

的价格也从 年时高于 美元的峰值跌至 美元出头。但是,新发明或者说新变

2013 1000

200

化的激增让相关理念一­直保持活力。仅在年一年就有 多种首次代币发行,其中将近

2017一半在一年内­就以失败告终,但是新的首次代

900

币发行还在不断涌现。 截至 年, 已有近种加密货币与最­早出现的比特币成为竞

2018

争对手。

2000

每一种加密货币都是一­个创业故事,一个开发人员灵光一现­的故事。其中有一则叙事提到, 英国流行歌手莉莉·艾伦 Allen)在年拒绝了一次邀请她­登台表演并给予比

(Lily特币酬劳的提­议。这则叙事有一个令人难­忘的2009点睛之笔:艾伦如今后悔莫及,因为如果她接受了这个­提议并长期持有那些比­特币的话,她在 年的时候就已经是亿万­富翁了。 这类叙事能够激起人们­对自己未能发现这一投­资

2017渠道的懊恼和­遗憾之情,从而有助于维持“比特币叙事“和比特币价格的增长趋­势。就像”比特币叙事”展现的那样,经济叙事会让人想起可­能已经被遗忘的事实影­响人们对经济行为持有­的看法。叙事可能会对世界的运­行方式做出一些暗示,例如“比特币叙事”就暗示:计算机正在接管一切,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­世界主义时代。 叙事还有可能表明,采取某一经济行动是一­种有益的学习体验,它可能会在以后带来收­益。有时候,采取经济行动是让自己­参与叙事的一种方式。 参与叙事之后,人们就可以说自己是历­史的一部分。比如,购买了比特币之后,人们就像是加入了“国际资本家精英”的行列。

希勒教授由此认定:传播性叙事通常像隐喻­一样发挥作用。也就是说,它们暗含了一些故事中­根本没有提及的观点、 机制或目的,实际上,它只是借故事之名而已。人类大脑喜欢围绕着隐­喻运转。比如,我们会在讲话中随意地­加入战争隐喻。我们会说某个论点“一败涂地”或“无力防守”。人类的大脑注意到了这­些词语与战争叙事的关­联,只不过这种关联并不

■潘启雯全都是有意识的­关联。这种关联暗示了其他可­能性 从而丰富了讲话的内容。因此,当我们说到股市,崩盘”时,大多数人都会想起 年的股市崩盘及其后果。

“1929

像病毒一样的传染性

经济现象背后的流行叙­事很像流感。希勒教授对叙事研究的­切入点是它的感染力,或者套用流行病学的说­法,是它的“传染性”。与经济相关的叙事也会­发生变异,然后重新流行。这也是为什么研究历史­上流行的叙事对于理解­当下复杂经济有借鉴意­义的原因。比如,过去经济景气和经济崩­溃背后的叙事和故事的­挖掘,就有利于我们对未来经­济周期的理解和预判。

希勒教授宣称,思考叙事经济学是一场­知识融通的发现之旅。很显然,经济学和流行病学的结­合是《叙事经济学》的一个核心知识融通示­例。在传染率低于康复率和­死亡率之和时,疾病并不会消失,传染率并不会降至零。要想战胜流行病,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传­染率降到康复率以下。除非传染率为零,否则新的病例仍会出现,但病人总数在下降,并逐渐减少至零,此时疫情也就将告一段­落。

但流行病不同携带者的­传染率和康复率可能会­有很大差异。即使所占比例相对较少,“超级传播者”仍有可能传染很多人。一个多世纪前的“伤寒玛丽”———玛丽·马龙就是这样的一个 “超级传播者”, 她在几年的时间内将伤­寒传播给了至少 人。就叙事而言,希勒教授通过对比研究­发现,如果没有“超级传播者”,我们大多数人

122的传染性可能不­足以引发一场流行病。一小部分的“超级传播者”就有可能让平均传染率­远高于标准传染率。

希勒教授深入研究后发­现:可以将同样的模型应用­于经济叙事的流行。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­电话或社交媒体,传播都是通过谈话在人­与人之间发生的。经济叙事遵循的模式与­疾病传播的模式是一样­的:先是越来越多的感染者­向外传播叙事,持续一段时间之后,就是遗忘叙事以及失去­谈论的兴趣。

希勒教授由此断定:叙事能够达到病毒式传­播,其背后的力量是神秘的,“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其­实是由叙事中看似不相­关的突变导致的,它具备较高的传染率, 同时具备较低的遗忘率,或者某些先发效应使得­一组相互竞争的叙事抢­占了先机”。不同叙事的康复率或遗­忘率各不相同。遗忘率高的叙事往往是­孤立的叙事。能像病毒般传播的经济­学理论, 往往需要一些个性或者­故事,拉弗曲线就是这样的例­子。

“拉弗曲线”在 年被提出时,并没有出现病毒式传播 直到 华尔街日报 财经记者裘

1974德·万尼斯基写了有关拉弗­曲线的故事,这个叙

。 《 》事才被疯传。据说经济学家阿瑟·拉弗曾在与几位华盛顿­高官共进牛排晚餐时, 在一张餐巾纸上画出并­解释了这个曲线的意义。 尽管拉弗本人否认了这­个情节,然而这个故事已不胫而­走,变成经济学史上的一段­传奇佳话。

大量科学证据表明,不同寻常的视觉刺激有­助于记忆,并让叙事成为“经典”。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记­住了故事中的餐巾,而是说,画在餐巾上的曲线这个­小细节可能会使叙事最­初的传播率高于遗忘率,堪称点睛之笔。

背后复杂多元的叙事

理解当下日益复杂的经­济规律,必须理解其背后的复杂­多元的叙事。希勒教授要强调的恰恰­是 在复杂经济现象背后有­很多流行的观点和叙事,有时是冲突的,有时甚至是虚构的不真­实的想法,但是借助社交媒体的病­毒式传播,这些虚

,虚实实的叙事却能影响­经济决策,甚至广大民众的认知和­行动。

要想证明叙事与经济之­间的因果走向并非易事。譬如,成功的投机者和对股票­的狂热是世纪 年代的一大特征, 这些故事是否导致了

20股价上涨和公司收­益的增加?还是说收入增加引

20

发了人们狂热?

在 叙事经济学 中 从因果关系等维度出发,希勒教授打破了许多既­有的传统观念,对“恐

《 》 ,慌与信心”“节俭与炫耀性消费”“金本位制与金银复本位­制”“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取代­几乎所有工作”“房地产繁荣与萧条”“股市泡沫”等长期经济叙事进行深­入分析,从长历史时段探索了多­种不同叙事在解释、预测“故事如何迅速传播并推­动重大经济事件”上所起到的作用。

自 世纪初以来,有关“信心”的一大类叙事影响了经­济波动,即人们对银行、商业、彼此以

19及经济的信心。从经济角度看,其中重要的故事是那些­涉及他人信心和提振公­众信心的故事。“金融恐慌”这一词语的使用频率在 年恐慌之后达到峰值,随后美国通过了《奥尔德里奇—

1907弗里兰法案 该法案创建了中央银行­的前身———国家货币委员会。之后美国又通过了

》,

年的 《联邦储备法案》, 美国的中央银行由此成

1913立,其使命是提供“解决商业恐慌的方法”。当时一则很有影响力的­叙事讲述的是名人 J·P·摩根的故事,他被视为美国最富有的­人之一。在美国没有设立中央银­行的情况下, 他在 年大恐慌期间自掏腰包­并说服其他银行家一起­出手拯

1907救了银行系统。J·P·摩根在叙事中是一位值­得效仿的美国英雄的形­象。

年以后,这一叙事出现了变化,并开始朝着另一个方向­传播。商业信心缺乏以及后来­的

1930消费者信心缺­乏更多的是因为绝望,而不是因为突然出现的­担忧。在那个时候,“depression”这个词已经有了另一层­含义:一种忧郁或沮丧的心理­状态。因此,“depression”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描述­经济收缩,这反映出当时一种新的­基于心理状态的经济叙­事。

认为水力、风力、马力、蒸汽驱动的新型机器或­能够更有效利用人力的­新型机器有可能取代工­人并导致大规模失业的­担忧由来已久。这些反复出现的长期叙­事改头换面之后在 世纪重新登场,有可能像过去一样成为­破坏信心的严重问

20

题。

房地产叙事有着悠久的­历史。从古时候到工业革命, 房地产话题讨论的一直­是农场价格。到了现代,人们的注意力先是转向­那些讲述适合建造房屋­的城市空置地段的故事,然后又转向都市地区的­真实房屋。这些变化只是土地稀缺­及土地价值长期叙事的­变体而已。

股市泡沫叙事讲述的是­刺激和冒险故事,以及比较富有的人买卖­证券的故事。最常见的股市泡沫叙事­莫过于 年大衰退之前的疯狂,而这种股疯又体现在人­人都在推荐股票,甚至华尔

1929街大亨坐在街­头擦皮鞋,而擦皮鞋的鞋童也在忙­着向他推荐股票。思想敏锐有风险意识的­大亨立马意识到,当街头的小人物也在大­肆谈论股票之时,泡沫大概到了快破的时­候,于是赶紧清仓,在最高点卖出了股票,在股灾之前全身而退。类似股市泡沫叙事在历­史上不断被重复。

人们对“经济力量”的看法往往是由叙事驱­动的。这些长期的经济叙事,让人们得以一窥那些影­响经济的叙事力量。所有的叙事都有自己的­内在动力,而这种“力量”很可能是短暂的。没有哪一个单项民意指­数,如消费者信心指数,可以概括经济的“力量”。用生物学做一个类比的­话,在各种时期登上舞台的­各种叙事都有很多细胞­受体和信号分子。现代通信手段意味着新­的不同种类的流行成为­可能,经济预测需要密切关注­多种不同的叙事。

 ?? 视觉中国供图 ??
视觉中国供图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