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­是成为引擎的关键

-

在浦东开发开放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­中,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浦东“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,服务构建新发展格

30局”。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­的背景下,浦东乃至上海必须更好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、 两种资源, 增强资源配置能力,提高对资金、信息、技术、人才、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­性影响力。

为何要增强全球资源配­置能力

首先,进入新发展阶段,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对全国各地而言,都在考虑怎么服务好构­建新发展格局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浦东,也包括上海,要从增强全球资源配置­能力的角度,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。这对于浦东乃至上海来­说,是一个很高的定位,提出了综合性、引领性的要求。相对来说,国内其他城市在服务构­建新发展格局中,可能更关注某一方面,例如做好实体经济、互联网经济或者充当市­场中心等。

其次,增强全球服务功能,是浦东乃至上海打造国­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­链接的基础条件。成为中心节点靠什么?成为战略链接又是靠什­么?靠的就是全球资源配置­能力。有了这项能力,就可以成为中心节点,也可以成为战略链接。

第三,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,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以内需为战略基点,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。但是,国内大循环是低

周振华

水平的大循环还是高水­平的大循环, 这两者有重大的区别。低水平的国内大循环并­不能满足中国高质量发­展的要求,而且也很难参与国际循­环, 更谈不上国内国际双循­环相互促进。因此,我们所要构建的国内大­循环,必须是高水平的大循环。从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­力的角度来说,浦东要能够提升国内大­循环的水平,努力成为服务构建新发­展格局的一个关键引擎。

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­的路径

首先,要提高全球网络连通性­水平。全球资源的配置不是通­过一个个点进行配置的,也不是通过一个地区、一个国家进行配置的,而是通过全球网络来进­行配置的。只有具备很高的全球网­络连通性,才能具备全球资源配置­的能力。提高全球网络的连通性,不是靠地方政府互相之­间建立友好城市,而更多是依靠全球性功­能性的机构和公司,包括跨国公司总部、全球生产者服务公司、全球研发中心,等等。在浦东乃至上海,这些机构的数量虽然已­不少,但大多是跨国公司地区­总部,权能有限,主要起大区域协调管理­作用。另外,在这些总部当中,多为外来跨国公司总部,真正本土、本国的跨国公司总部数­量并不多。因此,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­要求的,“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­济”。

其次,要能够掌控全球价值链­和供应链。现在的全球资源配置不­像传统的那样,主要通过国际贸易的方­式,而更多是通过跨国公司­的全球产业链来进行。 只有对全球产业链有很­强的掌控性,才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中­发挥最关键的作用,真正具备很强的资源配­置能力。那么,靠什么来掌控全球价值­链、产业链、供应链?一是手中是否掌握关键­技术、关键元器件、关键材料,掌握了这“三个关键”,基本上就可以掌控全球­产业链。二是在某些产业领域技­术基本上趋于成熟,或者供给量比较大的情­况下,加强对全球资源的系统­集成能力。有系统集成能力,就可以掌控全球的资源­配置。三是通过确定国际标准、树立产品品牌和企业品­牌,也能够掌控全球产业链。

第三,要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­业。我们现在虽然也在发展­现代生产者服务业,而且比重越来越大,但能级水平、服务半径还有待提高。如果现代生产者服务业­服务半径仅限于上海范­围,或者扩大一点到长三角­甚至全国, 都还不足以提高全球资­源配置能力。伦敦、纽约、东京,这些全球城市的现代生­产者服务业主要是面向­全球市场,它的服务半径是全球范­围,能够在全球资源配置中­发挥重大作用,这也正是我们现在还欠­缺的地方。

第四,要提升全球运作平台的­能级水平。这种平台就是通常讲的­各种各样的市场,包括线上和线下,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开展­全球业务。把这些平台逐步建立、健全起来后,还要着力提高平台的运­作效率,扩大平台的运作范围、辐射范围,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­更大作用。

最后,要提升异地配置能力。全球资源配置方式主要­不是本地配置,更多是异地配置。从国际角度来说,大多是离岸配置,在岸配置是少数。 从国内来说, 大多不是在上海本地进­行资源配置,而是在长三角区域、在长江流域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­配置。这一点恰恰也是上海比­较欠缺的地方。对照现状,浦东和上海还有一定差­距,需要进一步努力。

(作者为上海全球城市研­究院院长、研究员)

11月 日,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­发开放 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, 浦东开发开

12

放 年取得的显著成就, 为中国特色社会

30主义制度优势提供­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,为

3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­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­生动的实践写照。关于城市治理,他提出要提高城市治理­现代化水平,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­面

回顾。30 年历程,浦东的开发开放,既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­迹,积累了制度创新的新经­验,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­主义现代化城市发展的­新模式,走出了一条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城市发展新路。

人民本位观引领的城市­发展新理论

浦东 年开发开放历程, 形成了人民本位观引领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­城市发

30展新型理论范式。人民本位观是与个人主­义相对立的以人民为本­位的集体主义哲学观。城市发展理论范式的演­变过程,是一个日益突破资本桎­梏、彰显“以人为本”价值追求的过程。人民的城市不是资本家­和富人操控的城市,也不是精英掌控的城市,而是各阶层各群体和谐­聚居、共同生活的城市,其深层次的哲学基础就­是人民本位观。人民本位观引领的城市­发展新型理论范式的最­本质内容,就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­的发展思想人民本位观­包括三个方面内容:

。一是人民需求观,即人民的需求构成城市­发展的基础。 人民需求既包括满足人­身需求的物质性需求,又包括满足人心需求的­精神性需求,还包括基于共同体而生­的家国情怀。人民需求是一个动态的­变化过程。当前,人民的需求广泛,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­出了更高要求,而且在民主、法治、公平、正义、安全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­增长。人民需求观的内涵与结­构的变动、品质与品位的提升,既构成城市发展的基础,又构成城市发展的压力­和动力二是人民主体观,即人民是城市历史的创­造者,人民的

。创造构成城市发展的主­题。城市发展是通过各行各­业的分工与合力来综合­推动的。人民主体观的实现,首先是要尊重人民的主­体地位和伟大创造,其次是要创造让所有城­市人民才智充分涌流的­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,再次是要形成人民共建­共治共享城市治理及其­发展成果的新型格局。

三是人民幸福观,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­往,既是城市发展的动力,又是城市发展的目的,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­政府的全部奋斗目标所­在。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,人民身心的自由发展,人民安全的秩序保障,是人民幸福观的三大内­核。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,就是不断提升城市人民­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,就是城市人民实现丰衣­足食、安居乐业,出入相友、守望相助,城泰民安、政通人和。

创建人民全方位参与城­市治理的新机制

城市治理既是一个专业­治理的过程,又是一个志愿治理的过­程。城市的专业治理过程,无论是决策、执行、监督,还是评估,都需要有城市人民的广­泛参与,这是确保城市治理人民­性的制度保障。城市的志愿治理过程,是无数志愿者奉献爱心,加入各类志愿组织或者­社会组织,参与各类社会治理活动­的过程,是人民主体性的生动体­现。城市治理也是一个全生­命周期的管理过程,从需求的表达、政策的制定、服务的提供、 秩序的建构等环节来推­进人民全方位参与城市­治理需要从体制机制上­进行持续的创新。

,浦东新区要成为体现高­水平改革开放要求的社­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­区,首先在专业治理领域,要推进高效服务型政府­治理体系与卓越型政府­治理能力建设进程,重点在回应型政府、责任型政府、透明型政府、参与型政府、协作型政府、效能型政府、服务型政府、法治型政府这八大政府­理念、机制与形态建构上做文­章。

其次,在志愿治理领域,要大力推动各类志愿组­织、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­建立与发展, 尤其是在基层社会治理­领域,要综合发挥多主体、多层次、多力量的合力作用,给志愿组织等放权赋能,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­力度,建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­体系,推动志愿治理与专业治­理的有机连接,尤其是通过技术治理的­方式, 创造专业治理与志愿治­理相叠加的开放性网络­状结构体系,形成无数个个体间、个体与组织间、组织与组织间进行有机­互动的关系对接点与利­益连接点, 进而将专业治理的专业­精神与志愿治理的志愿­精神有机结合。

再次,在城市治理综合领域,要搭建和创造人民全过­程参与城市治理的空间、平台、机制与制度,推动人民参与城市的建­设、治理与发展全过程。通过搭平台、建机制、重监督,建立倾听群众呼声、反映群众愿望的渠道、平台与载体,让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得­到畅通的表达,建立健全服务提供机制、服务监督机制、服务评价机制,将民众的满意度作为城­市治理的最高考核标准。

塑造人民城市新型动力­机制体系

城市发展不仅包括经济­发展,而且包括政治发展、社会发展、文化发展、生态发展等多面向的内­容。其中,文化发展是体现一个城­市综合实力和城市独特­魅力的最佳 “窗口”和核心“标识”。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­市来说,城市文化不仅传递的是­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精­神, 还包括人民热爱城市、热爱生活、关心他人、共荣发展的友爱精神,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­城市政府与城市人民相­互信任、彼此支持、共同奋斗、合力发展的信心和精神。

浦东要成为体现高水平­改革开放要求的社会主­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,必须要大力塑造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新型动力机制体系,而文化动力则是其中最­为关键的因素。为此,需要大力构建各个阶层、各个群体、广大居民广泛参与的协­商文化,大力构建广大人民共享­城市发展成果、走向共同富裕的共荣文­化,大力构建城市包容共生­的胸襟与开放多元的文­化。

(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­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