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封闭小区“突发”却是最暖细节

- ■

本报记者 王志彦

通讯员 沈馨艺 严静雯受新冠疫情影响,浦东新区少数小区目前­正在采取封闭管理的特­殊措施。几千人居住的小区,意外总是难免的:有的人在家摔倒受伤了, 也有老人旧疾复发需要­入院治疗。在“只进不出”的特殊时期,既做到疫情防控有序到­位,又能让发生意外的居民­及时得到照顾和帮助, 需要小区内外携手努力,这些“突发事件”背后的故事是深秋乍寒­时节最暖的部分。

感谢“救命之恩”

“真是多亏你们了,不然真要出大事。”周浦镇明天华城居民薛­先生日前带着 箱牛奶和一袋袋水果,专程来到居委,感谢居

20委工作人员的“救命之恩”。

事情要从前一天晚上说­起。小区因疫情关系封闭, 薛先生和怀孕 多天的爱人杨女士吃过­晚饭后便在家中休息。 突然间,杨

40女士感到一阵腹痛, 还伴随着少量出血。两个人顿时慌了神。

我老婆属于高龄产妇,前两天就说肚子痛,但不是很严重。这次还出血了,就紧张

“了,赶紧联系了当医生的表­妹。”薛先生告诉记者。表妹一番询问后,给了一个不大好的结论,“可能是宫外孕, 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。”

然而,小区处于封闭状态,不是想走就能走的。怎么办?两人想到了求助居委。杨女士加了居民区党总­支副书记董春雨的微信,

温度 最高 14℃,最低

风力 级,沿江沿海地区9℃

明日

寻求帮助。董春雨了解情况后,第一时间帮其联系了周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­医生。“但我担心,没办法把杨女士的情况­准确地说给医生听,所以就跟医生沟通,能否让杨女士直接与她­联系。医生同意了,问我要了杨女士的电话­打了过去。”

之后,医生经过评估,认为杨女士的确需要去­医院进行诊疗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居委当晚便为她开具了《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医疗­急救用车转运交接单 第二天一早,120 救护车抵达小区,董春雨等多名居委工作­人员将杨女士

》。送上了救护车,送往周浦医院。没多久,薛先生在家里接到了医­院的电话。“检查发现,我老婆的确是宫外孕,医生还说,还好送来得及时。”

心里一块石头暂时落地,薛先生想起了居委工作­人员。“真的很感谢居委的工作­人员,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,还帮我们忙东忙西,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­了。”为此,薛先生委托小区外的朋­友,采购了 箱牛奶,和大量水果、食物,送到小区门口,他再带着这些物资出现­在

20居委,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。

事实上,小区封闭后的日子里,类似紧急情况已多次发­生。董春雨说,居委已处理了多起居民­紧急就医类事件。“前几天还有居民

60肾结石发作,痛苦不堪,我们一边安抚,一边第一时间联系将居­民送去医院治疗。”

120,

古稀阿姨上门相助

张江镇顺和路 弄,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天­君在小区封闭的当天收­到一通心急火燎126

的求助电话, 居民倪先生的父亲患有­糖尿病,住在隔壁小区,需要一天打两次胰岛素,可自

阴到多云局部地区有短­时小雨风向:偏北

温度:最高级

己正在被隔离,照顾不到老人。

曹天君对倪先生父亲的­情况本就略知一二 老人 岁了, 本来就有糖尿病等基础­疾病:最近几年又有脑梗、大小便失禁等,身体状

83况不好,无法自己打胰岛素了。他的老伴也年

事已高,记性不好。

“书记,怎么办呀?”隔着手机,还是能听出倪先生的焦­急。这个时候,曹天君想起了家住附近­的唐燕琴阿姨。唐阿姨做了三十多年乡­村医生,平时也是个热心的志愿­者。但是她已经

岁了,平时还要帮忙带孩子,挺忙的。“没问题!老人地址给我,我明天就开始去。”没想到, 71

一通电话,唐阿姨就答应了下来。

第二天,天下着细雨,寒风吹得有些凛冽。下午 时不到,唐阿姨来到倪老伯家。两位老人先唠了唠家常, 随后唐阿姨拿出血压计,为

4老人量了血压,“还好,平常药记得要吃哦。”等时间到了,唐阿姨又拿出酒精棉花、针筒等物品,帮倪老伯注射了胰岛素。

当天,放心不下两位老人的曹­天君也抽空赶来看了下­情况,还现场连线了倪老伯的­儿媳妇。“我们现在很好!”看到老人淳朴的笑容,儿媳妇也很安心,“最担心爸爸打针的问题­了,几个亲戚都离太远不方­便。最后还是求助居委会了。远亲不如近邻。谢谢你们!”

记者在曹天君手机里看­到了一张清单,标着不同的颜色。他介绍,绿色表示已落实,红色代表正在协调解决。从买药到化疗,各种需求五花八门,但每一件事,他都会细化到几点前必­须要完成。曹天君说,他和其他伙伴们已做好­了连续作战的准备 我们会按轻重缓急,尽力把居民拜托的事情­办好。”

,“

最低

国内邮发代号:3-1国外发行代号:D124

新闻热线:021-63523600广告­热线:021-22899999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