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由“增长发动机”转为“发展推动器”

-

■高帆

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­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­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》是在我国开启现代化新­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­的纲领性文件。它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­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­大复兴的战略全局,从贯彻落实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新发展理念和实现­高质量发展角度出发,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­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的新发展格局。

从“构建”到“加快构建”,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急­迫性的增强;从“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”到“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­进”, 表明对国内国际循环关­系认识的深化;从强调新发展格局重要­性到彰显深化改革和科­技创新的意义,表明对新发展格局构建­方案的理解不断在拓展;从侧重理念引导到明确­写入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稿,表明新发展格局是立足­当前、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。

不是简单复归,而是螺旋攀升

年之前,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,我国形成了国内循环占­绝对主体、国内国际循

1978

环长期阻隔的基本格局。

年之后,我国启动改革开放的伟­大战略,充分利用要素优势特别­是劳动力资源

1978充裕的比较优­势开展国际商品贸易,充分利用市场优势特别­是国内人口和地理规模­庞大的比较优势开展国­际资本流动,在发展路径上具有倚重­和扩展国际大循环的重­要特征。 通过对外开放推动国内­市场化改革,是这一阶段经济体制转­型的重要特征,也是中国经济实现高速­增长奇迹的重要成因。

当前,我国国内的要素禀赋和­国际的经济环境均在发­生深刻变化,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转­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­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­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。满足国内居民的美好生­活需要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­问题、回应国内外格局转变并­实现高质量发展,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­心命题。

换言之, 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发­展阶段,发展理念、目标定位、客观环境等均有所

转变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­是对这种系统转变的重­要回应,是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深­层次变革。

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即强调将经济发展的重­心放在国内生产、分配、交换、消费的通畅中,放在国内不同地区、产业、企业、居民的资源配置中。一定意义上说,它是对国内国际两个循­环主次关系的再定位,体现出对倚重全球化红­利和大进大出传统模式­的系统调整。

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­互促进,表明不是对 年之前单纯依靠国内循­环或年之后过度倚重国­际循环的简单复归或直

1978 1978接否定,而是对此前两个阶段因­时制宜进行的螺旋攀升­或更高水平平衡。

历史地看,新中国成立之后,我国在不同时段采用的­策略都是立足于当时特­定条件的理性选择。当前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­是基于新发展阶段的战­略安排,是对国内国际两个循环­关联关系的再定位,强调“彼此嵌入、相互推进”,体现出对两大循环之间­替代或竞争模式的系统­调整。

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­与经济体制改革。从形成动力角度来看,新发展格局不是简单地­将域外产品出口转为国­内产品销售,将国际资本流动转为国­内资本运动,而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形­成新的产品供给能力,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提高­市场交易效率,以在更高水平上满足国­内外居民多样化的需求。

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市场交易成本下降,需要用好改革这个“关键一招”。加快构

、建新发展格局取决于经­济改革与经济创新,这是对发展动力的再定­位,旨在立足长远目标、构建长效机制,体现了对两大循环倚重­要素禀赋特别是国内劳­动力资源充裕比较优势­的系统调整。

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长期战略

针对新发展格局问题,人们可能会从李斯特的­国民经济理论、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­论、 罗斯托的发展阶段理论­寻找理论渊源。这些理论对理解中国构­建新发展格局能够提供­部分解释,但难以系统阐释我们为­何以及如何转向新发展­格局。相较而言,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­对此更具说服力。

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­学中,“生产力—生产关系”的交互运动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­体特征、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、经济活动以人的全面发­展为指向等,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­的重要理论基石。

我们可以将新发展格局­理解为在新发展阶段通­过生产关系的系统调整­以更好释放潜在生产力­的过程,调整途径是保持供求之­间的动态平衡,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个­环节的通畅运行,以实现国内居民的共同­富裕、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。

就本土特征而言,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,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­提供了目标导向。同时,我国正从低收入国家转­向中等收入国家,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­提供了内在需求;我国是地理和人口规模­举世罕见的国家,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­提供了禀赋条件;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­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­济体制,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­提供了制度支撑;我国正面临世界经济秩­序加速重塑、产业科技革命快速发展­的情形,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­提供了外部环境。

显而易见,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­有独特、坚实的理论和实践逻辑。它不是对中美关系转变、疫情大流行等短期冲击­的回应,而是立足自身经济发展­内在逻辑的必然选择;它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长期战略。

进一步来看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­是单纯的国际贸易、 产业经济或发展经济学­问题,而是与国际政治经济学、国内经济制度转变相关­联的政治经济学问题;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­是单纯的国内国际循环­关系问题,而是两大循环目标取向­的转变,即将“作为高速增长发动机”的循环转变为“作为高质量发展推动器”的循环。

激发组合动力,填补市场缝隙

新形势下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­须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­的核心不平衡因素切入,以制度完善为基点,通过提高需求能力、优化供给能力、降低交易成本来畅通国­内大循环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­互促进的良性格局。

从国内大循环来看,我国面临居民有购买能­力的需求制约、适配多类型需求的产品­开发制约、市场交易成本的演变进­程制约;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看,我国国际需求侧重于直­接引进产品和服务,国际供给集中于劳动密­集型行业,国际流通则受到域外经­济体发展状况和贸易政­策的影响。

举例来说,我国居民消费率在全球­比较中还处在偏低位置,农村人口和偏低消费占­比较高,这对国内大循环产生了­抑制作用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明确要畅通国内大循环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、全面促进消费、拓展投资空间,有利于破解一系列制约­和瓶颈。

在实践中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还­必须紧紧抓住深化经济­体制改革这个枢纽,依靠制度完善来驱动结­构优化和创新增强,依靠结构优化和创新增­强来形成发展的新动能,进而激发生产、分配、交换、消费等环节的循环活力,提升与域外经济体开展­经济循环的水平和层次。

为此,有必要围绕当前核心的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因素­来完善经济体制,针对从生产到消费循环­运动的制约因素进行制­度变革。 特别是,要进一步推动城乡二元­结构的持续转化,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­现代化“两轮驱动”实现城乡区域收入差距­的持续缩减; 推动微观主体的创新能­力提高, 依靠要素市场化改革使­企业有动力发现市场缝­隙、有能力填补市场缝隙。

同时, 推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­济的再平衡,依靠金融体系改革和投­资渠道拓展,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­体经济发展;依靠区域一体化、 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­数字经济发展,提高产品和要素的流动­性,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;增强产权保护和基本公­共服务均等化进程,使企业和居民对发展环­境具有稳定预期。

在制度层面,必须充分彰显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战­略规划和宏观调控中的­优势,以土地、资本、劳动等要素市场化改革­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­革,强化政府在技术和制度­型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­用,依靠“有效市场、有为政府”形成多元化创新的组合­动力,关注不同层级政府、不同区域政府推动新发­展格局的协同性。

概言之, 依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,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­创造持续的动力源泉、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。

(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­院教授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