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张謇何以获赞“爱国企业家典范”

-

黄正平 何建华

张謇是江苏南通人,41岁时考中甲午恩科­状元,但他“能在新与旧、中与西、保守与前进的撞击中摆­脱出来,创造性地走自己的道路”,并把自己毕生的“皮骨心血”奉献给了社会和百姓, 可谓 “爱国企业家的典范” “民族企业家的楷模”。

“实业救国”有四个动机

在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 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。面对甲午战争的国内危­局,

,1895有三个人各自­作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:孙中山选择了革命,康有为选择了改良,张謇选择了实业。

很多人对张謇由官场进­入商界不甚理解。张謇的儿子张孝若在《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》中介绍,大凡状元以后多当官、最好能官至宰相,曰“状元宰相”,而其父弃官离京直接从­事实业,有这样四个动机:一是祖父去世,父亲名场欲望低落;二是国势危迫, 要使中国不贫不弱,唯有振兴工商业;

三是做自立 做事的读书人 为 书呆子”“书蠧头”出气、争面子;

、 , “四是大暴雨中文武百官­侍奉、接驾太后慈禧,深感这种官“没志气”。

每一条动机都是弃旧图­新、 避弱趋强,其勇气和胆略可见一斑。

深感中国面临亡国灭种­危机的张謇,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联­英抗日、创办实业等方面有不少­共同语言。1895 年, 张之洞委任张謇负责通­海一带商务, 授意其创办纱厂。于是,张謇奔走于南通、上海之间筹措资金,囊中羞涩之际不得已卖­字为生。

最终,在 年,一座拥有 枚纱锭的近代化纱厂在­南通建成。张謇根据《周

1899 20400

易》所载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,给纱厂取名“大生”。为保证原棉供应,张謇还先后在黄海海滩­办起 多家盐垦公司。到 年,围垦近 万亩。

20 1907

10

以“忠信笃敬”践行信用

与那些闭目塞听的腐儒­不同,张謇不仅大力倡导新学,还积极践行企业家精神。

张謇是中华职业教育社­的先驱者。1917年 月 日,蔡元培、张謇、梁启超、伍廷芳、宋汉章、黄炎培等 人,联合在上海创立中

5 6

华职业教育社。

48中华职业教育社创­立之初, 以倡导、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, 改革脱离生产劳动和社­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­志,提出“谋个性之发展,为个人谋生之准备,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,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­力之准备”以及“使无业者有业,使有业者乐业”的目标。

同时, 他还先后创办通州师范­等近所学校,创办医院、养老院、育婴堂、贫民工

400场、女工传习所等。从生活资源到文体设施,从城区市镇到滨海滩涂­等,多层面致力于民众生活­的改善, 体现了其为百姓谋福祉、为社会作贡献、为政府分责任的思想高­度与精神境界。

自幼浸润于儒家经典的­张謇,对于“诚”

和“信”亦不陌生。他对诚信的提倡并未局­限、停留于个人道德范畴,而是将其与现代企业的­信用联系起来。

他以“忠信笃敬 解释信用:“忠则不贰,信则不欺,笃则不妄,敬则不偷。”从字面上可

”以理解为:忠心无二,表里如一;说到做到,言行一致;专心致志,踏实进取;爱岗敬业,积极有为。

在日常经营活动中,张謇非常注重企业信誉,自觉诚实履行契约。即使资金周转困难,也想方设法加以解决。 他曾恳切嘱托财务负责­人,对于前来结账之人,立即核实结清,应该偿付、应该索要的账目不可稍­有含混。

在诚信经营的基础上 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核心 还陆续创办了油厂 面粉公司 肥皂

厂 纸厂 电话公司等 多家企业 形成一

, 、 、个轻重工业并举 工农业兼顾 功能互补的

、 、 20 ,地方工业体系 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民­族企

、 、

业集团。

“遗留一二有用事业”

张謇出生在乡村,亲历田间耕作之事,熟知农业之艰难,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。面对近代中国饿殍遍野 民不聊生的现实 他既为民生福祉大声疾­呼 慷慨陈词,也、通过实干苦干为改善民­生作出不懈努力。即, 、便在企业陷入困顿之时, 也没有停止过兴办社会­事业。年,张謇出资筹建新育婴堂。建成后一年内,收婴即达千名 然而 育婴堂所收婴1904­儿不断增加,“嗷嗷待哺,耳不忍闻”。张謇说,。 ,既然叫育婴堂 就 无拒婴不纳之理”,但“岁, “月遥遥,殊难为继”,于是就在报纸上又刊登­鬻字启事。

张謇计划每季度以卖足 元为止,一年计得 元, 可够百名儿童一年之用。他

500在启事中说:“我的字虽不足称道, 但是卖字

2000

的钱是用来育婴的, 百余名儿童的性命都绕­系于我的手腕,大家如果不吝啬钱的话­就包涵点我的字吧。”

年,随着盲哑学校等建成,张謇创办的公益慈善事­业不断增加,“旦旦而救人之

1916

助,不足济缓急, 而仆之力用于教育慈善­事者,又以途多而分,无已,惟再鬻字”。于是,他又不得不在百忙中以­字易资, 计划每天抽出两小时写­字。 这一轮集中卖字前后持­续了三年之久。

张謇是这样表达自己心­愿的:只要能够提供资金, 任何人都可以像使唤牛­马一样使唤他, 为的就是能够向那些病­残无助的人献出一份爱,“使城南山水胜处,不复有沿途群丐之恼人”。

他还进一步感叹:天之生人也,与草木无异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,与草木同生,即不与草木同腐。故踊跃从公者,做一分便是一分,做一寸便是一寸。鄙人之办事,亦本此意。

总的来看,从异乡再回故乡,从官场再战商场 张謇的人生可粗略分为­两个阶段:年前,主体是学业,苦学传统国学,丰富人文精

1895神,为国家找道路;1895 年后,主体是实业,精

,学新兴西学,履行科学精神,答好实践问卷,并为家乡开辟新路,可谓创造了学业、实业从传统走向现代演­进的“双峰”。

作者分别为中共南通市­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特­约研究员,上海社

会科学院研究员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