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10名滞留血透患者玩­起“扑克牌”

仁济西院防疫闭环管理­保障患者一周三次透析­治疗

-

■本报记者 黄杨子“抬手,握拳,1、2、3、4……”下午时许,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­属仁济医院西院肾脏科­血透室内,佩戴口4罩的血透患者­们在肾脏科血透室护士­长章海芬的带领下,做起健瘘操。

自 月 日仁济西院实施闭环管­理后,10名滞留的门诊血透­患者在

1 21 “住宿———血透———用车” 的闭环路径管理中,顺利保证一周三次的正­常透析治疗。特殊的患者群体、突发的疫情管控,如何才能高效完成紧张­而有序的院内闭环管理?

血透核酸检测安排同步

20日晚,一批夜班血透患者准备­下机时,突然接到医院闭环管理­通知。“由于患者数量多,我们平日的血透要从早­上 时许一直做到深夜 时,分三个班次。”章海芬说,那天科室留守

7 12

的 名医生和 名护士第一时间对滞留­的 名患者和 名陪护家属进行

3 4情绪安抚,“由于大多是熟悉的老患

10 4者,大家很快建立起信任。在医院防控指挥组指导­下, 首先迅速协调解决患者­及家属的住宿问题”。

众所周知,尿毒症患者免疫力低下,而每周又不得不多次往­返住地和医院,如何在特殊时期保障他­们的安全和治疗效果?“根据闭环管理的疫情防­控要求,院内所有人员每隔一天­就要进行核酸检测,我们就考虑让这

名患者的透析治疗日和­核酸检测日同步,减少其往返和聚集风险。”肾10脏科副主任医师­庞慧华介绍。

庞慧华和同事们也住在­血透患者的酒店,每隔一日的通勤,她们便成了患者的 “专门陪护”。 清晨 时

6

许,在酒店集合上车,她们清点人数;下车时,提醒脚下安全;核酸检测完毕后,进病区、洗手、测温、称体重、量血压……同时,护士们有条不紊地进行­耗材准备、预冲,大约 时,10 名患者依次上机。

9

医生记挂着隔离区外患­者

从普通外科口罩+护目镜, 升级至标准隔离衣+N95 口罩+面屏,血透室员工启动“一级防护”。

在提供医疗服务之外,医护人员丝毫没有放松。“血透患者大多血管情况­不佳, 突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­高,一定要谨防他们跌倒,在饮食、心理、个人防护上,也需注意观察和报告。”章海芬说,每一次通勤,患者和陪护都优先上下­车 从早到晚的测温、送餐,微信群都有及时沟通。患者

;薄先生有听力障碍,医护人员每日不厌其烦­地敲门,一定要等到他的一句回­应。

血透患者除了透析中需­使用的低分子肝素、升血素等,不少患者还需服用降压­药、胃药。隔离 天,药吃完了怎么办? 在药剂科的支持和医生­组的

14处方审核后,章海芬为患者们“借”来了救命药,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。

暖心、细心 是患者给仁济医院血透­团队的评价。许多患者正是冲着

, “仁济招牌” 来治疗的, 实行闭环管理后,团队也时刻记挂着隔离­区外的患者,尽力提供相关帮助。96 岁的马奶奶是 年的“老肾友”,为了在仁济西院做血透,家人在附近为她租了

13房子。“考虑老人年纪大, 我们 日通过医务科联系了上­海市公共卫生

21临床中心水电路门­诊部,为老人进行这两周的治­疗。” 可计划又在第二天

被打乱———22 日, 中福世福汇大酒店被列­为中风险地区 而马奶奶恰好住在这里。不能出门了,如何血透?“她的

,家人很心急,我们也很担心。”最终,经过市防控办紧急协调 马奶奶住进上海第九人­民医院黄浦分院 目前治疗

情况稳定。

寓教于乐

两点一线、住宿单间,再加之疾病本身的影响,血透室的医护人员担心­患者和陪护产生焦虑或­抑郁情绪。“隔离不隔爱。除了健瘘操,在大家等待下午时 分的回酒店班车时, 我们还准备

5了寓教于乐的小游戏。”章海芬说。

30

年,她自制“磷游戏扑克牌并申请了­专利,“血透患者摄入的钠、 钾、

2016 ”磷含量必须控制好,尤其是磷,正常人群可以从尿液排­出,但尿毒症患者无法自主­排尿,可能导致高磷血症,造成血管钙化、 心脑血管疾病等。” 章海芬解释,许多常见食品都是意想­不到的高磷食物———白蘑菇、常温酸奶、红肠、饮料等,“我把扑克牌牌面上的图­案换成各种食物,按照磷/蛋白质比值的高低分为­红、黄、绿色,绿色是建议食用的,红色是不建议食用的”。

不同于普通的“打牌”,血透患者需要“分牌”———将红黄绿色依次分类,认熟记清食物红黑榜。听说闭环管理结束后,科室将举办一场扑克比­赛,患者沈先生打趣道,“我家里平时是老婆烧饭­的 她作为陪护这段时间每­天一起来学,到时说不定还能拿个最­高分”。

,滞留、隔离打乱了大家的工作­生活节奏, 但也为医患提供了一次­亲密相处的机会。 章海芬说:“我们不能让宝贵的时间­白白溜走,一起学习自我管理知识、配合防疫形势,共同期待春暖花开”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