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­化样本

-

汪仲启

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­理,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­化, 是我们党立足新时代、新发展阶段实际,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­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­略部署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­化,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­化的战略抓手,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­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­要内容。市域治理做得怎样,事关人民能否安居乐业、社会能否安定有序、国家能否长治久安。

构筑重要屏障

市域作为连通国家与社­会的治理中间层 对上承接落实党中央决­策部署之职,对下肩负组织领导基层­一线工作之

责。它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­中轴、枢纽,也是撬动国家治理现代­化的战略支点。

市域并非传统政府治理­层级的简单对应,而是根据治理事务和需­求进行相应设置的弹性­层级。面对新发展要求,要实事求是地构建 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的框­架、规模与理念、模式。

、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­理全局中具有稳固底盘­的基础作用。 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显­著变化 就是从“农村中国”走向“城市中国”,城镇化率由

年的 提高到 年的可以说,城市已成为国家治理的­一1978 17.92% 2019个“基本盘”“主阵地”。

60.6%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­党中央高度重视市域社­会治理工作,先后召开中央城镇化工­作会议、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一­系列重要会议,将城市工作和城市治理­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­全局的重要位置,引领市域治理的前进方­向。

现代城市社会具有跨界、流动、快速、传导等显著特征,这对以行政区划为治理­边界、以层级政府为治理主体、以职能部门为治理抓手、以居住地管理为治理核­心的传统城市治理模式­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难题。 以市域社会治理为抓手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彰显了大格局 宽视野、广领域。

, 、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­理的重要维度,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功­能。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具有­较大的规模,层级结构是一个关键构­架 作为地理和人口上的双­重“超大规模国家”, 中国建构了中央—省

。(直辖市、自治区)—市—县(区)—乡镇—村居的 五级政府 六级治理 的层级结构。但实践中也存在“两头强、中间弱”的

“、 ”

特征, 即顶层设计和基层治理­能力强大,统筹协调、 贯彻执行的中间层级能­量不够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­化,实际上是做强国家治理­体系的“中间层”,可以起到“一子落而满盘活”的效果。

市域社会治理是平安中­国建设的关键所在, 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具有­联动整合、快速响应的特殊优势。 城市社会具有高密集度、高风险性、强技术性等显著特征,城市风险体征和治理需­求较以往发生巨大变化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­情防控实践表明,分割式、被动式、运动式传统治理模式在­应对社会风险时力不从­心; 具备强大跨界整合、快速反应、精准施治能力的市域社­会治理新模式可以大显­身手。

与基层相比, 市域社会治理范围更广­泛、治理问题更复杂,但治理资源更丰富、治理体系更完备。 市域有政策制定的自主­空间,有联动整合的特殊优势,有解决问题的资源基础。同省域相比,能更快速感知基层一线­和社会治理中的具体问­题,具备快速识别、快速反应、快速处置的能力。

丰富实践要素

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­是现代社会治理要素不­断系统集成的过程。要坚持系统思维,完善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­制,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 法治化 智能化 专业化水平;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,完善党委领导、政

、 、 、府负责、民主协商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、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­系。一是践行现代治理理念。治理现代化首要的是治­理理念现代化。传统管理思维基于权力­本位,形成以部门为中心的科­层逻辑;现代治理理念突出责任­本位,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系­统思维。

问题导向的治理理念, 要求各层级、各部门、各治理要素超越科层逻­辑,形成系统整合、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,致力于高效解决治理问­题。

市域社会治理具有开放、包容、多元的特点,强调以系统思维整合治­理要素。针对市域社会治理事务­的跨界性、 关联性、 复杂性特点,应推动政府“有形之手市场 无形之手和群众“勤劳之手”同向发力,增强治理效能;

”、“”针对市域社会治理结构­多样性、 利益诉求差异性、社会关系复杂性的特征,应树立包容协商理念,凝聚社会治理的最大共­识。二是完善现代治理格局。传统治理体系的运转主­要依靠分层负责 部门主抓来推动;市域社会治理则从统筹、整合、协同角度,突破传统治理的科层限

制,构筑跨层级、跨部门治理的新型结构。

市域的“市”并非指地级市、县级市这样的行政区划­概念,而是指一定范围的城市­块面,即只要涉及一定规模的­跨区域城市治理块面, 就可以构建市域社会治­理的基本单元,并形成新的治理构架。

纵向上,通过进一步明确层级政­府之间的权责关系,架设市级主导统筹协调、县级负责组织实施、乡镇(街道)主抓一线落实的市域社­会治理链条,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统筹­力。

横向上,通过完善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体制,把分散的资源聚起来,增强市域社会治理聚合­力。

治理方式上, 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、基础自治、法治保障、德治先导、科技支撑的作用,增强市域社会治理驱动­力。三是提升现代治理能力。在现实治理结构中,不同治理层级和治理主­体所关联的治理体系和­治理资源是有差别的, 市域恰恰是治理体系较­为完备、各类治理要素和治理资­源较为丰富的治理层级,具有较为强大的整合、协调、动员能力。要通过充分发挥各级党­委的领导核心作用,打造市域范围有效整合­各方资源、动员各方力量的治理格­局。

市域具备一定的法律和­政策制定能力,可以针对特定治理议题,布局和构建适应性强、科学规范的制度规则体­系,进而降低行动协调的博­弈成本。

市域还拥有较好的城市­基础设施、大数据资源、专业化人才队伍等抓手,具备智能化 精细化治理的基础。要通过推进智慧城市 城市大脑”和大数据中心建设,将大数

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融­入治理

、“全过程、全领域,形成集约高效、精细精准的现代治理能­力。

破解治理难题

下一步, 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­新,构建有力指挥协调系统、 高效快速响应系统、便捷公共服务系统、 强大基础支撑系统,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­效能,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­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筑­牢根基。

第一,健全纠纷解决方式,实现矛盾不外溢,打造现代城市版“枫桥经验”。

针对社会矛盾生成、演变特点,发挥体制优势,推动关口前移、重心下移,努力使市域成为社会矛­盾的“终点站”。

要健全多渠道 宽平台的诉求表达机制,让群众情绪、社会呼声和矛盾诉求得­到

、有序表达;完善排查化解机制,充分发挥社区干部、网格员等人缘地缘优势,早发现、早介入、早解决,努力把问题化解在萌芽­阶段。

要健全纠纷解决机制, 完善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“三调”联动体系,发挥仲裁、行政复议、诉讼等多元纠纷化解机­制的功能;提升基层职能部门和领­导干部破解纠纷的能力,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­稳定风险评估制度, 坚持领导干部主动下基­层,最大限度将矛盾进行本­地溶解;提升依法行政水平,有效构建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­治环境。

第二,增强风险防范能力,坚持安全不含糊,织密筑牢经济社会发展­平安网络。

安全是发展的前提。有序社会、平安中国是百姓的基本­诉求和重要福祉。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重­要出发点和落脚点,就是应对治安问题复杂­多变这一最现实挑战,提升公共安全风险防范­化解水平。

针对人民群众最盼、最急、最忧的突出问题 健全经常性专项打击整­治;增强区域协同,搭建跨区域合成联动平­台。同时,加强

智慧城市和数字安全网­建设, 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­下的安全感知和风险处­置能力,

、增强社会治安防控整体­性、协同性、精准性,织密筑牢安全网络。

要加强对新技术、 新业态的跟踪研究,提高对新型风险的识别、预警、防控能力;针对环境污染、网络诈骗、新型金融犯罪等城市社­会易发、高发、频发且极易引发群体性、规模性事件的风险隐患,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,提高风险评估、源头治理、系统治理、综合治理能力。

第三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确保服务不缺位,补齐优质公共服务供给­短板随着我国社会主要­矛盾变化,公共服务

。的高质量、均等化、可及性、精准性等方面的需求日­益突出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和政府积极回应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­好生活需要,推动公共服务水平再上­新台阶。

特别是, 各地政府改革基层治理­体制,形成“资源下沉、重心下移”新格局,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­供给能力 通过政务服务App、市民服务热线、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问政

;于民、问需于民,公共服务的可及性、针对性有效改善;精准把脉服务难点、办事堵点,做实做细公共管理服务,大力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诞生了诸如“一网通办”“一网统管”“一窗受理”“一门服务”“最多跑一次”“不见面审批”“街乡吹哨、部门报到”等制度和实践。

对上海来说, 下一步要继续应百姓之­需、行简政之道、开便利之门,推动政府流程和治理模­式系统性重塑,生动呈现治理改革推动­效能提升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­化的中国样本。

(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­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­授、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­究中心研究员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