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她的镜头,记录整整 年长江之变70

-

汇等地采访, 当时这些地方还属于江­苏省管辖。到了附近,她就喜欢进上海城,如今上海南京已是一小­时交通圈,当年可不是,得找地方住下才行, 她就住到解放日报社的­招待所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 江苏人都喜欢到上海去。晓庄特意找出一些与上­海老友的合照, 照片里,她着装洋气。她透露,不少洋气的服装正是请­上海的影友帮忙置办的,比如 年,在上海举行的外国商品­展览会上,她就托上海影友帮

1956忙置办了不少­服装。

她还给记者看了一张拍­摄于 年的上海黄浦江,当时岸边房屋低矮,江面上行驶着

1956成群的帆船,这与如今人们印象中繁­华的上海完全不同。年,她在启东的寅阳公社拍­摄,看到一名社员正用老式­的框式收音机收听着新­闻,

1962他还是戴着头­戴式耳机在收听。

年到 年前后, 她在南通市文化局工作,创立了摄影创作办公室,其间不仅使

1970 1980南通实现参与­全国影展零的突破,还推动与苏锡常等地的­摄影交流。谈及南通,她记得清楚,当时从南京到南通只能­坐船, 单程就要一夜;如今,高铁只要两小时左右。2007 年,她曾前往拍摄建设中的­苏通长江公路大桥,当时已经让她赞叹不已,想不到如今,南通到苏州和上海又多­了崇启大桥以及沪苏通­长江公路大桥。

,在南通的 年间,她多次前往通棉一厂、二厂以及南通港拍摄。在南通港,她曾不止一

10次记录下从南通运­出的“友谊棉”,被运往上海之后出海,目的地是亚非拉等地。

早在上世纪 年代, 她就曾前往通棉厂内拍­摄,当时车间内棉絮纷飞;到了 年代,

50就已经干净多了。很长一段时间内,由大生纱

70厂演变而成的通棉­厂, 都是南通最好的企业之­一,“工人在此工作,家里都光荣,对象也好找”。当时 南通的 路公交车就是专门为通­棉厂开通的,从南通城区到唐闸镇,由于员工

, 1众多,使用的还是加长车。随着大生纱厂已经更名­为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­司,被誉为“近代第一城”的南通,已成为江苏的第四座 破万亿元的城市。曾被晓庄用相机记录的­狼山、

GDP军山区域,如今完成了新的转型,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­复成了南通践行 “长江大保护”的金名片。

上世纪 年代初, 重返南京工作的晓庄创­办了国内第一份省级摄­影杂志《光与影》。虽

80

然已离开新闻摄影岗位, 但晓庄一直保留着摄影­记者相机不离身、 随时准备着捕捉美好瞬­间的良好习惯。1982 年, 晓庄到镇江开会,都会利用早晨时间出去­拍摄, 她在镇江公园外偶遇一­对年轻的夫妇, 是镇江市郊养鹅专业户 他们挑担进城卖鹅 每人挑着两筐鹅,扁担都压弯了。 晓庄想:“这不正是十一届三

, ,中全会以后专业户进城­的新鲜事吗?”晓庄至今还记得,当时尤为吸引她的是,照片中男子的表情,满是对城市的新鲜感。这张照片年在中国摄影­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妇女­摄影展

1985览中获得银奖。

为了拍长江,晓庄还曾组织队伍去拍­摄长江三峡。1992年 月起,作为《光与影》摄影艺术杂志主编的晓­庄,邀请海内外摄影名家拍­摄

8三峡,要出一本《中国三峡》画册,为给后人保留一套比较­完整的三峡影像资料。同时,她自己也“趁机”拍摄了不少照片。晓庄以花甲之年三上三­峡实地拍摄,后来该画册荣获第二届­中国图书奖。

年,在古镇周庄拍摄时的一­次车祸,让晓庄不得不暂停自己­的摄影梦。 车祸后,晓

1996庄开始迫使自­己安心整理过去的照片。为了整理照片,晓庄在 年前后开始学习电脑,她庆幸自己赶上了科技­高速发展的新时代,因会

2000用电脑才能整­理出那么多照片,不然看着一大堆底片很­发愁。她的工作桌上,写字板、扫描仪一应俱全,她的手上还戴着健康手­环。

在她的取景框内,南京也成了很好观察长­江变化的缩影。 自 年到 世纪 年代初 南京市容并未有显著变­化。但自 年

1949 20 80

起,金陵饭店很长一段时间­内是南京的地标性

, 1983建筑,还曾因 米的高度而稳坐“中国第一高楼”的交椅。1984 年,晓庄拍摄的金陵饭店俨

110然一副鹤立鸡群­的姿态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­进,金陵饭店开始淹没在高­楼林立中。

颇有“网感”的晓庄,2005 年曾在距离长江不远处­的南京古林公园里,拍下几位老人坐在网兜­吊床上聊天的场景, 并将该照片取名为《网聊》。上个月,她还坐着电动轮椅去古­林公园,不为别的,就为拍下长江沿岸的新­生活,记录下新的长江故事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