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让世界认识一个开放上­海让上海看到未来努力­方向

- ■吴建中■本报记者

这些年,每当我路过黄浦江,看着两岸日新月异的变­化,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­激动。记得在上海电视台纪实­频道拍摄的 《解码黄浦江》中,我说过一句自己都觉得­有点夸张的话:“上海真正意义上的城市­转型是从黄浦江改造开­始的。”

假如当时没有痛下决心­把世博会建在浦江两岸,哪会有今日的辉煌啊。上海世博会不仅走活了­城市功能再造这步棋, 而且把浦江两岸带动了­起来,把世界连接了起来!

世博结束后园区建筑要­不要保留?这在筹博期间是一个热­门话题。2005 年爱知世博会结束后不­留任何建筑的“全拆”模式给当时正在筹办的­上海世博会带来压力。上海很希望利用这次办­博机会对整个城市功能­做一个调整,之所以把园区设在浦江­两岸,是想借此将黄浦江作为­上海生态滨江发展轴的­格局确立起来,真正实现向现代服务业­转型。

年 月,第四届世博论坛在花园­饭店举行,我主持了一个分论坛。知名设计师夏

2006 9邦杰在会上提出,上海是一个超大型的城­市,有许多城市功能还缺失,要利用办博的机遇,保留一些美观而具有实­用价值的世博建筑。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, 我们马上向有关部门作­了反映。虽然后来确定“一轴四馆”作为永久建筑不完全与­夏邦杰先生的建议有关,但他的意见对我们正确­决策还是起了一定作用­的。 幸亏世博园区的一些主­要场馆都保留了下来, 而且之后在两岸逐渐矗­立起一批现代化文化建­筑、商务设施和创新园区。

以前外滩是上海最典型­的城市天际线,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7—2035 年)》提出上海要成为生态之­城、创新之城和人文之城。 在 年 月 日第四届世界城市日论­坛上,我作了一个发言,把生态之城、创新之2017 10 31城和人文之城翻译­成City,首字母合起来是 BIG(大)。Balanced,Innovative,为了筹办世博会,上海下决心、砸重金发Gracef­ul

展城市基础设施, 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甚­至超过了世界城市所需­要的各类硬件指标。从城市规划的角度, 城市是否美好一般体现­在两个方面 一是“线”,一是“圈”。

所谓,线”,强调的是流动性,比如城市的车道、轨道及河道等是否通畅。

“交通堵塞过去是困扰城­市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。上海以办博为契机,经过了几年的建设,到 年世博会举办的时候,上海轨道交通路网已拥­有 条地铁线路,运营2010

里程约 公里 仅次于英国伦敦 而到11

年已达到近 公里,成为全球轨道交420 , ,通总里程最长的城市。上海世博会之所以能2­020 800

在半年内达到 万参观人次的目标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快­捷便利的公共交通。上7000海世博会犹­如一张纲举目张的渔网,把纵横交错 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体­系带动了起、

来,她的成功举办也充分展­现

了“城市,让生活更美好”的中国智慧和上海实践。

上海原本是水上城市, 老上海河湖水面率达 11%左右,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­快,水道渐渐让位于车道,20 世纪 年代末到世纪末,全市水面率减少了 个百分点,

80

相当于 年内上海水面积减少了 世20 2.7博后,尤其是“十三五”期间上海提出新增河

20 25%。湖面积不少于 平方公里, 到 年河湖水面率已恢复到 9.98%的水平, 可见这十年

21 2019做了很大的努­力。

所谓“圈”,强调的是可及性,即市民对生活、教育以及文化资源的可­获得性。比如以公共文化为例,十一年来上海已经基本­形成分钟公共文化服务­圈,图书馆、文化馆、美术

15馆、博物馆遍及各个角落。最近各区都在积极推进 分钟社区生活圈, 整个城市可望于年基本­达成这个目标。

15上海世博会不仅让­世界认识了开放的上2­035

海, 而且也让上海看到了自­己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­方向。世博的真正效益只有在­世博后才慢慢体现出来,世博后这十一年,经历了从量的增长到质­的发展的转型, 再加上这两年致力于数­字赋能、科技赋能和文化赋能,上海城市及其市民的内­力和韧性正不断地提升。

这就是上海,一座有文化、有韧性、有无限创造力的国际大­都市。

(作者曾任上海图书馆馆­长、中国年上海世博会主题­演绎顾问)

2010

左图 年 月 日,工人在中国馆屋顶俯瞰­即将完美亮相的世博会­亚洲馆区。

右图:如今,世博会后永久保留的中­国馆、世博轴和“大贝壳”成为黄浦江岸线美景的­组成部分。

:2010 3 10

舒抒

2002年 月 日, 经国际展览局大会表决,中国获得 年世博会举

12 3办权。当天,《解放日报》第 版刊发

2010号外———2010 年世博会:中国上海申

17

博成功。

号外鲜艳夺目:一个大眼圆脸的小男孩­双手挥舞起一幅彩色画­卷, “申博成功” 四个火红色的大字占据­画面中心 号外上方 那些年里曾遍布上海大­街小巷的申博海报

。 ,

再次出现, 海报上身穿背带裤、条纹衫,双手“托举”地球的小男孩,正是画面下方挥舞画卷­的男孩本人。

世博会成功举办 年之后, 我们决定寻找这位年轻­的“画中人”。

11

年 月 日《解放日报》第 版的一篇报道,不仅揭晓了“申博男孩”名叫

2010 7 18 3张骋昊,也记述了他在世博会举­办时已就读于世界外国­语中学。于是,通过学校老师,记者很快联系上“申博男孩”。我们要找寻的小主人公,如今正在美国纽约攻读­研究生。

如今再次回忆起拍摄海­报时的场景,张骋昊直言:“当时我太小了,具体过程记不大清楚,只记得摄影师一直让我­摆出张开双臂的姿势,而且幅度要特别大。”这幅名为《期盼》的作品设计者王峰曾在­一次采访中提到,选择当时刚刚上幼儿园­的小骋昊, 不仅因为圆乎乎的他长­相可爱,更因为小男孩身上的那­股灵气,与海报寓意的“希望、期盼”之意不谋而合。海报拍摄当天,小骋昊状态极佳,一直精神饱满、充满欢笑,拍摄也异常顺利。

张骋昊成长的阶段,也是上海世博会的筹办­和举办阶段,这让他时不时会意识到:自己何其幸运,能参与到这场盛会中。

年,5岁的小骋昊在母亲陪­伴下与申博代表团一同­奔赴蒙特卡洛,现场见证了2002

上海申博成功的历史性­时刻 年岁的小骋昊跟随小荧­星艺术团赴日本爱

;2005 ,8知世博会演出。

因为世博,小男孩的童年与众不同。“小学的时候全市都在迎­世博, 经常有采访和活动找我,所以同学们都知道我就­是海报上的男孩。”

当被问及参加的所有“迎世博”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事,小张表示,最难忘的并不是“高大上”的时刻,而是 年与来自汶川地震灾区­的小朋友一同参观上海­世博

2010

会。 这次经历, 至今都令他感到意义深­刻。“很感谢邀请我拍摄海报­的摄影师,这个‘巧合’让我有机会为自己的家­乡上海尽一份力,更让我见证了很多人的­努力,终于把世博会带到了家­门口。”

年 月, 上海世博会即将落幕之­际,“智慧点亮城市 《世博·城市·未来——— 2010 10个为什么》征集活动”启动仪式在外滩光明大­厦观光平台举行。和上海世博会联合20­10

国总代表、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阿瓦­尼·贝楠先生一起, 张骋昊以及上海世博会­志愿者、广州亚运会火种采集者­上海师范大学学生杨蝉,世博场馆建设者子女代­表、来自四川的浦东上南中­学南校学生陈慧琳,共同开启上海城市景观­灯光装置。

高三那年,张骋昊决定出国深造,最终如愿进入密歇根大­学安娜堡分校,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专­业。在美国读书时,张骋昊也认识了来自各­个国家的许多同龄人。在向外国同学介绍家乡­上海时,他会让大家了解上海的­包容性。“因为,在这座城市可以体验到­各国不同的文化, 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,吃到全世界顶尖、地道的美食。我也会告诉大家,上海世博会是当时历史­上参观人次最多的一次­世博会,展示了当时全球最先进­的城市发展理念。”

当年, 整座城市用最热烈的欢­迎和最大限度的好奇心­参与了一次盛会 今天, “城市,让生活更美好”的上海世博会主

;题及其生动实践 也已化作张骋昊这样年­轻一代走向世界的气度

与自信。

 ??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张驰 摄新华社发新华社发视­觉中国供图沈家善摄殷­立勤 摄新华社发 ?? 由万国建筑博览群组成, 今天黄浦江东岸陆家嘴­金融区的现代摩天大楼­已经成为新上海的象征。 而且东西两条天际线和­两岸亲水步道仍在不断­延伸。这一切,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上­海世博会。
如果我们把上海城市现­代化进程分为两段,那么世博前属于量的增­长时期,世博后进入质的发展阶­段。 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了一­系列可喜的变化。
热门场馆前长长的队伍­也是世博会的难忘记忆,客流最高的一天超过年­上海世博会期间最热门­的场馆之一,每日排队时长一度超过 小时。上海世博会闭幕时,沙特馆获评 类展馆“创意展示金奖”。
万人次。
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张驰 摄新华社发新华社发视­觉中国供图沈家善摄殷­立勤 摄新华社发 由万国建筑博览群组成, 今天黄浦江东岸陆家嘴­金融区的现代摩天大楼­已经成为新上海的象征。 而且东西两条天际线和­两岸亲水步道仍在不断­延伸。这一切,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上­海世博会。 如果我们把上海城市现­代化进程分为两段,那么世博前属于量的增­长时期,世博后进入质的发展阶­段。 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了一­系列可喜的变化。 热门场馆前长长的队伍­也是世博会的难忘记忆,客流最高的一天超过年­上海世博会期间最热门­的场馆之一,每日排队时长一度超过 小时。上海世博会闭幕时,沙特馆获评 类展馆“创意展示金奖”。 万人次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