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上海电力大学增专业、攻科研、育人才———全方位助推“双碳”战略目标达成

产教融合建设“双碳”新工科专业

-

“双碳”目标是中国对国际社会­的承诺,也是对国内各行各业下­达的动员令,能源电力特色高校理应­有所作为,也必应大有所为。

事实上,早在 年,针对核电新能源建设,上海电力大学就设立了­核电技术与控制工

2018

程专业。2019 年以来, 学校坚持以清洁安全发­电、智能电网、智慧能源管理 个特色学科群为引领,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一­体化协同发

3展,对接创新链-产业链-学科链,改变单一学科办专业的­局限,建设跨学科融合、多学院建设、 多平台共享的新型工科­专业建设模式,新增 “智能科学与技术”“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”“能源互联网工程”“能源服务工程”和“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­统”等工科专业。

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黄­冬梅表示,2021 年初学校围绕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率先建设与“双碳”相关的系列新课程,打造大能源电力应用型­专业集群, 用新兴信息技术, 重塑发电、输电、配电、送电、用电和管电各个专业人­才培养体系,服务国家能源革命产业­链需求。

深化校企协同、产教融合,也是该校以“双碳”为目标升级改造原有专­业的一项有益探索。该校新校区坐落于临港­新片区,为对接所在区域的发展­规划和区位优势,与临港集团联合打造人­工智能学院,通过学生实习、共建课程、邀请专家进校讲课等多­种方式,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­制,为临港地区高科技产业­校企合作共赢探出新路。

同时,学校结合自身特点,利用临港国际合作资源­优势, 积极探索创新国际合作­模式,共建校级国际联合实验­室。包括与落地临港重装备­园区的特斯拉等跨国企­业全面开展教学科研合­作;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­顶尖科学家共建能源研­究室等。

此外,为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­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能­力,提升科研教学水平,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­械工程学院近年来陆续­派遣青年老师到电力企­业进行全脱产实践,并与淮北申能发电有限­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实践­基地,还与上海外高桥第三发­电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上­海市“三全育人”校外实践基地和上海市­职业(生涯)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等。

一网两侧攻关“双碳”新难点

在上海电力大学,一种新型轻薄柔性光伏­组件已获得多个国家的­标准认定,产品厚度仅

双碳”战略目标下, 全社会广泛

“3060

动员起来, 能源电力行业首当其冲, 专业院校同样责无旁贷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­点亮电灯的城市,上海电力大学紧密对接­国家未来战略必争领域,及早布局、尽快行动,今年已向教育部申报两­个与储能相关的新专业:储能科学与工程、新能源材料和器件 事实上 近年还有一系列与 “碳达峰、碳

。 , 3中和”相关的新增专业:核工程与核技术 能源互联网工程、能源服务工程等。

、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,这座建校 年、 正在建设能源电力特色­鲜明的高水平地

70方大学的高等学府,在各个方面全力助推新­一轮能源革命,助力建设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。

为2mm,单位重量不到传统晶硅­光伏组件的30%。这种新产品可弯曲、易折叠,大大拓展了光伏发电技­术的应用场景,在柔性光伏组件领域处­于世界领先水平。

这正是作为全职教授的­施正荣院士科研团队开­发出的具有独立知识产­权的新型高分子聚合物­复合封装材料,可以代替传统的玻璃封­装,应用于高效晶体硅太阳­能电池的组件封装及其­产业化生产工艺和装备,继而诞生了无玻璃、轻量化、薄片化和柔性化的新型­晶体硅光伏组件。

这仅是该校高水平跨学­科综合研发平台建设的­一例。副校长符杨表示,在全校科研布局中,“源、网、荷”3 个字均为核心关键技术­的攻关方向———“一网两侧”,即一张电网的一侧是电­源,包括火电等传统能源和­新能源; 而另一侧就是负荷侧, 涵盖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领域。符杨教授本人所在团队­主攻风电,继相关科研成果获得国­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,目前正重点攻关深海和­远海领域风电应用关键­技术,属国内首创。

通过对接能源电力“学科龙”,学校支撑和推动三大学­科群整体协调发展, 通过电气、能机、自动化、环化、电信、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­合,持续推进建设综合智慧­能源高水平跨学科综合­研发平台。

譬如,李琦芬教授科研团队负­责临港综合能源服务项­目, 以服务临港能级提升为­根本,着力开展基于电网的能­源互联网规划,打造国内首个多规合一­能源整体规划,对接国网总体部署,推动本地电网转型。其牵头的新片区综合能­源规划工作获得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­管理委员会高度认同,也成为全域推动低碳园­区建设的积极探索。眼下,全校在

综合能源领域的科研项­目已为全国的十多个省­份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。

又如潘卫国教授团队,在主体仍为化石燃料火­力发电的当下, 按照低碳、 零碳和负碳条技术路线­展开科研攻关。在低碳领域,研究

3一系列减碳技术,持续提升电厂设备和系­统的经济性;在零碳领域,研发基于太阳能的新型­高效储能(热)技术;在负碳领域,围绕碳捕集与利用, 针对目前碳捕集成本高­的难点痛点,研发低能耗吸收剂, 并积极开展通过光催化、光电催化等手段让二氧­化碳变成甲烷等燃料,相当于又产生了天然气­等能源,实现将温室气体资源化,促进温室气体的减排。

再如李东东教授团队正­在攻关以新能源为主体­的新型电力系统。“风光”新能源加入能源大家庭,而风电、光伏具有间歇、波动的天然属性,经由电力电子装备和远­距离并网,更容易扰动大规模输电­系统, 改变了新一代电网的特­性与形态。如何让电网更加坚强,保障安全稳定,防止意外停电,他们 年前就关注了弱同步电­源并网问题, 如今其对新能源入网的­低惯量

5

评估测算, 与准确值相比误差可以­精准至以内,在多个区域电网和省级­电网被用作参考。

10%

教书育人培养“双碳”新人才

只有一流的科学研究,才能带来一流的教程建­设服务“双碳”相关人才培养相关行业,课书育人。学科专业服务着“双碳”上海电力大学数理学院­副院长孙玉芹表

。示,学院目前已经在线上教­学平台开设了“新能源课堂”, 并将其线上教学资源作­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内­容之一, 面向全校 多个专业学生,传授风力发电、光伏发电和碳会计的相

30

关知识。

不但如此,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开­设了风能利用技术、 二氧化碳转化与利用等­课程;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开­设了新能源与碳中和、碳减排与低碳生活等课­程;电气工程学院可再生能­源与储能技术、自动化工程学院清洁能­源发电控制新技术、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­成电路与信息技术概论、数理学院“双碳”目标下的校园智慧能源­综合系统等均已开课。此外,其他学院也将在新开设­的课程中结合“双碳”背景,在教学大纲中体现“双碳”内容。

黄冬梅表示, 校内近 年新聘的教授、副教授应当开设学科前­沿课程,与科研项目相结

3合,树立科学研究也是教书­育人的理念,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­课堂内容、教材内容。她认为,“双碳”类课程建设与学校专业­建设相结合 把 双碳 知识纳入本科教育教学­整体布局 为国家如期实现 双碳 目标培养高级人

, “”

才,做好为国家“双碳”战略提供前置人才培养

, “”

的支撑工作。

为了与第一课堂上的课­程建设同步,学院还不断推出以创新­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生­自主实践项目, 先后建立了 打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、 机器人大学生创新工作­室和节能减排创

3D新工作室,为学生创新实践构建了­工作平台。

实践中,培养拥有能源电力创新­创业能力的新工科专才,核心正是全面推进“宽厚重强”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。从宽口径、厚基础、重应用、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­养要求出发,上海电力大学正全面实­施大类招生、低年级宽口径培养、高年级创新与实践能力­培养为主的教育教学改­革,构筑与“双碳”形势和政策相适应的人­才培养新体系。

 ?? ??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