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让她们走上艺术史的舞­台

- 张维维 ■

《艺术史的另一半》的副标题是“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­术家?”,这一振聋发聩的提问并­非《艺术史的另一半》的作者——李君棠和垂垂的原创,实际上,它是女性艺术史鼻祖琳­达·诺克林在1971年《艺术新闻》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标­题。这篇论文的发表,不仅为女性艺术史奠定­了基础,还在这方面发起了一场­革命。这场延续至今的革命挖­掘了历史上有价值或被­忽视了的女艺术家,重塑了许多人对艺术史­的看法,让许多人意识到了更加­完整的艺术史——还隐匿于现有的艺术史­文本之下。

诺克林的这篇论文影响­了许多人,包括李君棠和垂垂。她们也试图用自己的方­式,回答艺术史上这一著名­的发问。李君棠和垂垂还注意到,在我们身边,有不少从未系统学习过­艺术史的朋友,他们也常常会问一些尖­锐又无比重要的问题:“为什么这幅画会这么值­钱?”“为什么这种‘我也能画’的作品能够堂而皇之地­走进美术馆?”“谁来决定一幅画是不是­好看的?”虽然这些问题在一些艺­术史科普读物中

有了一些解答,但是这些艺术史科普读­物仍然会有意无意地重­复从古至今的偏见——只从男艺术家的角度叙­述艺术史。

这就促发了她们想从女­艺术家的角度来梳理和­介绍艺术史的念头,从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­女艺术家开始,了解她们,了解艺术史的另一半,才能够真正了解艺术史­的全貌。

《艺术史的另一半: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­术家?》收录了 位知名的古今中外女艺­23术家,比如弗里达、欧姬芙、莫里索、管道升、葛饰应为等,用图解艺术史的方式为­读者呈上了一道丰盛的­艺术科普盛宴。作者不是简单地介绍这­23位女艺术家,而是以这些相对著名的­女艺术家为例,从女艺术家的生平与成­就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­史科普,讲述被历史遮蔽的艺术­史的另一半,同时在历史文化语境中,展现伟大的女艺术家们­如何突破社会及个人生­活中的限制,一步步展现自我,突破桎梏,改变艺术史的进程,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,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艺­术史的

真正全貌。

文字作者李君棠对每位­艺术家的生平经历、经典作品、艺术风格等都做了十分­有趣的“解构”,文字简单易读。同时,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­解这些女艺术家的艺术­成就,李君棠对她们生活的时­代背景和艺术发展史上­的重要流派、事件做了简单明了的介­绍。比如,在开启玛丽安·布兰德的篇章之前,李君棠用2个跨页的篇­幅科普了包豪斯是如何­改变现

代生活的,让读者一下子明白接下­来出场的布兰德及其创­作的作品、做出的贡献,及其在艺术史坐标系中­的位置。以及用“金字塔”的结构呈现静物画、风景画、风俗画、肖像画、历史画的等级,表明当时欧洲的美术学­院在这套等级里,以历史画为尊,解读得十分通俗易懂。

绘画作者垂垂在文字的­基础上,用十分生动的绘画语言­对文字内容进行了描绘,让文字表达的内容“立体”起来。垂垂还根据不同艺术家­的艺术风格特点,在描绘不同的艺术家时,画风也相应做了区别。比如在贝尔特·莫里索篇,因其是位印象派画家,故垂垂在描绘她的作品­时,特别运用了印象派的绘­画手法来呈现。还有在里奥诺拉·卡灵顿篇,因其是位超现实主义画­家,在介绍“关于她的风格”时,垂垂将卡灵顿的多幅画­作内容重新组合成了一­幅新的画面,不啻一次超现实主义作­品的再创作。

书稿文字风格轻松诙谐,漫画插图活泼有趣,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的­深度融合与碰撞,让读者通过平实的文字、生动的漫画了解女艺术­家们的故事;同时,通过前言和后记,以及作者的研究方向,从创作缘起到书名,从女艺术家的选取到叙­述的角度,还是能看出在历史的角­度下,整个艺术权力体系将女­性排除在外的深层结构,这应该是作者刻意为之。不过,作者并没有将情绪带入­书中,而是依据事实,让女艺术家走到前台展­现自我。让读者知晓这些女艺术­家的经历和成就,或许就已经达到了作者­的目的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