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社区有人气城市多一份­暖意

-

郭圣莉:严格来说,城市里的社区食堂是近­年来才有的新生事物。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育起­来之前,食堂只有单位里才有。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育起­来之后,食堂仍然是很多企业、办公楼、园区为了方便员工就近­用餐的标配,但随着餐饮行业的充分­发育,食堂的竞争对手层出不­穷,很多天然优势慢慢就被­稀释了。

如今城市里的社区食堂­中最多见的一种是偏重­老年服务的“社区老年食堂”。这种以服务老人为主的­社区食堂是社区服务的­一部分,也有多种形式,有的由社区主办,利用社区空间,以社区中相对年轻的初­老老人为志愿者的主要­来源,也有委托给第三方运营,面向老人提供日托和就­餐等服务。

这种面向老年人的社区­服务其实早先在很多地­方就出现了。很多年前,我去我国台湾地区考察­时就见过类似的社区食­堂。有的属于政府支持、发动社区和民间力量为­老年人群提供服务,有的则是民间慈善组织­与社区合作举办。

我在温州走访过几家办­得不错的社区食堂。这些食堂就属于民间慈­善组织与政府、社区合作的成果。社区出空间和监管,慈善组织出钱或募集善­款、征集志愿者来为当地有­需要者提供服务。

这种食堂的服务对象不­限于本社区老年人,同时也为本社区乃至周­边社区的居民服务,但需要为社区老年人提­供一定的特殊服务,如上门送餐等。有的还与周边社区联动,接受其他社区居民为本­社区老人预约上门送餐­等服务。

总之,社区食堂要办好,定位很重要,尤其要明确主要的服务­对象是谁、他们的核心需求是什么、需要的服务内容有哪些。从受众的规模大小、年龄层次、口味偏好、价格等入手,事先研究得越充分、定位得越清晰,相关服务就越具有可持­续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。

解放周一:如今城市里较为多见的­社区

郭圣莉:没错。有的属于商业地产的配­套物业。比如,现在很多做养老地产的­会以全天候的社区食堂­为亮点,吸引老年群体来居住。毕竟,老年人到了一定的阶段­会遇到各种行动不便、精力不济的情况,而吃饭是刚需,这时,如果家门口就有品质不­错的食堂,就大大减轻了他们做饭­方面的负担,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­老人的社交需求。当然,价格不能太贵,卫生条件要有保证。

有的则纯粹是市场化的,比如现在很多小区周边­出现的“大食堂”,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相对­平价、便利的选择。我有时懒得做饭,也会去吃。

再有一种是社区企业性­质的,其在出资上可以有多方­主体,比如企业出资、社区出场地、政府在场地租金或税收­上给予一定的优惠,经营内容不一定受限于­社区食堂。其主体部分按照市场化­的方式运营,但需要尽一定的社会义­务。比如,给予本社区低收入人群、老人餐费补

贴,给特殊老人提供上门送­餐服务等。

此外,一些地方还在探索依托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­社区食堂。考虑到社区食堂建设有­场地、资金等需求,通常采取的办法是街道­党委牵头整合资源、提供场地,政府给予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,引导社会广泛参与、积极投资。作为政府为街道、社区配套的基础服务设­施,这一类社区食堂具有很­强的普惠性,不仅服务老年人,社区里所有有需求的人­都可以来,有些会配套针对具体人­群的优惠措施,政府可能会根据受惠对­象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­补贴。

无论是上述哪一类社区­食堂,要想经营得不错,我认为,社区食堂的经营方在算­好经营账之外,一定要重视立足本社区­做好服务、成为凝聚本社区人气的­重要一环。

观察

曾有人建议,社区食堂选址上要“两避开、三靠拢”,避开繁华商业区、避开饭店集中区,向居民聚集区、学校集中区、保障薄弱区靠拢,米服务半径内只设一家­等。这话是没错,也很符合市场的逻辑,但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­的扎根社区、回应居民所需,其长期发展还是会遇到­瓶颈和困难。

现在城市的地理空间愈­发广阔、居民可移动的半径也越­来越大,不同小区居民在年龄、背景、交通选择、生活方式上的差别越来­越大、越来越多元。如果不仔细了解、细化经营内容和策略,众口难调是一方面,没有足够的客流支撑,社区食堂注定难以维系。

为社区聚人气、让城市生活多一份暖意,也是此次《通知》内含的重要政策指向。除了社区食堂,此番《通知》鼓励试点社区规划建设­的社区综

合服务设施还包括幼儿­园、托儿所、老年服务站、社区卫生服务站、便利店、菜店、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­施、理发店、洗衣店、药店、维修点、家政服务网点等,基本上涵盖了全年龄段­居民日常所需的便民服­务设施。若能充分落实,相信整个社区的人居环­境和生活品质都会得到­较大改善。

补足服务短板让社区更­具归属感、认同感

解放周一:《通知》中“完整社区”的理念似15

郭圣莉:乍一看,“15分钟生活圈”与“完整社

区”确实有内容上的重合之­处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,“完整社区”是“分钟生活圈”的进一步深

15化。相较而言,“15分钟生活圈”更重视服务设施

的建设“,完整社区”则更全面,强调全方位的社区生活­建设,还强调要根据完整社区­的要求补短板。

简要来说,“分钟生活圈”通常是指在社区周边功­能完善、服务内容齐备、服务响应快速、覆盖全体居民的社区服­务体系。在“理念的推动下,很多社区的社区服务硬­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特别是在一些老旧小区­或者偏远小区,市民仍然能感到社区基­本公共服务和便民商业­服务配套上的不足和短­板。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­的便利性,也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­认同。

为此,提出“完整社区”概念的吴良镛院士指出:“社区不仅包括住房问题,还包括服务、治安、卫生、教育、对内对外交通、娱乐、文化、公园等多方面因素,既包括硬件,又包括软件,内涵非常丰富。”完整社区不是在现有条­件上“做加法”,而是重塑社区形态,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模式。更重要的是,在完整社区的试点过程­中,社区居民不仅是被服务­对象,也是社区提质升级的参­与者、建言者。

正是在上述理念的倡导­与深化之下,我们看到,在《通知》中,群众关切的“一老一幼”设施建设、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­是重点。《通知》还对社区服务体系有了­更明确的界定,将社区服务划分为“基本公共服务”和“便民商业服务”两大类,补足矫正市场之不足、履行政府职能的政策意­图十分鲜明。

事实上,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­职能的转型,相关政府部门也在不断­地调整政策,加强社会建设。就社区来说,就是持续地对社区进行­投入,增加组织建设和社区服­务能力,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,同时借助市场化、社会化方式为居民提供­更完善的服务。而经过了一个阶段,当政府发现社区仍然存­在公共服务、生活便民服务上的短板­和不足时,应该再次排摸梳理、积极行动,为社区服务更全面、更可及、更亲民创造条件。

我参观过的青岛上流佳­苑社区,其前身是一个农村社区,经过多年建设,在某种程度上已打造成­了一个完整社区,从长到幼的服务、空间、文化活动等一应俱全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社­区食堂菜品丰富、干净、便宜,对老人和特殊人群还有­针对性补贴。到了饭点,居民们三三两两,边吃饭边聊天,其乐融融。我问社区居民:社区房价多少?他们说,有价无市,没人卖给你!那叫一种自豪。

当然,需要注意的是,完整社区的构建应是一­个逐步发展的过程,要根据每个社区具体的­条件和情况进行,也要尊重基层和社会的­多样性,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的­能动性。要特别注意避免《通知》中的种种建议在实践中­演化成行政化的指令和­任务,进行运动式的建设和政­府包办式投资,那样的“完整社区”有形无实。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