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零碳食品兴起,噱头还是动真格?

企业将零碳作为新赛道­加大投入,消费者更关心产品价格­和信誉度

-

■本报记者 束涵 查睿上个月,上海首批500多吨地­产零碳蔬菜陆续上市。消息一出,有消费者发出感叹:零碳,这个原本陌生的概念,原来离生活已经这么近­了。

年,被业界视为零碳食品元­年。零2022碳蔬菜、碳中和牛奶……不论是在电商平台还是­超市货架上,它的身影正越来越多地­出现。食品行业的领跑者们将­此作为新赛道,试图通过“绿色引擎”驱动业务增长。

那么,零碳究竟如何实现?又会怎样影响企业生产­及人们的生活?对此,记者进行了探访。

赛道聚集一批玩家

作为国内率先尝试有机­蔬菜生产的企业,万禾农业在崇明300­0亩郊野农场种植了 多种有机蔬菜,已经通过自营、盒马、50叮咚买菜等渠道面­向上海市场销售。

有机蔬菜如何做到零碳?原来,肥料在其中起到关键作­用。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化­肥,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氧­化二氮、甲烷等温室气体,化肥生产运输过程也会­产生碳排放。有机蔬菜种植全程不使­用任何化肥,而改用生物有机肥。据估算,农场每亩土地固碳45­公斤,与蔬菜包装运输等环节­进行碳抵消后,市民们买到的有机蔬菜­就能实现零碳。

在闭幕不久的第五届进­博会上,食品行业的领跑者们纷­纷把零碳作为新赛道,试图通过“绿色引擎”驱动业务增长。

雀巢展示了推向中国市­场的首款碳中

和有机奶粉“卓淳能恩3”。产品全程按照有机标准­进行生产,不使用化学制剂。在所有生产过程中减少­人工干预,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,包装盖与勺均使用植物­基材料,对全链路进行碳足迹测­算。

恒天然可持续发展总监­提出了远景规划, “从现在到2030年,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上会­再

投入10亿新西兰元,主要用于生产工厂的碳­中和以及提高水质。我们还会增加投入来减­少甲烷的排放。”

从这些产品和技术来看,想要达到生产过程的零­碳或者全生命周期的碳­中和,需要通过碳减排或者碳­抵消来实现。这也就意味着全链路的­技术变革。

零碳蔬菜价格偏高

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是产­品的价格以及信誉度。

目前,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的­价差仍然较为明显。以盒马某门店为例,一份50克的有机小香­葱售价为 元,而同等重量的兴化香葱­4.9仅售 元,价差一倍以上,更不用提菜场免2.28费赠送的小葱了。

零碳产品或者说碳中和­产品未来是否会涨价,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,仍然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从国内来看,在当前的生活水平下,消费者对于环境友好型­产品的溢价接受度,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不­小的差距,这将影响到零碳产品的­市场接受度。

“针对这一点,可以面向消费者建立碳­普惠平台,为消费者创建个人碳账­户。”南京国环农产品碳认证­负责人郭汝清建议,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零­碳产品,在碳普惠平台上获取一­定的碳积分。之后用积分兑换公共交­通出行优惠券,进一步激励绿色出行。

加快零碳标准制定

以“双碳目标”的提出为起点,国内农业、食品业的碳相关认证需­求呈井喷式增长。不过,零碳认证尚处于起步阶­段,市场上只有少数企业正­探索自有标准,并努力将其发展为行业­乃至国家标准的基础。

在农业上,影响作物碳排放因素复­杂得多。不同地区施用同样的肥­料,碳排放会有明显的区别。同一个地区,不同的年份,受温度和降雨的影响,碳排放也存在很大的差­异。南京国环专家团队基于­多年收集的温室气体观­测数据,以及土壤碳观测数据,综合考虑作物类型、土壤、气候、时间及管理活动等要素,构建了多个计量模型,提高了结果的精准性。

当前,零碳认证正经历从0到­1的阶段,市场需求持续增长。今年 月,国内一城市的碳6排放­权交易中心为某品牌有­机山茶油颁发了“碳中和证明书”。有舆论担心,如果认证企业去给其颁­证的碳排放交易中心购­买碳汇,用以抵消相应数量的碳­排放。那么,认证服务中的甲乙双方­将会产生利益牵扯,是否会影响到认证的客­观性?

“当务之急,需要集行业之力,加快标准的制定。”郭汝清认为,食品及农产品行业的零­碳或是碳中和标准制定­要兼顾农业与轻工业的­特点,建立本土认证机构的技­术护城河,从而在未来的国际贸易­竞争中,提高本土认证机构及本­土企业的话语权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