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不再被忽视的“宝藏”

-

水下“寻宝”的基因

人类对水下“宝藏”的好奇和向往由来已久。早在古希腊时期,从事采集海绵工作的人­们就发现了水下沉船的­存在。

之后,欧洲人便开始了探索沉­船的脚步。相传,在意大利内米湖底,沉睡着由古罗马皇帝卡­里米拉建造的两艘巨型­商船。于是,他们分别在 年确定了沉船位置,在成初步调查,最后于

行打捞……直到 年,沉船遗址被战争摧毁,这项“探宝”活动共历时约

当时,人们对水下“寻宝”的态度如同英国地质学­家查尔斯·莱伊尔在《地质学原理》中提到的:“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­中,海洋聚集的人类艺术品­和工业纪念品数量可能­比大陆上任何一个时期­保存的还要多。”

不过,与大众“寻宝”的性质不同,直到世纪,西方的水下科考才正式­展开。

年,希腊安提基希拉沉船被­采绵人发现,据记载,其沉船时代为公元前后­该沉船由雅典博物馆、希腊海军、潜水爱好者共同调查发­掘,这成为历史上第一次由­国家层面组织参与的水­下考古活动。

同一时期,大量基于各类神话、传说的水下考古活动在­世界各地开展。

相传,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丛­林中有数千“水晶池”,这些水域可能是玛雅文­明的圣池,当时的人们为了向雨水­之神表达敬意,会将贵重的衣服首饰和­财宝投入水中进行祭祀。

年间,美国驻尤卡坦领事汤姆­森利用钢铁戽斗疏浚机­和潜水设备对玛雅人的­水下遗址进行了调查,最终发现大量的黄金、玉器、陶瓷、丝织品等。

到 世纪中叶,一系列水下科技的发展­为“探宝”提供了更强大的物质保­障。水下呼吸器、空气抽泥机、浮篮、水下电话、水下照明灯、水下摄影机等设备均已­开始用于水下考古。

年,美国考古学家乔治·巴斯建立考古队,分别对土耳其拜占庭时­期的两艘沉船遗址进行­了发掘,这是第一次由考古学家­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­遗址的发掘和研究,也标志着水下考古学的­正式诞生。在中国,水下考古的诞生则有着­一个明确的“引线”。

现了大批精美的中国青­花瓷。这不禁引起人们的疑问:这些瓷器来自哪里?为何有如此巨大的数量?又为何出现在了遥远的­荷兰?

于是,陶瓷专家冯先铭、耿宝昌被中国国家文物­局紧急派往荷兰了解情­况。他们发现,

年,英国人迈克·哈彻在中国南海发现了­一艘清乾隆年间的沉船,根据比对,拍卖中的瓷器均来自这­艘船。

原来,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­案里,曾记载过瓦尔森”号的商船从广州开往阿­姆斯特丹,并于视觉中国供图

到了这艘“哥德瓦尔森”号。

这让专家们感到,我国对水下文物的保护­刻不容缓。于是,同年 月,一篇题为《我国陶瓷专家建议重视­水下考古工作》的文章刊发于新华社的《参考清样》。之后,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­小组成立,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­古学研究室成立。与此同时,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了。

年,英国人通过查阅史料,推测出一艘属于英国东­印度公司的“莱茵堡”号沉船在中国南海台山­海域附近沉没,于是提出与我国进行合­作打捞。随后,在广东省救捞局的配合­下,英国的技术人员对相关­海域进行了探测。

在经历了几天的探测无­果后,探测仪中一个细小的突­起引起了中方考古人员­的注意。

在经过反复扫描确认后,中方负责人下令打捞。随后,工作人员在打捞上来的­淤泥

中,发现了一条长达 米的金腰带,这让在场的所有人惊呼­起来,紧接着,木质甲板、陶瓷碎片……相继出现,中国海域年代最为久远­的古代沉船“南海 号”就这样被发现了。

走向远海,迈入深海

事实上,我国的水下文物之丰富­不容小觑。专家推测,仅在南海就有代沉船,其中大部分是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时期的商船。

然而,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,一些专门对水下文物进­行商业打捞的所谓“寻宝者”也开始对这些水下宝藏­蠢蠢欲动。

年,华光礁现后,次年就遭到了非法盗掘,不法分子甚至利用炸药­炸开沉船表面,沉船遗址也因此被严重­破坏。

不过,在经历过年,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对华­光礁进行了大规模考古­发掘、编号测绘及鉴定保护。这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­的工作水域已经由近海­扩展到了远海海域。

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­和危险性,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在很­大程度上要依靠水下物­探技术和相关设备才能­完成。其中,深海考古的难度最大、成本最高。

而考船在西沙群岛的北­礁海域开展了深海考古。母船及其搭载的“深海勇士”载人深潜器的扫测量超 千亩,最大下潜深度达米,实现了在深海探测上的­新突破。

号”率先采用沉年“中国考古 古专用船投入使用; 年“长江口 号”综合运用无人艇、多波束声呐、侧扫声呐、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­等海洋物探设备开展水­下调查……从近海勘探到远海发掘,从单一领域到技术融合,中国水下考古已逐渐成­熟。

不过,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­系副教授赵东升认为,尽管我国的水下考古专­门技术已比较完备,但在教育普及、人才培养、实验室创新、设备创新上仍有努力的­空间。

 ?? ??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