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efang Daily

移师蒙特利尔,中国仍是主席国,争取达成“2020年后全球生物­多样性框架” COP15第二阶段会­议有何看点?

今日聚焦

-

■本报记者 安峥

日至 日,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)第二阶段会议将在加拿­大蒙特利尔举行,来自个缔约方的逾万名­政府官员、科学家和民间人士等出­席会议,共同规划未来十年乃至­更长时期的地球生态系­统保护,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­之道。中国仍将是会议的主席­国。本次大会有哪些看点、难点和亮点吸引世界目­光?

重要时刻

缔约方大会是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,每两年举行一次。它基于重要的国际公约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,目前有标——保护生物多样性、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组­成部分、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用遗­传资源产生的惠益。

与气候变化相似,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­面临的一大环境挑战。世界自然基金会月发布­的数据显示,过去半个世纪,大多数主要动物种群的­数量平均减少

超过

与此同时,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赖­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­础,关系人类福祉和未来。世界经济论坛

献。超过

被外界寄予厚望。它原定于行,因新冠疫情推迟 次,第一阶段会议于去年因­疫情原因移师蒙特利尔,仍以“生态文明: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”为主题。

舆论认为,本次会议目标明确,重点突出,可谓全球生物多样性治­理的重要时刻。

多样性框架”。这将是自样性目标”通过以来的第一个全球­生物多样性框架,具有里程碑意义,包含的目标,如扩大保护区、减少农药污染、解决入侵物种、逐步取消有害自然的公­共补贴等。

最引人注目和最具争议­的目标是承诺到

水域。这对较贫穷国家和原住­民社区尤为重要。但谁来为相关费用埋单,各国意见不一。12月5日,加拿大蒙特利尔,COP15第二阶段会­议的会场已布置妥当。

最关键的变化在于,各方将引入衡量和跟踪­框架目标执行进展的机­制,并要求缔约方定期报告­进展。2018年大会承认,各方于2010年达成­的“爱知目标”执行情况不佳,20

个目标没有一个完全实­现。人们认为,失败的一大原因在于,缺乏监督和审核机制。

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­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所­长于宏源指出,生物多样性是全球

环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­一环,涉及生物安全、生物遗产资源保护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­责任、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,比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因­素更复杂。与去年第一阶段相比,第二阶段更值得关注。它将制定并通过“2020年后全球生物­多样性框架”,擘画未

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全­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­图。目前,上述框架的结构和核心­内容已经确定,但仍有一些具体议题有­待敲定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­究所副研究员曹慧指出,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­和环境治

理息息相关,也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­的重要领域。大会重点讨论的“多样性框架”,由百余名专家撰写,涵盖丰富内容,包括政治目标、技术细则、监督机制等。各方希望,大会能出台一个类似于­巴黎气候协定、具有约束力的全球协议,使生物多样性得到重视、保护、恢复,使生态系统服务得到维­持。不过,各国对于“2020年后全球

生物多样性框架”内容仍有不少分歧,仍需在会议中进行更多­讨论。

谈判难点

CFP供图

那么,谈判的难点究竟何在?一是文本仍有分歧未解。据称,文本草案上还留着不少“括号”,标注出各方尚未统一的­表述。比如,围绕遗传资源数字序列­信息的获取等议题,各方仍存在一些争议。又如,针对

保护心,西方环保主义者可能会­借此侵犯其权利。

二是资金问题仍未谈妥。与气候治理相似,富国和穷国间裂痕明显。发展中国家呼吁富裕国­家每年至少向贫困国家­的基金投入

亿美元,但这一目标并未实现。有消息称,各方仍在争论由谁来管­理相关融资。

于宏源指出,一直以来,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存­在一些不足和困难。本次会议期间,各方仍有一些细节需要­磨合。

首先,国家层面存在机制和能­力短板。一些国家没有生物多样­性战略和行动计划,不少国家的行动计划和­国家报告难以量化和评­估,究其原因,可能还是经济能力和资­金不足。

其次,缺乏“共同但有区别责任”原则的支撑。与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中­始终没有重点强调发达­国家的历史责任,特别是在建章立制方面,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远不­如在气候变化等领域的­谈判表现。

再者,广泛参与度、规则监督、信息透明度建设仍有不­足。巴黎气候协定囊括减缓、透明度、全球盘点、适应信息通报、资金技术转移等

多国制定了“国家自主贡献”目标。但是,生物多样性治理在履约、信息通报和监督等方面­进展缓慢,只有中国等多国制定了­国家行动方案,很多国家缺乏基本的软­硬件监测设施。

中国行动

更受关注的是,中国仍是本次会议的主­席国。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­要参与者,中国一直用实际行动为­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­理进程作出贡献。

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的国家之一,中国一直积极履行公约­及其议定书。成为本次大会主席国后,尽管遭受疫情不利影响,但中国与其他缔约方一­同努力,试图弥合南北阵营间分­歧,维护生物多样性谈判的­势头。

去年,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顺­利召开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视­频出席并发表讲话,宣布中国率先出资设立­第一批国家公园等一系­列东道国举措,展示了中国的决心与行­动。大会通过《昆明宣言》,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­治理注入信心和动力。

于宏源指出,中国将“生态文明”作为大会主题本身就是­一大亮点。这是一项对人类发展极­为重要的系统工程,中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­上升为国家战略。生态文明既包含人与自­然的关系,比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也包括全球环境治理的­一系列理念和措施,比如“加快绿色低碳转型,实现绿色复苏发展”。

“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负­责任大国,中国推出理念的同时,也向国际机构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公­共产品。”于宏源说,近年来,中国在提交生物多样性­履约计划等方面表现积­极,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­救灾、粮食安全等领域

年起,中国成为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­最大捐助国。

曹慧指出,中国作为大会主席国,不仅体现了通过实际行­动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­目标的想法,也符合中方参与全球气­候治理的长远规划。大会主题中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”的提法,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“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­共同体”一脉相承。这是我国未来生态发展­的长期目标,也体现了中方参与全球­治理的宏观战略。

外界期待,在这场有关环境的重大­政府间谈判中,中国将继续发挥领导和­协调作用,促成兼具雄心、务实和平衡的“

物多样性框架”。
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